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和珅:帝王心腹
11536500000061

第61章 奇书传世高鹗续写石头记,甘肃查贪和珅牵出大窝案(3)

乾隆旨意,是让李侍尧协助和珅破案,让阿桂专注打仗。但是和珅原想自己能搞定,独揽功劳,没有想过与李侍尧合作。此刻他是个光杆钦差,而李侍尧已经取代勒尔谨总督陕甘,不合作是不行了。

和珅秘密拜访了李侍尧,李侍尧一见和珅,已经是一种由衷的尊敬,忙亲自迎进。和珅已经知道,他与李侍尧经过几回合生死交战,已让李侍尧充分见识到自己的能耐,现在不需要任何虚言客套了,道:“李大人,皇上密旨命我在此查案,因此案重大,需要十分严密,让我需要的时候,可以找大人协助。如今我需要一百名亲信护卫,大人可能为我办到。”

“既是皇上旨意,在下在所不辞,只不过我初到陕甘,虽然可以调集这么多护卫,只是不知道这些人能否相信,到时候弄巧成拙,耽误了破案,可是吃力不讨好。”李侍尧心思缜密,当然知道和珅办案的条件。

“所以,这事就由李大人帮忙,必须是外来的兵马,信得过的,不能是与本地官员沆瀣一气的。”

“既然如此,最好是跟佳木公借些来自京城的护卫,办好就还给他。”李侍尧的想法与和珅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

“好,我就专注办案,这件功劳就由大人来摘取了,到时候我必会禀报皇上。”和珅把包袱彻底扔给李侍尧,以李侍尧与阿桂的关系,这件事十有八九能成。

李侍尧悄悄来到阿桂军中,阿桂见了很高兴,道:“恭喜呀,你荣任陕甘总督,重回荣耀,我算是舒了一口气,老天有眼呀!”

李侍尧道:“承蒙皇上开恩,不过这个位子能不能坐得稳,还得看造化。有一事,要求佳木公,还得请您帮忙。”

阿桂豪爽笑道:“您是要我把叛军一举歼灭,包你陕甘平安,让你这总督坐得安稳?没问题,我已胸有成竹,只待一些时日。”

李侍尧道:“佳木公经历那么多打仗,这一小撮叛贼自然不在话下,这一点我相信得很。我求你的倒是一件秘密事,皇上密旨叫我查案,需要一百来号亲信护卫,我信不过甘肃的官差,这件事只能求大人了。”

李侍尧非常明白,和珅之所以没能亲自跟阿桂借兵,是因为怕碰冷钉子。自己提出此事,便不能提到和珅,若惹得阿桂生气,他是连皇上都不怕的。

阿桂当即应允,将自己从京城带来的手下一百名精兵借了出去。

和珅以钦差的身份召见了兰州知府蒋全迪,道:“皇上来旨,要我奉命清查国库存粮,此事本由布政使勒尔谨协助,因勒尔谨往热河觐见皇上,现在由你来配合。”

蒋全迪心里一惊,忙道:“目前兰州战事正紧,安排核查多有不便。既然大人一定要查,我立即叫差役准备一下,大人过几日前往粮仓查看。”

和珅明白蒋全迪是拖延之术,便道:“还准备什么?皇上交差下来,我只不过是走走样子,总要应付差事。我过两日就要回京,明日到粮仓走一圈就行,回京也好复命。”

蒋全迪一听和珅的口气,这才放心,答应明日带他去查看一下。

和珅的办案计划是:甘肃捐监多年,国库内自然有存储监粮,历年赈灾也有账目记录,只要把存粮、赈灾的账目与监粮上的账目对上,就可以知道有没有贪污了。

但是清查存粮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此前,乾隆曾派刑部尚书袁守侗前往甘肃开仓查粮,袁尚书查完后,回京禀报,粮仓都是满囤,存粮需要二十六处仓房才能装得下。此次和珅来查,也算是验证袁尚书所查是否为真。

次日,和珅带了一百名精兵,在粮仓与蒋全迪会合,蒋全迪见了,一时心慌,张大嘴巴说不出话。和珅安慰道:“蒋大人不必担心,这些是跟随我的亲兵,帮我动动手脚的,你开粮仓吧。”

蒋全迪不敢反对,咬着牙下令开了仓门。

和珅下令士兵,每一处粮仓需要仔细查看,不能光看表面,要确定存粮的深度。士兵们领命,一个个进去之后,仔细执行。这一番查看,令人大跌眼镜,仓库里不仅没有储存监粮,就连国库应存储的正项存粮也是亏空的。只有前面的几个粮仓,在粮仓下面架设木板,木板上面撒上谷物,使粮仓看起来满囤,实际上是空仓。

看来,袁守侗当年来查粮,要么就是被官员们串通作弊,没有细看;要么就是被收买了,隐瞒不报。

蒋全迪原以为和珅走过场,用前面几个伪造的满囤应付过去,没想到和珅来真的,一下子吓傻了,愣在那里说不出话。和珅一声令下,将蒋全迪五花大绑,连夜带回营中审问。蒋全迪经不过拷问,在和珅的恐吓之下,答应坦白立功,稀里哗啦全招出来。

原来,甘肃捐监、冒领赈灾款都是前任布政使王亶望想出来的。王亶望出生在山西临汾,是江苏巡抚王师之子。王师为官清廉,家风颇好,正因如此,为官多年,家中并无大财。王亶望年轻时中举,花掉了家里不少积蓄,捐得知县一职,进入官宦之途。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王亶望好像跟这句俗话对着干,做官之后,其风与父亲截然相反,善于钻营,视财极重,任知县后不久被提拔为甘肃宁夏知府,后来又升为甘肃布政使。

王亶望经历捐监的过程,身在其中,知道捐监是一条极好的生财之道。如果能利用一个名目,将捐监之财控制在自己手里,则是一笔天文数字的财产,比卖官什么的强多了。提升为布政使以后,他认为时机已到,与陕甘总督勒尔谨一起谋划,利用谎报甘肃灾情,请求朝廷同意暂时利用捐监筹集赈灾粮食。为了掩人耳目,王亶望还调任亲信蒋全迪为兰州知府,授意各州县收上来的捐监粮食交由蒋全迪处理。蒋全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做得更狠,上任后马上宣布不再收粮食,监粮全部折成白银。所收的白银,全部以赈灾的名义随意做账开销,实际上,全都落在各级贪官手里。

荒唐的是,乾隆以王亶望赈灾有功,升其为浙江巡抚。新任布政使王廷赞上任之后,认为监粮折为银两,不符合捐监的规定,便报告给总督勒尔谨。勒尔谨本就参与其中,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王廷赞拉下水,这样,参与的人越来越多,球滚得越来越大。在乾隆四十二年,王亶望为布政使时,所收的“赈灾”监粮有六百万石,王廷赞任布政使三年来,所收有五百万石。

捐监本是一个省的大事,经手的人很多,关系复杂,要做到统一作假瞒上,难度很大。对于甘肃官员的胆大心细,和珅看得都心惊胆战。经手的官员很多,有的直接分赃,有的间接接受贿赂,对上则统一口径作假,牵涉案件的官员至少有一百多名。就连袁尚书来清查粮仓时,此地官员还谎报说,存放的捐粮需要加盖二十六处粮仓,需要雇用运粮的夫役。乾隆还信以为真,命户部拨给二十万两银子做经费,再次被甘肃官员瓜分。

经过几天的审讯与审计,和珅终于查明了甘肃捐监冒赈的账目明细,他决定立即启程,向乾隆汇报这一惊人内幕。案件的继续清查部分,则交接给李侍尧,由于主犯都在外地:王亶望升任浙江巡抚,勒尔谨因平匪不力在京城羁押,王廷赞在热河觐见皇上,所以只押解了蒋全迪,昼夜赶路回京。

此功完全可以折罪,和珅心情相当放松。

乾隆提前接到和珅的奏折,几乎不敢相信--自己自信满满的统治之下,会发生这种事?和珅一到热河,乾隆急忙召见,问道:“甘肃的情况,你可查到真凭实据?”

和珅肯定道:“奴才已经查得非常清楚,甘肃这么多年来并无旱情,甘肃国库不仅没有贮存监粮,就连平时国库应存的正项存粮也亏空。陕甘总督勒尔谨请求捐监,实际上都将监粮折合成白银,随后将收取的白银以赈灾名义开销,实际上都落到甘肃大小官员手里。”

乾隆火冒三丈,旋即又疑惑道:“勒尔谨竟然如此胆大妄为,可是他又怎能瞒得过他人呢,难道甘肃的官员全是贪官?”

“皇上息怒,甘肃官场此次牵连甚广,只怕大小官员多有参与。不仅仅勒尔谨,还有王亶望、蒋全迪、王廷赞,至少有一百多名官员牵涉其中,奴才已经将蒋全迪捉拿归案,此事全是他亲口招认。”

乾隆平时自诩洞察秋毫,最恨贪官,但此案之众,大大出乎意料,对他的执政自信也是一次严重打击,不由叹道:“这么多人怎么可能?难道整个甘肃都辜负了朕的信任?”

和珅道:“皇上,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也在热河,可以将王廷赞拿来审问,与蒋全迪对质,事情真相将可以大白天下。”

乾隆皱眉,踱着慢步,自言自语道:“别人贪污,朕还可以相信,但这个王廷赞,朕十分了解他。他一向为官清廉,出任甘肃布政使之前,曾做过安定知县,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架桥修路,百姓对他十分拥戴,离任之时十里相送,朕以为是清官典范。他,怎么会做出这等事?”

“据奴才所知,王廷赞刚到任,就质疑监粮折银的举动,是总督勒尔谨死劝,把他拉下水的--甘肃官风不正,清官也会堕落。根据蒋全迪的招供,王廷赞经手的监粮大概有五百多万石。兰州战事,王廷赞请求捐银四万两,他身为布政使,怎会有这么多俸禄?这些银子是否是捐监银子,审问便知。”

乾隆已经无心再问,道:“和爱卿,审讯王廷赞的事就交给你吧,此案牵涉众多,务必要有切实证据,不可冤枉好人。”

和珅喜欢道:“奴才遵旨,一定尽力查办,将贪官绳之以法!”

和珅准备充分,对甘肃冒赈的细节已经了解得相当清楚,审理王廷赞十分顺利,很快招供画押。远在兰州的李侍尧也把进一步清查的结果写成奏章,急报皇上。从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六年,甘肃共有二十七万人报捐监生,甘肃省收取白银一千五百万两。甘肃官员借赈灾之名,侵吞赈灾钱粮折合白银将近三百万两,受到牵连的甘肃官员达到一百二十名,贪污数量在一千两以上的县官六十三人,知州五人,同知三人,通判五人,县丞二人。王亶望在贪污分配上,实行利益均摊,但每个人得到好处的多少,却由他决定。为了多报些灾情,多得些银两,不少官员绞尽脑汁讨好王亶望,如兰州知县程栋每年给王亶望送银两万两,供其署中一切用度之费;王亶望盖房屋,为了赶在上冻前盖好,程栋令工匠用热水活泥,仅此一项就费银子两万两。王亶望供认,仅在甘肃藩司三年任内,送银、送物给他的人太多,根本就记不清楚数目了。

这种千古未有的奇贪巨案,居然发生在眼皮底下,长达七年无人知晓,乾隆怒火中烧,下旨:“主犯王亶望、蒋全迪主管其事,罪大恶极,立即处死;勒尔谨听任下属王亶望犯罪,且参与其中,念其曾经有功,赐自尽;王廷赞发现前任官员问题后,不但不弹劾,反而效仿贪污,判决绞监候。其他涉案官员,根据大清律,由刑部拟定裁决。”

绞监候就是判处绞刑,暂时监禁,留待来年秋审再做判决。从这旨意来看,乾隆这一次是决心狠狠治一下,决定大开杀戒了。

但是,这却给刑部尚书德福出了一道难题。德福上奏道:“这次甘肃冒赈案,从犯数目众多,几乎全省道、府、州、县都有贪官,一百二十位官员受牵连,其中贪污千两以上的就有六十余人,如此处置,还是请皇上深思定夺。”

按照大清律例,贪污白银千两以上的官员,即可处死。六十多人一块处死,那就不叫判决,叫大屠杀了,所以德福还是要请示皇上。

自古有法不责众之说,乾隆爷需要权衡,下旨:“受牵连的一百一十二位官员,一律抄没家产,其中,贪污白银两万两以上者,情节严重,斩立决;一万两以上两万两以下者,斩监候;一万两以下者,刑部视情况酌情处理。”

最后查明,贪墨两万两以上被处死者二十二人;一万两到两万两者,十五人;万两以下千两以上者二十六人,共六十七名省、道、府、县主官或掉了脑袋或锒铛入狱,一百余名贪官被抄家。

甘肃之案,和珅有功,乾隆下旨兼任命兵部尚书,到了十二月,任命和珅兼管户部三库。

次年五月,李侍尧因办理甘肃贪污大案非常得力,乾隆命“给予现任品级顶戴”,八月,“加太子太保”官衔,李侍尧从阶下囚又走向晚年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