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景电之父:李培福
11460100000013

第13章 “面向群众”苍生福

李培福有毛主席“面向群众”的题词,他一提“群众”二字,实际上等于捧出了尚方宝剑,持反对意见者自然不敢吭气了,再加上李培福说的“浪费、大手大脚、贪图享受”,哪一顶都是不轻的帽子。

指挥部宽沟农场和漫水滩农场及服务站办起来后,职工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可是,工程建设的主力军——民工的生活还是相当困难,一天两顿白水煮面,还不足量,他们都干的是体力活,能量损耗大,劳动时间长,“机器”要高速运转,却没有“润滑油”,许多人眼珠子都不能转动了,不少人患上了严重的夜盲症(俗称鸡盲眼)。

在六泵站奋战的喜泉营,由于时间紧,任务大,采用了两班倒,昼夜不停地拼命干。福禄水连女工多,可工作从不落在别的连后面,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女民工也或轻或重患上了夜盲症,重症患者太阳一落山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有位女民工,名叫张延英,身体壮实,一个顶俩,比男民工还强,被分配在高空运料。她早就患上了夜盲症,却没有给人说起过,还是如正常人一样,从不歇息,而且昼夜不停,两班都参加。六泵站有句口号:“工地上少了张延英,师傅们就得等一等。”有一天夜里,都一两点了,一轮浇筑即将结束,张延英两步并作一步走,干得更欢实了,不成想夜盲症越发严重了,凭着她对脚下情况的熟悉,凭着她的良好的感觉,还是步履稳健,运料不断。运最后一筐水泥石料时,步子迈得大了一点,一脚踩空,从8米高的支架上摔了下来,当场牺牲了。

事故发生后,李培福、贺建山等主要领导,连夜赶到现场,看到空中的电灯泡发出白森森的光,照在工地上,如下了一层霜,几百人的工地上,静悄悄的,人们围在张延英的尸体旁边,如水泥浇筑的塑像一般,凝固不动。

民工团团长洪镒分开众人,把李培福等人引到张延英的尸体旁边,李培福一手拄着拐棍,一手脱帽,向张延英的尸体缓缓鞠躬致敬,拿在手里的帽子颤抖着,拐棍也在颤抖着,似乎在地上发出“呜呜”的声音。

第二天,指挥部、民工团、喜泉营的相关领导前往张延英家,慰问家属,送上200元抚恤金,一面做张延英母亲的思想工作。张延英的母亲听到噩耗,悲恸欲绝,人们等待这位失去女儿的老人的发难,也等待其家属提出善后处理条件。没想到的是,张延英的母亲悲痛过后说:“为了能浇上黄河水,我们不再挨饿,大家过上好日子,我的延英死得值!”她不但什么条件都没有提,还坚决拒收200元的抚恤金,只要求让她的四女儿张延菊前往工地,接她姐姐的班,继续取黄河水。

张延英母亲的话,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老太太的话,没有口号响亮,却比口号有力量;张延英母亲拒收200元抚恤金的行动,并不是虚情假意的推让,而是普通群众表现出的建设“景电”工程的决心。

工程上一方面以张延英事故为鉴,查漏洞,找隐患,狠抓安全生产;一方面树立榜样,开展学习张延英活动,提出“学习张延英,拼命干工程”的口号。

查来找去,问题归结到了民工的生活条件上,如果民工的生活条件不能改善,就只能放慢施工速度,延缓工期。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两年上水”是奋斗目标,也是政治任务,到时候完不成任务,上面有可能就会责令停工,搞一个半拉子工程,劳民伤财,这是谁也不愿看到的,也是景泰人民不能答应的,更是李培福不能容忍的。要改善民工的生活条件,又是现实所不能允许的,因为工程上马时就定位为公办民助性质,国家出资,人民出力。再说,当时国家也无力承担民工工资,如果提出这一项,工程也有可能会被勒令停工,要知道,这个工程的上马,是有重重阻力的,有人盼不得工程停工呢。

怎么办?李培福经过苦苦思索,明白工程速度是坚决不能放慢的,但也不能拿民工的生命当儿戏,于是,他组织召开了党的核心领导小组会议,讨论运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个法宝,解决民工的生活问题,具体一点,就是工程上挤出一点经费,给予民工一定的生活补助。

这个方案一提出,民工团的领导自然举双手赞成,可有些人持反对意见,认为民工问题是短时间的问题,搞这样大的工程,死一两个民工是正常的事情,是给他们自己办实事,办好事,不做出点牺牲还行?况且,工程上挤出了经费,工程质量就会没有保证,这可是百年大计,千秋伟业,丝毫不能马虎。

李培福听完了各方面的意见,最后说:“是的,工程质量是第一位的,绝不能含糊,两年上水的目标也不能更改,但民工的生命也是生命,不能视为儿戏。据我了解,各工点好多民工因为生活条件差,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夜盲症,晚上加班非常危险,我们为群众办实事,也不能欠下群众的血泪债,我的意思是,在浪费和干部大手大脚上下工夫,在部分领导贪图享受上下工夫,这点民工的补助费还是拿得出来的。”

李培福有毛主席“面向群众”的题词,他一提“群众”二字,实际上等于捧出了尚方宝剑,持反对意见者自然不敢吭气了,再加上李培福说的“浪费、大手大脚、贪图享受”,哪一顶都是不轻的帽子,都是被反的对象,谁还敢吭气?

所以,这次党的核心领导小组会议上,硬性定下了民工生活补助标准:受益区民工,每天每人补助生活费3角,非受益区民工,每人每天补助生活费5角,同时,向民工团定期供应一定量的黄豆,办豆腐坊,按人头发放到各个连队。

有人在底下私自盘算:每天投入的民工按5000人计算,受益区非受益区均拉,每人每天补助生活费4角,那么,每天需拿出2000元补助费,一个月则需拿出6万元,一年需拿出72万元。

72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天文数字。

有人故意提高了声音,想引起李培福的注意,但李培福似乎人老了,耳朵也背了,就是注意不到;有人想直接告诉李培福给民工补助一年的结果,又怕担“不面向群众”、“害怕为人民服务”的罪名;有人仔细掂量,觉得应该而且必须让总指挥知道这个数字,还不能直接说出72万元,提议大家伙儿估算估算全年的补助费。李培福说:“每人每天不就三四角钱嘛,还估算个啥!就这样定了,明天起执行补助政策,分头抓落实。还有大事情,这点小事到此为止,散会。”

会后,贺建山私下给李培福说,就这点补助,全年需要至少72万元。还传达了会后个别但也不是少数同志的意见,说是每天三四角钱,对民工也不起什么大的作用,积累到工程上,却能够解决大问题。李培福说:“老贺,不是我没算过账,这账不能算。对一个农民来说,一天三四角钱可不是不起什么大的作用,而是能派大用场:能顶15到20个鸡蛋,能顶有些生产队3到4个工分的决算,(其实,有些生产队一个工分还不到1角钱呢)能顶一个五口之家好几个月的吃盐钱……补助不会杜绝张延英事故的再发生,但至少对群众有所交代,老百姓苦啊!”说着,李培福似乎有点哽咽,说不下去了。贺建山明白李培福的心思,同时,于公于私,也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就不再说什么了。

一段时间里,李培福借为民工补助抓落实,亲自督查财务,堵住了浪费风,遏制了部分干部的贪图享受,兰州采购站运营、外派考察学习人员、干部职工出差、工程物资管理等各个方面细处节流,不到一年时间,共计节省资金近200万!结果,保障了民工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工程建设者的积极性,加快了工程建设速度,树立了良好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