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方与圆全集
1147900000035

第35章 方法圆融,沟通无碍(2)

(2)抓住细节赞美

真情需要赞美,而细微之中更容易显现真情,所以,有经验的人常常抓住某人在某方面的行为细节,巧施赞美和感谢。这样很容易博得对方的好感。这样做是很有道理的。其实对方之所以在细节上投入那么多的心思与精力,一方面说明对方对此有特别的重视或偏爱,另一方面也说明对方渴望这一部分努力能够得到别人的关注与赏识,能够得到应有的报偿与肯定。因此,我们在交际中应善于发现细微处的用意,不失时机地以赞美和感谢来回报对方的良苦用心,这不但会带给对方巨大的心理满足,而且会加深彼此情感沟通和心灵默契。

真诚坦白地直接赞美别人固然不错,但假若用词不当就有可能变成了“拍马屁”,引起对方的不快,或给众人留下太露骨、太肉麻的感觉。如果我们对热情洋溢的直接赞美还缺乏足够的自信,那么采用间接赞美的方式,着重表达自己对某一类人或物的赞美,也会收到不同凡响的好效果。这样无论是怎样使用溢美之辞都不显得露骨和肉麻,而对方又能够同样领会到我方的赞赏之情。

人都有“好为人师”的自大心理,所以在许多时候,以低姿态有针对性地去请教他人,以自己的普通甚至低劣凸显对方在该方面的高明或优势,可以起到赞美他人的作用。恰到好处地使用此种方式,既成功地赞美了别人,又能给人留下为人虚心好学、进步的好印象。

赞美对于你的家人、朋友同样重要,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则万事兴旺,作为父母,适当地赞美自己的孩子,可以使孩子更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可以沟通家长与孩子的感情。另外,朋友之间适当的赞美是必不可少的,朋友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佚名说:“没有朋友的生活等于死亡。”而朋友之间相互赞美是朋友产生的前提之一。

另外要注意:赞美要自然、顺势。不必刻意为之,赞美要看对象。

用词不要太肉麻。能适当地表达你的意思就可以。

多赞美“小人物”。当他们有一点小表现,赞美他们两句,包准收了他们的心,因为他们平常欠缺的就是赞美!

赞美他人可以反过来激励自己。被人赞美的,肯定是一个人的长处。在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自己的差距,并促使自己努力赶上去。所以赞美他人,在鼓励他人进步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进步;这也许就是所说的赞美他人,我们自己也可以获利多方面的回报。

人际关系的顺畅是事业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而赞美别人是处世交际最关键的课程。懂得如何去赞美别人,再加上你聪明的脑袋,还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就等于事业成功了一半。从很大意义上讲,学会赞美他人是事业成功的阶梯。赞美他人你才能领悟到说话方圆之道的妙处。

把握好说话的时机

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能否把握说话的时机,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说话效果。所谓时机,就是指双方能谈得开、说得拢的时候,对方愿意接受的时候。

当领导正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你却找他去谈待遇的不公,那你肯定要吃“闭门羹”甚至遭到训斥。掌握好说话的时机,才能提高办事的成功率。那么,什么时候与对方交谈和沟通才算抓住了时机呢?

在对方情绪高涨时。人的情绪有高潮期,也有低潮期。当人的情绪处于低潮时,人的思维就显现出封闭状态;心理具有逆反性。这时,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赞颂他,他也可能不予理睬,更何况是求他办事。而当人的情绪高涨时,其思维和心理状态与处于低潮期正相反,此时,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心情愉快,说话和颜悦色,内心宽宏大量,能接受别人对他的求助,能原谅一般人的过错;也不过于计较对方的言辞,同时,待人也比较温和、谦虚,能程度不同地听进一些对方的意见。因此,在对方情绪高涨时,正是我们与其谈话的好机会,切莫坐失良机。

在对方喜事临门时。所谓喜事临门时,是指令人高兴、愉快、振奋的事情降临于对方时。如:对方在职位上晋升时;在科研上攻克难关,取得重大成果时;工作中成绩突出,受到奖励时;经济上得到收益时;找到称心伴侣、婚嫁或远方亲人来探望时等等。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愉快好办事”。在喜事降临对方时,我们上门找其交谈,对方会不记前嫌,而且会认为是对他成绩的肯定,喜事的祝贺,人格的敬重,从而也就乐意接受或欢迎你的到来,所求之事,多半会给你一个完满的答复。

在为对方帮忙之后。中国文化历来讲究“礼尚往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在你帮了他一个忙后,他就欠了你一份人情,这样,在你有事求他帮忙的时候,他必然要知恩图报。在不损伤对方利益的前提下,他能做到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会竭尽全力去帮助你。“将欲取之,必先予”,托人办事的时机,我们是可以进行预先创造的。

若解决冲突应在对方有和解愿望时。伦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具有“羞恶之心”,这种“羞恶之心”体现在与他人发生无原则的纠纷之后,会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反省。通过反省察觉到自己的过错之时,一种求和的愿望就会油然而生,并会主动向对方发出一系列试探性的和解信号。这时只要我们能不失时机地友好地找对方谈谈,僵局就会被打破,双方的关系也会重新“热”起来。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对方发出的求和信息。例如,对方主动和我们接近、打招呼,与我们见面时由过去满脸阴云到“转晴”,或者暗中帮助我们排扰解难等等。这时,我们就应该及时投桃报李,以更高的姿态、更炽热的感情找其交谈。我们切不可视而不见,见而不说,说而下诚。否则,对方一旦认为求和试探失败,和解的愿望就会顿消,误解将会转化敌意,将会出现严重对抗的局面。

说话方圆之道一定要把握好时机,时机对才能好办事,时机不对也不用急于开口不耐心等待一次机会,但切记好机会不可让它溜走。

言语简洁,一语中的

每一种谈话,无论怎样琐碎,总要保持中心点,这也是所谓谈话目的,那目的就能够促进你和对方的关系。你必须使他觉察你是一个有理智有观点的人,绝非是个糊涂虫。单单无聊的空谈,是绝不能使对方对你有一点良好印象的。

世界著名的谈话艺术专家却司脱·费尔特先生,曾经教人谈话时应该注意下列一些问题。他说道:“

你应该时常说话,但不必说得太长。少叙述故事,除了真正贴切而简短之外,总以绝对不讲为妙”说话方圆之道一定要记住言语简洁。

说话如果不说到要害就无法拨动对方内心深处最关心、最敏感的那根心弦,就无法使其动心、动容,改变主意,幡然醒悟。

商品经济时代,人们开口言商,闭口言商,“利”则成为经商的核心的核心。

所有的商场竞争,无非都是围绕一个“利”字。只要你在推销时,恰到好处地在这个“利”字上把握分寸,重点突出,相信话不需多,也会卓有成效。

比如,“张厂长,如果你们厂的每条生产线都安装上我公司高精密度自动控制系统,那你厂产品的一等品率将由现在的85%上升到98%以上,每天可增加经济效益1.3万元,所以你晚一天购买,就意味着你每天都要白白地扔掉1.3万元钱。张厂长,早买早受益呀!”

如此以“利”动人,自然是无往而不利。可见,春色不须多,但见一杏出墙,便知天下皆春了。话语虽短,但一个“利”字,却这么了得!

要抓住问题的核心,须少说次要话和废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画蛇不要添足。

话要说得适可而止,进退有度。千万不要长篇宏论,越描越黑,那可是商家大忌!古语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话不在多,点到就行。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今社会,没有人会有闲心去听你的滔滔宏论。这就要求你随时提醒自己,随时做到——把话说到点子上,有道理,有情味,有逻辑性,这样才算掌握了说话的分寸。

常言所说的“唇枪舌剑”、“天花乱坠”,这两句话,前者指谈话非常精采;后者是指谈话如同一泻千里的意思。其实,谈话并不完全在于多么精彩,也不在于口若悬河。专门讲些俏皮话和空洞的笑话。相反,尽管谈话的时候直截了当地对答,朴实地理解,也仍旧可以得到圆满的谈话结果。反之,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必然误人时光。语言还要力求通俗、易懂,如果不顾听者的接受能力,用文绉绉、艰涩难懂的语言,往往既不亲切,又使对方难以接受,结果事与愿违。

有的人为人腼腆,总怕和生疏的人会面时无言相对,实际上这是不必要的担心。因为在社交场合,大多数影响谈话气氛的不是出于那些讲话太少的人,而是出于那些讲话太多的人。即使自己不能谈笑风生,只要做到有问必答,回答问题合情合理就可以了。当然,交谈中注重语言的精炼准确,并不是说总是拼命想自己下一句要说什么,过多的咬文嚼字,不但不能听清对方在说么,也会失去自己控制谈话的能力,显得紧张和语塞,出现相反淡话效果。

“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讲话要精练,字字珠玑,简洁有力,使人不减兴味。冗词赘语,唠叨口罗嗦,不得要领,必令人生厌。

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中国有句谚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说活不看对象,常常让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本意,从而在无形之中与别人拉开了相当的距离。反之,了解了对方的情况,并依据其情况,寻找与之相适应的话题和谈话内容,双方就会觉得谈话比较投机,彼此在距离上也显得比较亲切。对方会觉得你是一个极具亲和力的人,从而愿意与你相处。因此方圆说话在这里要抓住以下几点:

(1)看对方的身份地位说话

与上司说话,或是探讨工作,我们应该尽量向上司多请教工作方法,多讨教办事经验,他会觉得你尊重他,看得起他。所以,在工作中,在办事过程中,即使你全都懂,也要装出有不明白的地方,然后主动去问上司:“关于这事,我不太了解,应该如何办?”或“这件事依我看来这样做比较好,不知局长有何高见?”

上司一定会很高兴地说:“嗯,就照这样做!”或“这个地方你要稍微注意一下!”或“大体这样就好了!”如此一来,我们不但会减少错误,上司也会感到自身的价值,而有了他的帮助和支持,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得多了。

(2)针对对方的特点说话

和人交谈要看对方的身份、地位,还要看对方的性格特点,针对他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这样才有利于解决问题。

中国春秋时期的纵横家鬼谷子先生指出:“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卑者言依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意思是说:和聪明的人说话,须凭见闻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须凭辨析能力;与地位高的人说话,态度要轩昂;与有钱的人说话,言辞要豪爽;与穷人说话,要动之以利;与地位低的人说话,要谦逊有礼;与勇敢的人说话不要怯懦;与愚笨的人说话,可以锋芒毕露。”

(3)摸准别人的心理说话

通过对手无意中显示出来的态度及姿态,了解他的心理,有时能捕捉到比语言表露更真实、更微妙的思想。

东晋时代,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当时,贵族们喜欢品评人物,有人问大将军桓温:你觉得某某人怎样?

桓温刚要评论,又停下来看了看这个人,然后对他说:“你这个人喜欢传闲话,还是不告诉你为好。”

中国民间有一句话:“言多必失”。是说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的多了,话里就自然而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而且,你的话多了,其中自然会涉及到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