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3
1141500000023

第23章 潜意识与文学艺术 (1)

什么是文学艺术?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艺术就是潜意识的升华,文学艺术形成于人们从先天的本能和超时间、永恒不变的家族回忆中获得的潜意识的能量。文学作品代表了作家的人格,其现在与过去、快乐与痛苦都被融入创作过程,文学家、艺术家的灵感源泉也都源于他们的潜意识。一部文学作品其实就是作家个人的心声。

文学艺术的创作是作家、艺术家原始性本能冲动的升华过程,产生于潜意识领域,具有与梦相似的特征,也是一种被压抑的欲望的伪装、变形的表现。因此,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往往在文学艺术的主题中表现出来。任何艺术形象都是潜意识的宣泄,只不过以一种有益的欺骗形式,在不与意识产生重大冲突的同时,解开一般的情结。

一部文学作品即使不记录梦境,本身仍是作家的梦的集合,代表着作者潜意识愿望的实现,或记录了无法实现的愿望,由作者过去心灵生活的点点滴滴组成,再加上最近事件的润饰。

文学作品与潜意识有什么关系?

文学艺术创造虽然是一个意识主导的自觉的形象运动过程,但潜意识在创作过程中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角度来考察,潜意识的来源,大致上说有两个方面:一是主体个人的特殊的生活经历。这种潜意识心理是个人特有的,即“个体潜意识”。二是“集体潜意识”,即由社会心理和民族心理的沉淀而形成的潜意识,它是一种超个体的心理。

自我意识的沉淀,是潜意识形成的心理根源。潜意识可以转化为意识,意识也可转化为潜意识。意识转化为潜意识的方式是沉淀。沉淀是一种不自觉的、自然的分离、组合、扬弃、消化以致积聚的过程。意识沉淀的过程,显然与记忆不同,但同记忆又存在着联系。过去感知过的、思考过的、感动过的事物和情境,随着岁月的推移,有的在记忆中消失了,有的淡化了,有的在回忆时还印象鲜明,潜意识与这个过程相关,但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潜意识能转化为意识的过程则是复杂而不自觉的。

“有一天,我整天都在工作。傍晚写完一个章节时,猛然发现纸上画了个犹太人。我自己也不知道是怎样画成的,或者为什么要画他。然而,我的那件作品整体便已具形于此了。”这是法国杰出的雕塑家罗丹对其不朽名作——《流浪的犹太人》诞生经过的描述。名作《流浪的犹太人》其实是罗丹在无意间画下的,是潜意识活动的产物。

罗丹在不自觉地画出了《流浪的犹太人》的草图后,马上就意识到了那支配创作这幅画的全过程的潜意识心理,从而对这个草图作了进一步的加工和完善。这是潜意识转化为意识的明显例证。

潜意识的海洋,并非一个静止不动的死海,它们在意识的水平线下面汹涌澎湃,翻腾不已。它们彼此之间在互相靠近、在接通、在联合、在同化、在冲突;它们互相削弱,或者互相增强。它们永不疲倦地在运动着,这些运动不息的潜意识心理,时时对主体的意识和行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为人所察觉。这种影响无疑也要反映到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来。

弗洛伊德认为,主体潜意识中的那些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和幼年时期的被压抑的欲望,是促使艺术家走上创作道路的动力和艺术形象产生的根源。

英国小说家毛姆分析艾米莉·勃朗特笔下的著名人物狂暴冷酷的希思克利夫时,指出该人物的创作是女作家

为了满足自己被压抑的欲望。她内在的本能,炽热的受挫的情欲,未被满足的激情促使她将潜意识的情感投注到这独特的人物中去。

潜意识的作用有时强,有时弱,但不管其强弱如何,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意识活动的方向(动力作用),并且,把自己所蓄积的丰富信息带入创作活动中,流露在艺术作品里。

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海明威有一段话极有意义。他曾告诫别人说:“最好的办法是在你写得顺利的时候,知道下面怎么发展的时候停笔……永远在写得顺利的时候停笔。别去想它,也别去操心,等第二天写的时

候再说。这样,你的潜意识始终在活动。但是,如果你有意识地去考虑它,操心它,反而窒息了它,你还没有开始写,头脑就疲劳了。”

文学艺术是作家与艺术家潜意识的外化,在创作中潜意识在笔下的人物画面中自由流露。

如何从作品中读出作者隐藏的潜意识?张爱玲是如何写出“七巧”的?

文学作品是作家潜意识的外化,从一个作家的作品追溯到他一生外在与内心的变化发展,可以揭露他的潜意识世界,发现他自己不曾察觉的心灵生活。作家内心所持的坚定的情绪已渗透至其文学作品中,即便那些已经遗忘的事情也不知不觉地指挥着他的笔。从书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发现许多作家潜意识的流露。

梁斌在创作《红旗谱》的过程中,原打算把严萍处理成一个在革命中动摇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可是写来写去,却把她写成了一个坚定地走向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梁斌后来回过头来检查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发现是由于自己内心深处对这类知识分子有一种喜爱之情,正是这种隐蔽的情感使得作家下意识地把严萍这一形象塑造成后来书中的样子。其实,这是作家潜意识情感的流露。

张爱玲的小说一直深受读者推崇,其实她的作品中透露了许多潜意识的内容,使隐藏在社会或人生外部现实之下的内容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得以浮出水面。张爱玲在描写世俗人生、日常生活时,进一步走进人的内心世界,以情欲、非理性来解释悲剧,解释人性,对人的“靠不住”深有感触,将悲剧根植于人生。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在早期小说中具体表现为对人的潜意识、变态心理、“本我”与“力比多”、恋父情结和白日梦等进行逼真的刻画和深入挖掘,使潜隐在社会现实背后的实质性的东西得以浮出水面。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欲望长期受到压抑,如果不能得到恰当的宣泄时,便会形成心理障碍以致性变态。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由于长期情欲受到压抑而得不到宣泄,导致了她的性变态。殷实的姜家用金钱为残废的儿子买来一个侍奉终身的“妻子”,贫寒的小麻油店的女儿与侯门残疾少爷的畸形婚姻形成了。

畸形的婚姻为七巧在姜家安排了一个特殊的位置,觊觎黄金的机会剥夺了她满足正常情欲的可能。情欲被严重压抑而无法宣泄,使七巧对“性”产生变态的敏感,无论何事她总往“性”方面联想,话题总往“性”方面引,无忌讳地满口“村话”。

性变态也使七巧产生了疯狂的报复欲,疯狂的报复欲使她成为“食人者”,将报复施于亲生子女,不择对象地用亲生子女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自己的不幸。

在金钱与情欲冲突中,她拼命压抑住情欲的冲动,用变态的方式来宣泄情感,采取反常方式打击儿媳,将儿子儿媳的隐私公之于众,绘声绘色,添油加醋,把儿媳渲染成一个赤裸裸的性的妖精,百般凌辱,为的是破坏儿子儿媳正常的夫妻生活,从而抚平自己心中的因早年从未有过真正满意的夫妻生活而带来的创伤。

曹七巧一生戴着精神的枷锁,从未有过情欲的满足,甚至从未有过像个人样的男人,她始终在向往着情欲的满足,把目标最终放在自己儿子身上,想方设法折磨死儿子前后两任妻子,乱伦的意念在现实的束缚下酿成无奈的悲剧。七巧的变态心理还表现在对待女儿姜长安的态度、行为上,她不择手段、散布谣言断送了女儿的婚事,亲手毁了女儿一生的幸福。

险恶的环境刺激了七巧人性中占有欲的膨胀,性变态心理和寡居者的护犊心理及嫉妒心理是潜意识深层的阴暗心理,当它进入意识领域,必然引起反常的行为。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源于她不幸的家庭创伤性情感体验。她出生于一个封建旧式家庭,幼年时,父母离异,父亲养姨太太,给她娶后母,给张爱玲造成严重的心灵创伤。她不堪忍受痛苦,梦魇式的恐怖让她选择了出逃,投奔母亲,而她与母亲又有隔阂。痛苦、孤独、怨恨、寂寞都被压入她的潜意识中。由“春日迟迟”的慵懒惬意,到“沉下去,沉下去”的感伤,再到梦魇式的恐怖,这是一个逐渐变化的心理感受过程,这个过程构成了她对旧式家庭生活方式的完整体验。

文学作品是作家个人的表达,代表作家的整个人格,他的心路历程都展现在创作过程中,而过程也记录了作家隐藏的渴望和潜抑的情感,表露出他在现实中的挣扎与失望,是释放内心情绪的出口,开端来自他已遗忘的幼年生活与生活的创伤。

艺术灵感怎样在潜意识中闪现?

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经历着从幻想到现实的道路,作家和艺术家把自己的幻想转变为一种新的真实的形态。弗洛伊德说,艺术家都是摒弃现实的人,由于他们不能和让他放弃满足欲望的要求调和,所以在幻想的领域开辟一片自己的天地,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的幻想能力构成了艺术的本质。

在细微事物上发现隐藏的奥秘,是作家、艺术家一种冲动力、想像力的体现,是潜意识在文学艺术中创造性的价值。幻想是作家的“昼梦”,是想像生活的一部分,作家运用想像力把真实的人物放入一个虚构的世界,以艺术的表达方式吐露自己的心声。

在文艺创作过程中,作者因实物的触动和感情的冲击,一时间会坠入幻境,产生与将要完成的艺术形象相联系的幻象。汤显祖写作《牡丹亭》,为死去的杜丽娘而放声痛哭。大仲马写作间有时与自己的人物开玩笑。巴尔扎克写作时则有时传出对笔下人物的咒骂声。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服毒,弄得自己“一嘴砒霜气味”。列宾画《伏尔加纤夫》,感到自己“磨伤的皮肤在刺痒地痛”。

法国当代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说,他一个房间接一个房间地跟踪自己的主人公,他能闻到他们要经过的那条走廊里的潮湿味,知道他们在白天或夜里的某个时辰要从前厅到台阶上去。

郭沫若写《屈原》,经过不断修改原来的构思,当他头脑“天开异想”时,文思便像“水池开了闸一样,只是不断地涌出,涌到了平静为止”。他在《屈原》完稿之日的日记中写到:“此数日来头脑特别清明,亦无别种意外之障碍。提笔写去,即不觉妙思泉涌,奔赴笔下。”这便是潜意识中的灵感将其带入了艺术的忘我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