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催眠术与超级说服力
1141000000021

第21章 突袭催眠,让你的对手心里毫无设防 (1)

突袭催眠是一种很有效的催眠式说服技巧。在自己对对方有一定了解,并已经做了一些准备的情况下,对毫无设防的对手突然使出招数,会让对方猝不及防,来不及思考,很快进入我们的预定思路中。

激起共鸣,以情感人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心理共鸣是一种以心交心的有效方式,也是一门非常微妙的相处艺术。它不仅可以拉近交际双方心灵的距离,而且可以在你求人办事过程中发挥着强大的促进作用。

不过,虽然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有许多地方是相同的,但是要产生共鸣,还需要相当的说话技巧。当你对另一个人有所求的时候,最好先避开对方的忌讳,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不要太早暴露自己的意图,让对方一步步地赞同你的想法,当对方跟着你走完一段路程时,便会不自觉地认同你的观点。

伽利略年轻时就想要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所成就,他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和帮助。一天,他对父亲说:“父亲,是什么促成了您同母亲的婚事?”“我看上她了。”父亲不假思索地答道。伽利略又问:“那您有没有娶过别的女人?”“没有,孩子。家里的人要我娶一位富有的女士,可我只钟情于你的母亲。”伽利略说:“您知道,我现在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除了科学,我不可能选择别的职业,我对它的爱有如对一位美貌女子的倾慕。”父亲说:“像倾慕女子那样?你怎么会这样说呢?”伽利略说:“一点也没错,亲爱的父亲,我已经18岁了。别的学生,哪怕是最穷的学生,都已想到自己的婚事,可是我从没想过那方面的事,以后也不会。因为我只愿与科学为伴。”说到这,父亲为难地说:“可我没有钱供你上学。”接着伽利略又说:“很多穷学生都可以领取奖学金,这钱是公爵宫廷给的。我为什么不能去领一份奖学金呢?您在佛罗伦萨有那么多朋友,您和他们的交情都不错,他们一定会尽力帮忙的。他们只需去问一问公爵的老师就行了,他知道我的能力……”父亲被说动了:“嗯,你说的有道理,这是个好主意。”

伽利略最终说动了父亲,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位闻名遐迩的科学家。

这里,伽利略请求父亲帮忙,采用的是“心理共鸣”的说服方法。这种方法一般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导入阶段。先顾左右而言他,以对方当时的心情来体会现在的心情。

2.转接阶段。伽利略巧妙地通过这句话把话题转到自己身上。

3.正题阶段。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4.结束阶段。明确提出要求。为了使对方容易接受,还可以指出对方这样做的好处。

正是巧妙运用了“心理共鸣”的方法,伽利略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为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奠定了基础。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妨试着用这种方法求助别人,她往往会带来让你满意的结果。

暗中智取,使对方无从防范

有事情需要求人时,我们不妨采用暗中智取的方法,让对方不知不觉地为你办事。

钟隐是南唐的一位著名画家,他想拜当时画花鸟的高手郭干晖为师。不料,郭干晖并非世俗中人,虽然身怀绝技,却不肯轻易授人,老先生作画总吩咐下人把门关上,唯恐马路上过往行人或是私闯进来的宾客,窥见一招一式。因此,钟隐兴冲冲来到郭府,连大门也没跨进,就被轰了出来。钟隐想了想拜师学艺应该有规矩才是,于是叫家人准备一车银子,风风光光地再次登门求见。谁知门房仍挡住不让进,还冷嘲热讽了他们,没办法,钟隐只好拉着一车银子灰溜溜打道回府。

投师不成,钟隐茶饭不香,夜不能寐。终于,他想出一条妙计,既然明着求他不行,何不来暗的呢?于是,他乔装打扮成一个小厮,毛遂自荐地跑到郭府要当奴仆,且一再强调只为混口饭吃,不要工钱。他毕竟是个画家,化妆后连门房都没认出他来。由于他要求不高,郭府又正缺人手,于是就被收下了。

钟隐进入郭府后,得到了郭府上下的一致信任,就连郭老先生也撤除了对他的所有防线,作画时竟然点名要他站在一旁磨墨,根本没料到他是来学画的。

此时,钟隐就可以尽情地观看郭老先生作画时的笔法用彩,没过多久,就把老先生那套密

示人的技艺烂熟于心了。

谁知,画技学得越多,越是技痒难熬。有一天,钟隐实在忍耐不住,在墙上偷画了一只鸽子,神形俱佳。有人将此事向郭老先生报告,老先生闻讯前去观看,一看就吓了一大跳,知道这绝非外行所能画出来的。于是,招来钟隐盘问。

钟隐见纸包不住火,只好和盘托出,郭老先生听罢并没生气,反而大受感动:“相公为了学画,竟然不惜为奴,这叫老夫如何敢当?如此求学,真乃天下少见,老夫就破例把你收在门下吧。”

从此,郭干晖老先生与钟隐以师徒相称,一个纵论画道,密授绝技;一个潜心苦学,仔细揣摩,果然,钟隐深得其旨,技艺猛进。画有《鹰鸽杂禽图》、《周处斩蛟图》等名作传于后世。

正是钟隐暗中智取,才让郭干晖答应了收他为徒。假如当初钟隐没采取这个办法,恐怕事情就没有那么好办了。

博弈中有这样一条: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明里强攻不成,就该暗中智取。所以,求人办事一定要做好暗中智取的准备,尤其对于一些比较固执或有某方面偏好的人来说更应考虑用这种方法求人办事。

巧妙提问,让对方一直点头

在说服他人赞同自己的过程中,巧妙提问也是实现目的一种重要手段。卡耐基就曾经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

假设有两人在一间屋子里。你站在或坐在房间的里端,而他在房间的外端。你希望他从房间的外端走到房间的里端。不妨来做这个游戏。在游戏中,你问他问题。每次你问他一个问题,如果他答“是”,他就向房间的里迈进一步。如果每次你问问题,而他回答“不是”,他就向外退一步。如果你想让他从房间的外端走到房间的里端,你最好的策略是不断地问他一系列他只能回答“是”的问题。你必须避免提出可能导致他回答“不是”的问题。

通过使用“只能回答是”的问题,你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这一点。一些封闭性问题,人们对它们的回答99.9%是肯定的。你让某人越多地对你说:“是”,这个人就越可能习惯性地顺从你的要求。

比如,回想一位你经常同意其意见的朋友,你往往已经习惯于作肯定的表示。因此当这个人想劝说你做某事时,即使他还没有完全讲完他的请求,你往往已经决定这么去做。

你肯定也认识你通常不同意其意见的人。此人的特点是经常听到你说“不”。当这个人开始要求你做某事时,你就会同多数人一样,在他还没有讲完他的请求之前,你就已经在琢磨用什么理由来说“不”,以便拒绝他的请求。

这些相近的倾向说明,让你想说服的人形成对你说“是”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反过来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已经习惯性地对你说“不”,不同意你的看法,你想成功地说服他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提出“只能回答是”的问题有个好办法,就是问你知道那个人会作肯定回答的事情。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在问话里加上以下词语,如:“是这样吧?”“对吧?”“你会同意吧?”

一位推销员问一位可能的买主:“你想买这件设备的关键是其费用,是吧?”价格无疑是关键的。因此,这样的问题肯定会带来“是”的回答。或许就这样开始了让可能的买主对推销员养成作肯定回答的习惯。

换句话说,这位推销员可以问一位可能的顾客:“设备的价格对你来说很重要吧?”这也是一个封闭型“只能回答是”的问题。对这样一个问题,几乎人人都会回答“是”。

当一位雇员想提醒同伴开始进行一个项目时,这位雇员可能提出这样“只能回答是”的问题,“我们需要尽快完成这个项目,是吧?”这里,一个明确的声明“我们需要尽快完成这个项目”跟着一个“只能回答是”的问题“是吧?”它要求得到一个“是”的回答。

这种“只能回答是”的问题已被反复证明是非常有用的。

批评之后给对方下台阶

有一位老师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下课了,有个学生向老师反映,昨天她爸爸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的一支黑色派克钢笔不见了。老师观察了一下全班同学的表情,发现坐在该女生旁边的那个学生神情惊慌,面色苍白。钢笔可能是她拿的。当面指出吧,苦于没有充分的证据;搜身吧,又不近情理。这位掌握一定攻心技巧的老师想了想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记住了!偷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一定会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说完又转头对该女生说:“不过你别着急,肯定是哪个同学拿错了。只要等会儿她发现了,一定会还给你的。”说完,老师看了看那个学生。果然,下课以后,那个拿了钢笔的同学趁旁人不在的时候,赶紧把钢笔偷偷放回了那个女同学的笔盒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他人犯是错误,我们批评时也要抱着一种理解的态度,不要一棒打死,而是要在批评之后给对方留退路。因为,人都是有各种各样的弱点的,完美的人只有在童话或神话中才存在。现代生活中的人都是凡夫俗子,都或多或少的会有错误。

假如老师直接把自己的怀疑说出来,并严厉批评偷笔的同学,把话说绝,把退路都堵死了,难免会使一时犯错的同学受到伤害,甚至会因使对方过于难堪而导致更糟糕的状况。相反,这位老师用暗示的方法给犯错的同学留下了弥补错误的机会。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应该对所有犯错的人都予以不可辩驳的宣判,而是应该使对方燃起“明天起要再加油”的决心,给他们改正所悟的机会。

有时候为了给犯错的人铺一条退路,还可以假定双方在开始时没有掌握全部事实。例如,你可以这样说:“当然,我完全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设想,因为你那时不知道那回事。”“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会这样做的。”“最初,我也是这样想的,但后来当我了解到全部情况时,我就知道自己错了。”

精明的人在说话时都懂得撕破脸,在对方没有退路时给对方留退路。这样对方也会自知理亏,而早早收场,不再纠缠。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个人感情是不能回避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中的人情味也会越来越浓。社会越前进,社会分工越细,人际的感情依存越强,人的情感就更加显得可贵。这个问题有利也有弊,社会中的领导者尤其应该重视这个问题。比如对一些影响不大,又不属于原则性的错误,进行了批评,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就可不再声张,甚至也不再言及领导班子中的其他人。有时也可直接告诉被批评者,说明到此为止,不再告之他人。这都可使对方得到尊严上的安全感,产生情感约束力。

拉近距离,增进感情

在我们的一生中,经常可以遇到这种情况:必须和一群不认识的人打交道。打破与他们之间的界限,消除无形的隔膜,顺利地把自己的意见和思想传达、灌输给他们,使他们能欣然接受,并赞成拥护,甚至把他们变成自己的朋友,绝对需要不凡的智慧。

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历来被视为人生一大快事。当今世界人际交往极其频繁,参观访问、调查考察、观光旅游、应酬赴宴、交涉洽商……善于跟素昧平生者打交道,掌握“一见如故”的诀窍,不仅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且对工作和学习大有裨益。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一见如故呢?

似乎能当总统的人,都会有像演说家一样的好口才,由此可见说讨人喜欢的话是很重要的,在历史上类似的能说会道的总统或者国家元首还有很多,比如下面这位总统——罗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