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墨胡尘
11643500000130

第130章 故事与准备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卦十九·地泽临

千骑越太行。

东魏丞相高欢率领众儿郎一路南下,进入群山之中。

度过滏口径时,高欢望着谷道两旁高耸的山岭,慨然叹了口气。

七郎高涣好奇的问道:“父王叹什么气?说出来,七郎为你分忧!”

高欢微微点头道:“没什么……只是因为这里曾是我高氏一门荣耀之路的重要一步,是以有些感慨。”

七郎顿时大感兴趣,连声问道:“怎么是重要一步?父王快来讲讲!”双手松开缰绳,去抓父亲的衣襟。

高欢皱眉斥道:“握紧缰绳!不要这么粗率!”七郎闻言一凛,忙回手抓紧缰绳,暗自吐了吐舌头。

高欢看他听话,便继续说道:“想来到今天不过十年光景,若非当日下决心扫除尔朱一方的势力,我高欢哪能有今日的威势。”

七郎喜道:“原来是父王的战绩,快讲快讲!”

高欢用手前后一划道:“当日我率军出滏口,你小姑丈厍狄干率军出井陉,隆之贤弟也率十万大军由洛阳北上与我回合,三路大军夹攻,终将万仁兄逼得离开晋阳,逃遁回他的秀容老家,尔朱势力这才一蹶不振。”

所谓万仁,正是尔朱荣之侄尔朱兆,继承叔父的权势作威作福,其人又缺乏智谋,在韩陵之战被高欢以少胜多意外战胜后,便逐渐日薄西山,最终自缢而死。

七郎正要继续问,五郎高浟突然插嘴道:“父王……是不是该将十郎接回来住,他已经在外待很多年了……”

高欢听了立刻拉下脸来不答五郎的话,七郎又好奇的想问个究竟,还好看到父亲面色冷峻,终于忍下没说出口。

衣着华贵的九郎高湛很少出门,一路上东张西望,这时突然说道:“父王,前面有人来了!”

众人向东望去,见一行人缓缓西行,高举清河公高岳的仪仗。

高欢与众子迎上去,掀开帷幕见堂弟高岳正昏昏而睡,便向一旁随侍的张宴之询问道:“清河公病情如何?”

张宴之躬身答道:“依目前情势来看,大人已无性命之危,只是需要些时日休养。”

高欢点头道:“此去不必赶路,慢慢去即可,一切以清河公身体为重。”

张宴之点头领命,心里却不以为然道:“若真的是以清河公身体为重,此刻就不应该离开邺都,远赴晋阳养病。”但知道这里面牵连甚广,自然不去无谓多言半句。

高欢分出一彪骑兵护送高岳所部返回晋阳后,与众子一起赶赴邺都,胯下战马奔驰,心中盘算此番事件如何了解,左思右想之后,觉得如果能查出是谁下毒自然好。

目前看来此事并不容易,还是息事宁人为上,若是真要不停查下去,大郎面上过不去不说,搞不好反而使高家与邺中诸官的关系更加对立起来。

邺都,东柏堂。

大将军高澄虽然这几天心情一直不爽利,但该做的公务却并没有耽搁。

眼看就到除夕大傩之礼的日子了,高澄接到父亲高欢的书信,称将与诸子赴邺共襄大礼,高澄虽然觉得父亲行事有些过于谨慎,似乎还不能全部托付自己,但值此非常之时,也不好直接对父亲说你们别来,我能应付。

东山池畔,高澄坐在假山石上,手中拿着一封文书在另一手心敲击,面对他站立的,是四员剽悍的青年将军。

为首的正是排在亲信都督首位的斛律明月,此刻他手夹兜鍪,直身静候大将军军令。

在他身侧的则是一个上身壮长下身短小的武人,此人名唤綦连猛,也是一等一的猛将,之前在邙山之战中因战功进封为中外府帐内都督,成为高澄嫡系属下,高澄更赐其爵为广兴县君,以此激励他再接再厉。

第三人看起来十分沉稳干练,相貌也比前两个俊美的多,一身黄缎战袍,更显飒爽英姿,高澄对他笑道:“景安,大傩之礼我想给你个机会展示一下,你意下如何?”

此人乃元氏远亲,昭成皇帝什翼犍五世孙,身享代郡公、西华县男双爵的元景安,元景安闻言躬身笑道:“这倒要多谢大将军栽培之恩,景安还能拒绝不成?”

高澄闻言点头道:“既然如此,明月、武儿、景安,还有你阿刘,你们四人各领一军,一定要在大傩礼上给我挣足颜面!”

四人躬身领命,第四人站直身子说道:“大将军,属下刚到邺都,一切人事都不熟悉,是不是此次由其他将军来领军好些?”

此人名叫独孤永业,本姓刘氏,因母改嫁独孤氏而从养父家姓,本是卫戍晋阳的六州都督,因有才干,不久前才被高澄提拔为中外府外兵参军。

他生性慎重,知道所谓大傩礼上领兵并不考虑武干,只是提高声望的一个捷径而已,自己初来乍到,何必做这平白惹人厌烦的角色,是以刚才有此一问。

高澄闻言摇头道:“阿刘若以为大傩上不过是虚礼就错了,今年可不同于往年,至于详情我却不能多说,你只认真对待即可。”

独孤永业闻言凛然一躬道:“属下冒失了,一定不会让大将军失望!”

高澄看四人龙精虎猛,都是武人中的精英之士,不自禁有些得意,佩服自己识人的眼光。

不到一日,高欢已入邺都,当他进入丞相府时,分别下了三道邀请函。

第一道请尚书令司马子如明日正午到府赴宴。

第二道着侍中孙腾下午空闲时过府一叙。

第三道则是邀约司徒公高隆之明晚携家眷过府宴会叙话。

身旁随行的陈元康立刻斟酌用词,三道邀请函马上写好,着军士分别送入各府。

不久三人都回函称高王见召,定去拜访。

高欢向赶来侍候的高澄亲卫问道:“大将军如今何在?”

亲卫道:“大将军知道丞相与诸位公子已至邺都,只是自己分身不暇,便吩咐属下前来侍候。”

高欢又问是什么事情耽搁,那亲卫却说不清楚。

正在此时,就听丞相府中七郎一声大喝道:“步落稽!你是皮痒了!看我不揍死你!”

高欢闻言皱紧双眉,走进府中,刚进前院,就见七郎高涣赶着九郎高湛一阵风似的吹过,高湛手中拿着那支黄金短弓,嘴里哈哈大笑,不时的扭头朝七兄头上笑眯眯的张望,七郎则捂着额头,口中不住叫骂,在后面一路急追。

高欢正要出言呵斥,但二人如旋风转世,一眨眼便已无影无踪,他只得转头向坐在台阶上的四郎高淹问道:“四郎,他俩胡闹什么?”

高淹憨厚的笑道:“九郎耍弄七郎,七郎性急,就闹起来了。”

高欢心道我问了等于没问,暗自摇摇头,自己一身杂务缠身,只得由他们去胡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