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与孩子一起成长
11690300000043

第43章 心灵追问:神童是可以打造出来的(4)

小学教育如斯,在中学也是一样,有幸阅读了2004年8月由同心出版社出版的中英文对照的《美国语文》,对书中介绍林肯和李放的做法,真正使我看到了美国思想活跃、开放、价值多元的地方,林肯算是美国人人皆知的大英雄。美国为了宣传林肯,并没有神话他,而是将美国南北战争中的李放列入其中。李放何许人也,罗伯特?E?李放,就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部的最高军事首领,恰恰是当年林肯的死对头。他尽管反对脱离联邦和奴隶制,但当战争打到他的家乡时,他仍旧回到了家乡,为弗吉利亚民众拿起自卫之剑,体现了对家乡弗吉利亚的忠诚度。教材把两方的军事领袖放在同一个层面让青年去思考,并提出了他这一行为和信仰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使国民对历史人物有了自己的判断,有了自己的选择,有了自己的观点,也满足了南北人民的情感需求,使李放与林肯两个人都成为了美国民众心目中的民族英雄,这种敌对双方都得到肯定的多元化的历史价值观,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因为政治是没有对错的,只有胜败之分,如果把对错的概念强加于人,就很难使人从心底认同,也会使我们多少显得有点狭隘。所以这个课程,使我深受启发,也值得我们去深思。

美国小学的开放性思维建设和中学多元价值观塑造,都是美式教育中的一大亮点。不仅如此,美国大学对学生的培养,更是彰显了追求真理的民主意识,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在美国,他们不仅鼓励学生质疑一切,而且积极为学生质疑一切创造环境。在美国的大学里没有权威,无论教授多么有声望,都得给学生上课,而且学生有不同见解,还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绝不会像中国知名教授那样,一般不上课上课就不一般。换句话来讲,就是存在学霸,没有人敢向他提出质疑,否则就要遭到劈头盖脸的指责。其实呢,他不仅在控制思想,而且还在压制真理。假如我们学习美国名教一样,允许学生对学术思想的质疑,我觉得绝不是对教授人格的诋毁,反倒是对名教们的另一种尊重,因为没有人去关注的学术,我想尽管搁置很高的地方,都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其已经走向了反面,成为了“处之高阁”之物。而要像美国教授一样,思想开明一点。即使你在美国不遭质疑,但你无法做到不被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所质疑,反正都要被人质疑,何不主动接受国民的质疑呢?也许反倒能从中获得有益的信讯。我想,或许这就是美国人的开明心态,从中展示了放眼世界的胸怀;或许这就是美国教育面向世界的例证,因为他没有把自己圈定在特定的场域;或许这就是美国教育的价值取向,抑或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不仅仅如此,美国教育还有一种开放的眼光和世界的胸怀,他们在教育青年学生时,不是以民族文化至上,而是要求学生把眼光放到全球的视野下思考,因此其学习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民族文化,更多的是在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正如美国密歇根大学校长玛丽?苏科曼所说:“我个人仍很赞成通识教育。但今天我觉得把通识教育宥于西方文明的想法有些狭隘了,西方文明只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们需要变成世界公民。”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凸显开放性、世界性和包容性。

美式教育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中国教育如何把传承文化与面向世界结合起来,或许这正是教育界面临的一个老生常谈的新课题。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应努力实践,以期从行动学上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当然,父母们应该走在最前面。

智慧点经:教育要面向世界,我们才能走向世界。但我们又不能脱离实际,所以既要继承传承,又要开放开明,独立地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日本的教育在传承什么

日本的发展为何这么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但日本人却创造了不朽的神话,通过短短40年时间的打拼,成功地超越了无数个国家。通过研读日本的发展简史才知道,日本能成为世界强国,归根到底还是教育提振了国民的素质。那日本是怎么样来教育孩子的?

要细谈日本的教育,我觉得几百上千个字符是无法做到的,所以我只从微观上讲讲日本的特色教育,而且仅从这一细节来谈,以期可以管中窥豹,使大家领略到日本的教育精髓。

日本孩子除了要学习语数、史地和天文外,他们和中国的孩子一样,也要参加学校开设的特色课,日本的特色教育课用日语表达的话,就叫“做东西”。所谓“做东西”,与我们所讲的制造意思很相近,强调的是动手能力、技术秘诀和经验积累。学生可以在课上做木工、设计、绘画乃至陶器,而且没有限制,全然自我发挥,好与不好不是标准,动手创造才是要求。完全不像我们国内的特长教育课,都是把相同兴趣爱好的孩子集结在一起,然后由老师拿出模具进行示范,最后再由孩子去模仿完成,而在日本的“做东西”环节里,很难看到老师的痕迹,完全交由孩子自己去创造。

日本人为了传承这一教育理念,他们在小学中学里都设有“做东西”的动手教室,不仅仅如此,甚至专门建立了一所“做东西”大学。既然学校开设了“做东西”活动课,因此每个学校都为孩子留足了时间做东西,尤其在做东西的过程中,从不给孩子定框框,而是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进而打开思想大门,让孩子走进去,以此解放思想、活跃思维,自然想象力得到极大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意本领也得到逐渐增强。日本人通过“做东西”,还培养起了孩子对产品精益求精的作风,这两点或许就是日本创意产业雄踞世界的根本。

透过“做东西”这一特色教育,使我想到了日本人的聪明,因为他们通过这一课程,真正传承了最为宝贵的东西。大家都知道,技艺、知识是宝贵的,但都不是最宝贵的,最宝贵的当是人的思想,它焕发出来的能量足够强大,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把开发人的思想作为教育传承目的的课程,才是我了解后感慨最深的东西。比如我们社会的发展,政客们绝不是影响最深远的人,一个皇帝最多不过100年,基本上还要从生下来算起才行,因为活上100岁的皇帝还真不多。而思想家们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不仅仅是100年,甚至于几百年上千年,因为他不是以物质为载体,而是以空间为载体,比如马克思主义、孔子的儒家思想、凯恩斯的新自由经济主义等等,无不对社会的发展影响深刻而深远。但日本的教育就做到了,通过“做东西”这一特色教育,竟然把一种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传承了下去,这或许就是日本走向成功的关键。

由于日本教育注重开发孩子的思想,从而提升了日本核心技术竞争力,相应的产业也实现了急速飞越,到上个世纪80年代,就连超级霸的美国都不得不服气,专门派出专家去考察学习,结果发现日本企业的成功之道:一则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放大并强化了集团主义思想,使企业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因而团队力量得到了极致发挥;二则注重创新发展,使创意产品层出不穷,抢占了市场先机;三则注重质量提升,其精益求精的态度,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曾经有位专事电子元件的经销商说过,日本人使用的机器国内也有,但我们就是造不出日本那样精密的元件。核心技术决定了核心竞争力,但最根本的还是运用技术的人,这是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的启示。比如日本动漫的世界地位,都是不可须臾的。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教育要从解放思想抓起,让孩子的思想从小得到开发,这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引擎,也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新方向。所以,我每每回到家中,只要孩子完成课堂作业了,就会不失时机地给孩子讲讲小故事,让他亲自去搞搞小制作,以此不断丰富其大脑,为成长储备足够的养分。

智慧点经:知识是成长的基石,思想是飞跃的翅膀。只有知识与思想同俱,才能为未来开辟出新的天地。

德国教育重什么

仅有8000多万人口的德国,却能率先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其教育当功在其首。那德国的教育又如何呢?想要了解德国的教育,不免太大太笼统,也是不便于解读的,而且未必我能把它说明了,因此我只想谈谈幼儿教育,看看德国的教育到底重什么。

德国教育重什么?我们从幼儿教育来看看德国。据专家考证,德国幼教提出了千万不要把幼儿园变成学校的理念,德国孩子在幼儿园里一般要度过近4000个小时。德国是如何运用这4000个小时的呢?他们将教育融合在了玩耍中,在轻松的环境里教会孩子生活、和小伙伴相处等知识。因此,在德国,大多数幼儿园是“放养型”的,其推行的是“随意教育”思想,少却了很多刻意的功利的成分,真正做到了让孩子们快乐成长。

但是,他们的教育也不是漫无目的的,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体系。我想他们在这套体系里,主要融入了“三重”的教育思想。首先是重常识教育。比如通过设计有意义的情境,给孩子以感悟以体会,形成集体生活必须具备的技能,诸如穿衣、熟悉使用各种玩具、认识每年的重要事件、掌握整理房间、洗衣做饭等家务劳动技能,以及教会孩子熟悉交通规则、掌握收录机、煎烤箱使用等。不仅如此,老师还会带着孩子去花圃,参观花圃的种植,学习分辨花草植物;参观消防警察局,跟消防警察们一起学习灭火知识、躲避火灾的常识;参观市政府,认识市长,看看这个为他们服务的市长是什么样子的。总之,从各个方面去帮助孩子掌握更多的社会常识。

其次是重实践教育。他们不光是说教,把一些想要孩子掌握的知识讲给他们听,更多的是通过实践,让孩子掌握知识、增强本领。比如老师们让孩子亲自动手分拣垃圾,从中懂得环保的重要性;带孩子去自由市场,拿着钱,学习怎样买东西,区别自由市场跟商店的不同;陪同孩子去坐有轨电车,教会孩子记住回家的路线;组织孩子参观图书馆,学会如何借书、还书。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积累知识,绝不是关在幼儿园里,让孩子去想象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其实,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天真烂漫的孩子也是创造这精彩世界的小主人。这就是德国教育的另一面,他们想的是,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