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必须要克服的人性弱点
1143200000072

第72章 人性六十四 崇拜:把自己掏空,交给别人

生活中有很多变相的权威和偶像,比如学历、权贵、名流,等等,他们会禁锢你的头脑,束缚你的手脚。如果盲目地符合众议,就会丧失独立思考的习性;如果无原则地屈从他人,就会被剥夺自主行动的能力。

做你自己

电影明星洛依德将车开到检修站,一个女工接待了他。她熟练灵巧的双手和年轻俊美的容貌一下子吸引了他。

整个巴黎都知道他,但这个姑娘却没表示出丝毫的惊讶和兴奋。

“您喜欢看电影吗?”他不禁问道。

“当然喜欢,我是个电影迷。”

她手脚麻利,看得出她的修车技术非常熟练。半小时不到,她就修好了车。

“您可以开走了,先生。”

他却依依不舍:“小姐,您可以陪我去兜兜风吗?”

“不,先生,我还有工作。”

“这同样是您的工作。您修的车,难道不亲自检查一下吗?”

“好吧,是您开还是我开?”

“当然我开,是我邀请您的嘛。”

车跑得很好。姑娘说:“看来没有什么问题,请让我下车好吗?”

“怎么,您不想再陪陪我吗?我再问您一遍,您喜欢看电影吗?”

“我回答过了,喜欢,而且是个影迷。”

“您不认识我?”

“怎么不认识,您一来我就认出您是当代影帝阿列克斯·洛依德。”

“既然如此,您为何对我这样冷淡?”

“不!您错了,我没有冷淡,只是没有像别的女孩子那样狂热。您有您的成绩,我有我的工作。您今天来修车,是我的顾客,我就像接待顾客一样接待您;将来如果您不再是明星了,再来修车,我也会像今天一样接待您。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这样吗?”

他沉默了。在这个普通的女工面前,他感觉到自己的浅薄与狂妄。

“小姐,谢谢!您让我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教育。现在,我送您回去。再要修车的话,我还会来找您。”

对权贵和名流的崇拜,只能给我们自己带来两种结果,第一是对自卑心的安慰,第二是对自尊心的亵渎。

人生而平等,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一样重要,我们有什么必要降低自己的人格去向权贵和名流表达平白无故的敬意?恪守本分、不卑不亢,如此做人才不丧失尊严。问题是,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够这样?

傻瓜崇拜信条,聪明人崇拜超越

来看一个关于毛毛虫的试验。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他把若干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不停地围绕花盆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毛毛虫的悲剧在于盲从。其实,只要有一只毛毛虫能越雷池一步,打破固有的习惯及跟随的习性,就会逃脱死亡的陷阱。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将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哪一杯水先结冰?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冷水先结冰了!”非常遗憾,错了。发现这一错误的是一个非洲中学生姆佩姆巴。

1963年的一天,坦桑尼亚的马干马中学初三学生姆佩姆巴发现,自己放在电冰箱冷冻室的热牛奶比其他同学的冷牛奶先结冰。这令他大惑不解,并立刻跑去请教老师。老师则认为,肯定是姆佩姆巴搞错了。姆佩姆巴只好再做一次试验,结果与上次完全相同。

不久,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主任奥斯玻恩博士来到马干马中学。姆佩姆巴向奥斯玻恩博士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后来奥斯玻恩博士把姆佩姆巴的发现列为大学二年级物理课外研究课题。随后,许多新闻媒体把这个非洲中学生发现的物理现象,称为“姆佩姆巴效应”。

很多人认为是正确的,并不一定就真的正确。像姆佩姆巴碰到的这个似乎是常识性的问题,我们稍不小心,便会像那位老师一样,做出自以为是的错误结论。

是否有过这种经历?靠前辈、老师的经验生活着,把他们的话奉为圣旨,而且认为他们是为了不让自己走弯路,于是深信不疑,甚至有时候,依照先辈的经验去做事情的时候,碰壁了,却不会从经验中怀疑,而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借鉴别人的经验没错,但绝不至于到“说一是一”的地步。其实,盲从不仅仅在人类中存在。

一只麻雀,总想学孔雀的样子。孔雀的步法是多么骄傲啊!孔雀高高地仰起头,抖开尾巴上美丽的羽毛,那开屏的样子是多么漂亮啊!“我也要像这个样子,”麻雀想,“那时候,所有的鸟赞美的一定会是我。”麻雀伸长脖子,抬起头,深吸一口气让小胸脯鼓起来,伸开尾巴上的羽毛,也想来个“麻雀开屏”。麻雀学着孔雀的步法前前后后地踱着方步。可这些做法,使麻雀感到十分吃力,脖子和脚都很疼。最糟的是,其他的鸟——趾高气扬的黑乌鸦、时髦的金丝雀,还有蠢鸭子,全都嘲笑这只学孔雀的麻雀。不一会儿,麻雀就觉得受不了了。

“我不玩这个游戏了,”麻雀想,“我当孔雀也当够了,我还是当个麻雀吧!”但是,当麻雀还想像原来那个样子走路时,已经不行了,除了一步一步地跳,再没别的办法了。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麻雀只会跳不会走的原因。

著名的威廉·詹姆斯,曾经谈过那些从来没有发现他们自己的人。他说一般人只发展了10%的潜在能力。“他具有各种各样的能力,却习惯性地不懂得怎么去利用。”

我们有这样的能力,所以不应再浪费任何一秒钟,去忧虑我们不是其他人这一点。

告诉自己: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是最棒的,做最独特、最棒的自己才是我们的选择。

洛威尔说:“茫茫尘世、芸芸众生,每个人必然都会有一份适合他的工作。”

在个人成功的经验之中,保持自我的本色及以自身的创造性去赢得一个新天地,是最有意义的。

创造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有一名酷爱文学的学生,苦心撰写了一篇小说,请一位著名的作家指导。可是这位作家当时正好眼睛不适,于是学生便将作品读给作家听。

读到最后一个字,学生停顿下来。作家问:“结束了吗?”听语气似乎意犹未尽,渴望下文。这一问,可能写得不错,学生心中暗喜,马上回答说:“没有啊,下部分更精彩。”他以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构思叙述下去。

又“念”了一会儿,作家又似乎难以割舍地问:“结束了吗?”

小说看来写得真不错,学生心中暗想着,于是他更兴奋,更激昂,更富于创作激情。他不可遏止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续、接续……最后,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打断了学生的思绪。

电话找作家有急事。作家匆匆准备出门。

“那么,没读完的小说呢?”学生问。

作家回答:“其实你的小说早该收笔,在我第一次询问你是否结束的时候,就应该结束。没必要画蛇添足,看来,仍然还没能把握情节脉络,尤其是,缺少决断。”

决断是当作家的根本,拖泥带水,如何打动读者?学生追悔莫及,自认性格过于受外界左右,作品难以把握,放弃了当作家的梦想。

多年以后,这名年轻人遇到另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羞愧地谈及那段往事。谁知这位作家惊呼:“你的反应如此迅捷,思维如此敏锐,编造故事的能力如此出众,这些正是成为作家的天赋呀!假如能正确运用,你的作品一定能脱颖而出。”

别人的意见固然可以参考,权威的意见固然值得参考,但参考毕竟是参考,作决定的还是自己。这是因为,权威可能今天是权威,不代表永远是权威,而且权威有很多,你是听信哪种呢?今天正确的权威不代表真理!如果你多问几句,这是真的吗?如果你改变一下,这次不这样做,结果会是怎样?如果你说不,会是怎样?不要害怕自己的决定会错误,因为权威们也不知道真正的事实到底是什么,他们也是以自己的经验做判断。相信自己的决断是正确的,你也实现了自我突破。自我突破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是面对权威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出路所在。

1899年,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时,他的导师是数学家明可夫斯基。由于爱因斯坦肯动脑筋、爱思考,深得明可夫斯基的赏识。爱因斯坦很苦恼,苦于没办法实现突破前人做出的成就,而且每个领域的顶尖科学家看上去都无法超越。于是他请教老师:“一个人,比如我,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做出自己的杰出贡献呢?”

一向才思敏捷的明可夫斯基一时竟想不出好主意,直到三天后,他才找到爱因斯坦,非常兴奋地说:“你那天提的问题,我终于有了答案!”

爱因斯坦迫不及待地想知道。

明可夫斯基手脚并用地比划了一阵,怎么也说不明白,于是,他拉起爱因斯坦就朝一处建筑工地走去,而且径直踏上了建筑工人刚刚铺平的水泥地面。在建筑工人们的呵斥声中,爱因斯坦一头雾水,非常不解地问明可夫斯基:“老师,您这不是领我误入歧途吗?”“对、对,歧途!”明可夫斯基顾不得别人的指责,非常专注地说,“看到了吧?只有这样的‘歧途’,才能留下足迹!”然后,他又解释说:“只有新的领域、只有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地面,那些被无数人、无数脚步涉足的地方,别想再踩出脚印来……”听到这里,爱因斯坦沉思良久,非常感激地对明可夫斯基说:“恩师,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从此,一种非常强烈的创新和开拓意识,开始主导着爱因斯坦的思维和行动。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从来不记忆和思考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和思考那些还没载入书本的东西。”于是,就在爱因斯坦走出校园、初涉世事的几年里,他作为伯尔尼专利局里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在物理学的未知领域里,大胆而果断地挑战并突破了牛顿力学。

崇拜权威,他们会禁锢你的头脑,束缚你的手脚。不要照搬权威的意见,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坚持并创造出一条权威之外的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