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专家情系泥河湾
11762400000016

第16章 泥河湾的一个工作日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盖培

作者简介:山东省莱阳市人,1931年出生。离休前,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室石器组从事旧石器时代文化研究工作。1960年发掘宁夏水洞沟旧石器遗址。1964年发掘陕西蓝田涝池河旧石器遗址。1972-1974年发掘泥河湾上沙咀和虎头梁旧石器遗址。1977年在山东长岛旧石器遗址调查。1979年在山东临沂旧石器遗址调查。1980年发掘美国科罗拉多州羊泉遗址。1982年在黑龙江海拉尔旧石器调查。

1972年,我和卫奇来到泥河湾的时候,距德日进等人在泥河湾收集化石已经过去了将近50年。我们没有他们的野外工作日志,无从寻找他们工作的遗迹,事隔50年,当地无人知晓外国人在这里的工作情况,更不知道化石和旧石器为何物。因此,我们无所凭借,必须以微薄的力量在泥河湾开辟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

一、旧石器考古地摊

清晨,在阳原县的东城,我和卫奇摆出了地摊。一幅白布铺在地上,其上摆放着各种石器、石核和石片,以及马、牛、羊等动物的牙齿和肢骨,用毛笔书写的标签格外醒目。这个奇特的地摊前所未有,迅速招来了很多当地村民。有人蹲在地上观看标本,有人和我们交谈,这个工作日上半天的工作就此展开。

我们向当地居民说明,我们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摆地摊的目的是寻找线索,开展旧石器遗址的调查和发掘工作,并且告诉泥河湾的人:“泥河湾是写进大学教科书的,全世界的学术界都知道中国有个泥河湾。”这句话引起大家的疑问和好奇。我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讲述了泥河湾的研究史,讲解了泥河湾动物群在地史上的作用。此番宣讲唤起了当地村民对乡土的浓厚兴趣。

当场有人说在放羊时看见过一些石头与地摊上的石器相似,也有人说在挖沟时发现过动物化石。我们把这些材料作为寻找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线索,一一记录下来。

泥河湾村的陈贵喜拿来破碎的化石,他说在上沙咀的地层中,现在就能看到巨大的动物化石,一部分埋藏在土里,一部分暴露于地表。卫奇和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有必要立刻前往该村查看。于是,我们匆匆收起了地摊,告别村民,跟随陈喜贵奔赴化石地点。后来经过发掘和研究,查明这是一具完整的纳玛象头骨化石,而且在象头骨下面发现了100多万年前人类制造的石器。我们的旧石器地摊不仅普及了群众的考古知识,唤起乡土感情,也为我们后来开展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当年简单的旧石器考古地摊与如今屹立在阳原县城的壮观的旧石器博物馆相差悬殊。但从历史的宏观角度俯瞰,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重要的关联。

二、夜宿驴厩

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在崎岖的土路上颠簸半日赶到上沙咀村。天色已晚,我留下来驻守化石,卫奇去虎头梁一带挖掘生石膏,用自行车驮回上沙咀,我在上沙咀把生石膏碾碎,再放在大锅里一点一点炒熟加工成熟石膏,用来固定化石。这种制石膏方法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可以节省经费。购买石膏本来是发掘工作的正常开支,可是我们在工作中“吝啬”成性,从来不肯多花公家的一分钱。

就在象化石附近,有一个驴圈,是生产队饲养毛驴的地方。当晚,为了守护化石,我住进了那个驴厩,直到化石发掘完毕才离开。驴圈里环境恶劣,劳碌一天之后陷入驴尿和驴粪的气味中,在驴的鼾声和驴蹄的踢踏声入眠。佛家说“三境唯心,万法唯识”。我为能有住宿驴厩的承受力感到自豪。

凡事开头难。我和卫奇在阳原境内所作的是1949年建国后首次对泥河湾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调查和发掘,开辟这个科研领域要求我们付出超常的努力,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摆设地摊,夜宿驴圈都是我们必定要走的历程。如今,我已是年逾耄耋的老翁,当年风华正茂的卫奇现在也进入古稀之年,然而岁月的流逝带不走我们对泥河湾的牵挂。我们深感欣慰的是,一代年轻人正在延续我们的工作,而且在他们之后还会有一代人接替他们的工作,希望他们能够有所发现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