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与孩子一起成长
11690300000014

第14章 习惯养成:习惯是慢慢养育起来的(1)

人是一种习惯性动物。无论我们是否在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习惯的影响力竟如此之大。

当大象还很小、力气不大的时候,如果将它牢牢地栓到一根固定的铁柱子上。每天,小象都拼命地试图挣脱锁链逃跑。但是,每次尝试均以失败而告终。最后,小象得出结论,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锁链都牢不可破,铁柱也毫不动摇。于是,小象便放弃努力,不再尝试。日复一日,这一习惯逐步巩固,直到小象长成大象,它仍然习惯性地坚信,自己永远不能挪动那根栓住它的桩子,无论桩子是否真正结实和牢固。

亲职教育的关键不在于父母为孩子做多少,而在于为孩子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起良好的习惯。之所谓好习惯成就好人生,或许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说读书,不是要孩子读多少书,而是要养育孩子喜欢读书的习惯。

儿子的幸福哩哩

创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就说儿子吧,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拥有了创造的才能。那个时候,我们或把他顶在头上,让他在人群中感知“高人”的视野和境界;或把他放在秋千上,有节律地推动,使其分享到家庭给他带来的快乐;或把他置于推车上,让他自己用双脚推动座椅,分享自然科学的神奇和魅力……总之,孩子儿时是快乐的,我们也爱时不时地问他:“儿子,你幸福吗?”

你猜猜,小子会怎么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也许你怎么想都不能想出正确的答案,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按照我们的思路出牌。儿子回答我们的话很简单,就四个字:“幸福哩哩。”我也查过词典,词典里找不到这个词汇。但我们不用查找词典,因为我们懂得孩子所要表达的含义。

幸福哩哩,就此成为了我们家的专用词,以至于到今天,他已逐渐长大,走进了小学的课堂,有时我们还会有意识地问他,“你幸福不,儿子?”但他告诉我们的是“我幸福。”于是我们又会追问他“你幸福哩哩不?”儿子明显有点不好意思再用这个词语了,在我们反复的追问中,他才会羞羞答答地说出来。

我们从孩子的回答中,明显感到了孩子的成长。真的,孩子长大了,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慢慢地成长起来了。与此同时,教育使孩子更有规则了,多少失去了自我创造的活力,其原本活跃的语言个性就是一个例证。教育是要使孩子更聪明,绝不是使孩子更愚昧。可当代这种育人的模式化规则化,会不会钝化人的思想活力呢?我常常在这样想。

从内心讲,我不希望孩子被教育,而是希望受教育。换句话来讲,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习的应该是知识,自然包括行为规范,但我不希望他被模式化程式化规则化,因为孩子走进这样的路子里,就容易失去本有的个性,同时所学的东西或因不喜欢而无用,或因不合于时节而无用,到头来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最为重要的是他会渐渐失去创造活力。因此,我希望孩子在教育中受益、在教育中发展、在教育中成长,同时还要在教育中实现伟大的创造,可我们的教育体制却无法满足这一先决条件。

让孩子把创新当成一种习惯,这是我的教育追求和根本愿望。唯有如此,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感到轻松、愉快与幸福,同时又能适应社会发展之需要。

智慧点经:要愉快学习、轻松学习,更要有所创新,才能创造出美丽的未来。

节俭是一种习惯

节俭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价值观。

培养孩子节俭意识特别重要,因为消费是不需要训练的,任何人只要手上有钱,都知道如何去消费,而节俭就不是了,它需要人的历练,假如你不懂得节俭,即使拥有财富千万,到头来都会过得困窘。当今很多明星,年收入上千万元,但所过生活却是负债的。有时候连说出来都没人会信,但这就是事实,比如拳王泰森。客观原因是消费的高档化,无论吃的用的穿的,一律追求的是享受,一切向最好的看齐,到头来便成了负债主,他们就是不懂得节俭的一族。从这个角度上讲,节俭就具有积极的意义。

现在的孩子是不懂得节俭的,也根本不愿意走节俭的路线。他们想的是穿不能太差,吃不要太蹩,玩也不能太低档。就是我家七八岁的孩子,都有点这个状态了。怎么办?只有给孩子讲解节俭的重要性,但说教却难以奏效,特别是家属另有高论,说我们穿差点没什么,孩子不能穿得太差,这样容易让别人认为你没有审美能力,同时还会对你的生活品质产生怀疑,进而使孩子在学校里受到歧视。后来我想了想,孩子心智还不很成熟,要去面对这样的社会问题,必然会措手无策,如果照此坚持下去,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倒会将孩子的自信心搞得全没了。

可是,孩子的节俭教育是不能不抓的,因为我有所体验,在我读书的年代,每学期开学离家时,父母都要把一个学期的开支款全给我带走,一般就300-400元不等。由于当年读书国家对学生有补贴,加之我在校学生会负责组织电影放映工作,学校将电影放映收入中的一部分拿出来,作为学生会成员的工作津贴,因此每每年底回家时,我还会结余100多元交给父母。要说是用不完完全是个假,那为什么能够有所结余呢?就是自己懂得节约,知道要为父母着想。目前在单位上工作我都是如此,领导对纸张并没有提出过要求,但我把每次送给主席审阅后的废纸都留了下来,并作为自己打印校对稿的资材。

为了教育孩子,使其懂得节约,我便给孩子讲美国人的节俭故事。原来,美国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但物价却不高,同事去美国探亲回来讲,一磅猪肉只要两三元钱,12个鸡蛋也只卖到两元多,蔬菜从几毛钱到几元钱一磅不等,各种谷物都十分便宜。尽管如此,但美国人还是很“抠门”。有位中国人给曼哈顿一个美国家庭做家教,业主夫妻都是银行高管,家里有两个孩子,雇了一个管家和保姆,其生活过得很节俭,家里冰箱装得最多的是类似汉堡包的卷饼,这是美国民众最普遍的一种食物。而且,他们一顿饭如果人均消费超过20元钱,就基本可以归入大餐行列;如果一个餐馆人均消费超过40元钱,则可归入高档餐厅行列,一般还需穿正装就餐。尤其是超市打折优惠,尽管物价已经很低了,但前去买便宜的仍旧络绎不绝。刚给孩子讲的时候,儿子根本不信,等我把相关文章拿回家给他看了后,儿子不得不低下了头。我想,该是给孩子上了一堂生动的节俭教育课。

在学校生活方面,父母是不好掌控的,但在生活细节上,我们却可以把握,理应有的放矢地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因此每次出行,都要给孩子准备一壶水,因为原来一出去,刚刚踏进公园或景区,小子就会嚷着口渴要买水,顺便还要购买其他零食,慢慢地养成了只管消费的习惯。后来,我们带着干净的饮用水壶,孩子就没法子再提过分要求了,同时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他讲解节俭的道理,明明白白告诉孩子,不是大人不愿意给他买水,而是要从小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同时还能保证水质卫生。否则,孩子将来长大了,在理财方面很欠缺,人生道路同样不会走得很平坦。

智慧点经:节俭不仅能积累财富,还能使人生活更幸福。股神巴菲特、巨贾李嘉诚,其节俭的行为成为了经典。

习惯是慢慢养成的

今日,儿子班级QQ群中热火朝天,家长们侃大山的热情极高,也许孩子已进入学习期的缘故,大家都有想和老师交流的强烈意愿。在聊天中,孩子班主任谈到了学习习惯的养成,她告诫每位家长,不要有心急的病态,因为孩子的习惯是慢慢养成的。

听了老师的话后,我是极其赞同的,因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有所体验和感受。比如儿子做作业的坐姿,原来送他上学的时候,只是想把他送进学堂,正如学校老师开学时讲的一样,尽管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其实到最后还是会感到准备不充分。我们就是这样的一家人,孩子到学校的书包、笔以及学习辅导方式,我们都做得比较扎实,可是却没有考虑到孩子回家后的事,没有一个专供孩子作业的书桌,因此孩子每天回家只好在电脑桌旁作业,不是高了就是低了,坐姿自然不够规范。时间久了,甚至于发现孩子眼睛都受到一定影响,后来我们才专门为儿子购买了书桌、台灯等专用品,其写字作业的习惯才慢慢纠正过来。

还有就是看电视,孩子没有自觉读书的习惯,他和我们一起看电视是常事,有时候遇到好看的电视剧,甚至于躺在沙发上睡着了,要等着和我们一起上床。待到进入小学阶段后,这个习惯就相当不好。不过,由于家里面的教师多,我们立即着手进行纠偏。严格规定小孩的入睡时间,基本上做到了每晚10点以前要睡觉,平常学习时间就更早,要求必须九点左右上床。开始,孩子相当抵触,每每叫他睡觉,都会与我们争辩,目的还是想再看点电视节目,至少经历了三四个月,才纠正了儿子的这个习惯。

不仅看电视的习惯如此,就是学习围棋也一样,开始的时候不很上心,要你反复地去叫他,他才会和你下几局,等到孩子慢慢地喜欢上围棋后,他就有了自觉行为,只要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会主动把棋盘拿出来,邀请我和他对弈,并兴致勃勃地向我挑战,提出要赢我至少十目,我也不会示弱,提出要赢得更多,儿子自然又会改变战略战术,提出更高的目标。我们就在这样的互动中学习着围棋,因而孩子围棋水平进步很大很快。

现在想起来,在培养教育孩子过程中,每一件事情、每一个行为、每一次活动,都要让他去经历实践的洗礼,并要在经历无数次的历练后,逐渐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所以,我们教育孩子,不要犯急躁的低级错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而是慢慢地引导和陪练,要时常提示孩子,把优秀养育成自己的一种习惯,才有利于将来的成长,我们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这或许就是习惯养成的规律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研究的结论一样,一种行为持续21天就能成为初步习惯,如果坚持90天就能养成稳定习惯。也就是说,好习惯是长期坚持的结果。

智慧点经:注意你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言语;注意你的言语,它会变成你的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好习惯会成就好人生,正如苏轼言,腹有诗书气自华,其实也是习惯培育出来的。

学习贵在愉悦

如果把读书当成了一件苦差事,这样是成不了人才的,甚至会变成废才。所以说,我们要提倡愉快地读书,使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心情舒畅,方能做到乐于思考,并产生新的见解和思想。否则,读书量再大,但进入脑子的东西并不会见多,更不用说形成新的知识。

孩子读书愉快不,关键在我们讲得是否轻松。我在给孩子讲的时候,比较注重环境的营造,不会让孩子觉得要死记硬背才行。我算是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因此掌握了一些知识。有一天,在检查孩子作业完成情况时,例行公事的我并没有马虎,而是认真地检查了他的作业。其中有一项任务就是要求回家背诵课文,内容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佳作《静夜思》,孩子给我们背诵完毕后,我被古诗里幽美的意境所感染,进而挑逗起了我对诗的解读欲望。

于是,我便打住脚步,给孩子认真地讲解起这首诗的内容来。为什么我要主动地给孩子当老师呢?原来小时候我读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时,老师给我们的解读是:明月当空,万籁无声,床前洒满了皎洁的月光,犹如一层白白的薄雾。此情此景,使远在他乡的游子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不禁抬起头来,望着这轮同样照着家乡的明月,思念起充满儿时的梦想和故乡的亲人。

当我阅读了学者的研究成果后,发现老师解读出现了错误。当然不是老师知识的浅薄,而是当时都不知这一问题。原来作者描绘的一幅美景是:一个身居少数民族地区的异乡之人,在一个月圆景美的夜晚,他拿了一把凳子,独自坐在院坝里赏月,看着月亮洒下皎洁的光辉,使得整个夜晚充满静谧之美,但毕竟是深夜了,朦胧的感觉似地上起霜一样,他不由得抬头看看头顶上的月亮,想证明一下自己心中的疑虑是否犯了错。这月圆景美的夜晚,使他不由地低下头来,陷入了思乡的梦境之中。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学者研究发现,过去少数民族地区的胡人,就把一种当地的凳子叫床,作者李白当时所写的床指的是这种凳子,而不是如今睡觉用的床,学者也从诗所表达的意境进行了分析,倘若躺在床上,则怎么能够抬头就看到天上的月亮呢?这一诠释,更进一步证实了“床”即凳子一说的合理性,也更能展示那种静谧、悠闲中的思想之情。

为此,我把这首诗两种解读的来龙去脉讲给儿子听,同时怕孩子理解不了,反复反复地讲了几遍,小子不但听得认真,而且学有所成,最后很是高兴地告诉我:爸爸,诗文中的意思我懂了。

倘若方法正确了,学习过程绝不会是一件苦差事,反倒会变成一段快乐的心路旅程。我在讲《静夜思》这首古诗时,就有这样深刻的体会,由于没把它当成孩子的学习任务,而是作为休闲中的小点缀,加之用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因此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枯燥感,更没有感觉到累,反而觉得特别新鲜刺激,越是讲他越是想听下去。由此循环反复,逐渐激发出了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其在阅读过程中增长了见识,并保持了轻松愉悦的心情。

智慧点经:读书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一种自我包装。不阅读大量的书稿,不掌握海量的知识,不懂得科学的道理,人就难有“气自华”。

专注是成功的捷径

人都会希望自己的事业取得成功,但真正算得上成功的为数不多,就其距离而言,有可能只是与我们擦肩而过,而与成功失之交臂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对所爱事业一如既往地专注。

记得尼采曾经说过:你不想要的东西,连多看一眼都是多余的。其意就在于,要人们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而不能被功名利禄所左右,即不是看到东有利就往东去,见到西有名就向西跑,而是专注自己热爱的事业,坚持锲而不舍,做不懈的努力,方可见到成效。否则,蜻蜓点水的行为,必将影响自我在事业上理应取得的成就。所以说,不要浪费时间与精力,要善于聚集起来,集中地用在自己最喜爱的事业上,才是成就我们人生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