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有点太理想
每当想告诉孩子学习要勤奋的时候,我就会给他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一书中的一句话:“要记住,童年时期流的每一滴汗水,顶得上成年时期许多天紧张的劳动。童年时期种出的每一捧粮食,其意义好似堆积如山的金色小麦,好似肥田沃野。”有时候还会用他们刚刚学过的古诗直截了当地告诫孩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儿子可不是位说什么就听什么的孩子,他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见解,因此常常会反驳我的说教,我对此感到特别高兴,因为这是我想看到的结果,便有意识地引导他做更深刻地理解。因此我给孩子讲,你们现在这个年龄,读书是你们的唯一任务,但到了爸爸这个年龄就不行了,还要把单位的工作做好,还要辅导你完成作业,还要考虑整个家庭的运转。任务多得多,压力大得多,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了,而且随着年龄的长大,精神也不如年少时那么充沛了,因为从身体周期上讲,人过35岁后机能就会慢慢下降。
儿子听后无语了,但没有等多久,他又提出一个问题来,那你给我讲的“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又是怎么回事呢?我想给孩子一个客观的世界、一个清醒的头脑和一个唯物的史观,便真实地略带有批判的眼光告诉孩子,这是《荀子?议兵》中的一句话,深得后人宠爱,把它当成了座右铭来对待,但荀子在爸爸的眼里,尽管其很多观点无懈可击,但他却是位太理想化的人物。就这句话来讲,理想主义色彩就特别浓,只能从理论上讲是对的。
从实际上讲,一个人要保持固化的精神状态是不可能的,因为精神要靠行为去展示,行为要靠物质作载体,比如人要表示大爱,假如只是说说而已,并无行为的话,则会成为伪善。再进一步讲,倘若这个人的生命本体都不存在了,那爱的行为又咋能得到展示呢?即使退万步讲,人还在心还在,但精力已经不济了,很多行为也难以展示出来。
荀子的观点有点理想化,他没有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且庄子的哲学观中就有一论:“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即宇宙中万事万物一直都处于变化之中。他只是把人一时的精神状态固化了下来,根本没有考虑这些因素。所以,真正有现实意义的警句,我觉得还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他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因为少壮的时候精力充沛、时间充足、空间充分,到了一定年龄后就不行了,身体机能会下降的,精神集中度也会下降,特别是社会生活等诸多问题的影响,致使年老时不可能会有年少时那么充足的精力去做想做的事。因此我告诫儿子,趁年少之时,勤奋学习,对于将来是不无裨益的。
儿子听了我的诠释后,再也没有反对我,不得不点了头,自然后文就不必再说了。在小孩的心里,他不仅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了深刻的的理解,而且还知道了一个有点理想主义色彩的先圣荀子。努力吧,年轻人应该这个样,等到年长的时候,回首自己走过的路,才不会为之感到遗憾。
智慧点经:年轻时是积累财富的黄金季节,千万不要等到冬天了才开始播种。
最美的状态在路上
近日在家收看世界田径锦标赛,看到肯尼亚选手基鲁伊在马拉松长跑中的状态,不由得使我想到了一个关于人生的话题,什么样的状态最美丽。从起点到终点,肯尼亚选手基鲁伊那娇小的身材、强劲的律动以及非凡的韧劲,让我看到了运动员在比赛道上所展示出来的美。这种美不仅仅表现在外表上那律动的美、韧劲的美和运动的美,而且诠释了一种不懈努力的拼搏之美、前行之美、发展之美。
当即,为教育孩子懂得这个道理,我便向儿子讲述了有关人生话题,也是一个有利孩子健康成长的话题。可我担心孩子理解不了太富哲理的东西,于是便给孩子讲了个故事,以此希望孩子有更深刻的理解,并真正懂得这个道理。故事讲的是:有位练武的人,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潜心习武,这位徒弟终于练就了一身绝技。在仪式上,他跪在师傅面前,等待师傅授予一条得之不易的黑腰带。
师傅说:“在授予你黑腰带之前,你还得通过一项测验。”
徒弟答:“我准备好了”。他以为师傅只不过是让他再和人比试一下拳脚。
“你必须答出下面这个最根本的问题:这条黑腰带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我习武历程的结束,”徒弟答。“对我这么多年来刻苦努力的奖赏。”
师傅沉默不语,等着听下面的话。显然,他对徒弟的回答不满意。最后,师傅说:“你还不配领取这条黑腰带。一年以后再回来。”
一年过去了,徒弟又跪在师傅面前。
“这条黑腰带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师傅问。
“杰出的标志。武术最高造诣的象征。”徒弟回答。
师傅沉默良久,等着听下文。显然,他仍不满意。最后,他开口道:“你还是不够格领取这条黑腰带。一年以后再来见我。”
转眼又是一年,徒弟再次跪在师傅面前。师傅还是问那个老问题:“这条黑腰带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这条黑腰带标志着一个开端——一个由严格自律、刻苦钻研和不断向着更高境界攀登而构成的永远没有终点的旅途的开端。”徒弟答道。
“这就对了。现在你有资格接受这条黑腰带并开始你的旅途了。”
儿子听了故事后,心里豁然开朗,对刚刚提出的问题没再发呆,并给我讲起了自己的感受,这故事就是说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应该有所停留,只能一直坚持往前走,是不是啊,爸爸。我点了点头,借此告诫孩子,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无论取得成就还是没有多大进步,一个人都要有坚持精神,使自己始终“在路上”。假如取得成功了就自我满足,那必然会失去前行的动力,以后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功。所以,一定要始终告诉自己,永远“在路上”,坚持做一个追梦的人,才是人生最美的状态。
智慧点经:前行是每个人一生中的铁律,而且只有坚持走在前行的路上,我们所展示出来的东西才最美。
用心培育批判精神
在中国,要培养孩子的批判精神,多少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中国的知识系统里缺乏这一元素,从骨子里就不提倡人们向权威挑战,大学本是人才的熔炉、思想的宝库、科学的殿堂,更该是培育批判精神的摇篮。在西方国家,质疑是一种常态,不仅仅如此,教授们常常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哪怕是特别荒唐的意见,就如悉尼大学的校长斯宾塞先生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芮成钢采访时说过:“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由此我想,向权威挑战,这该是中国的词汇,因为在西方是没有权威的,对于西方人来讲,权威一词似乎该是泊来品,就如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先生说过:“我知道,中国是不能挑战权威的,假如是有影响力的教授上课,学生绝对不敢质疑教授的观点,更不能指责教授的教学了。但在美国,只有真理,没有权威,你有什么见解你就可以向教授或同学提出来,而且对方也会虚心地听取。在耶鲁也是这样,无论你多高的级别,无论你有多大的影响,都要亲自给学生上课,而且同样要遭到学生的质疑。”应该说,在美国,质疑所谓的权威是常态,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权威存在。
不管中国国情如何,但这是社会进步的方向,也是人健康成长必备的内容。所以,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既考量了中国教育环境,也考虑了教育的一般规律,因而在有目的地培养孩子批判精神。也只有这样,让孩子树立起批判精神,才能使知识掌握得更牢靠,因为不去做批判性地解剖,你所做的深度思考就少了,自然被动接受的就多了,我们对知识的把握,往往就会停留在别人的认识高度,而难以形成自己的观点,有时甚至于接受了错误的东西也不知道。
前不久,在检查孩子家庭作业时,当我拿到练习本,发现第一道题就错了,心里特别气愤,但我绝不会传染给孩子,而是压住怒火把他叫到身边,指着练习本问孩子,一个人到底能够看到饼干盒的几个面?孩子盯着我的眼睛,欲言又止。于是我更气了,拿来一只红色圆珠笔,在盒子上画了画,告诉儿子该5个面,他妈回来后我又叫她看了一遍,她给出了同样的答案。
过了几天,孩子的作业批改下来了,儿子轻声细语地告诉我:“爸,这道题错了!”这时我才认真地去读了题,原题是问一个人站在一地去看图上的饼干盒,最多能够看到几个面,正确答案该是儿子最初写上去的“3”,而我竟然把题错误地理解成,一个人最多能够看到几个面。当即我就在作业本上签了一句话“你是对的,爸爸错了”。我也是想给老师看,错不是孩子的责任,而是我辅导上出了问题,同时也想教育孩子有担当。晚上,儿子睡在我的身边,还是不悦的样子,心思重重的,我问他有什么事吗?他说没有,过了很久,他才低沉地说:“爸爸,我有一个喜讯想告诉你。”我听了自然高兴,立马问他是什么。儿子说他们班上测试,出的都是最容易做错的题,因此全班只有两个人全对,我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我听了心里既高兴也酸楚,总觉得有很多话想讲,尤其是对不起孩子,因为我在辅导他的时候,对他的态度近乎苛刻,尤其表现得特别严厉,尽管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在孩子心里却产生了畏惧,拉开了父子间的距离。当时,我的眼眶湿润了。于是,我握住儿子的小手,放进被窝里,并认真地告诉他,以后要敢于坚持己见,父母尽管学的东西比你多,但绝不代表我们都是对的,比如这次改题就是一个例子,如果你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当时就和我据理力争,自然不会把对的反倒改成错的了。
同时,我想把这个道理扎根在孩子的心田,并就这个话题给他讲解其中的道理,一个人树立了批判精神,敢于质疑任何事物,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一方面意味着思想的解放,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能使人产生思考的动力,更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再者有了批判的环境,还可以防止错误的蔓延,确保科学知识得到张扬。否则,人云亦云,就学不深、吃不透、搞不牢,更是难以形成自我的知识系统。所以,哈佛大学把追求真理作为了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真理为友。
听了我的话后,孩子明显精神多了,因为他有了坚持正确的环境和条件。看到孩子高兴,我的心里也舒坦了很多,但时间已经不早了,我便叫孩子好好睡觉,好以饱满的精神去迎接明天太阳的冉冉升起!
智慧点经:相信自己,敢于批判,才能促进自己下深水,并在求学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实在。
战略决定胜败
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总不能始终裸脚于失败之中,因为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充分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前几天,送孩子到棋院学棋,我站在外面的监控前,整整观看了一堂课,首先是想看看孩子学棋认不认真,有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就是想观看一下孩子对弈的过程,看孩子有没有吸收我教的理念。看后心里觉得比较满足,因为孩子自觉性很强,整个学棋过程很认真,没有东张西望,因此很让人欣慰,下棋过程亮点也多,每出一招都有深思熟虑,尤其小子的动作,真有缓缓而来有力而去的神韵。因此我怕影响到孩子的情绪,一直守在监控旁观战,直到进入倒计时,我才走进棋室,综观孩子棋局的状况,可结果并不理想,因为对手实力并不强于他,但对方面前的一大块,儿子没有侵入一子,自然整局棋不可言胜。
我看孩子的学棋结果,不是以棋局的输赢为标准,但要把输赢作为学习进步的参考。因为围棋的精道与否,最终要看输赢这个结果的,而且教育孩子中最有说服力的也是结果。为什么我又不仅仅看结果呢?这是因为我希望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棋艺,还要看到他的学习收获,包括在理念、态度、习惯乃至人际互动的能力等等,就说这一局棋吧,孩子不是输在技艺上,而是战略思想上。我分析其原由有三,一是轻视对方的竞技能力,二是没有必赢的斗志,三是战略上模糊不清。尤其是在战略上,孩子缺乏清晰的认识。
为培养孩子理性思考能力,使其学习掌握战略这一概念,我便用棋局实战告诉孩子,叫他拿来棋盘,一起对弈。对弈过程中有意识地问他,下这局棋想赢不?不用回答,要下棋的必是为赢而来。我又问他有没有想法,开始他还应对如流,慢慢头脑就迷糊了。于是我告诉他,想赢是前提,然后你必须知道赢对方多少,占领对方什么部位,是三只脚的地盘,还是两只脚加上一个草肚皮?如果你心头想的只是赢,而没有这些内容的话,你的头脑就不会很清醒。我们把事先确定下所赢地盘的行为,就叫做所谓的战略。有了战略思想,那你下棋才有高度,也才会有高水平的发挥。
有了战略后,还得有战术。知道了战略是什么,那战术呢?战术就是你怎样去实现战略目的,比如是先从角上着力还是边上发力,是运用三连星还是中国流,是从对方领域着手还是从自己方位出发。这些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战术问题。假如你下棋过程中既有战略又有战术,就相当于有了正确的方向和推进的举措,自然就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锤,而是有步骤地推进,结果肯定会是步步为营,招招都很关键。否则,下棋过程中就会败招频发,自然输棋就在情理之中。
同时,我还告诉孩子,很多初识这些概念的人,都会认为是空洞的,没有说服力或实际意义。其实,战略是宏观的并不是空洞的,它必然有具体的内容,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而战术呢?也是实在的,有其具体明确的指向。而且不仅仅在学棋上可用,实际也可用于我们的生活。为此,我便告诫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我们是否能够正确处理,关键在于战略思想上,战略定位正确了,战术又切合实际,我们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反之,我们就会措手无策。
智慧点经: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战略就是我们处事的高地,当我们拥有正确的战略后,所面临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老子的道义太玄乎
大道至简。这是我所信奉的哲学思想。然而,在拜读老子的著作时,我分明感到有所累赘,就说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该是老子对道的精辟论述,可我在接触之初,却总感到难以理解,一则是自我理学修养的问题,二则有其论述过于繁杂之由,因此我在反复研读《道德经》后,才真正弄明白他所要表达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