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1
1141300000004

第4章 人为什么会出现心理变态(2)

社会文化因素作为心理异常的形成原因,其作用过程是相当普遍而复杂的。任何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差异、变动、冲击都不可避免地在人的内在心理世界中泛起波澜。

许多研究资料证明,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环境中的人群,其心理异常和精神疾病的发生率有明显增高的倾向。而且经济地位越低下,心理异常的频率越高。早期美国的霍林斯黑德和雷德利克,英国的戈德堡和莫里森等的研究都相继证实城市里贫穷的下层社会中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病人明显较多。国内12个地区的流行病学抽样调查(1982年)也发现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同居民的经济水平呈负相关。

社会生活中的变动或称社会生活事件,牵涉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家庭生活、教育活动、工作活动、经济活动、业余生活、婚恋活动和宗教信仰活动,等等。

美国学者霍尔姆斯曾对5000余人进行了关于生活事件对人的疾病影响的调查研究。以事件的影响大小为标准进行分类。他们认为任何类型的社会生活事件(变动)都能造成人们对疾病的易感状态,特别是一些使人感受到失落的事件影响就更加严重,如亲近的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的死亡,在所有生活事件中占着重要的位置。其他如离婚、夫妻分居、坐牢、被解雇、大量借贷等,也有相当重大的影响。

据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成果显示,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对变态心理的判断标准、患病率的统计分析、症状的表现形式以及预后的估计等,都可能存在差别。例如,从社会利益的角度来看,人格障碍、性变态、瘾癖之类问题,都是破坏性的、属于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为社会所不容。这类人存在着心理变态,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心理动力学理论如何从意识角度记证变态心理的产生的?如何正确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动力学模式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出发说明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和机制,认为变态心理不符合一般疾病的概念,而是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冲突,即内驱力和欲望引起的内在冲突,以致产生倒退行为等,这均可引起情绪障碍甚至导致心理变态。由于本能欲望经常要求获得满足,但又因社会的制约而不得不被意识压制下去,于是形成内心冲突,因而往往引起焦虑。

第一,人的内在心理矛盾冲突也同样能造成心理异常。因而,他实际上是对变态心理学做了彻底的改造,使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从研究过程本身转向于研究病态表现的动力和内容,从病人的内心深处挖掘精神疾患的原因。因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被誉为是变态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第二,他强调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性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动机,是推动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

第三,他提出心理的“防御机制”的概念,即认为,在人的无意识中有一种自发的心理调整机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能使人的内心矛盾冲突得以缓和,烦恼和不安得以减轻或消除,使人的心理活动恢复及保持某种稳定状态。但如果滥用或运用失效,又可能成为导致心理障碍的一个根源。

心理防御机制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又一个基本概念。为了减轻或消除焦虑时的紧张不安,以保障内心的安宁,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着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各种变态心理就是各种防御机制单个的或多个组合起来发生作用的外部表现。一旦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的过度运用,常引起明显的精神异常和人格缺陷。人由于人格结构中的自我经常面临着本我、超我和外界现实,三个方面的压力与威胁,如果难以忍受就会产生焦虑反应。为了保护自身,排除难以忍受的焦虑就发展成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机能,用以防范危险,缓解焦虑,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并且心理防御机制便受到学者们的普遍认可。

心理防御机制作为一种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一方面有着积极的适应功能,使人得以经常维护心理安宁。但另一方面,它又有消极的作用,因为现实存在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只能起到一种使人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歪曲现实和“自我欺骗”的表现。

心理防御机制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就像人体生理活动中存在一种“内稳态”功能一样,在人的精神活动中也存在一种类似的功能或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现实生活中发生问题时,用自己较能接受的方式加以解释或处理,从而解脱烦恼、减轻内心的不安与焦虑,以便恢复心理上的平衡,保持情绪的安宁与稳定。

总之,对防御机制的滥用或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依赖防御机制,而不敢面对现实,主动应对,就会严重妨碍人们从根本上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甚至可能成为导致心理障碍的一个根源,如对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转换等防御机制的过分运用或运用失效,就会发展出强迫性症状、分离性障碍、躯体性障碍、妄想及其他形式的心理障碍。此外,另有一些防御机制在歪曲现实和消极作用方面相对较轻一些,如升华、补偿、幽默等。

人文主义理论如何从“人”和“自我实现”出发解释心理变态的原因? 变态心理学的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所创立,始于20世纪40年代。

人本主义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对治疗的权威性作用;也反对行为主义学派用条件反射和学习过程中的强化作用去解释人的行为。它反对把人看做动物,而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它认为人的行为不像动物,并不全是环境条件作用的结果。而人是自由的、能够独立自主的、具有无限潜能的,并且每一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各种变化;能理解自己的需要和经验;能分析自己的行为;也能做出抉择并对此承担责任。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处于具有良好心理气氛的环境之中,例如有温暖和同情支持的父母以及家人,每个人就都会发现他的真正自我和他的全部创造性与潜能。

相反,一个人如果遭到虐待或受到重大的生活经历中的挫折与否定时,自我就会发生创伤或裂痕,内在的潜能不能发挥出来,而且还会受到损害。这样,人们就无法完成自我实现,从而造成自我防御失败和心理失调。

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这一点,罗杰斯和马斯洛观点相同。人类都具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各种潜能的趋向。因此,他认为人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这也是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

由此理论出发,在人际交往中,人总是希望自己的行为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人如果只知道按照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不惜改变自身的标准,其结果是使自己失去标准,这样就会使自我概念发生歪曲,从而也就可能导致心理上的混乱。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了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的肯定时,他的自我概念就会是准确的,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但如果他的个人体验与他对自己的要求和评价相抵触时(这时,他可能会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他就有可能采取歪曲和回避真实情感的办法,以缓和受尊重和自尊的需要与个体体验之间的矛盾冲突。

自我概念歪曲得越严重,各种心理异常表现如焦虑、抑郁、罪恶感和精神错乱等就越明显。例如,一个生长在条件良好而又受到积极照顾的家庭中的儿童,由于得到父母毫无保留的爱护和尊重,就会发展一种坚强和积极的自我概念。如果父母的爱总是带有附加条件的,例如限制儿童只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不然就不能得到父母的爱抚,即评价的标准由别人来规定,从而产生一种“代价条件”的观念。这样,儿童就会形成一种软弱与破裂的自我概念。这种在内心世界中充满代价条件的自我,常常同一个人生而具有的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要体验到的自尊和受尊重的自我倾向发生矛盾冲突,其结果是失望、否认和歪曲,从而引起整个人格的瓦解而导致心理异常。

由于罗杰斯认为心理异常是在违反人的本性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因此,他主张消除心理异常的关键就是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无条件的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关系,并创造一种真诚相待、相互谅解和彼此尊重的良好气氛。这样,人的心理就可以由僵化变为灵活;由静态变为动态;由依赖变为主动;由异常转化为正常;并使其全部潜能得以逐步发挥,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