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家庭第一
1145100000014

第14章 家庭基石之三:权力不属于家庭 (2)

可是,门依然紧闭。她气极了,想不到以英国女王之尊,竟然还敲不开一扇房门。她带着愤愤的心情走开了,可走了一半,想想还是要回去,于是又重新敲门。里面仍然冷静地问:“谁?”

敲门的人委屈又婉和地说:“你的妻子。”

这一次,门开了。

要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夫妻仅仅是夫妻,不要为那虚伪的头衔所拖累,在夫妻的二人世界里,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不要有任何的优越感,只有互相理解和尊重,彼此关心与照顾,这才是幸福的婚姻生活。

“大男子主义”的危害

比起“只管自己吃饱的男人”,真正的“大男子主义”危害更深,因为他们不但自私,而且还不把家人当人看,在家里根本就没有丝毫平等可言。他们在家里是绝对的权威,说一不二,决不允许妻子反驳自己的意见,大搞“一言堂”,对的自然是对了,而做错了的也是对的。这种类型的男人,有时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还往往喜欢诿过于妻子,迁怒于家人,结果是造成家庭气氛十分紧张,每日都如临大敌。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妇者,服也”的陈腐观念盘踞在这种男人的脑袋里,仍然抱着夫权不放。在他们眼中,女人是万万惯不得的,她们都是“头发长见识短”的弱智群体。

龙在村子里是有名的大好人,谁家里有个大事小情的,龙都会跑前跑后地帮着张罗,而且只要能帮上忙的事情,跟他说一声他就会帮你去办。

可是一旦回到家里,龙马上就变成了“玉皇大帝”,家里的人一见到他进了家门,谁都不敢大声喘气,更不用说谁敢对他的话进行反驳了。

龙打算让女儿退学,弄几只羊来放,妻子不同意:“孩子他爹,还是让姑娘念完书吧,哪怕只念完小学呢?”

“闭嘴!老娘们知道什么?就让她念完大学,还不是别人家的人,还不如现在就帮家里挣点钱实在。”龙把眼睛一瞪说。

“不行啊,现在没有文化将来孩子能干什么,这不是耽误孩子一辈子吗?”妻子恳求地说。

“将来就当农民,种地还用什么文化,能认识男女,走不错厕所就行了。”龙不耐烦地摆了摆手。

龙的妻子着急了,她站起来说:“这么多年了,我从来都是听你的,自己有什么想法也不敢和你说,这回就是不能依你的,说什么也得供孩子把书读完。”

“他妈的,我说怎么样就怎么样,你是不是想找打呀?”龙说着就把袖子挽了起来。

妻子不知从哪里生出了勇气,指着龙说:“你听着,这么多年,你对我如何也就算了,今天你想再耽误孩子一辈子,我就是不和你过了,也要让孩子识文断字,不像我似的稀里糊涂的傻过日子。”

结果两口子大打出手,再也无法忍受他的妻子离他而去。

这样的丈夫,缺少平等的观念,与妻子平等对话尚不可能,更别说妻子渴望得到他温情的抚慰了,丈夫的体贴关怀只能是一种幻想,没有温情滋润的女人,是不会长久跟在这种男人身后的。

孩子也需要尊重

在现代的社会里,父母与孩子之间常存在着代沟。做父母的总是要求孩子们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却很少考虑孩子们是否能够接受,能够接受多少。如果我们退一步,对孩子的管束宽容些,对他们的理多点,这样孩子的发展会更好些。要知道,孩子也是需要尊重的。

有一天,一位父亲带着自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孩子到心理学家那里去。那个孩子已经被严重灌输了自己没有用的观念。刚开始,他一语不发,怎样询问、启发,他也绝不开口。心理学家一时之间也真是无从着手。后来心理学家从他父亲所介绍的情况和所说的话里找到了医治的线索。他的父亲坚持着说:“这个孩子一点长处也没有,我看他是没指望,无可救药了!”

心理学家开始应用承认的方法,找出他的长处——孩子不可能没有任何长处。他到底找到了这个孩子喜欢雕刻,甚至可以说在这方面具有天赋,还颇有高手的意味。他家里的家具也被他刻伤,到处是刀痕,因而常常受到惩罚。心理学家买了一套雕刻工具送给他,还送他一块上等的木料,然后教给他正确的雕刻方法,不断地鼓励他:“孩子,你是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最会雕刻的一位。”

从此以后,他们接触得频繁起来。在接触中,心理学家慢慢地找出其他事项来承认他。有一天,这个孩子竟然不用别人吩咐,自动打扫房间。这个事情,使所有的人都吓了一跳。心理学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孩子回答说:“我想让老师您高兴。”

可见,尊重对一个孩子来讲是多么地重要。孩子不可能没有任何长处,这就需要你耐心地去观察,去发现,并及时给予孩子尊重、鼓励和支持,还要采取行动。因为维持亲情不能光靠各种理论,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采取实实在在的行动,否则不会取得任何效果。在这方面,欧美国家的父母做得比我国的要强得多,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尊重孩子。

佛罗伦斯·丽特的女儿玛瑞塔13岁时,那时的年轻人正流行穿着染得花花绿绿的T恤和磨得破破烂烂的牛仔裤。

虽然丽特小时候曾经历过经济大萧条,穷得没钱买衣服,也没穿得这么邋遢过。

有一天她见到女儿站在门外,用泥土和石头猛擦新牛仔裤的裤脚。丽特心想:“天呀!这可是我用钱买来的新裤子,你居然这样糟蹋!”她立刻飞奔出去阻止女儿,然后又搬出“我幼年如何清苦过日,你现在却如此不爱惜物资”的老调,跟她说教了一番。

没想到这孩子仍是不为所动,继续低着头使劲地擦着。丽特问她为何要把新牛仔裤弄成这样。

玛瑞塔一副理所当然的语气回答:“我就是不能穿新的嘛!”

“为什么不能?”

“不能就是不能,一定要弄旧才能穿出门。”

这是哪一国的逻辑呀?新的裤子不能穿,非要搞得像块烂布才行!丽特感到难以理解。

(4)用爱奖励他 (2)

每天早上女儿上学前,丽特总会盯着她一身打扮,然后叹口气:“我的女儿居然穿成这副德性。”

玛瑞塔身上挂着她爸那件旧T恤,上面染满了蓝色的圆点和条纹。而那条牛仔裤更是令人目不忍睹,低腰,裤身紧得像包粽子;裤管经过她的“加工”,多了一把须须。她走路时,须须便在后面拖呀拖的。

然而,有一天玛瑞塔上学后,丽特突然像是听到上帝跟自己说话:“你记得每早女儿出门时,你都对她说什么?‘我女儿居然穿成这副德性。’当她到学校和朋友们谈起整日唠叨的古板老妈时,她可有得讲了。你看过其他的初中女孩穿成什么样子吗?何不亲自去瞧瞧呢。”

那天,丽特果真开车去接女儿回来,以便观察其他女孩的穿着。结果发现穿得比女儿更“惊世骇俗”的大有人在。

回家的路上,丽特向玛瑞塔表示:也许自己对“牛仔裤事件”反应过度了些。她趁机跟女儿提出条件:“现在起,你去上学或和朋友出去玩,爱穿什么随你的意,我不过问。”

“太好了!”

“不过你跟我一起上教堂、逛街,或拜访长辈时,你得要乖乖地穿些像样点的衣服。”

她没搭腔,显然是有些考虑。

丽特继续说:“这样做你只需让步1%,我却得退99%,你说谁比较划算?”

玛瑞塔听了之后,眼睛一亮,然后伸出手来跟丽特握了握:“妈,就这么说定了。”

从此之后,丽特每早快快乐乐送女儿出门,对她的衣服不再啰嗦半句;而女儿和丽特一起出门时,也会主动装扮很得体。这个协定让她们母女皆大欢喜。

只要你能够平等地对待孩子,他们也会很乐意地听从你的意见的。

母亲给的尊严

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才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我的同桌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不知该怎样回答。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人的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说出口。

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以此来搪塞儿子。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不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现在这位做儿子的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也没有人追问他小学时成绩排第几名,因为去年他已经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

寒假归来时,母校请他给同学及家长们做一个报告。其中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这个报告使很多母亲流下了眼泪,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母亲。

母亲把尊严给了孩子,而孩子则用他的行动回报了母亲。

只有尊重才能还原爱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