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恐怖武器:生化武器与核武器
11759200000018

第18章 魔影婆娑——生化武器与核武器应用实例(3)

一位个子很高、英语不够流利的人摘下了老花镜站起来发言:“本人认为,首先,人类的确可通过自然方式,如通过大气途径导致炭疽病,但病例极其罕见,除非是非自主地或偶然地在大气中散布。”这位医学家在说到“非自主地或偶然地”几个副词时,其声调足以振聋发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第二,狗与猫虽然对炭疽病有抵抗力,然而也能成为带菌动物传播给人,但必须有一接触形式,而前苏联的情况不像。第三,如果出现在前苏联的这次瘟疫的的确确是肺炭疽病,那就只能用空中有一巨大的传染源来解释。”大家听了他的发言,都会意地点着头。

那位国防部上校更觉得言之有理。

这时,一个自称是犹太人的历史学者慢条斯理地站起来发言。听惯了自然科学家发言的听众,这时都想听听历史学家的意见。他说道:“前苏联塔斯社宣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附近有炭疽病流行,并说那是一个世纪以来,一直受到牲畜流行病威胁的地区。我作为一个历史学者,不禁要问,如果真是那样,为什么没有采取预防措施?今天某些预防药并不难得,一有病人很容易治理,而且收效很快。难道前苏联缺医少药吗?不!前苏联政府战后几次宣布医药降价,因此,此解释站不住脚。”“乌拉尔地区自然流行炭疽病的说法也不令人信服。”这位历史学者拿起一本紫色的硬皮厚书,继续讲了起来,“其实,前苏联早已将炭疽病灭绝了。在上世纪初,这种病确实威胁过这一地区,那时正值日俄战争,这本书就记载了俄国500名士兵因患此病而死亡的史实。1914年以前,共有8000人死于炭疽病。俄国十月革命后,便很少有这种病例的报告。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多年,只发生过6起,死亡64人。自1945年起,前苏联再也没有报告过此类事件。”

会议又讨论了一些枝节问题,发生了一些争论,但结论都十分一致,这里有细菌战问题,即违反日内瓦协定的问题。

在现代史上,没有哪个国家肯承认自己违反国际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在大规模进行化学战之前,总是首先控告对方使用化学武器。日本在种种铁证面前,也不愿承认自己的生化战罪行。前苏联关于乌拉尔事件的遮遮掩掩,也是在否认自己的生物战研究行为,不承认国际上的指控。

舆论普遍认为,前苏联乌拉尔山麓东南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城郊,一个受美国卫星监视的地方,正是事故发生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前苏联的保密科研机构,其内部名称是“微生物与病毒研究所”,其公开代号是“第十九号军事单位”。专家们确认这个单位在1979年4月,正当研制生物战所用炭疽杆菌孢子时,加压系统发生故障,引起爆炸。炭疽杆菌大量逸出,其后的一切现象都与这一结论有关。这一结论最后还是得到官方的证实,有上千名人员因患肺炭疽病而死亡,单位领导受到了严厉的处分。

前苏联早在1925年就开始对生物战发生兴趣,在莫斯科成立了生物战试验室,以后挂牌为兽医研究所作掩护,地址也迁到一个岛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将这个发展了近20年的绝密单位迁到乌拉尔以东。类似的机构,前苏联还有8个,分别设在加里宁和新西伯利亚斯克等地。乌拉尔事件并不是唯一的一次事故。不管什么国家,不管其操作规程多么严格,只要进行生物武器的研究、试验和生产,就可能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事故发生,就会给人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这似乎成为一种规律。就在前苏联政府和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地区人民惊魂未定之时,前苏联的生物战机构又为他们增添了烦恼。

大家知道,蚊蝇蚤虱是进行传统生物战的四员干将,进行细菌战大都离不开它们。但是高科技生物学的进展,使前苏联一方面着手研究炭疽杆菌致命武器,另一方面,生物战专家发现了这些比较低级的动物在实战中存在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它们不够主动,已不是现代生物战的理想传媒。

为了寻求更主动、更灵活的传播媒介,前苏联着手研究使用鸟类、飞禽作为载体,用这些较高级的动物去传播细菌、生物战剂,认为它们会更为主动。经过研究、筛选,发现候鸟或定期迁徙的禽鸟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用鸟类作为媒介,带着诸如霍乱菌种,飞往敌国,致使敌国兵民致病,造成瘟疫流行,为战胜对方创造条件。然而动物毕竟是动物,总有异常失控之时。

1970年,一群为试验饲养的身载病菌的飞鸟突然失控,由基地飞出,几天几夜不归,去向不明。人们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经过多年驯养的禽鸟会不辞而别,而且身上还带有致病细菌。没过几天,前苏联避暑胜地黑海之滨的敖德萨地区政府报告,发现飞来一群小鸟,身上带有特殊标志。就在发现这群不速之客的同时,一场霍乱便在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流行起来。当局出于无奈,只好将该城市关闭,中断交通并将居民紧急动员起来,费了很大力气才将疫情控制住。当局在将病人妥善安置、隔离的同时,教育居民不要听信“谣言”,保持镇静。军队紧急出动,四处围剿将这群鸟捕获或杀死,却又对群众讲,城市霍乱流行与群鸟飞来毫无关系,不应大惊小怪。至于基地的有关人员及领导则受到了严厉的处置。尽管如此,仍有一小部分飞鸟下落不明,形成了有名的“敖德萨之谜”。

细菌战、生物战的研究始终伴随着研究者、研究国的灾难,人们一直期盼着停止此类的活动,让生物学真正为人类造福。

核武器研制应用实例

特勒德国的民族主义,迫使大量从事核物理研究的科学家云集美国,这就为美国研制原子弹在技术上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在国际环境方面,当时战事不在美国本土进行,美国就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加紧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一、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计划

1941年底,美国总统批准了一个制造原子弹的庞大工程“曼哈顿工程”,从此加速了进行原子弹的研制工作。直到1945年初,美国共动用了15万人,耗资20亿美元研制了三颗原子弹。该时期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德国于1945年5月无条件投降。根据苏、美、英三国首脑于1945年2月在克里米亚会议上签订的雅尔塔协定规定苏联即将对日宣战,况且太平洋战争将要结束,这时的日本已经极度虚弱。在这个时候,美国急忙向日本投掷两颗原子弹,是有政治、军事和核武器研究方面的目的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美国在日本已处于全面崩溃的局面下,想利用原子弹这个巨大的杀伤武器在日本本土的爆炸,迫使日本在苏联参战前投降,企图在世界上造成日本投降是由于美国两颗原子弹袭击的结果,以谋求对苏联的优势,从而达到独占日本的目的。

第二,日本经历了太平洋战争和东南亚战争,特别是中途岛海战后,直到1945年上半年,日本海军已消耗殆尽。但日本早有在本土决战的准备,因此,在其本土仍留有陆军200~300万人和自杀式飞机(飞机式炸弹)6000~9000架。美国对这一情况是十分清楚的,因此他们认为,尽管战败日本指日可待,但登陆日本本土作战,势必造成美军的重大伤亡,也有可能拖延日本投降的时间。为了使日本人丧失抵抗的意志,迫使日本在美军登陆前就投降,也为了避免由于登陆作战可能造成的50万美军人员的伤亡,美国决定对日本本土实施原子弹袭击。

第三,当时只有美国掌握了制造原子弹的技术,并已制造了可供战时使用的原子弹。他们除了想利用原子弹袭击日本城市的破坏效果,渲染核武器的威力,显示美国的实力地位外,还想通过战争时期的实际应用,来提高核武器的性能,并且作为战后划分势力范围的筹码,进而对世界人民进行核讹诈。

美国在确定战争后期使用原子弹后,接着的问题是选择爆炸的目标。考虑到原子弹具有巨大的冲击波和燃烧破坏力,充分地显示它的杀伤作用和政治上的需要,其袭击的目标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应为易受冲击波和光辐射破坏的密集建筑物地区,这个区域应在所预定的破坏范围内;二是该目标具有重大的军事和战略意义;三是在战争中未遭轰炸的目标,以充分显示武器的破坏效果。根据以上条件,当时确定了日本的广岛、小仓和京都。由于京都是日本的故城,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因此,将京都改为长崎。最后确定的第一个目标是广岛,第二个是小仓,第三个是长崎。

广岛是日本的一个很重要的城市,人口30万以上,军事工业密集。日本陆军总部就设在这里,有2.5万名警卫人员保护着它。它是日本本州、九州和四国三个岛屿之间的位于本州的重要海港,所有从本州到九州、四国的供应和运输都要经过这里。广岛在当时还是日本众多城市中除京都外未遭过空袭的最大城市,许多中小工厂甚至几乎所有的家庭中都在进行军事生产,无疑它极符合选择目标的条件。

小仓是日本最大的兵工厂之一,它有大批机器厂、零件制造厂、发电厂等,并得到各种普通公用事业的支持。因此它可以生产各种各样武器和军事设施。对它进行核袭击,主要从军事角度出发,可以大大减弱日本对前线的支持作用。

长崎是位于九州岛中部西海岸的重要港口,是日本最大的船舶制造和修配中心,是海军设备的重要基地。对它袭击的主要目标是城内港口的设备。

二、人类第一次遭受原子弹袭击的情况

袭击广岛用的是可以机载的枪式铀材料的原子弹,代号为MKI,名叫“小男孩”。

它于1945年8月6日9点15分从9.5千米高度被投向广岛,爆高为550米左右,爆炸威力约为15kt,属空中爆炸。爆炸50秒,飞机先后受到直接冲击波和地面反射冲击波的冲击,形成的烟云在爆后5分钟时直径约4.8千米,顶高达10千米左右,爆后广岛的建筑物破坏和人员伤亡十分严重。

袭击长崎用的是代号为MK——Ⅲ型,名字叫“胖子”的内爆武器,所用的核材料是钚,袭击时间是1945年8月9日。继广岛袭击后三天即实施第二次轰炸,目的是使日本来不及扭转惊慌失措的局面。这次袭击原定的目标主要是小仓,其次是长崎。为了实现轰炸小仓的目的,规定载弹飞机必须尽可能靠近该目标,以便在肯定无法进行目视轰炸的时候,再飞到第二个目标。当轰炸机飞到小仓时,为了实现目视轰炸,花了近45分钟飞越该城市上空三次,终因天气原因无法实现目视轰炸而改飞长崎。到达长崎上空时,飞行员发现低层云雾也很大,目视轰炸条件不比小仓好。然而,由于油料不足而不能再返飞小仓,只好拟用雷达轰炸,但最后飞行员利用云雾中的一个空隙,还是采用了目视轰炸,结果未投中原来的目标,而是投到原目标点以北2.5千米处。

此次轰炸的钚弹是从8700米高空投下的,仍是属于空中爆炸。由于长崎位于山谷之间,地形不好,山谷纵横。因此,爆后投弹飞机受到直接和地面反射冲击波的五次冲击。爆炸对建筑物破坏和人员的损伤也不如广岛严重。

纵观各种有关日本遭原子弹袭击后的破坏损伤的描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原子弹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它的出现是科学进步的结果,它的存在对世界和平和人类的生存是严重的潜在威胁。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都以此作为提高本国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在世界上的地位的重要手段,构成对别国的威慑作用。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原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协议、逼迫还债和国内受自然灾害的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提出发展核武器的战略决策,目的也在于此。当然,我国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自卫,这是我国社会制度决定的。

核武器具有巨大的杀伤破坏力,这是不容置疑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美国使用了两颗原子弹,客观上对日本法西斯起到了威慑作用,进一步瓦解了他们的斗志,使他们完全处于绝望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