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与孩子一起成长
11690300000007

第7章 教育论谈:教育我主张(5)

在我们的哲学系统中,东西方概念是有差别的,除了我们的阴阳论与西方的辩证法都强调阴阳、黑白对立而忽略第三域存在的观点外,其他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同,这些不同间或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指向和价值取向。为此,我常常给孩子灌输一些哲学思想,以送给孩子打开认识问题的钥匙。

面对这些形而上的东西,我不能把它过分理论化,否则小子是难以消化的,因此每每给孩子讲解这些知识时,我都很注重方法,多是以身边的事例来解剖,让孩子在分析问题时获取营养,比如我给孩子讲“你我”的哲学问题时,尽管目的是想告诉他东西方“你我”中的清晰与混沌,但我却是先论后证的,即先告诉孩子,在西方的哲学世界里,你就是你,我就是我。而在东方的哲学教科书上,你不仅仅是你,而是你们,我也不仅仅是我,而是我们,实质上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属于一种混沌的哲学思维。我给孩子打了一个比方,假如你在一个集体里生活,当你取得成绩时,这些成绩是不完全属于你的,而是属于这个集体中的“你们”,倘若你的同学犯了错误,也不是他一个人的错误,其中包含着你们的责任,这就是东方“你我”哲学思想的内涵。否则,孩子不懂得东方“你我”的哲学,在处理问题时会犯糊涂,最严重的是易被胜利冲昏头脑。如果懂得了这些,面对成绩能冷静待之,也就会风平浪静、万事大吉,尤其在工作中能够找到正确的对应方法。

“你我”哲学关系判断上如此,在行为价值取向上同样如斯。为帮助孩子理解其中的道理,我便给他讲解起了哈佛大学一堂叫Justice(公正、公平)的哲学课,主讲教授迈克桑代尔先是抛出了一个情境题:“假设你是一位电车司机,你的电车正以6英里/小时的速度行驶。这时你发现,在车轨尽头,有5名工人正在干活,你试图开始刹车,但让你惊恐的是,手刹失灵了!事实令人绝望,因为你很清楚,如果电车撞向这5位工人,他们必死无疑。”他接着讲道,“你不知道如何是好,直到你突然发现,在电轨的尽头,刚好有条岔路,而在那条岔路上,只有1个工人在干活。电车的方向盘还没有失灵,所以你可以选择把车拐向那条岔路,撞向那1位工人,从而救了这5位工人。第一个问题,此时,你觉得怎样的选择是正确的?”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把电车开向岔道——如果你只可以撞死1个人,那么选择去撞死5个就是不对的。教授又重新设置了情景:现在你是一个旁观者。你站在桥上,恰巧可以俯瞰电轨,在你很绝望时,你发现离你不远的地方,站着一个超胖的人,你可以推他一把,他掉轨道上,正好能卡住电车而拯救那5个工人……这下您还会以“牺牲一个,拯救更多人”为原则来选择吗?刚才同意转向岔道的大多数学生,几乎全体“倒戈”,他们认为这个胖子本不牵扯在事件中,只能让电车去撞那5个工人。大多数学生在两次选择中,都选择了大部分人的阵营。但很明显,他们作选择时的理论基点是矛盾的,这让大家迷惑不解。结果迈克教授告诉同学们,这些争论通通与哲学有关,即要以正义为行动的前提,而不能以结果决定行为。这就是西方哲学体系强调的动机论,即要看行为人的出发点是否正义,而不是效果论,即便行为效果不错,只要其动机不纯,也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但我们东方则是混沌的,既要看动机又要看效果,且更注重效果。客观断言,东方的判断往往容易出现失误,因其中含杂着浓厚的情感色彩,自然容易左右人的意志和判断力,容易使人产生侥幸心理,偏离正确的价值取向,由此会诱发很多事端,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法学中制度的弹性化,这就给中国的法官注入情感撕开了口子,造成了佘祥林等类似的冤假错案。

不仅仅如此,东西方在对人性本质的原点上也是相悖的,东方强调“人之初,性本善”,而西方恰恰相反,坚持的是“人之初,性本恶”,因此西方强调制约制衡,坚持从制度设计上克制人性之恶,东方则注重德治,在国家制度体系中富有德的元素和份量,并将以德治国摆在了至高层面,自然从一定程度上分离了法治的部分功能。在这一点上,我道觉得人的本性是利己的,美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结论,他在实验中找到了人性中利己的因子,但同时也存在利他的元素,不过利己仍旧占据主导。所以,真正坚持人本恶是比较客观的。假如我们秉持恶的原则去设计制度。退万步讲,即使利他占据主导地位,但对制度落实而言,也是有益无害的。为此,我常常告诫儿子,要学会自我约束,不能让诸如懒惰、任性等恶的一面得到张扬,否则学习上就会受到影响。这就是说,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培养其勤于学习的习惯,并以好的一面来遏制恶的一面,才能收到较好效果。为帮助孩子理解,我给孩子讲了自己青年时代遇到的一件事:当时国家搞住房改革,组织部没有集资建房,而是单位补贴职工购置商品房,由于单位资金当时没一步到位,每人补助的两万多元就打了欠条。当我从省委组织部挂职学习回去后,原来购买的土地正要搞建修,自然资金十分紧张,便到出纳处领取这笔钱,第一次出纳说叫我把条子拿去领,结果怎么找也找不到,第二次去问她的时候,对方却说我已经领走了,当时把我气得肺都炸了。你说我没有条子不能领取可以,但你不能说我领走了。前者讲法,是自己理亏,后者讲德,是其想恶意占有,人性丑恶的一面呈览无遗。没几天,我又在书页里找到了那张欠条,自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组织部进来的人多是经过精选的,都会有如此的思想存在,那在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里,就更是不可想象了。因此,我反复告诫孩子,无论将来参与班级管理,还是加强公司或团队建设,都应以制度约束为根本,不能以德治为主,因为制度是刚性的,更多的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我们理应重视运用,而且只有如此,才能使人放弃侥幸心理。

总而言之,哲学是思辨的过程,哲学也是获知的过程。有哲学家这样讲过,我们一般人只是在寻求符合什么样的规则,而很少问这项规则本身是否合理。而哲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培养学习者分析与批判的能力,并对这些习以为常的东西进行反省,然后在反省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正如浙江大学教授何俊所说,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塑造人的素质。而素质则包括基本的价值观、思想方法,最后才是生存的技能,而正确价值观形成,是难于掌握技能的。所以,我们不防让孩子多学点哲学知识,并潜移默化地塑造其正确的价值观。

智慧点经:掌握了辩证的哲学思想,就会懂得深入地思考问题,进而防止简单化接受既定事物,并有效避免盲从的无知行为。

人生最大的工程

当写下这个命题时,我的心里是彷徨不安的,因为这似乎有抄袭之嫌。

儿子是我人生中的最大工程,这是我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的文章,当时在我的心里产生了共鸣,加之正在研究育儿这一课题,当即就把眼光搬移了方位,因此对于正文的内容,我是一无所知的,目的是想用这个好的命题,写出自己的精彩和感受,才会更具有“我”的品质和“我”的个性,也才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反正在我的粗浅认识里,至今都秉持这一理念,儿子是我人生中的最大收获,也是我人生中的最大工程,无论他将在商界有何成就,或者在学界有何建树,他的成长都是我的未来与希望,或许这正是普天下父母们的共识,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十分上心用力,以至于超越了自我价值的体现与展示。

这种认识不是空穴来风的,而是基于三点理由。从时间上讲,在人生的跑道上,我们已过不惑之年,过了至少人生一半的旅程,而孩子则刚刚起步,他们行进的路还很远,自然由他们表演的时间更多;从空间上讲,我要跳出成都到更广阔的空间,已经是不太现实的了。而孩子呢?他不仅仅可以在成都生活工作,也可以到上海、北京、深圳更好的地方发展,甚至于走出国门去深造,都是有条件和机会的;从专业上讲,我们固化的工作岗位,难以有新的改变,到了我们这个年龄的父母,谁的岗位都难有太大的专业改变,而孩子们的灵活性就大多了,比如我的孩子,他说他喜欢天文,我便叫妻子给他买了相关书籍,同时我希望孩子走实业兴国之路,自然希望他多学点经济、管理知识,并在慢慢地给他灌输,到一定程度后再交由他自己决定发展方向。总之一点,他们具有无限广阔的选择空间。

为帮助孩子提升自我,我应该算是个称职的父亲,因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较好地发挥了三个作用,担当起了三大重任。首先是励志大师,常常给孩子讲解励志故事,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教育孩子,使其拥有活跃的思想和思维,并能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从而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锻造出坚强的精神支柱。其次是方法培养,经常给孩子传授方法,比如近期看电视,上面介绍到陈光标的事迹,因为我觉得他是中国慈善事业的一面旗帜,便教育孩子要像陈光标一样,走实业发展之道路,履社会责任之义务,孩子说别人那么多钱,我首先得当老总啊,得有这么多钱!于是我告诉孩子,老总不是用钱来撑起的,否则即使成为了老总,也不可能走得很远,因为你没有这个能力去维系。老总要善于发挥员工的作用,由他们去帮助自己赚钱,然后你又把钱分给大家,以此循环反复、良性发展,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比如你现在当纪律总管,你要想把这个集体管理好,就得发挥四位纪律委员的作用,让他们去管理好各自的区域。假如要达到更高标准,你还得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这样你的纪律总管才算当好了也好当了。孩子听了后,心里没有了疑云,而是豁然开朗,充满了信心。再次是能力提升,坚持要求孩子亲自动手,包括洗碗、打扫卫生、独自上学等等,从小就开始培养其独立生存能力。

人生的价值追求是随着时间变化的,年少的时候有年少的追求,年壮的时候有年壮的思想,年老的时候有年老的需要。而今,自己慢慢步入中年,因此也在开始转变自我的价值追求:从自我朝孩子转变,从理想朝现实转变,从宏观朝微观转变,因为这才是未来生活品质的关键所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孩子是一对夫妇爱情的延伸,是一个家庭的幸福原点,也是一个社会的和谐单元。所以,父母理应为孩子付出一切。

智慧点经:孩子成功与否,是决定父母能否幸福的根本。

让孩子快乐成长

曾经有位记者在采访香港首富李嘉诚时,专门问李嘉诚什么事儿感到最幸福,李嘉诚的回答简直让记者大为吃惊,因为记者采访前心里想的可能是他成就伟业后的感觉,结果李嘉诚绘声绘色地讲起了他当小工的快乐故事:当年他刚出身社会,帮助老板开杂货店,每天晚上都要在打烊关店门后,与老板一起数点当天的钞票。这件事儿,就是他一生中感到最为快乐幸福的事。

读完这篇小品文后,使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幸福快乐的看法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其实早前也知道,成功是外在的,但人的幸福感是内心的感受,与物质等条件是不成正比的,但这并不等于都能很好地把握,核心原由在于需要自我准确定位,而不能把标准拔得老高。否则,你在生活中永远也难以企及目标,一生都无法找到幸福快乐感。

从李嘉诚的故事中除了开启智慧,明白生活的真谛和道理外,其实还有一点小收获,使我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孩子要求标准的调适,以避免使孩子在生活学习上感到困惑,造成孩子生活在新社会,感觉却在水深火热中。因为,据人民网对416名家长调查发现,当今的孩子,课业特别沉重,以至于与父母交流的时间很少,繁重的课业挤压了孩子自由掌控的时间,也剥夺了孩子幸福的童年生活,在调查的人群中,有78%的孩子认为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能够想玩就玩这样简单的要求。

我是怎样把握孩子的评判标准呢?就一般而言,对于孩子的学习评价标准,我要据实考虑的,用******的话来讲,就是要求做到“实事求是”。具体地讲,重点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因素,一要注重孩子的自身条件,也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孩子不具备某一方面的特长,你就不要去强求他喜欢,否则就会事与愿违;二要注重社会环境,教育孩子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因为时代变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变,学校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也在变,家长也要跟着变才行,否则就会费力不讨好,学到的知识多,但多是弱势知识,社会需要的少;三要考虑家庭氛围,家长是孩子的榜样,也是孩子学习的标杆,因此家庭环境也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资源。

总之,人是戴高乐,不是压力山大。比如孩子有位同学的父亲是搞计算机的,因此他在培养孩子时,特别注重动手能力,而我则是从事教育文字工作的,对孩子则注重思考能力的培养,后来我便对二者进行了综合,绝对不是一种跟风或者效仿,也不是固守不变的僵化思维,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感到轻松又会觉得愉快,反而使其内心增强了快乐指数,幸福感也慢慢地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智慧点经:成长是快乐的,但一定是有所收获的成长。否则,只懂得玩而无从收获的成长,绝对不会是一种快乐的成长。

思想开明天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