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一生要具备的30种关键能力
1148300000034

第34章 识人用人的能力—为人处世的关键(2)

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赞同把态度的构成分为3个部分,即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他们认为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是由知、情、行3部分组成,是个体以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倾向的反应方式对某种刺激做出反应的预先倾向。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态度的认知成分不只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常常是带有评价意味的陈述,带有个体特性的评判、赞成和反对。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如尊敬和鄙视、喜欢和厌烦、同情和嘲讽等。行为倾向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内在反应倾向,是个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备状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态度是个体做出行为前的内心体验,我们可以根据态度来判断个体的行为。

人的态度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而在形成后态度又会反过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更恰当地处理好各种交往关系(这里既包括自己应在社会交往中保持适当的态度,又包括通过别人的态度来预测其行为)。人们生活在社会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各种社会关系,在各种社会交往中,控制自己的态度比通过别人的态度预测其行为要容易一些,比如一般人在会见客户时都会把自己的私人情绪暂时放在一边,但他们却不一定能够准确地根据接触对象的态度预测其行为,进而定出相应的策略。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态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预测行为,但是许多研究表明,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并不简单,影响态度对行为的预测有以下几个因素: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成分、态度的强度、态度的通达性等。

因此,通过态度预测行为时,应注意下列因素:

1态度方面的因素

态度各成分是否一致——当态度的认知和情感成分一致时,预测率高;态度的特殊性;态度来自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来自直接经验的态度更能够预测行为;态度的强度和清晰度。

2行为方面的因素

是单一行为还是多重行为,单一行为与态度的关联度更强些;即时行为与长久行为——态度与行为间隔时间越短,预测力越好;情境压力如何,情境压力较小时,态度对行为的预测准确率会高些。

3主体方面的因素

态度对象与个人关联的程度——越是跟个人的价值观接近的态度越能预测行为;个人自身的人格因素,诚实的人不善伪装,而阴险狡诈的人则非常善于伪装,他们不会轻易把自己的真实态度表露出来。

投其所好,观其人品

权力、官位、金钱、欲望、利益历来都是人心的试金石。有的人在对自己有利或利益无损时,可以称兄道弟,甚至亲密无间。可是一旦有损于他们的利益时,他们就像变了个人似的,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什么友谊、感情统统抛到脑后。

此时,“临之以利以观其心”不失为一个识别人心的好方法。

“伊索寓言”里有一则故事很值得参考。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个王子养了几只猴子,训练它们跳舞,并给它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戴上人脸的面具,当他们跳起舞来时,逼真得像人在跳舞一样。有一天,王子让这些猴子跳舞,供朝臣们观赏,猴子的精彩演出获得满堂的掌声。可是其中有一位朝臣故意恶作剧,往舞台上丢了一把坚果,这些猴子看见了坚果,纷纷揭掉面具,抢食坚果,结果一场精彩的猴舞就在朝臣的嘲笑声中结束。

这一则寓言说明了猴子的本性,并不因为学习舞蹈和戴上面具而改变,猴子就是猴子,看到坚果就会原形毕露!

如果把人比成这故事中的猴子,人不是也戴着假面具在人生的舞台上表演?因此小人戴上面具,会让你误以为是君子;恶人戴上面具,会让你误认为是大善人;好色之徒戴上面具,会让你误以为是柳下惠!真令人防不胜防呀!

猴子不改其好吃坚果的本性,因此看到坚果,就忘了它正在跳舞娱人。人的表现虽然不会像猴子那么直接,但不管他怎么伪装,一旦碰到他的弱点,他总会无意识地显现他的真面目。因此,好色的人平时道貌岸然,但一看到漂亮的女性就会两眼色眯眯,言行失态;好赌的人平时循规蹈矩,但一上牌桌就废寝忘食,不知罢手!不是他们不知道显露这种本性不好,而是一看到所好之事或所好之物就忍不住要揭掉假面具——就像那群猴子!

在实际运用上,你可以主动地“投其所好”,倒不是先了解其“所好”再“投之”(因为若先了解其“所好”,就不用费心了),而是在刻意安排的情境中去了解其所好。譬如说,如果你想了解某个人的喜恶,可主动安排,从酒色钱赌等方面去观察,若某人真的有某方面的喜好,假面具至少要掀掉一半,甚至忘形到不知道自己是谁,赤裸裸地露出真面目;而你便可以从其表现来推断他其他方面的性格,作为与他交往的参考。有些商人就用这种方法来掌握他的客户。

如果你没有能力安排各种情境,那么,就利用各种机会顺便观察其所好,这种观察比刻意安排的更为深刻有效,因为你观察的对象没有防备,真面目会显现得相当彻底!

用“投其所好”法,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品,而人品会影响他的行事、判断和价值观,甚至影响他为善或为恶的抉择。无论是交朋友、找合作伙伴,这都是一项重要的参考!

见微知著察人法

生活中有许多人,他们的外貌和本质有很大的不一致性:有表面庄重严肃而行为却不检点的;有外表温良敦厚而偷鸡摸狗的;有貌似恭敬而心怀轻慢的;有外表实诚而内心虚伪的;有看似真诚专一而实际无情无义的;有貌似威严而内心懦弱的。这些就是人的外表与内心世界不相一致的种种情况。

我们应学会从对方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种习惯中,窥一斑而知全豹,分辨人的本质和心志。

曹操晚年曾让长史王必总督御林军马,司马懿提醒他说:“王必嗜酒性宽,恐不堪任此职。”曹操反驳说:“王必是孤披荆棘历艰难时相随之人,忠而且勤,心如铁石,最是相当。”不久,王必便被耿纪等叛将蒙骗利用,发生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许都城中的大骚乱,几乎导致曹氏集团的垮台。司马懿从王必嗜酒这一习性而预见此人日后将铸大错,窥一斑而知全豹。曹操在任用王必上一叶蔽目,与司马懿慧眼识全机有高下之分。

英国曼彻斯特市有位医生想在他的学生中找一名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当助手。一次在临床带学生时,当众用指头蘸一下糖尿病人的尿液,然后用舌头舔其“甜”味,接着要求所有的学生跟着做。大多数学生都愁眉苦脸地用同样的方法舔尿液,只有一个女学生发现自己的老师用来蘸尿的是一个指头,舔的却是另一个指头,她也如此仿效。这位医生认为这个女学生具有他需要的敏锐的观察力,于是就让她当自己的助手。

一个人的学问、气质、秉性、喜好,可以通过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小到随地吐痰、排队加塞儿,大到政治倾向、人生追求,等等。

识别人物的诀窍就是能从表面形象和外部行动中看出人的真实本性,这也是识人能否准确的关键。但人又是变化的,对人的识别不能停留在若干年之前的印象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有时,一个人变化之迅速与彻底,是超乎人们想像的。在人的变化中,有先廉洁后腐化的,有先邪恶后善良的,有先谦恭后傲慢的,识别人时都要充分考虑到。

避免先入为主的臆断

识人是我们生存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而我们识人时难免会掺杂一些个人主观因素,先入为主地以自己的尺子去度量他人。从根本上来讲,这种识人的方法不利于我们对某个人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

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时,就会忽略他的缺点而肯定他的一切;当我们讨厌一个人时,就会忘掉(或忽略)他的优点,单挑他的弱点而否定他的一切。

例如看到一个人衣着整洁,对他印象不错,则很可能认为他做事细心,有条理,甚至负责任;反之,若对某个人印象欠佳,就往往忽视他的优点。

韩非子曾讲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故事:卫灵公非常宠爱一个叫弥子瑕的美貌少年。一天夜里,这位少年家中传来他母亲患急病的消息,弥子瑕撒谎说已得到卫灵公的允许,就乘王室的牛车赶回家探望母亲。按理说,随便乘国王的车是要被处以刖刑的。但卫灵公知道这事后却说:“冒刖刑之险,赶赴母亲病床前,是好样的!”

有一天,弥子瑕同卫灵公在花园里散步。花园里的桃子看上去很甜,弥子瑕就尝了一口,果真非常甜。弥子瑕把咬过的桃子递给卫灵公,卫灵公又大加赞赏说:“有好吃的东西不一个人独吞,而是让给我,真是好样的!”几年过去了,长大了的弥子瑕渐渐失去了少年时代的美貌,卫灵公对他也不那么宠爱了。卫灵公想起过去的事来:“你撒谎,说得到我的允许,乘了我的牛车;另外还让我吃你吃过的桃子,该当何罪?”于是卫灵公处罚了弥子瑕。对同一个人来说,在他爱的时候,即使是触犯了法律,那个人也能得到赞赏;一旦这种爱没有了,爱就变成了恨,甚至将其处之以法。

有的人喜欢想当然地去识别一个人,没有事实根据,跟着感觉走。识别一个人忌主观臆想、凭空猜测,应该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从前有一个人遗失了一把斧头,他怀疑被隔壁的小孩偷走了。于是,他就暗中观察小孩的行动,不论是言语与动作,或是神态与举止,怎么看都觉得那小孩像是偷斧头的人。因为没有证据,所以也就没有办法揭发。隔了几天,他在后山找到了遗失的斧头,原来是自己弄丢的。从此之后,他再去观察隔壁的小孩,再怎么看也不像是会偷斧头的人。

认识一个人,切忌以自己的主观想像作为衡量的标准。主观意识太强,经常会造成识人的错误与偏差。

识人难,但也有规律可循,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学会客观而辩证地看待一个人。仅凭原有的印象或者经验就下结论显然有失公允,也不是一种正确的识人方法。如果你犯了这样的错误,你就很可能错失一位助你生存得更好的人。

掌控与他人交往的方略

了解他人的需要

要想提高识人的能力,除了从一些表面现象入手之外,最重要的是应当了解他人的动机指向、思维形态、行为方式、情感、状态等,而了解这一切的入口就是认识他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你有自己的需要,同时与你交往的人也有他自己的需要。既然人不能“独生”,交往是双方共同的事情,交往的成功与否也就取决于双方的需要是否协调。

那么,人到底有些什么需要呢?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美学需要等7个层次。

1生理需要

这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最基本、最原始的需要。包括饥渴、性、睡眠、温暖、蔽身之所等。这些需要是最强烈的,没有它们,我们就不可能关心其他的事。

2安全需要

一旦我们的生理需要被满足了,我们紧接着关心的就是安全,包括心理上的安全期望和生理上的安全感。诸如安全、稳定、依靠、保护、避免惊吓和焦虑及烦忧之苦,对建设、秩序、法律、限制等的需要。我们对安全的关心可以从需要住所、服装,以及防寒和避暑中反映出来。

3社交需要

我们在群体中的身份满足了一种归属、被接纳和结交朋友的需要,包括拥有朋友、爱人、妻子、丈夫、父母、子女,等等。社会需要是指对感情和归属两方面的需求。

4尊重需要

即人们希望得到牢固确立的高评价,包括力量、成就、分寸感、待人处世的能力与信心;包括获取名声、威望、地位、荣誉、权力、认可、注意、重视、尊重以及被他人欣赏的愿望。

5自我实现需要

即发展自我,发挥个人的最高才能,做一切力所能及之事的需要。比如,妇女通过教育子女来当个好妈妈,运动员通过比赛获得好名次,等等。

6认识和理解需要

认识和理解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表现,要求系统化地认知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求知欲、了解、解释和理解等。

7美学需要

是人对美的深层次需要,是人最高级的需要。所有的人都需要使自己周围的事物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

在生活中,要想赢得你周围人的好感,就必须时刻留意他的兴趣、爱好,明白他的意图,理解他的心思,这样才能投其所好、“对症下药”。然而,对手的意图往往捉摸不定,必须下工夫掌握他的心意,揣摩他的心理,然后尽量顺应他,甚至抢先一步,将对手想说而未说的话先说了,想办而未办的事先办了,把他乐得美滋滋的。自然,他给你的回报也总是沉甸甸的。

感情投资让你一本万利

一个人在生活中并不是全能的,对别人总存在一定的需求,因此,你一定要寻找机会满足对方的需求。“源头”多了,“活水”自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后你需要别人帮忙时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