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帝国掌门
1145700000002

第2章 霸唱天下楼宇间——分众传媒江南春 (1)

引子:拉响纳斯达克开市铃

美国东部时间2005年7月14日上午9点30分,上海青年江南春按响了纽约纳斯达克股市的开市铃声,这声清脆的响铃标志着他一手缔造的分众传媒(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分众当日市值即达到8亿美金,打破了此前登陆纳市的中国企业创造的多项纪录,包括他的好朋友陈天桥所在的盛大公司创造的纪录。作为其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的江南春,身价随即超过20亿人民币,成了“亿元富翁俱乐部”响当当的一员。

上海分众传媒成为在美国上市的中国纯广告传媒第一股。这只代码为FMCN的股票刚一登陆,就在证券交易所引起了一番轰动,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

上市当天,分众传媒发行1010万股,创造了中国企业在美国最大的一笔融资额,高达1.717亿美元。从那刻开始,这位当时仅32岁的年轻人成了纳斯达克新贵,更成为无数企业家谈论和羡慕的焦点。拥有将近30﹪股权的江南春,身价暴涨了2.72亿美元,约合20多亿人民币。如果参照2004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以2.70亿美元排名31位,搜狐CEO张朝阳以1.68的身价排名第83位,那么江南春将超过他们跻身前30名。

也就在一夜之间,江南春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广告传媒界的首富。

舆论和市场的评价都是积极的,纳斯达克称赞分众传媒是中国户外视频广告市场的领导者,而专业人士更是预言分众传媒的上市,标志着中国广告行业进入分众时代,广告主的媒介投资更趋向专业与理性。

2006年的春天,江南春的分众传媒的股票已经不知不觉地上升到了60美元,按市值来算,达到30多亿美元。对江南春而言,他的个人身价飙升至7亿美元。

能够在纳斯达克上市,是许多企业家梦寐以求的愿望。江南春却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实现了这个愿望。

分众成立前,它的前身即永怡传播实际投入资金不到2000万人民币。到了2006年4月,公司市值扩大了1200万倍,“掌门人”江南春的个人资产也随之增长了280万倍。这是创意致富的神话,也是资本创富的神话。

在纳斯达克的开市铃敲响之前,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说,江南春是个“突如其来”,仿佛天外来客般冒出来的富翁。对于他与他缔造的传媒帝国,也是因为媒体的众多报道,让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分众早就存在于自己的身边。

第一节 起步:与撒旦赛跑,激情挥洒永怡时代

借鸡生蛋,组建永怡传播

2002年的夏末,不管是位于北京CBD的跨国媒体财团,还是刚刚成立不久的广告新秀,都会对他们要去上海出差的下属做这般嘱咐:去了上海,一定要去永怡这个码头拜拜。怎么说那也是地头蛇。

这些专业人士的叮咛绝对不是空穴来风。永怡传播凭借着在上海95%的IT广告投放份额和1.5亿元的规模,让任何一家IT媒体都不敢小觑、不敢侧目。即使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广告时代,同样身处上海的一些4A广告公司也未必能达到永怡的业绩。

而永怡,这家被人称作“天字第一号”的业内巨头,正是江南春起家的地方。

1994年的早春2月,天气还有些寒意,尚在就读大学三年级,但在商海里已历练多时的江南春打定注意,迈出了自主创业的坚实一步。也就在同年的七月,江南春注资100万元创办了永怡传播公司,并出任永怡传播公司总经理。这家公司后来成了国内最知名的本土广告企业之一。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大学生创业者,何以获得百万余元的注册资金,这是很多人都十分不解,又迫切想知道的“内幕”。江南春曾经多次提及,自己并不是天生有钱的主儿。那么这笔数额如此巨大的注册资金是从天而降还是另有隐情?

事情的真相是,江南春是靠别人的钱帮助自己注册成立公司。简单说来就是充分运用了“借鸡生蛋”法则。有些东西往往带有奇妙宿命般的契合之处,也可以说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当时,具有外资背景的永怡集团老板为了重组旗下公司品牌,整合资源,毅然出资100万让江南春组建永怡传播公司。

在此之前,江南春已经在这位老板的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印象来自于永怡公司成立的前一年。为了更加全面地挑战自我,江南春与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成立了东广广告公司。这个公司的运作成功,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两个优秀年轻人的远见。好的创意遇上好的机会,一定是事半功倍。当时无锡正在大张旗鼓地进行市政建设,受到上海南京路灯火改造的启发,凭借“让无锡亮起来”的策划方案一举拿下了无锡的灯光工程。

江南春团队是以上海市的“灯光改造工程”去游说无锡市政府的,因为无锡当时想要在商业繁华地点建立灯箱广告,成本只有百万元,而收益却是六七百万,城市形象也能实实在在地改变。江南春整个运作过程中表现得很轻松,整个工程他们没有投入一分钱,前期的制作费用是无锡市财政局作为市政工程给贷的款。江南春在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就一鼓作气在无锡做了500个灯箱广告。借你的钱,做你需要的产品,产品做好之后,你再用我要求的价格买回去。付出创意和能力,带走的是鼓鼓囊囊的钱袋。

永怡集团的老板正是看到了江南春身上掩饰不住的潜力与商业才华,他要找的正是这样一点就通的人物,在短暂的考察期过后,毅然将资金投向了他。从这里起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三年级的学生江南春,除了身份证上的数字证明他只有21岁之外,行事作风以及生意场上的谈判风格已然是一个老练成熟颇具风范的公司老板。但是江南春并没有高兴太长时间,事实上,被人口口声声叫做“老板”的江南春仅仅只是拥有公司管理权,实际操控者是当时的永怡集团。于法律层面上而言,江南春没有“所有权”,不过是普普通通的“大管家”而已。

为了能尽快将公司收归己有,公司成立之后,江南春拼命赚钱,通过购买股份的方式让永怡传播公司改姓“江”。为了这一天早日到来,大三学生兼公司老总江南春天天连轴转,马不停蹄地四处打拼。

1995年的夏天,江南春带领他的团队走遍了上海滩,当时做过的最大的一个项目是联想在上海的业务,他为此还跟杨元庆谈了好几个星期。

像联想这些最初的客户,给初创期的永怡带来了潮涌般的机遇。这些忠实的客户日后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江南春的良师益友,推动江南春领跑中国的广告传媒领域。他的早期客户之一,即SHAMPOO的老板曾经送给他14本广告书,这个老板后来成了江南春的朋友,而14本书带给他的则是一连串深刻的启发。可以说,正是这些当时大陆市场上还相当罕见的广告书籍,让江南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轨道和未来事业前景,认清了发展的方向。

那时候的江南春还不到22岁。创业小成的江南春重新从无锡回到上海,开始专心经营永怡传播。伴随着江南春的个人努力和公司全体员工的精诚合作,江南春执掌的永怡的营业额直线飙升,公司成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永怡公司年均收益已达到500万元左右。在1995年,能将广告收入做到500万的广告公司在上海滩屈指可数。

抢滩纵深区,IT战役一指定乾坤

成就永怡成为十里洋场的上海滩IT广告的霸主地位,这条路从何开始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偶然”这个词汇入手,来慢慢深入江南春跌宕起伏的征程。江南春有一个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友,负责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出版、研究、会展与风险投资公司IDG在华东地区的风险投资的业务。IDG当时在中国投资了大量的IT媒体,想在上海设个点推广它的业务。江南春私底下与他的这位校友相当熟悉。这个校友就建议江南春和IDG进行合作,一起开拓中国IT领域的广告市场。

当时,IDG传媒集团想并购一些广告公司,为他们的传媒业服务。而江南春做的就是广告公司,IDG传媒集团总裁对他个人也有很好的评价。于是,在1995年底,IDG决定收购永怡。

但这样的机遇却因政策的限制未能成行。当时的政策规定,外资不允许进入中国广告业。不过在1995年底,永怡传播和IDG还是通过协议进行了合作,不拿一分钱工资的江南春成了IDG上海办事处的主任。1996年1月1日,江南春进入IDG传媒集团,为他们筹办上海办事处;永怡自然成为IDG传媒业务最主要的广告代理商。要知道,IDG在中国投资了不止一家IT媒体,凭借这些资源,永怡想不做大都难。

就专业性而言,江南春对于IT产品其实一窍不通,几年广告业的摸爬滚打,已经让他习惯了做消费品的大众广告,而并没有将业务划分得如此之细。当时的江南春虽然已经有了IT方面的各种人脉资源,但对于诸如英特尔、微软等IT公司究竟在想什么、做些什么,江南春知之甚少。

虽然早在1995年,永怡传播公司的年营业额就已达到500万元左右,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中型的广告公司,在上海也拥有了许多的广告客户,但由于公司没有太多固定的核心大客户做支撑,没有一个核心的产业可以依托,加之公司遭遇的股权变动,作为创始人的江南春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产生问题是迟早的事。所以江南春早就有了进军新广告市场的打算。

江南春已经敏锐察觉到,IT业在不久的未来必将成长为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继而影响芸芸众生的生活。作为江南春不仅精明地意识到IDG这棵“大树”的分量,而且敏感地嗅出了IT广告市场在未来的发展状况。他开始调整永怡传播的业务方向,专心去攻IT广告市场。

时隔不久,跨国企业巨头开始了新一轮的抢滩中国市场,而这时的韩国电子业的翘楚LG刚刚进入中国内地市场。这时的江南春已经不仅仅将自己的商业抱负停留在做个成功的广告公司,那些辉煌已经成为过去。他暗暗地对自己说:要做就做国际标准的4A级的广告公司。而LG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恰好给江南春带来了难得的“转身”机遇。强强相遇,迸发出的火花必定是五彩缤纷。

永怡传播竞标成功LG的广告代理之后,在别人都将目标瞄准稳当的普通产品时,江南春却将广告策划方案瞄准了“LG未来窗”这个产品。当时团队里的所有人都认为这个产品是平面显示器,根本不会有人来买。但江南春就是要给自己一种挑战,悲壮一点说,江南春这么做其实也是在为自己的前景而战。

当危机感成为一种动力时,那威力是所向披靡的,永怡传播高人一筹的创意,使LG最终相信了他们的广告方案。江南春也开始将钱投放到“LG未来窗”这个产品上。第一年,永怡传播打了很多“LG未来窗”的广告,但是产品销售并没有原先想象中那样有起色,只卖了5万台;到了第二年,江南春顶住来自LG和公司的压力为“LG未来窗”的广告又投入了很多钱,结果销售量上升到66万台,产品销量一下子打开了缺口。到了2000年,“LG未来窗”已经成了平面显示器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