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专家情系泥河湾
11762400000002

第2章 序二

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王希桐主任来电话请我为《中外专家情系泥河湾》纪实文集作序,尽管我视力不是很好,但还是坚持着用近一周的时间认真翻阅了书稿。面对着这本由十八位专家和领导撰写的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文字流畅的纪实文集,我的心情十分激动,既因为我是泥河湾研究的一员,也因为泥河湾保护区管理处在泥河湾的研究事业上又做出了一个新的重要贡献。首先,它参与了科研性著作的编写,这在我国百余处国家地质公园及地质类自然保护区中是第一家;其次,保护区的建立也是国内较早的,1997年2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2002年7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泥河湾作为一个以科学性为硬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可以说是国内唯一的。

泥河湾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巴尔博作为燕京大学地学系教授开始了这一工作。可惜,由于当时燕京大学开办不久,地学系从业人员不多,中国从事古脊椎古生物学的人员更少,加上其早期多为周口店项目奔忙,人们对巴尔博却知之甚少。我作为教书匠按理说应该了解他,也确实曾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解泥河湾情况时查找过他的信息,但只是在一篇短文中了解到他后来在美国俄亥俄州辛那提大学工作并于70年代逝世。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网站介绍他的生平,又因我的视力缺陷和无法使用电脑而抱憾未能全面了解。此后,知北大候任之教授早年在燕大与巴尔博相熟,故找门路希冀拜访候先生,可因他年事已高且事情太多,终又没能如愿。可喜的是,本书中北师大邱维理的文章对巴尔博做了较为全面详细的研究介绍,弥补了泥河湾早期研究的一大我是原北京地质学院的教书匠,在杨遵仪、杨式溥的指导下从事古脊椎生物学及古生态学的教学与研究。那时我院的古脊椎动物教学一直聘请古脊椎所的研究人员诸如杨钟健、刘宪亭、孙艾伶、黄为龙、周明镇等兼课,后来所里要求我们自己培养人教学,杨式溥先生便要求我承担这一任务,所以从1962年下半年起我到古脊椎所各室向各位师长学习。1964年古脊椎所由黄万波组队重新考察泥河湾,当时有古脊椎所汤英俊、黄慰文,地科院刘俊英,天津自然博物馆的黄为龙、邱铸鼎等,我也去了。我们自带行李在生产队办公室住宿,共考察了两周左右。这次重访泥河湾,我们对下沙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在郝家台中部发现了化石,在红崖发现了红崖沉积和三趾马红土,可惜这一段历史至今还没有详细报道。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中央电视台找我了解和拍摄泥河湾纪录片,当时只是拍摄了泥河湾教堂及出露的地质剖面,未能深入。此后不少第四纪和古生物专家陆续考察泥河湾,又接连发现了许多重要的第四纪古生物化石地点和文化遗址,本书中也有不少记述,这些都是泥河湾研究的重要历史,应当好好收集并珍存。20世纪20~30年代即第一次考察泥河湾的那些专家们现在大多已经离世,20世纪60年代中期即第二次考察泥河湾的专家学者多数也已经是八旬上下的老者了,时间不等人。即使后来即20世纪70年代以后到泥河湾考察的专家学者们也都已经退休,这是争时间的工作。所以,泥河湾保护区管理处让专家自己把研究泥河湾的真实经历记述下来,编辑成书,代代相传下去,无论是为了研究借鉴或留念纪念,都实在太有必要了。

我所知道的泥河湾保护区管理处目前专业技术人员有一些,素质亦较高,在当前百余处国家地质公园及地质类自然保护区中较为突出。诚恳希望保护区管理处领导在抓好保护和科普的同时,能够组织本单位人员尽量多地针对一些地质剖面地层、沉积等做些更为细致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力争编写出科研论文集来。同时建议,最好能把历次专家考察泥河湾的时间、地点、成果进行认真登记、梳理汇总,进而制作成一个按时间顺序排列清楚的历年专家考察表。还可考虑设法搜集中外专家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有关电视台制作播出的视频资料,整理成目录索引,以方便专家研究查找。这是我的一点期待,当然更希望泥河湾能更多更快地发现化石,特别是发现人的化石,早一天了却几代专家的夙愿。

祝泥河湾保护区管理处今后工作更上一层楼,力争通过年复一年的扎实努力,逐步把科学意义重大而没有美丽风光的自然保护区打磨得更加光彩,真正让泥河湾走出中国、屹立于世界。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秘书长

国家地质公园专家评委会评委

李凤麟

201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