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读解电影——电影符号的表象与意指实践
11761900000020

第20章 对电影的文化解读——叙事角度(3)

代表影片之三——《盗梦空间》的符号意指系统

英文名:Incepti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出品时间:2010年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利他姬曼先生曾指出,电影发展到后现代时期,受众对于电影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导演采取新的模式和方法进行新的电影演绎方式,于是,一种新的电影非线性叙事方式应运而生。美国著名的国际导演斯皮尔伯格也认为:以往的电影叙事和讲解过程,使得电影本身丧失了某种艺术力和感染力。并且导演一贯的叙事方式也是得观众无法有效地参与到整个电影的制作过程中,无法实现与电影的互动和交流,使得电影的创造缺乏灵动性和感染力,要想打破这样的电影叙事格局,实现观众与电影本身的更好交流,就需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方式,通过新颖的故事讲解方式,实现故事情节的合理化展开,并引导受众进行合理的分析联想。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作品并不多,截止到2011年一共只有六部商业影片,但现在已经是好莱坞如日中天的重量级导演,2000年的《记忆碎片》在美国的票房总额为2600万美元,被称为cult经典之作,并获金球奖和奥斯卡奖的最佳编剧奖提名。2006年的作品《致命魔术》以诡异的气氛和精细的结构再次赢得了影评人和影迷的心。而2008年,新一部“蝙蝠侠”电影让全球为诺兰疯狂。《蝙蝠侠:黑暗骑士》几乎是赢尽了票房和口碑,是比前作《侠影之谜》更为黑暗和成熟的作品,令全世界都掀起一股“蝙蝠”狂潮。2009年诺兰再次出山,带来自己的新片《盗梦空间》,又在全球掀起一阵票房热潮。诺兰的电影的叙事时空具有独特的质感,并因此获得“非线性叙事大师”的称号。

《盗梦空间》的故事叙述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引子和正文。电影的引子是主要是斋藤对柯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梦境测试,向观众交代盗梦(实际上是植梦,植入意念)任务的来源。正文则主要是描述对罗伯特·费舍尔植入意念任务的全过程。通过插叙,借助柯伯对妻子莫尔(玛里恩·歌迪亚扮演)的内疚梦境会不经意地出现,并且影响植梦任务的进行这一环节来进行故事的展开。电影的主要内容是进行“意念植入”,影片中最晦涩难懂的几个不同层次的梦境也正是整个故事非线性叙事结构运用的主要体现。这些描述并不是简单的梦的拼接,而是将不同的梦科学、合理地交织在一起,实现梦与梦的有效关联,也就是所谓的梦中梦的概念论述,故事的结局通过主角在飞机上从梦中醒来,俨然是从起点又回到起点。《盗梦空间》是将非线性叙事手法运用到极致的突出代表,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借助于悬念式的故事方式,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盗梦空间的巨大魅力。电影的开始是男主人公斋藤对柯伯的梦境测试,从而引出话题,交代给我们盗梦故事的起源,随后,整个故事就在一种悬疑的环境下进行和展开。电影叙事的主要内容是对某著名跨国企业的主要继承人进行意念植入,通过进行意念的植入,来实现具体的社会目的。随着情节的不断展开,故事的不断深入,并借助于中间插叙的描写手法,男主角对妻子表现出的内疚情景,这种非正常的意念形式会时不时地跳出来干扰整个意念植入的过程,从而影响最终意念的植入。

《盗梦空间》借助于几层套叠梦境来吸引观众的目光,观众除了可以享受一次视觉盛宴,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电影细节,从各个角度推理、分析、理解故事情节。电影通过将倒叙、插叙、并叙有机地结合,体现出电影叙事的后现代主义的拼贴特征。影片首尾呼应,开头的部分,柯伯似乎是去刺杀斋藤的,导演在这里给观众设置了悬念。但看完才知,其实那一幕是影片结尾部分柯伯救斋藤的一幕。插叙的作用是尽可能发挥柯伯的爱情戏份,丰富影片结构,并且制造悬念,避免结构过于单调直白。否则电影中大量诡异和凶暴的画面,会让电影变得过于冷漠。如果缺少非线性叙事手法的运用,就会使得角色的心理和情感背景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体现,无论片中发生多怪的事情,观众也都无法在《盗梦空间》的主题展现中,感受到几条不同的主干线错综夹杂以及梦境所具有神秘色彩,无法有效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目光,更不能让观众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心灵视觉盛宴和多种元素和新颖的表达方式,故事本身也就没有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失去了自身独特魅力。通过对电影实现植入意念的形式,也就实现了后来的几层梦境的有效展开过程,通过各种不同梦境的层层深入,支撑起了整个故事情节的不断深入,电影的主题也在不断地清晰,内涵也在不断地被挖掘,观众可以屏住呼吸,与梦境进行有效的互动,并且深入梦境之中。在电影的叙事手法中,故事的讲述产生了时空的限制,展现出以后总回旋往复的历史过程,给人一种震撼和启迪,这种电影叙事方式不仅能展现电影描述的独特思维,同时还可以吸引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使得电影主题与观众的生活实现某种程度的紧密连接,通过电影环环紧扣的叙事方式,实现电影主题和观众情感的有机结合,并达到某种共鸣。环环相扣的叙事以零散式的叙事方式,将分离的故事借助于主题实现某种程度上的有效链接,在主题框架内,通过导演的有意识地拆分和拼贴,使得故事主题更加鲜明而富有特色。电影的叙事结构作为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地支撑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展开和进行,并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有效地引导着故事的进行和深入,为我们打开了一场新的电影历史画面。不同的叙事模式,也就决定了观众不同的对电影的领悟和感知方法。在导演的非线性叙事电影中,将主题和内容实现了充分的链接,更将内容与主题有机地结合一起,或者将现实和梦境通过不同的形式实现结合,观众可以经常性地看到断裂、驳杂的故事结构形态,这些零散的故事情节需要观众不断地进行思考,积极地参与、探寻电影的主题结构。对于观众而言,电影的结构已经不仅仅在简单的影片中,而是隐藏在电影与观众的深层次对话中。各式断裂的电影结构形态、独特的电影叙述技巧更能唤醒观众自身的结构能力,影片与观众的对话变得更加有趣和复杂,而影片也通过这种对话关系重新获得结构的整一。

电影中的分散式叙事手法是借助发散思维的手法实现具体的故事叙事方法,借助于一个特定的叙事点,依据一定的故事主线,实现对事实的多角度的立体讲述。发散式地借助于新的手法实现电影故事叙事多层次性,从而使故事变得更加充满审美感和神秘感,以曲折的情节为主线,对多个主题展开阐述,但最终都会回到最初的电影主题框架内。在这种电影叙事手法中,多采用有效展开的最终目的。在《盗梦空间》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通过将电影内容具体地分散到不同的梦境中,借助于不同层次的梦来具体地进行电影主题的叙述。第一层梦,主梦者药剂师尤瑟夫,也是第一层梦的守护者。白色面包车内。约瑟夫在这层梦中是清醒的,并没有随大家进入第二层梦或者更多层的梦,同样,第二层和第三层的主梦者都是如此。在这层梦境中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那辆凭空开来的火车来自于男主角柯伯的潜意识,因为他无法控制它。在第二层梦中,柯伯非常巧妙地告诉了目标人物费舍尔他就在梦中,并利用这一点让他放下戒备,随自己进入下一层梦境。这一层的目的就是减轻费舍尔的警惕,为下一层中给他植入意念做准备。第三层梦,主梦者伊姆斯,也是第三层的守护者。雪山中的医院。这是柯伯团队设计的最终梦境,并把它伪装成了费舍尔的教父彼得·勃朗宁之梦。费舍尔之所以最后会接受植入的意念,主要是因为在这个梦中他见到了临死前的父亲,并发现他本来要说的不是“对他很失望”,而是经过伊姆斯修改伪装过的“我很失望你想成为另一个我”。第四层梦,主梦者柯伯。悬崖岸边的城市,柯伯与莫尔建成的混沌边缘。事实上这一层与其说是梦境,还不如说是柯伯的潜意识更确切些。在第三层梦境中,莫尔杀死了费舍尔,本来已经导致了任务失败,但阿丽雅德妮忽然明白了,如同柯伯当初的考试给她的提示一样,梦境其实是一个封闭的圆形,而潜意识世界,也就是所谓的“混沌边缘”能够和所有层的梦境同时接触。

对于导演而言,电影创作的最初目的,就是通过创新电影主题表达,丰富电影表达形式,满足观众的欣赏兴趣,从而观众的认可。非线性的独特叙事手法和表现技巧会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由内向外产生一种对电影叙事结构和主题表达的困惑的感觉,但是随着主题的深入,内容显现,观众就会通过思维,对电影内容依据故事发生的主线进行主题的重新组合、拼装,形成基本的轮廓,这样的过程就会充分调动观众的观影兴趣,启发观众进行思考,并在对故事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电影主题的完整把握。对电影主题不断思考的过程也提高了观众的观赏电影的水平。对于观众观影的目的而言,他们不仅仅是想获得对于一个故事的了解,也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故事产生的思考的快感层面上,观众更多地关注的是欣赏电影的独特魅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思考人生,提高自己的思维智力。非线性叙事电影模式给观众带来一种别开生面的观影感觉,其中充斥着对电影内容的戏快感、拼贴快感、思考快感。观众在观看电影中获得与自己内在的一次深层次对话和沟通,加深观众对自我的认识和自我分析。

电影的线性的叙事手法,让作品浅显单纯,不少的电影创作中往往把非线性叙事手法套用进作品之中,形成不伦不类的电影表现形态。这种对叙事方法的不恰当使用,就仿佛穿错了鞋子跑步,步调别扭,难以产生真正的美感。首先,非线性叙事手法是为作品本身服务,其形式可以成就电影艺术的高度,但是如果无法发挥其在电影作品中的功能,那无非成为生搬硬套。非线性叙事就是电影作品中新颖的叙事模式,同时又让这种模式真正地为电影作品本身产生作用,实现商业利益与电影艺术的有机结合。借助于非线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更大限度地优化电影的主题和情节,使得电影内容更具有张力,更能吸引观众去认真观看,思考电影,不仅可以实现电影的创作艺术,同时可以保证电影的巨大商业利益。通过非线性的叙事模式来对整个电影主题进行有效的构造和解析,通过各个不同的小主题实现故事情节的有效链接,并通过共同的主题将这种圆形的叙事模式实现主题的层层深入,最终达到电影主题有效展开的目的。各个故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联系,相互依存,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更会借助故事的矛盾冲突,实现故事的戏剧化对比,凸显主题内涵,吸引观众更好地观影。

非线性叙事性手法在我国也广为运用,张艺谋的电影《英雄》掀起了一场新的高潮。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非线性叙事手法的痕迹,《英雄》采用多角度的叙事手法,使得故事本身充满更多的未知性,勾起观众的无限神往,正是典型的非线性叙事手法使得该部影片获得巨大的成功。此外,2006年的《疯狂的石头》更是凭借非线性叙事手法获票房神话,收到了观众和电影行业的广泛好评。通过成功使用非线性叙事手法技巧,通过在多视角的视角下将故事情节一一展开,让我们可以更加真实地领悟到故事的真实魅力和电影主旨的清晰思路,让观众可以更加贴切地感受到非线性叙事手法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享受到了高品质的电影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