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1
1141300000002

第2章 序章 变态是怎么事

变态与生活中口头上的“变态”是一回事吗?

变态一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被使用到泛滥的境地,从下面的一组行为中我们可以分辨一下口头上表达的变态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变态。

1一个女孩经历了海啸之后,整天神情恍惚,甚至对汽车的喇叭声都充满惊恐。她是一种对痛苦的回忆,还是已经构成了心理异常?

2一个大学毕业生,与工作无缘,待业在家,以喝酒为乐。每天三瓶不倒,这是一种浇愁的方式还是已经构成了心理异常?

3白领小刘,追求苗条又避免不了应酬,于是一边狂吃一边强迫自己吐出来。这是一种对社会正常标准体重的追求,还是已经构成了心理异常?

4许多小青年,不仅穿着“千疮百孔”的服装,而且身上画满文身。他们是在追求前卫的生活方式,还是已经构成了心理异常?

当你试图对上面的种种行为做出评价的时候,一定是加入了自己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就是你所处的社会赋予你的。它告诉了你可以接受与否的界限,告诉了你什么样的行为是变态的,什么样的才是常态的。

从哪些角度去界定变态?

正是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教育等因素的不同,每个人对行为的定性也有所不同。而且自从人们的视野里出现变态的评价时,人们对心理异常的界定上就有了不同的角度。

(一)统计常模

“异常的”意味着远离常模。当在人群中进行测量时,人的许多特征,如身高、智力,均包含一定范围的数值。大多数人的身高、智力在中间状态,而只有少数人呈异常的状态——过高或过低。那么这些过高或过低的数值就进入了“异常”,也就是这些偏离常模的心理与行为就是异常的心理与行为。

(二)社会常模

每个社会可以接受的行为都有一定的标准或常模,明显偏离那些常模的行为便被看做异常的行为。

这个标准带来的后果就是:被一个社会视为正常的心理和行为会被另一个社会视为异常的。比如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德国、芬兰、英国、加拿大等国也都在法律上对同性婚姻予以不同程度的承认和保护。而在中国是不承认同性婚姻的。即使同在美国,对于同性恋的态度也有不同:有的州承认同性婚姻,仍有很多州对同性婚姻持反对态度,既不承认其他州同性婚姻的效力,也不允许州内出现同性婚姻。

另外一个问题是:即使在同一个社会里,异常的概念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如,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国精神病学会第三版),同性恋首次不再被划为心理异常的病态。

(三)行为适应不良

许多社会心理学家把行为如何影响个人或者社会的幸福作为区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适应不良的,如果他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那么它便是异常的。一些行为适应不良干扰个人的幸福,如前文所说的追求苗条而一边狂吃一边节食的小刘,最后把自己搞得骨瘦如柴,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正常工作;一些行为适应不良则有害于社会,例如,一个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爆发出暴力的攻击行为。

(四)个体痛苦感

这是从个人的主观感受而不是个人的行为来考虑异常。大多数被诊断为患有心理异常的人均感到极为痛苦与不幸。也许有时候,个人的痛苦可以成为心理异常的唯一症状,尽管当事人的行为在外人看来是正常的。

角度不同,标准不同,为了避免单个标准产生的弊端。在判断心理异常时,这四个标准均要考虑到。

以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对人的变态心理进行描述和研究;并试图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心理异常现象开始,到今天,变态心理学已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

所以,也可以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异常有哪些种类?各包括什么?

心理异常的种类复杂多样。本书综合《美国精神病诊断手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将心理异常分为三个部分,即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精神和神经心理障碍及发育障碍。

第一部分,情绪和行为障碍,这一类别包括心理异常的问题较多,相对比较容易理解。

焦虑症是情绪障碍的一种,是当今社会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包括恐惧症、广泛性焦虑症、强迫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分离性障碍,顾名思义,与人格成分的分离有关,因为通常人的人格成分是整合在一起的,而一旦一些心理功能如认同、记忆被隔离出意识,分离性障碍也就产生了,分离性障碍包括分离性遗忘症、分离性漫游症和人格解体障碍;躯体型障碍则表现为,心理冲突以躯体或者身体的形式出现,如胃疼、呼吸困难等,躯体型障碍包括体像障碍和疑病症等;应激与躯体障碍,是在应激状态下所出现的某种内在的情绪或动机的冲突,通过心理影响生理的途径,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病变表现出来,如心脏病和高血压是与应激有直接的关系;心境障碍是人在一种抑郁或者躁狂的情绪状态中,陷入绝望或过于兴奋之中,也是导致自杀的重要因素之一。心境障碍依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双相障碍、抑郁症和躁狂症;人格障碍和性功能失调、性欲倒错和性别认同障碍都不难理解,是常见的心理异常,也和我们生活中对变态的理解相接近,当然同性恋问题各国看法不一,正文有详细的介绍;药物依赖和滥用的实质主要讲述一些对于酒精、尼古丁的依赖严重干扰了正常生活,而且会出现一些相应心理问题。

第二部分,精神和神经心理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妄想性障碍是属于比较严重的心理异常,甚至是整体心理机能的瓦解;神经心理障碍(继发性脑障碍)是由于脑部受到器质性损害或损伤而导致的,同时伴有心理异常,如癫痫就是一例。

第三部分,发育障碍,指智力和适应性技能受损的状态,如自闭症、儿童多动症、进食障碍都是一些不陌生的名词。

我们应该对心理异常抱有什么样的态度?

首先我们需要消除一个误解——有心理问题的人都“有病”,甚至是有精神病——生活中人们普遍有一种误解。所以,常常有些本来需要心理医生帮助的人,却惧怕这种外在的心理压力而逃避就诊,因此错过了得到及时的心理帮助的机会。

另外,我们还要重塑这样一种认识: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心理问题的承受者。生活中的每个正常人都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比如,升学压力、工作受挫、恋爱失败、婚姻破裂、人际交往等。生活中的我们,在面对许多现实问题时,都期望有理想的选择,顺利地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获得自身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但是,总有事与愿违的时候,当我们的心理困惑得到不到自我排解的时候,都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受到相应的帮助。当然,大多没到心理异常或心理疾病的程度,他们都能正常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另外,对于真正的精神病人,他们也有获得正常生活的权利、不被打扰的权利。我们不能让歧视给他们和她们的家属带来压力。今天,现代文明社会已普遍建立起对待精神疾病更为人性的和科学的态度,心理治疗和咨询也已应运而生。不过对精神疾病的歧视仍没有真正消除。

我国有2/3的精神疾病患者不愿意去看医生,原因大多是怕遭到别人的冷眼和社会的歧视,结果耽误了治疗。其实,常见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通过专科医生的治疗是可以康复痊愈的。

我国精神疾病患者达1600余万人,精神疾病患病率已经由20世纪50年代的2.7‰上升到了13.47‰。约有2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20%~30%的大中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

所以,心理异常患者,特别是精神疾病患者,不仅需要我们帮助他们找回幸福,而且要扩大对心理异常的了解,增强对患者的容忍和同情。正如本书主要在于变态的收集,而且仅仅是个收集者,而且收集的目的不是作为人生的“反面教材”。人生是个适应的问题,任何形式的“变态”心理或者异常心理都具有“适应不良”的意涵。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我们希望和读者一起,透过本书的收集而对“意涵”有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