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专家情系泥河湾
11762400000012

第12章 北大师生情系泥河湾(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夏正楷

作者简介:浙江省温州市人,1942年12月出生。1965年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地貌专业毕业后,又分别于1965年和1978年两次师从著名地貌学家王乃梁先生攻读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现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退休教授。历任国家教委理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第四纪委员会常务理事暨第四纪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长期从事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和环境考古学的教学与研究,中国环境考古领域领军人。从1964年开始,多次赴泥河湾盆地开展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完成本科论文和研究生论文,先后发表了有关泥河湾的学术论文20余篇,编著出版了《第四纪环境学》和《环境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合作出版了《山西地堑系晚新生代沉积和构造地貌》和《泥河湾裂谷和人类活动》等专著。

北京大学是最早在泥河湾盆地开展工作的单位之一,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和科研历史中,北大师生与泥河湾盆地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情系泥河湾”是每一个在泥河湾学习和工作过的北大师生永远的心结。

一、北大走进泥河湾的第一步

历史倒回到难忘的1954年,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刚刚从海外学成归来的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王乃梁教授,为了在中国创办地貌专业,带领地貌教研室的其他几位老师,不辞劳苦地来到了塞北的大同-阳原盆地,这里绚丽多姿的地貌景观和五彩缤纷的河湖相堆积,一下子就吸引了王乃梁先生的目光,在他的脑海产生了要在这里创建野外基地的念头。次年,王先生又陪同苏联著名地貌学专家列别杰夫教授进行了实地考察,两人一致同意回去以后尽快向学校汇报,建议在这里为北大地貌第四纪专业的学生建立野外教学和科研基地。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校领导的同意,批准建立北京大学地貌学野外教学和科研基地,并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学校拨出专款,在大同的许堡选址盖房,建起了国内第一个地貌野外教学实习站,由此,北京大学的师生就与泥河湾盆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55年至今,每年都有师生到这里进行野外教学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随着专业的发展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基地的工作范围逐步扩大,从最早的大同盆地东部,向西扩展到大同盆地西部的十里河河谷,向东到阳原盆地东端的石匣里峡谷段,向北到丰镇、天镇和阳高一线,向南跨过六棱山到达浑源和穿越壶流河河谷进入蔚县,几乎囊括了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的整个泥河湾盆地。一届又一届的青年学生,走出大学校园和课室,在老师的带领下,到这里来经受野外风餐露宿的洗礼和严格的科研训练。

凡是在这里参加过野外实习的北大学生,包括地貌第四纪专业、地震专业和古生物专业的师生,不管他们后来去向何方,多年后老同学见面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当年在泥河湾的经历,感谢泥河湾野外实习给了他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艰苦环境的锻炼和意志的考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们把泥河湾盆地看作自己人生道路的起点和事业的发祥地,始终牢记自己是从泥河湾盆地走出来的。时隔几十年,对泥河湾的美好回忆至今仍保留在他们的脑海里。

二、难忘的泥河湾实习生活

从1955年起,北大依据对野外实习基地的要求,开始安排自然地理专业(地貌专门化)的本科生开展泥河湾盆地地貌野外教学实习。从1962年开始,按照教学计划,开始安排祁国琴、尹泽生、孙建中等高年级学生到泥河湾盆地进行本科毕业论文实习,并同时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任务。

作为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我在1964年暑假参加了泥河湾盆地的野外考察,这次参加野外工作的除了我和同班的黄云麟同学之外,还有8个比我们高一级的同学,是历年来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支实习队。我们先到河北宣化地校收集资料,然后从宣化出发直奔泥河湾盆地,当卡车沿着颠簸的公路爬上陡峭的十八盘时,映入我们视野的是那奇特的和尚坪台地和大田洼台地、神秘的桑干河峡谷、绵延起伏五颜六色的湖积丘陵以及蜿蜒在平原之上的桑干河,这就是我们神往已久的泥河湾,这块土地正以她无穷的魅力,迎接我们这批北大学子的首次光临。

在欧阳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全体人员首先集体踏勘了一周,然后分成五个专门的小组,开始多个方面的野外调查:

第一组,章兆兴、艾万铸负责山地夷平面调查;第二组,戈清萍、夏正楷负责盆地内部的第四纪沉积和新构造运动;第三组,王贯瑞、曹长堤负责桑干河峡谷段河谷地貌;第四组,王伟杰负责阳原北山的老第三纪湖相堆积;第五组,徐济川负责盆地的周边断裂系统;第六组,黄云麟负责阳原东部的新第三纪红土堆积。第二小组野外考察路线:

1964.6.15张家口

6.19石匣里-姜家梁-垭口

6.20总结和测量砾石

6.21石匣里-和尚坪-杨家疙瘩

6.22量测杨家疙瘩河流阶地

6.23石匣里-沙沟

6.24金家沟-赵家沟

6.25大田洼-凤凰山

6.26大田洼-油房-家湾

6.27官厅-化稍营

6.28大渡口-澡洗堂-西窑头

6.29东城-五马坊

6.30东城-牛角梁-来音寺

7.1东城-石板梁-虎头梁

7.2东城-虎头梁阶地

7.3东城-虎头梁

7.4阳原-李家窑-武家山

7.5阳原-红寺-石宝庄

7.6阳原北山

7.7讨论

7.8总结

7.9阳原-水库-西目连

7.10东白家泉-夭儿沟-起风坡

7.11独山

7.11化家岭

7.12骨町-闫家夭-六角-图讲

7.13大白嘴-浮图讲-开阳

7.14浮图讲-六角-开阳

7.15浮图讲-泥泉-马圈

7.16大龙峪口

7.17洞沟-目家夭

7.18海山庙

7.19榆林关-水库-焦家庄

7.20骆驼岭-王林庄-大沟楞

7.21辛堡

7.22辛堡-侯山

7.23辛堡-钱家沙洼-官厅

7.24辛堡-朝阳堡-钱家沙洼

7.25北水泉-铺路

7.26化稍营

20世纪60年代的泥河湾盆地经济十分落后,交通极其不便,野外考察完全靠徒步,每天早上出发,白天工作一天,晚上还要披星戴月,匆匆赶往下一个村庄,以便第二天可以全力以赴地继续工作,不必为搬家浪费时间和精力。野外工作十分辛苦,生活条件又特别困难,住的是生产队队部,睡的是大土炕,盖的是油乎乎的黑被子,而且受跳蚤、虱子的骚扰,彻夜难眠,吃的是老乡家的派饭,一天三顿就是咸菜疙瘩就带糠皮的高粱面饼子和杂粮糊糊。临出发时老师给我们每个小组发了一瓶芝麻酱,不到三天就被我们消灭得一干二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