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1143500000029

第29章 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3)

人生在世,不仅要善待自己,更要善待别人。人往往是自私的,普通人大都有这样的通病:自己不愿意的,却推给别人。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你可能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最终“自食其果”,因为别人也会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谨记这句可以履践终生的圣人箴言,你将受益一生。

浪子回头金不换

智慧点金石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人都会犯错,如果能够平等地对待犯错的人,并且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往往能够挽救一个人的灵魂。

佛家不计较出身的尊贵与卑微,也不计较人性的大善与大恶,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可以被教化的。在佛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

故事苑:曲径通幽

下面这个故事是关于恶人可不可以成佛的。

一大早起来,寺院门口就吵闹不休,玄素禅师前去询问,了解到原来是一个屠夫想要进寺烧香拜佛,但是寺里的僧人嫌他满手血腥,不肯让他进殿,于是双方就在那里发生了争执。玄素禅师见此情象,立刻阻止了众僧人。

他问道:“为何事在这里吵闹?”

旁边的僧人说道:“这个屠夫每天杀猪宰牛,双手沾满了血腥与罪孽,怎么能让他玷污了佛门清净?”

旁边的人也附和道:“每天晚上,他家里就会传来猪狗牛羊的哀叫声,听得人心烦,让人无法入睡。像他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到这里来呢?”

玄素禅师说道:“你们这样说就不对了。他身为屠夫,为了生计被迫屠宰生灵,一定于心不安,有很多罪需要忏悔。佛门为十方善人而开,也为度化十方恶人而开。”

屠户满心感激,来到禅师面前说:“方丈慈悲,我杀孽太重,于心不安,于是我想要请方丈和各位法师到我家里去,我准备在家里办斋供养各位,以安慰我不安的心。我们全家斋戒沐浴三日,恳请各位光临寒舍,助我完成这个心愿。”

众人听了他的话,摇头不止。玄素禅师却用微笑化解了,他说道:“在佛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只要与佛有缘,就可度他。佛门慈悲,不会舍弃任何人。”

弦外有音

佛门是慈悲的,之所以慈悲,是源于众生平等;只有平等,才有真正的慈悲。而人心也是善良的,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我们更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既要发扬善行,更要帮助走入歧途的人。浪子回头金不换,只要有心向善,就是最值得欣慰的事。只要自己觉悟到了自己的过错,就是一个善良的人,应该得到人们的宽容和谅解,更应该得到大家的关爱。

持平等心,不以貌取人

智慧点金石

修学佛法的人,要持平等心而待遇众生,所谓一视同仁,无分彼此。所以《法华经》上菩萨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做佛。”这就是教人持平等心的好榜样。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务必对别人做到以礼相待,切忌以貌取人,伤及他人的自尊,否则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

故事苑:曲径通幽

从前有一位居士,常发愿要见文殊师利菩萨,因此不时地广行布施,恤孤济寡。每逢斋日,斋戒沐浴,严净坛场,敷设高座,种种供养,至心恳礼文殊菩萨驾临坛场,以满所愿。

有一次,见坛内高坐椅上,坐一老翁,不但边幅不修,而容貌极其丑恶。豆大的眼眵,深黄的鼻涕,如弓的佝偻,似土的肤色,简直形类夜叉,人鬼不辨。居士吓得倒退一旁,将一颗虔诚心,顿成怔忪心,并自思念,我每敷高座,庄严坛场,皆愿求文殊师利菩萨光临道场,慈悲一现。而今座上,究是何人?竟然胆大包天,敢于上座。遂走至座前,在气愤之下便牵着老翁下座,并嘱之曰:“请老翁自爱,下不为例。”老翁毫无表情,立即悄然而去。

第二天,居士便净备香花水果,前往寺中,恭献佛前,虔礼默祷曰:“弟子某持此功德,愿现世得见文殊师利菩萨。”事毕返家,晚间就寝,于梦中有人言:“你一向恭敬诚求,愿见文殊师利菩萨。可是,你见之而不识,当面错过,还求于何处得见文殊?”居士曰:“我素来细心观察,未见形影,究于何处得见,请君示知?”梦中人言:“日前你严净坛场,敷设高座,于高座上,坐一老翁,彼即文殊师利菩萨。”居士闻言及此,不觉周身急出大汗,自梦中醒来,遂向空中求乞忏悔。

现实中,有些人自以为是,心中没有平等的观念,总喜欢拿别人的缺陷或长相来歧视他人,结果反被他人羞辱。历史上“晏子使楚”就是一个很著名的故事。

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有一次,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那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赔着笑。

接着,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了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啊?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楚王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很轻视晏子乃至齐国,才会有失礼节。晏子知礼且据理力争,几个回合下来,楚王输给了晏子,并且心服口服。假如当初晏子不顾礼节,面对楚王的挑衅勃然大怒,那只会惹来楚国君臣的耻笑而已。

弦外有音

礼是文明的标志,礼是一个人行走社会的通行证。当人怀有一颗平等心,就不会以貌取人,对待任何人也会以礼相待。

18世纪的一位学者曾这样说过:“任何东西都无法抑制我们的欲望,任何人的欲求总要自然地表现出来。”真诚和坦率总是通过谦恭有礼、温文尔雅、友善和体贴他人等外在行为表现出来。优雅文明的行为举止总是让人兴奋快乐,使人心悦诚服。

德国有一句谚语叫“脱帽在手,世界任你走”。有礼节不一定总能为你带来好运,但没有礼节却往往使你与幸运擦肩而过。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走得更远、更好,就要时刻注意保持礼节。

摒除计较之心,回归平等自性

智慧点金石

佛教是个以心为本的宗教,在佛教的修持里常常都标榜着“修行切莫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即是外道。为了杜绝心外求法,人就要摒弃俗世观念,时刻牢记众生平等,这样就不会盲目地比较,或者自卑,或者自负,而是能够守住一颗自然本真的心,专心于佛道了。

故事苑:曲径通幽

有一个学僧道岫,虽然精于禅道的修持,但始终不能契悟。眼看比他晚入参禅学道的同参,不少人对禅都能有所体会,想想自己实在没有资格学禅,既不幽默,又无灵巧,始终不能入门,心想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于是道岫就打点衣单,计划远行。临走时,到法堂去向广圄禅师辞行。

道岫禀告:“老师!学僧辜负您的慈悲,自从皈投在您座下参学已有十年之久,对禅,仍是一点领悟没有。我实在不是学禅的根器,今向您老辞行,我将云游他去。”

广圄禅师非常惊讶问道:“哦!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走呢?难道到别处就可以觉悟吗?”

道岫诚恳地再禀告:“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都精进于道业上的修持,我用功就是因缘不合。反观同参的道友们一个个都回归根源,目前在我心的深处,萌发一股倦怠感,我想我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

广圄禅师听后开示道:“悟,是一种内在本性的流露,根本无法形容,也无法传达给别人,更是学不来也急不得的。别人是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这是两回事,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呢?”

道岫道:“老师!您不知道,我跟同参们一比,立刻就有大鹏鸟与小麻雀的惭愧。”

广圄禅师装着不解似的问道:“怎么样的大?怎么样的小?”

道岫答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越几百里,而我只囿于草地上的方圆几丈而已。”

广圄禅师意味深长地问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几百里,它已经飞越生死了吗?”

道岫禅僧听后默默不语,若有所悟。

弦外有音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比较、计较,这是烦恼的来源,怎能透过禅而悟道呢?大鹏鸟一展翅千八百里,仍不能飞越过生死大海。禅要从平等自性中流出的,所以道岫禅僧一旦除去比较、计较,回归到平等自性中来,就能有所悟了。

天生我材必有用。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没有必要和别人比较。即使我们某方面比别人差,一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善于从别人那里找到平衡——也许某方面我们要比别人优秀得多。

这才是真正的平等,平等不只是要求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也是一种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观念。只有坚信我和大家都是平等的,才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骄傲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