书城文化中国文明简史
11376100000037

第37章 元朝(4)

元朝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虽然元朝成立了不同民族的教育机构,设置了少数民族的教育内容,但是元朝的教育基本上以汉文化为主体。如盛郎西在《中国书院制度》中说:“足知元虽以蒙古入主中国,而教育之权,仍操之吾族儒者之手。”最后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虽然元朝建立了相当完善的教育体系,教学内容也相当丰富,但是整个元朝的教育水平却不高。

3.文学艺术

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中华大文化中占有显著的地位。蒙元时期,中华版图横跨欧亚的广袤地域和众多民族的大一统局面使得文化的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深厚宽广的内涵。由于元朝的开放性,所以元朝政府在文化学术方面没有非常严格的限制,文化圈整体来说是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在整个元朝一代,没有出现以往各封建朝代对知识分子的戕害,也没有出现各朝代此起彼伏的“文字狱”事件。在元朝,中华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蒙古本地文化和中原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大交汇、大融合,使元文化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提高的时空。

戏曲元朝文学的发展大致以仁宗延祐年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以杂剧和散曲为主,以沦落民间的文人才子为主,创作的格调清新遒劲。后期杂剧、散曲和诗文等传统文学互相争胜,文坛上的活跃分子以步入仕途的士大夫为主,散曲诗词化,杂剧文人化,南戏也凸现许多佳作。元朝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为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而元朝文人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促使大批文人投身杂剧的创作。元杂剧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纳多种词曲和技艺的发展成果,后人对于中国文学的典型推评为“唐诗、宋词、元曲”,意味着元曲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著名的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成为名传千古之人,涌现出《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倩女离魂》等一大批佳作,戏剧和文学方面的突出成就,对后来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杂剧留存下来的作品有150种左右,成为人类戏剧和文学艺术的瑰宝。

元朝的诗画诗歌、书画在元朝也有了高水平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书画和诗歌大家。元朝前期诗文作家大都有一官半职,他们中不少人社会地位很高,政治上身居要职。初期南北的诗文风格不尽相同,北方学习苏轼,提倡“道健宏敞”的作风,代表有赵秉文、元好问;南方诗文承袭浮靡之风,主张“宗唐得古”,诗文风格趋向清婉,代表有赵孟,其书法师承王羲之,人称赵体,诗画俱佳,以“作画贵有古意”为审美的核心。元朝延祐年以后,南北文风逐渐融汇,促成了诗文的兴盛,后期的诗文代表有虞集、欧阳玄、王冕等。

元朝的绘画以文人画成为主流,改变了南宋委靡柔媚的画风,追求北宋以前“天工与清新”之风格,文人山水画与梅竹等墨戏画风行海内,画诀、画谱的出现把创作者的笔墨心得和造型程式固定下来。此外,南北版画分别继承南宋和金朝的刻印艺术,各有创作。壁画成就以继承唐、宋传统的永乐宫道教壁画为著,西藏密宗壁画风格再度渗入到敦煌莫高窟。书法盛行帖学,追求晋、唐风韵,改变了南宋独仿宋四家的风气。此外,上述民族的文化创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凭借蒙古人和色目人的统治地位,积极汲取汉文化,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科学文化方面元朝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有:一、在天文学方面。有元世祖年间编撰的《授时历》,由许衡、王恂、郭守敬主编。它集天文学和数学的众多优秀成果,具有极好的实测基础,基本数据十分准确,考证了七项天文数据,实测归纳出黄赤交角,并且在计算太阳黄道积度与赤道积度时采用了郭守敬首创的弧矢割圆法,这在天文学上是一个创新。这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部天文学著作,它集古代诸历之大成,成为体现中国传统天文学体系的最后一部历法。

在史学方面,元朝的史学成就也是巨大的。作为第一个以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与以往历朝相比元朝统治者在修史观念上有很大的区别。元王朝在承认汉族统治者的同时也承认契丹族建立的辽王朝、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因而官修宋、辽、金三正史,其本朝实录《蒙古秘史》也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元朝还出现了典制史巨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新的会要体史书《元典章》和《经世大典》,出现了“《通鉴》学”的力作《新注资治通鉴》。此外,元朝关于地理学和中外交通的巨著还有很多,而且成就都较大。

习俗

元朝是中国各民族大融合的一个时代,各民族在此时既保留了本民族的民俗传统,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民俗文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传统的中原文化在各方面均大受影响,出现元朝各民族生活习惯相互影响的突出现象。

饮食习俗蒙古入主中原以后,在北方主要流行面食,面食花样层出不穷。首先是面团发酵工艺成为中国古代人民在面食制作上的一项重大成果,相对以前的发面法有很大进步。其次,面食的种类有馒头(且大多为包馅的)、包子、烧麦。元朝用淀粉做的兜子也很有特色。元朝还有各种各样的面条,出现与面条有关的节令风俗,“挂面”也在元朝问世。此外元大都街市上还有各种蒸面糕、蒸饼、炊饼、点心等。主食在南方还是以稻米为主。

副食方面蒙古族多食肉食,烹调方法有烧、炙和汤煮。在蒙古习俗的影响之下,元朝的羊肴极为丰富,有柳蒸羊、羊蜜膏、羊骨粥、羊耳舌等。很多独具少数民族特色的食汤和菜肴传入了内地,在元朝有被誉为“八珍”的风味餐饮,如天鹅炙、玄玉浆、鹿唇等。汉族地区的烧鸭子也被广大少数民族所喜爱。元朝的果品非常丰富,具记载,葡萄、苹果、桃、胡桃等都是元大都常见的“果之品”。

服饰元朝各民族的服饰不甚相同,一般来讲大都保存原来的服饰传统,不过由于交往融合,各民族又有了趋同的现象。入关之前蒙古男士的服饰乃右衽而方领,被发而椎髻,冬帽而夏笠。其庄重服饰为“质孙”,又称“只孙”,入关后定为天子百官朝服、祭服,尤其在内廷大宴时穿着。元朝王公大臣都戴大帽,帽有顶,视其顶而分级别等级。元朝靴有鹅顶靴、云头靴、高丽式靴等。自大德以后,男子的服饰多以汉俗,同时以方便为佳。元朝的贵族妇女服饰一般以貂鼠为衣,戴皮帽;一般人则用羊皮和毛毡一类的作衣料。袍服以左衽为主,袖口处较窄,一般贵族妇女才着,内穿套裤。一般妇女往往着袄裙、衣裙或窄袖儒衫。蒙古贵族妇女多戴“姑姑冠”,汉族妇女很少佩戴,只有京城附近有人戴它,在南方几乎不见。至正之前妇女的服饰尚奢华,以后则以淡素为主,元末高丽服饰较为流行。

婚丧习俗元朝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传统的封建礼教制度束缚较弱,社会上男女之间的隔离没有宋明那样严格。元朝的婚姻家庭观念一方面体现为受自秦汉以来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一方面体现为反叛传统礼教,冲击礼教束缚。妇女很少有选择婚姻对象的自由,在婚后也没有任何的经济权利。当时元朝存在着许多畸形的社会现象,如童养媳、冥婚、指腹为婚等。元世祖忽必烈崇尚节俭,禁止婚礼的奢侈现象。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元朝对于妇女的贞节特别重视,很多蒙古人、色目人也深受此观念影响。不过在现实社会中,因为蒙古旧制的影响,也存在着兄死弟妻其嫂、父死子妻其庶母的现象,元朝的离婚现象也并不乏见。

元朝为父母守三年之丧以及厚葬、风水、停柩的风俗很流行,不过在法律上是不提倡厚葬的。入主中原的蒙古、色目人其丧葬多仿效汉人礼俗;而在各边疆民族的风俗中,突厥、畏兀儿、西羌都流行火葬,汉族受其影响,也有众多火葬现象出现。

元朝后期迅速走向衰落。首先是充满了残酷的皇室夺权战争,皇帝沦落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元朝继位的皇帝在后期多为幼子并早早夭亡。如元明宗仅在位8个月,30岁时就被毒死;元宁宗于7岁即位,仅在位43天就被害死。从1294年元世祖死,到1333年元顺帝即位,40年间,先后更换了10个皇帝,每一个皇帝的更换都有一番剧烈的争斗。这些残酷的统治阶级政权斗争瓦解了国家的统治力量、分裂了政权,使得国家的统治枢纽难以维持,国家机器无法正常运转。其次,元后期的统治危机还突出地表现为各级官吏的腐朽,当时“官皆污滥、民悉怨咨”,各级官吏张口谈利禄、闭口想金钱。他们为了获得利禄,拼命争夺权力、行贿巴结,一旦当官或升了官,则肆无忌惮地贪污或厚颜无耻地向老百姓搜刮,根本“不知廉耻之为何物”。当时向老百姓要钱的名目无奇不有:“所属始参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节曰追节钱,生辰曰生日钱,管事而索曰常例钱,送迎曰人情钱,论诉曰公事钱……觅得钱多曰得手,漫不知忠君爱民之为何事也。”根本不把管理政事、发展生产放在心上,当时有一位名叫孟端的人曾在河南行省的墙壁上写道:“人皆谓我不办事,天下办事有几人?”再次,由于元朝一直实行蒙古制与汉制并行、各民族区别对待的“二元”政策,在这种政策统治之下,各民族之间充满了难以调和的民族矛盾,这也导致了元末统治的难以维持。

在泰定二年(1325)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发生了刘福通红巾军起义。此时的元朝统治阶级内部却在为争权夺利而互相争斗,根本无心也无力控制各地的反叛起义。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率领下,于1368年8月攻陷元大都,元顺帝仓皇北逃,元朝灭亡。由此,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统一政权的元朝在建国97年后寿终正寝。

顺帝北逃以后,其继承者占据漠北,有段时间仍用“元”为国号,史称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