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幸福课
1156800000008

第8章 第四课怎样从“不幸”的怪圈中逃出来(2)

2.多交朋友,学会信任他人

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训练的原则和要领是:

(1)真诚相见,以诚交心。要相信大多数人是友好的,是可以信赖的,不应该对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见和不信任的态度。必须明确交友的目的在于克服偏执心理,寻求友谊和帮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碍。

(2)交往中尽量主动给予知心朋友各种帮助。这有助于以心换心,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巩固友谊。尤其当别人有困难时,更应鼎力相助,患难中知真情,这样才能取得朋友的信赖和增进友谊。

(3)注意交友的“心理兼容原则”。性格、脾气相似和一致,有助于心理相容,搞好朋友关系。另外,性别、年龄、职业、文化修养、经济水平、社会地位和兴趣爱好等亦存在“心理兼容”的问题。但是最基本的心理兼容条件是思想意识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相似和一致,即所谓的志同道合。这是发展合作、巩固友谊的心理基础。

3.要在生活中学会忍让和有耐心

生活中,冲突纠纷和摩擦是难免的,这时必须忍让和克制,不能让敌对的怒火烧得自己晕头转向,肝火旺旺。

4.养成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习惯

偏执常和思维狭隘、不喜欢接受新东西、对未曾经历过的东西感到担心相联系。为此,我们要养成渴求新知识,乐于接触新人新事,学习其新颖和精华之处的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减少自己的无知和偏执。

换一种眼光,换一个世界

美国作家梭罗说过一句妙语,假如我们把大家的不幸都放在一起,每个人都必须拿取相等的一份,多数人都会高高兴兴地领了自己的一份离开。有时候,烦恼是因为过于留心于自己的得失,这时如果能够跳出自己的小圈子,尝试换一种角度看人生,或许你就会发现自己生活的意义,找回失去的乐趣。

弗洛姆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他每天要看许多病人,并且要很有耐心地倾听病人述说心中的忧郁和焦虑。他每天所接触的都是一张张愁眉苦脸,所以被那些不快乐的情绪感染得也很不快乐,日子一久,他觉得心中的压力非常大。为了平衡自己的情绪、缓解压力,他时常去看喜剧,而且专门挑喜剧节目让自己开怀大笑一番。

有一天,弗洛姆的病人又是一个接一个,他正低头在一位病人的病历卡上记录诊断结果,却听到一个很熟悉的声音说:“医师,我很不快乐,生活中没有什么能够让我开心的事情,活着实在是没有什么意义,我真想死。”

弗洛姆抬头一看,却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他居然是让自己捧腹大笑的喜剧演员。

这样的巧遇,让弗洛姆不禁哑然失笑。他低头想了一下说:“这样吧!你我交换,我当一天喜剧演员,你当一天心理医生,怎么样?”

喜剧演员原本以为弗洛姆在开玩笑,但是看他一脸认真的表情,又不像是开玩笑,于是考虑片刻,接受了这个建议。

喜剧演员扮演了一天“代理医师”,除了药方由在幕后的弗洛姆开列之外,他有模有样地询问病人的病情,并且努力开导病人要寻找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向。

弗洛姆在喜剧演员的教导之下,也在剧院表演了一幕喜剧。他忘却了自己的医师身份,在舞台上装疯卖傻,惹得观众捧腹大笑。弗洛姆站在舞台之上,看到台下有这么多的笑脸,他的心情也好极了。

之后两人又恢复各自的身份。有一天,喜剧演员又挂号来看心理医师。

“医师,我找到了平衡点,现在我知道了,其实我的工作非常有意义,我的每一个喜剧动作所引起的每个笑容都是我的成就。我不想死了,因为我的存在可以帮助那么多不快乐的人,让他们获得生活上的平衡。”喜剧演员容光焕发地说。

弗洛姆微笑着点了点头说:“是啊!我也要谢谢你让我有机会知道,我也有能力制造许多的笑脸。”

从此以后,当病人坐在候诊室等候看病时,都能听到由弗洛姆的诊疗室中所传出来的幽默话语和病人的哈哈大笑声。

面对一成不变的生活,我们有时会失去耐性,认为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既无聊又无趣,甚至会因此而产生厌世的心理。这时候,如果能让自己尝试另外一个角色,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审视自己的生活,你就会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

幸运从不曾将你遗忘

人生如同演奏一幕长长的戏剧,考虑到演员的体能消耗,总会有一些中场休息的时段。在这个时候,所有的表演都会停止,一切的秩序都被舞台上的安静打乱,嘈杂声、口哨声会让观看演出的人感到厌烦。可是当演出再次开始的时候,一切又都恢复了正常,仿佛刚才的凌乱都不曾发生过一样。人生也是一样,幸运不可能永远地伴随我们,它可能会在某一个时段退出我们的生活舞台,又可能在某一个特殊时段重现。当幸运休息的时候,我们就可能面对苦难和折磨,人生将在此时走向不幸。

然而,我们要知道,这种不幸是短暂的,因为幸运在做中场休息。可是,焦躁的人们还没有等到幸运再次登台,就以为它把自己遗弃了,于是,让悲观和消极侵袭头脑,让失望和沮丧占据生活。

1987年3月30日晚上,洛杉矶音乐中心的钱德勒大厅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人们期盼已久的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仪式正在这里举行。在热情洋溢、激动人心的气氛中,玛莉·马特琳走上领奖台,从上届影帝——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威廉·赫特手中接过奥斯卡金像。

手里拿着金像的玛莉·马特琳激动不已。她把手举了起来,但不是那种向人们挥手致意的姿势,眼尖的人已经看出她是在向观众打手语。原来,这个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获得者,竟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女。

玛莉·马特琳不仅是一个哑巴,还是一个聋子。

玛莉·马特琳出生时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但她在出生18个月后,被一次高烧夺去了听力和说话的能力。

这位聋哑女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她从小就喜欢表演。8岁时加入伊利诺伊州的聋哑儿童剧院,9岁时就在《盎司魔术师》中扮演多萝西。

但16岁那年,玛莉被迫离开了儿童剧院。所幸的是,她还能时常被邀请用手语表演一些聋哑角色。正是这些表演,使玛莉认识到了自己生活的价值,克服了失望心理。她利用这些演出机会,不断锻炼自己,提高演技。

1985年,19岁的玛莉参加了舞台剧《上帝的孩子》的演出。她饰演的是一个次要角色。可就是这次演出,使玛莉走上了银幕。

女导演兰达·海恩丝决定将《上帝的孩子》拍成电影。可是为物色女主角——萨拉的扮演者时,她发现了玛莉高超的演技,决定立即启用玛莉担任影片的女主角,饰演萨拉。

玛莉扮演的萨拉,在全片中没有一句台词,全靠极富特色的眼神、表情和动作,揭示主人公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自卑和不屈、喜悦和沮丧、孤独和多情、消沉和奋斗。玛莉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她勤奋、严谨、认真对待每一个镜头,用自己的心去拍,因此表演得惟妙惟肖,让人拍案叫绝。

就这样,玛莉·马特琳实现了人生的飞翔。她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聋哑影后。

在颁奖晚会后,面对记者的采访,她用手语说:我经历了很多不幸,但是我一直坚信幸运不曾将我遗弃。

就是因为对幸运的“信任”,玛莉·马特琳成功了。可是在生活中,面临困境的时候,我们为什么总是对幸运产生怀疑呢?难道就不能有一份耐心,安静地等到幸运的再次光临吗?

命运女神既然将人生编排成了一幕戏剧,那么她肯定会让其中的演员轮番休息,所以苦难的出现,只是让我们学会等待戏剧中间的“休止符”,这并不表示我们永久地被幸运遗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