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催眠术与超级说服力
1141000000012

第12章 父式催眠,让你掌握对话主动权 (2)

有一次,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他得意地说:“哈哈!没有谁比做国君的人更快乐了!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著名音乐师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晋平公说:“乐师,您撞谁呀?”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嘛。”师旷说:“哟!这可不是做国王的人应该说的话啊!”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以此作为鉴戒。”

一个普通乐师,若非抓住国君的性格心理,用看似乎过激的方式争取发言权,相信也不可能将自己的观点传递给晋平公,更不会引起他的关注。我国古代还有不少这样的辩例。

魏征由于为人正直,得罪了一些人,遭到非议。李世民派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因此去见唐太宗说:“我希望陛下让我做一个良臣,不要让我做忠臣。”李世民听了很吃惊,赶紧问:“良臣和忠臣不是一样吗?”魏征答道:“不一样,像古之稷、咎陶,就是良臣;像龙逢、比干,就是忠臣。良臣‘以国事为重,公而忘私’,本身享有美名,君主获得好的声誉,子子孙孙传下去,国运无穷。忠臣则不然,唯唯借口之流,只为个人打算,君主会为他而落得个昏庸的恶名,甚至国亡家灭。这就是忠臣和良臣的区别。”

魏征在这里使用了定义正名的方法,间接委婉地批评了皇帝只喜欢唯唯诺诺之派,并暗示了这样做的恶劣后果。由于魏征牢牢地掌握着主动权,一步步地将李世民引入他所设置的圈套,论辩深刻有力,令李世民大为感动,达到了求谏的效果。可见,争取主动权能决定辩论的成败。

只有在进攻、进攻、再进攻中才能始终把握主动权。但不能盲目进攻,要掌握进攻技巧,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1.正面进攻

与对方短兵相接,面对面地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尤其是中心论点,指出对方论点的错误和明显违背事实和常理的地方,使其主张不能成立,是辩论制胜的法宝。这就是所谓正面进攻。这是大规模的正规军决战常用的手法,最常用,也最难以掌握。

2.包围进攻

包围进攻是指当对方分论点很多时,可以分割包围对方核心论点周围的分论点及论据逐一进行驳诘,最后推翻对方的核心立论。既然对方分论点不能成立,其核心立论自然不成立。

3.迂回进攻

迂回进攻是指不与对方近距离接触,而先远距离地进攻,如从挑剔对方的论辩态度不妥或论辩风度有失开始诘难,进而抓住对方的论辩企图,深入进行驳诘。用这种方法,往往使对方措手不及,难以应答。

我们要学会用各种方式来争取主动权,在生活中,非正式的辩论也是无处不在的,要想成功也必须争得主动,而争取主动的首要条件就是你有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无论是正式的辩论场合还是平时日常争辩,要想制敌,必须将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成败的关键。

通用权威效应影响对方

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由于这位“权威”的心理学家的语言暗示而让多数学生都认为它有气味。

每个人都对身边的人或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影响力的大小各有不同,一般来说,权威人物容易对其他人产生更大的影响。加入你的眼睛不适,到医院就诊,如果其他条件相同,有一位眼科专家和一位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年轻大夫供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个呢?相信你一定会选择专家,这些都说明,权威对我们的影响力要超出常人。

为什么有这种权威效应的存在呢?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其次是由于人们有“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

被权威效应所引导,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的汽车,在美国,汽车是一种尤其能引起人们兴趣的地位标志,根据旧金山湾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拥有名车的人更能受到人们的尊重,而试验也证明,绿灯亮起来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根据停在前面的车是名车还是普通车型而确定是否以按喇叭的方式进行催促,如果是名车,排在后面的人往往愿意等得久一些,而如果是普通通车,他们就会很快不耐烦了,坐在名车里面的人就一定是受人尊重的人吗?当然是未必,但是他的车是名车,所以在别人的眼里,他这个人的地位自然就被提升了。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牙膏广告,当追问看过广告的受众,广告中有哪些人物的时候,普遍都提到了医生,不错一声的身份就是用来影响受众的,利用的就是人们对医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的认同,但是问题在于,广告中并没有明确告诉你穿白大褂的就是医生,这是营销中对权威效应的绝妙应用,是基于对人们心理的深刻把握。

在企业中,领导也可利用“权威效应”去引导和改变下属的工作态度以及行为,这往往比命令的效果更好。因此,一个优秀的领导肯定是企业的权威,或者为企业培养了一个权威,然后利用权威暗示效应进行领导。当然,要树立权威就必须要先对权威有一个全面深层的理解,这样才能正确地树立权威,才能让权威保持得更加长久。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引入权威效应,引导对方的态度和行为,如果有人跟你的看法有冲突,你可以找到一个权威人物曾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的证据,相信,这个人就会认同你的。

找准软肋,痛下杀手

遇到不合作的对手,我们有时似乎无可奈何。不过如果我们能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找到对方的关键所在,在对方最重要的地方下手,在对方最害怕的地方下刀,只要位置找得准,再顽固的对手也只得举手投降,任你摆布。

美国第六任总统亚当斯是一个令记者头痛的人物,他从来不愿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往往使很多记者失望而去。有位叫安妮·罗亚尔的女记者一直很想了解总统关于银行问题的看法,可屡次采访都没有结果。

后来她了解到总统有个习惯,喜欢在黎明前一两个小时起床、散步、骑马或去河边裸泳。于是她心生一计。

一天,她尾随总统来到河边,先藏身树后,待亚当斯下水以后便坐在他的衣服上喊道:“游过来,总统。”

亚当斯满脸通红,吃惊地问道:“你要干什么?”

“我是一名女记者。”她回答道,“几个月来我一直想见到你,就国家银行的问题作一次采访。可是你从来不给我这个机会,现在我正坐在你的衣服上。你不让我采访就别想得到它,是回答我的问题还是在水里待一辈子,你自己选吧。”

亚当斯本想骗走女记者,“让我上岸穿好衣服,我保证让你采访。请到树丛后面去,等我穿衣服。”

“不,绝对不行”,罗亚尔急促地说,“你若上岸来抱衣服,我就要喊了,那边有三个钓鱼的。”

最后,亚当斯无可奈何地待在水里回答了她的问题。

名誉和地位是总统最致命的地方,在他的心中,好名声甚至比生命还重要。女记者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轻而易举地达到了目的。

事实证明,在某人的“软肋”上痛下杀手,能获得比正面迎击好千倍的理想效果。

抓住某人对某事物的珍爱心理,不惜一次又一次使用破坏性的手段,对方一定会主动让步,接受你的操纵和牵制,最终为你所用。

把对手的底细摸透,了如指掌,始终是战胜对手的一个重要前提。一个人的实际状况是不会轻易显现的,这需要耐心细致的调查和取证才能搞清,在此不下大工夫是不行的,没有捷径可走。没有底牌可出的对手是最脆弱的,在他们的要害处轻轻一击,也就致命了。清楚他们的虚实,便会掌握他们的动态,从他们的弱点下手,被动的就不会是自己。

以众敌寡,逐渐将其同化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很多行为都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例如,大街上有两个人吵架,本没有什么大事,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导致交通堵塞。在超市的特价商品区,一大群家庭主妇争先恐后地抢购一些她们未必需要而价格也未必实惠的商品……

这些就是“从众行为”,通俗地说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自己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自己也就跟着这么做。

为什么会产生从众行为呢?这是因为,群体成员如果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就会感到有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也只有与众人保持一致,才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即使错了,也会因为“大家都这样”而感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