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家庭第一
1145100000007

第7章 家庭基石之一:有爱才有家 (2)

霞就非常懂得收藏爱的物品,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使她永远生活在幸福中。

一天晚上,霞和一位朋友赴一场宴会,朋友先到霞家等她化妆,霞把首饰一件件地搭配着晚礼服给朋友看,朋友却发现首饰盒里有一枚十分精美的钻戒,霞却一直未动。

“为什么不试试这个?”朋友问。

“不,我不戴这个,”霞说道,“一般不戴。”

“太贵重?”

霞摇摇头。

“是你先生给你买的第一件礼物?”

霞点点头:“还因为,我不知道这枚钻石戒指的真假。”她微笑着,轻轻地说。

接着,霞说起了这枚钻戒的故事:“那时我们认识不久,我对他的背景几乎一无所知,单因为他这个人就爱上了他,他对我也是如此。定情之后,他说要送我件礼物,于是,一天早上,我收到了这枚钻石戒指。”

“我非常喜欢这枚戒指,就常戴着,从没考虑过它的真假问题。可是我慢慢发现,很多人都对它有兴趣,常常询问它的真假。我答不出来,只好含混过去。也许他平常的打扮和我含糊的态度为大家提供了判断的依据,使得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这是枚假钻戒。然而等到我们结了婚,孩子长到三岁后,他们又突然转变了看法。”

“为什么?”

“因为他们知道了我先生出生于一个经商世家。”霞笑道,“当初他选择我,他父亲都不同意。他是瞒着父母悄悄与我结婚的。”

朋友默默地看着这枚钻戒,“你现在还不知道它是真是假吗?”

“不知道。”

“干吗不问他?”

“为什么要问?是真是假又有什么关系?”霞说,“再说,我也确实不知道应怎样去问,我甚至认为这个问题一旦提出,这枚钻戒无论真假就都已经一文不值了。”

是的,是真是假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枚戒指是先生在贫困时为爱情献出的礼物,别的已经不重要了。

现在霞把它当作爱的物品收藏起来,以此换来的幸福感,难道不比它是一枚价值连城的钻戒更有意义吗?

要记住:当你的家中充满爱的物品时,就算你想要发脾气、心情沮丧好像都不太可能了;而当你的家人看到这些物品时,也会对你充满爱意,因为你是如此在意他们,他们会用更丰厚的爱来回报你的。

小小细节能融合情感交流

爱不仅体现在轰轰烈烈中,更体现在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平凡的岁月里。下面故事中男女主角的相亲相爱相敬如宾,更能显现出爱情的本色和人性的高贵。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一天,一个男孩对一个女孩说:“如果我只有一碗粥,我会把一半给我的母亲,另一半给你。”于是,小女孩喜欢上了小男孩。那一年他12岁,她10岁。

过了10年,他们村子被洪水淹没了,他不停地救人,有老人,有孩子,有认识的,有不认识的,惟独没有亲自去救她。当她被别人救出后,有人问他:“你既然喜欢她,为什么不救她?”他轻轻地说:“正是因为我爱她,我才先去救别人。她死了,我也不会一个人活。”于是,他们在那一年结了婚。那一年他22岁,她20岁。

后来,家乡闹饥荒,他们同样穷得揭不开锅,最后只剩下一点点面了,做了一碗汤面。他舍不得吃,让她吃;她舍不得吃,让他吃!三天后,那碗汤面发霉了。当时,他42岁,她40岁。

因为祖父曾是地主,“文革”中他受到了批斗。在那段年月里,“组织上”让她“划清界线、分清是非”,她说:“我不知道谁是人民内部的敌人,但是我知道,他是好人,他爱我,我也爱他,这就足够了!”于是,她陪着他挨批、挂牌游街,夫妻二人在苦难的岁月里接受了相同的命运!那一年,他52岁,她50岁。

许多年过去了,他们调到了城里,有一天早上乘公共汽车去市中心的公园,当一个青年人给他们让座时,他们都不愿自己坐下而让对方站着。于是两人靠在一起手里抓着扶手,脸上都带着满足的微笑,车上的人竟不由自主地全都站了起来。那一年,他72岁,她70岁。

她说:“十年后如果我们都已死了,我一定变成他,他一定变成我,然后他再来喝我送他的半碗粥!”

七十年的风尘岁月,这就是爱情。

在日常生活的小小细节中,她与他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情感交流,才使他们的爱情变得弥足珍贵。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夫妻之间,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也需要通过细节进行情感交流。如果你不注意这一点,你的家庭生活就会变得一团糟,如果你能够注意这一点,你的家庭生活则会变得更加融洽。

一天,有位6岁的女孩烦躁不安地回到家里,她不想吃零食,不想和小朋友玩,也不想看图书了。最后爸爸抱起她问:“怎么啦,有什么不对头吗?”

她说:“没有。”却垂着头看着地毯。

父亲试着去弄清楚究竟是什么使得这个通常都很快活的小女孩变得如此郁闷。

“是别的小朋友又欺负你了?”父亲探询地问。

“不,爸爸。我只是觉得不好过。”

父亲随着她的视线移向地板,注意到她脚上的便鞋,在外面玩了一天以后鞋已经很脏了,鞋带也松开了。他们一起坐了很长一段时间。“你的鞋带没有系好。”最后父亲打破了沉寂。

“是的,我不断的被它绊倒。”

父亲把她放到沙发上,蹲在她面前,然后细心的重新替她系紧了鞋带。

当父亲重新抬头注视她的时候,她坐在那里看着父亲,脸上呈现出欣喜的表情。“感觉好一点了吗?”父亲问。

“很好,爸爸——真的很好。”

有时候,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无需花费很多的口舌来谈论诸如怎样生活,以及影响孩子成长的一些重要方面等等。事实上,影响一个人愉快心境的因素,通常来自一些细枝末节,比如我们穿着一双鞋带不紧的鞋散了一天步,或者在我们的鞋中钻进了一粒小沙砾,又或者我们拖着一双漏水的鞋穿过一大片打湿的草地。有的时候,所有的抑郁和不快就源于这些十分细小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或是一些简单的却有待调整细节。只要我们能够注意到这些细节,并设法帮助家人来改变他们所面临的困境,那么即使这个困境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诸如鞋带松了等,他们还是会感激你,并因此而变得心情愉快的。

心中充满爱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家庭成员的心中都充满爱,那么家庭将变成人间的天堂。”这似乎是一条真理,不信你就看看张家和李家的故事:

张李两户人家紧邻而居,但是家庭气氛却大大不同。张家的人相处得和乐融融,生活也幸福美满,而李家的人则经常争吵,每天都闹得鸡犬不宁。

有一天,李家的人忍不住来问张家的人:“你们一家人为什么从不争吵?和睦相处的秘诀是什么?”

张家的人回答:“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这一家人都认为自己是做错事的人,而你们一家人都认为自己是做对事的人。”

李家的人不解地问:“这是什么道理?”

张家的人举例说:“如果放在茶几上的茶杯被打破了,你们家的人都会认为自己是做对事的人,打破杯子的人也不肯认错,还理直气壮地大骂:‘是谁把茶杯乱摆在这里?’而摆杯子的人也不甘示弱地反驳:‘是我摆的,但你为什么不小心把它打破了?’两个人彼此不认错、不肯退让,当然会吵架了。”

张家的人接着说:“可是在我们家,如果谁不小心打破了茶杯,就会抱歉地说:‘对不起,是我一时疏忽,打破了杯子。’而放杯子的人也会回答:‘是我不对,我不应该把杯子放在这里。’如果每个人都先认错先礼让,许多问题自然就会消失,纷争也不复存在。诚如圣经上所讲的:‘凡事都以为亏欠。’总觉得自己应该还可以多爱一些。多包容一些,则必然处处受人欢迎。”

李家的人听后恍然大悟,回家后把此话对家人复述了一遍,果然从此以后,李家的生活也变得幸福美满了。

台湾的董氏基金会曾对台北地区民众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受访民众最容易生气的对象是家人,而最容易发脾气的地方也是家里。总之,最容易生气的对象是和自己最亲的人。被访者中有六成的人,每星期在家里至少会生气一次,甚至有一成五的民众是天天生气的。

亲密的关系最容易产生冲突,尤其当两人相互依赖的程度增加时,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也相对增加,因此在想法、观念或处事态度上,当然易与朝夕相处的家人产生歧异。一旦你要坚持己见,或想要做你喜欢甚至认为是惟一对的事时,摩擦冲突就难以避免了。

很多事,都在一念之间,念头转得过来就是天堂,转不过来就是地狱。因此,最关键的是让你的心中充满爱,只有你的心中充满了爱,你才可能替家人着想,才可能让自己从情绪中走出来,不致成为脾气的奴隶。

其实,在你打算与家人生气时,你不妨换个角度来想想,你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制怒:

(1)不要在气头上处理事情。稍微缓一缓,先出去走走,暂时离开当时的环境,所谓“事过境迁”,而境迁也易事过。怒气已消,心平气和看事情,会有不一样的角度。你正怒气填膺时,先按捺一下情绪,等过了10分钟再说。有些事绝对急不得,特别是生气的事,宁可放慢一些。

(2)找人聊聊。和一个与此事不太相干的人谈谈你的想法,找一个可以抒发的渠道,通过和朋友聊聊天,宣泄出心中那股怒气,情绪自然会好得多。

(3)转移注意力。去大睡一觉,醒来之后想法必然已有所不同,或是去看一场电影,转移注意力,免得自己一再掉入苦毒怨尤的漩涡中。

(6)睡前多赞美 (2)

(4)调整呼吸。借着缓慢的一呼一吸舒解情绪,通过身体的自然放松,改变内心的愤怒状态。心理会影响生理,同样的,生理也会影响心理,呼吸放缓和肢体放松,对我们的心情会有很大的助益。

(5)扩展心灵视野。把自己的眼界拉高到天上,由上往下看,当心灵的视野扩展后,心情也会变得坦然多了。

试试看!转一个念头,换一种想法,只要你的心中充满爱,必然不会把怒气撒在家人头上。

爱是家的阳光雨露

爱是家的阳光雨露,它可以挽救回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甚至可以挽救回家人的生命。

有一个小伙子,因为偷盗而被判刑。他是一个惯偷,法律没有使他慑服,屡教屡犯。是他的妻子,一个普通的女人,感化了他,使他改变了生命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