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专家情系泥河湾
11762400000045

第45章 泥河湾——神奇的第四纪世界地质瑰宝(3)

90年的泥河湾科考研究表明,泥河湾盆地极有可能是非洲奥杜威峡谷之外的另一个人类起源中心--东方远古人类从这里走来。中外专家对在泥河湾找到远古人类化石都充满信心。早在1935年国际有名的史前考古权威、法国考古专家步日耶就根据德日进从泥河湾下沙沟河湖堆积中所采集到的有许多人工打击痕迹的一件多面体石块--“粗糙的石斧”推断:泥河湾一带曾有过中国猿人或其他人类。随着泥河湾一带旧石器不断出现,曾经发现三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并主持了中美合作泥河湾发掘工作的已故著名科学家贾兰坡院士于1992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泥河湾期的地层才是最早人类的脚踏地”一文,明确提出在中国属于早更新世初期的泥河湾地层才是人类最早的生存地。中国著名第四纪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也认为:“泥河湾是中国乃至东亚人类活动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新智院士、中国地球与物理所朱日祥院士在2009年12月“泥河湾保护与发展咨询研讨会”上都断言,在泥河湾找到远古人类化石,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和谁第一个找到的问题。美国著名考古人类学家鲍立克教授说:“泥河湾是东亚乃至全世界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我荣幸地祝愿在这里成功地找到最古代的人类。”

泥河湾重要性之四:已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保护有不少人问我:你们泥河湾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那么重要吗?我说,泥河湾重要不重要就包含在你的问话里。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规定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者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才能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省人民政府于1997年2月批准建立了泥河湾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国务院于2002年7月又正式批准泥河湾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本身就足以说明泥河湾极其重要的国际影响、特殊的科学研究价值及自然遗产保护价值。泥河湾不仅是国际第四纪标准地层,是远古哺乳动物的乐园,而且极可能是东方人类的发源地,是熠熠闪光的第四纪世界地质瑰宝,当之无愧地应该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层面上对其实行规范化保护与管理。

河北省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桑干河与壶流河交汇处,位于东经113毅45忆至114毅45忆、北纬40毅00忆至40毅20忆之间的阳原县与蔚县境内。保护区内东西有大秦铁路、宣大高速公路横穿,南北有109国家干线公路交叉,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保护区面积为1015公顷,涉及阳原县3个乡10个村、蔚县2个乡3个村。保护区分为4个保护分区,按照自然位置的分布自北向南分别是下沙沟、郝家台、红崖和东窑子头保护分区。重点保护对象主要包括:(1)晚新生代典型地层剖面。(2)晚新生代地层中的哺乳动物化石及其主要发掘遗址。(3)地层中的人类文化遗迹和古人类活动遗址。(4)晚新生代地层中的软体和微体动物化石、湖相叠层石。(5)发育在泥河湾地层中的特殊地貌景观。

保护区建有管理处,是行政上隶属于河北省国土资源厅的正处级事业单位,业务上受河北省环境保护厅指导。管理处编制15人,下设办公室、现场保护管理科和技术开发管理科,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和地质遗迹保护的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实施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分期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在保护区的建设中协调地方、有关部门和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根据国家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政策和法规,制定保护区各项具体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开展保护区综合研究工作,广泛进行学术活动与学术交流,组织或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保护区考察与科研活动,指导与管理在保护区进行的专业旅游、教学实习活动;广泛开展地学与自然保护科普宣传活动,进行保护遗迹资源重要意义的宣传教育,使保护自然遗迹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做好保护区地质遗迹和各类资源的管理监测,建立保护区资源的详细资料档案与信息系统,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使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实行科学管理;在不影响被保护对象的完整性、有利于恢复保护区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合理进行保护区资源综合开发。

建区15年,特别是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年来,为了把泥河湾这份极其珍贵的世界地质瑰宝切实保护好、建设好,泥河湾保护区管理处历任领导班子积极带领全体干部职工,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河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全面落实省国土厅领导“以保护为主,结合开展科研,视财力适度发展、适度开发建设”的工作指导思想,紧紧围绕“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总体奋斗目标,恪尽职守,努力开拓,拼搏进取,扎实奋进,先后科学制定和严格实施了保护区2005-2015年总体规划,并按规划要求完成了保护区勘测定界和土地确权工作,进行了保护区资源本底调查和野外自然综合考察;对保护区进行了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划分并分别埋设了界碑界桩,在通往保护区的国道、高速路以及通往4个分区的道路旁树立了导向牌,在4个保护分区、4个主要剖面和8个化石点分别设立了指示碑和说明碑,同时在参观人员较多的小长梁遗址修建了保护区主纪念碑和保护法规宣传碑;为减轻风雨侵蚀、防止洪水冲击和人为破坏,对下沙沟和东窑子头2个主要剖面的底部实施了护坝护坡工程;按照上级有关法规并结合实际巡护管理实际,认真制定和严格落实了现场巡护制度,同时注意不断改善巡护装备和手段,实现了对保护区现场巡护的全天候、零障碍、全覆盖、经常化;按照有关规定要求热情而严格地做好区边周围落地项目审查核定工作,确保了保护区周边10年来没有违规开发建设项目;采取与科研单位联合攻关的方式,开展了郝家台保护分区第四系泥河湾阶的年代地层学研究、保护区内古生物化石地质调查以及泥河湾哺乳动物化石、泥河湾盆地第四纪地质环境变迁与古人类演化、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介形类和环境演化等课题研究,出版了《泥河湾自然保护区资源与环境保护》《泥河湾裂谷与古人类》等研究论文集,两次召开全国知名专家和省市县乡相关政府领导参加的“泥河湾保护与发展研讨咨询会”;为了提升保护区的科普宣传影响力,管理处年年组织骨干力量利用主题宣传日深入驻地城市、农村、学校、街头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建立了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网站,编辑出版了《神奇的泥河湾》《泥河湾自然保护知识概览》等科普宣传读物,成功申报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并挂牌;着眼于有利保护、方便科研,在距保护区较近的阳原县化稍镇修建了现场管理办公室、会议室、宿舍、展厅、化石储藏室、专家工作室、食堂等设施配备齐全的保护区管理站,并建立起完备的管理站全时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保护区管理处积极支持所在地县、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真心诚意地帮助驻地开展省级土地整理项目申报和农田防护坝修复,大大激发了当地干部群众关心参与泥河湾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形成了群防群护地层的有利局面,从而有效保证了保护区地层剖面、化石点及相关基础设施多年来一直处于安全良好的状态,未发生任何严重的人为破坏事件。

在履行保护与管理职责的过程中,泥河湾保护区管理队伍的工作作风、精神面貌、业务素质、管理能力及服务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历练与提高。目前,保护区管理处14名工作人员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环境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1名,专业技术人员5名,大专以上的学历达到了12人,能够很好地完成保护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并涌现出一批先进工作者。2010年1人被省国土资源厅和省人事厅联合评为省国土资源系统先进个人并荣记二等功,2011年同时有3人被省国土资源厅荣记三等功。管理处2003-2007年连续五年被省国土资源厅评为实绩突出的事业单位,2006年被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集体,受到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部(当时为国家环保总局)、农业部等七部委的通报表彰;管理处领导班子和党支部于2010至2012连续三年被省国土资源厅评为优秀和先进;2012年7月在国家环保部组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家评估中,泥河湾保护区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得分在华北地区地质类保护区中名列前茅。

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与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热情关怀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部、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等上级机关十分关心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多年来通过支持泥河湾项目工程建设,为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地质研究所、石家庄经济学院等相关科研院所的院士、专家和学者,通过加大泥河湾的科研科考、教学实习和评估指导,源源不断地为泥河湾保护区贡献着智慧和力量;张家口市及阳原、蔚县也在多方面为保护区建设提供方便,为保护区的健康、顺利、和谐、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各级领导经常莅临泥河湾保护区视察检查指导工作,特别是2012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012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河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陪同下先后对泥河湾保护区内的136万年小长梁遗址进行了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为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给泥河湾保护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

泥河湾的事业正年轻,泥河湾的寻古探源尚待持续奋斗圆梦。我作为泥河湾保护区管理处的领导者,有信心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全面贯彻好中央领导同志的视察指示,进一步推动泥河湾“2005-2015年总体规划”目标的落实,真正把泥河湾早日建成集地质遗迹资源与地质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实践教学、科普宣传、专业旅游、生态建设示范为一体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自然保护区,为探索东方人类起源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