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帝国掌门
1145700000009

第9章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阿里巴巴马云 (3) (1)

是的,不需要销售员,不需要到处去设立销售网点,更不需要层层构架的几十年一贯制的销售体系。正如陈天桥,在短短几年之内,不但已经把产品送到了客户的手上,而且已经完成了从客户手中积累财富并使他最后成为中国首富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互联网能把产品更为直接地送到了用户的手上,当中不需要任何转折。

到阿里巴巴2002年推出诚信通的时候,马云和他的高层已经学会了彼此之间的高度默契。马云多说,他们已经完全明白自己每句话的意思。马云已经不需要再长篇大论地演讲了。

确认销售方式后,阿里巴巴很快为诚信通找了全球顶级的合作伙伴——邓白氏和新华信,作为阿里巴巴业务的外包公司,他们将为诚信通会员做法人认证和授权认证,承担向中国工商管理系统征询所有想成为诚信通会员的工商企业是否真实存在的工作,同时他们也负责确认授权书的真伪。这些工作做起来并不难。

在现实市场方面,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也很快为“诚信通”找到了切入点,虽然方法看起来有些老套,但适用即可——这也是马云一贯的做事方法。在最开始的起步阶段,阿里巴巴用的是中国供应商阶段的套路,也就是卖排序。把免费会员的排序作为诚信通起点的卖点,另外与中国供应商一样,诚信通的起步点仍然是选用了发起人制度——显然,这样的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销售难度,尤其是一个新产品的销售难度。

“诚信通”这最初一步决定了它的销售情况。人们会在阿里巴巴的大厅里看到这样的情景:每天早上,当销售员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前的时候,他们的电脑里已经装满了昨天晚上服务器自动生成和分配好的电话号码,对于他们来说,一天的工作就是从大电话开始,直到把电话号码打完,方才结束。他们还必须根据客户的反应在电脑里做上相应的记号。

这些记号当然不是为了应付工作随便写下的,这些记号实际上代表着三种信息:如果客户表示愿意成为付费的诚信通会员,那么接下来的工作会转到服务部,由专业的服务人员指导客户如何完成一系列的手续,比如递交材料、签单、付款;如果客户表示不愿意成为诚信通会员,那么数据库会重新保存这个客户的数据;如果对方的表示是犹豫不决的,那么数据库会在一段时间后自动提醒这个销售员通过电话去做回访,征询他的决定有无变化。

对于一天到底能打多少电话,诚信通的一位销售主管这样说,一天大约可以找两百个电话,再多就不行了,人容易疲惫,情绪会有变化。会直接影响效果。

一直有人质疑这种销售方式,即使在阿里巴巴内部,照样有不同的声音,但事实胜于雄辩:在三年中,诚信通发展了十五万左右的会员。事实证明,这种销售方式看来是很有效的。实际上,这样精确的工作方式正是阿里巴巴提出的“WORK AT ALIBABA”的可能目标之一,马云和他的高层们希望把这样积极有效,成本又相对较低的工作方式推广到他们的客户,也就是中国中小企业群中去,让这种高度电脑化的工作方式成为中国中小型企业销售管理的一种模式。

马云相信,这种方式会让中国的中小企业面临更多的机会。它的传播速度更快。效果更为明显,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不过对于马云和他的高层们来说,已经拥有十五万会员的诚信通项目现在还只是刚刚开始了它的行程。

阿里巴巴的一个高层认为,“诚信通”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它的理想状态是完全不需要销售,他相信这种情况会很快出现。因为诚信通会员是一张通行证。想进入诚信通会员的行列就必须持有这个通行证,没有这张通行证的话,所有诚信通商圈里的人都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这个新来者,人们会对他的信誉,诚信度产生怀疑。他强调,一个没有“诚信通”资质的商人是进不了这个圈子的。到那个时候,诚信通的销售才真正进入了理想状态。它会像一个过了雪山顶的雪球一样迅速地增大。

事情正在朝更好的一面发展,更趋向于马云最初的设想。马云说,他要把诚信通做成一张全球的信用名片,能否成功取决于阿里巴巴占领市场的速度。仅就阿里巴巴现在诚信通上所取得的进展来看,马云可能会很快得到更多的好消息。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马云似乎还没有遇到竞争者。在整个东方,阿里巴巴已经成为一个庞然大物,没有多少同行可以与它对抗。

淘宝的使命:初生牛犊不怕虎

这是一则事关重大的消息,更是影响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格局的一次并购:以3000万美元收购易趣33%的股份以后,2002年eBay又以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易趣余下的67%的股份,实际控股了易趣。

成立于1995年9月的电子商务网站eBay,在问世不到7年的时间里公司高速发展,取得了傲人的业绩。拥有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4200万注册用户,诸如马来西亚的买主通过其交易平台向英国的卖主购买商品的事件早已不足为奇; 2001年eBay全球年度销售额已超过90亿美元,盈利9000万美元;

就在 eBay来势汹汹,意图抢夺中国市场“老大”位子之际,在阿里巴巴的内部网站出现了一个帖子。这个帖子提醒阿里巴巴的员工,要注意一个制作思路与阿里巴巴极为相似的网站正在迅速聚拢人气,它的名字叫淘宝。这个帖子很快引起了越来越多阿里巴巴的员工的注意。

随之而来,网上的议论也越来越多,没多久,有人把网上的议论搬到了网下来,当时有人对阿里巴巴高层在此事上的麻木不仁、反应迟钝感到了愤怒。有人公开问领导,为什么对这样一个网站不闻不问?马云描述当时的情况,说自己只是笑而不答。首先看出一点端倪的是公司的老员工,因为这个叫淘宝的网站的所有服务人员的网名用的都是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名字。有人已经根据这个,猜出淘宝就是阿里巴巴的网站。

以上所述的是阿里巴巴秘密制造淘宝的故事,这个故事差不多已经成为阿里巴巴发展史上的一个经典段子。这个故事的开头颇有点悬疑剧的意味:2003年,刚过完农历新年,十名阿里巴巴的员工被一个一个地叫到马云的办公室,马云跟他们说的是同样一句话。说公司有一件秘密任务需要他们去完成,不管愿意与否,员工都必须承诺保密。签了协议后,必须单独与一个团队工作一阵子,这件事谁都不能告诉,包括家人。

来者都表示愿意签这个文件。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仔细看过这份协议,不仅因为文件是全英文的,而且当场的那个气氛也不允许他们慢慢去看。所有人相信,自己是在稀里糊涂的情况下签下自己的名字的。而这十几个人就是淘宝网站制作的核心成员。

马云后来解释,当时想的是完全秘密地把淘宝制作出来,因此在一些方式方法上做得有些神秘,制作团队也会有一种被完全隔离的感觉。接下来的情形是非典,在被非典阻断与外界联系的日子里,淘宝网站被制作出来,并于五月初在网上正式公布。

关注阿里巴巴发展的人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此前一直宣布将专心致志并确实一直专注于电子商务B2B领域的阿里巴巴,为什么这个时候要建一个淘宝?

答案很简单,因为马云发现了威胁。事实上,马云一直关注着易趣。尤其是在eBay收购易趣以后,这种关注度更为提高。2002年底,马云发现:在宣布自己为C2C网站的易趣网上,出现了非个人对个人的大宗交易。 这个现象引起了阿里巴巴高层的高度重视。在他们的观念里,电子商务原本就不存在B2B和C2C的明确界限,个人对个人的交易做大了实质上与企业对企业的交易并无区别。在eBay登陆中国,并且成功收购易趣后,阿里巴巴的弦绷得更紧了。建立淘宝网实际上是一种战略的需要。

从整个战略上说,这意味阿里巴巴吹响了进攻的号角。马云在很多场合里都直白地把这种战略意图明白地说出来。尽管阿里巴巴的高层们都声称除了防止易趣从C2C这一端进攻阿里巴巴的B2B之外,电子商务其实并无边界的。但业内人士相信,以阿里巴巴的风格,他们原来的如意算盘是从B2B去融合C2C。但是eBay的出现让马云的算盘打没了,他不得不提前开始做C2C网站。现在,阿里巴巴面对的不仅仅是慧聪网,以及诸多的专业性小网站争夺中国制造业商人的市场份额,还要拉出一条战线来与eBay作战。如果只是这样,那问题就简单得多,遗憾的是,并非如此。其核心问题是:C2C网站是要烧钱的。

2005年,市场的状况显然已经不是阿里巴巴创业的那个时代了。在阿里巴巴创业之初,马云和他的创业伙伴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一个人上网的话可能去哪些网站。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在创业期不花一分广告费,主要采取到各大网站BBS里去贴可以链接的帖子的方式是极为有效的,远胜于当时很多网站在传统媒体上投放广告的效果。但2005年的互联网已经构成力量巨大的“第四种媒体”,想再通过免费广告的形式赢得眼球,已经相当困难。

当然,更多的人关心的是,为什么要把淘宝网的制作弄得如此神秘,甚至在淘宝出现的很长时间内都宣布自己是个人网站?对于这个,马云说是想了解淘宝出现后用户真正的反应。如果知道背后有一个阿里巴巴在支撑,用户们对淘宝的感情肯定不会被如此准确地测量出来。对市场的判断就会出现偏差。

有个故事必须向大家交代一下:就在淘宝在网上公布一个月以后,制作者们按照阿里巴巴的惯例给淘宝在网下和网上都了个“满月酒”。在网上,淘宝受到了众多的祝福。由于当时淘宝还是以个人网站的面目出现,用户们担心淘宝的资金不足,有人甚至表示愿意拿出自己网上商店的部分商品来拍卖,卖得的钱留给淘宝。

用户无条件的支持让淘宝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但这并不是淘宝网坐上头把交椅的唯一原因,更多的原因是,淘宝从出生第一天起就面临着一个强大的对手eBay。eBay的存在使阿里巴巴、尤其是淘宝在其每一个战略步骤上都极其小心翼翼,这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压力,但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对手存在,才激发了淘宝身上的爆发力。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市场上,阿里巴巴及其淘宝,在面对市场的潮起潮落时,永远能像勇者一样屹立在潮头。

第三节 天生夙敌:eBay与阿里巴巴的网络恩仇录

第一回合,eBay输了 (1)

马云,这个长相颇似“火星人”的杭州男人,这个教师出身的阿里巴巴的CEO,在2004年至2005年间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美国人身上。迄今为止,阿里巴巴是唯一在美国大选期间狂打电视广告的中国企业。按照马云自己的解释,他这么做是为了在中国打败eBay作好必要的铺垫。作为全球网络大亨,eBay在中国的扩张也是人所共知的,这家公司用3亿多美元买了易趣网,希望称霸中国网上交易市场。

自2003年的7月始,eBay启动了全面的市场推广计划,在付出了比正常广告费高出一倍的代价后,eBay易趣与新浪等门户网站签订了对淘宝网的“封杀协议”。eBay引人注目的CEO惠特曼认为,这轮推广将结束中国电子商务的诸侯战争,胜利者将是eBay。她预计,在一年半内完成对中国拍卖市场的垄断。但是她的这番言论在马云看来,实在不怎么新奇。对马云而言,打败eBay的任务并非高不可攀。

2004年10月,在交易额、成交率、日新增商品数、注册用户数和网页浏览量这5项指标中,淘宝有4项超过了易趣,战胜对手只是时间问题。马云自信地对记者说,eBay曾说要用18个月灭了淘宝。还有一个月就到期限了,估计要灭淘宝是不太可能了。他承认,eBay有个非常出色的团队,自己很尊重他们。但他也强调,第一个回合,eBay输了。

马云认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往往会经历四个阶段,第一“看不到”,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跟不上”。从看不到对手的存在到看不起对手,随后,中国公司将让他们困惑以至震惊。如同战争时期的那些游记战法,国内公司虽然“体积”上不如对方,但能够充分利用自己如燕的身躯,让对方在“奔命”中“哭泣”!

当今互联网时代企业竞争力的体现不在于你现在的规模与市场占有率,而在于你能看多远。如果只局限于现在的眼光,为此刻的成绩沾沾自喜,那么很快就会失去成长的动力,如果你看得足够远,那么未来将是一个倒金字塔的前景,冲破临界点之后,越往后跑,路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