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现代儿童教育缺少什么
11769300000015

第15章 充满生机的校园——孩子群体生活的天堂(4)

学历和应试教育,只不过是教育的基础层次。教育的范畴,应当深得多,广得多。接受教育,换一种说法,就是学习。不少人认为,当初自己没学好,只能这个样子了,把学习交给孩子,孩子学好了,不就是什么都解决了吗?只有自己做到持续学习,才有资格要求孩子,孩子也才可能向你的要求靠拢。宋代大思想家张载在《语录》中说:“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人梦过一生。”在他眼里,不对事物进行认识,不学习知识,这样的人生是最没有价值的。学习应当是一个人一生的功课。知识的东西都是无价之宝——虽然对于特定的人,有的知识看起来在工作和生活中或许还未发生直接的作用,但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这同时,它肯定间接地影响着人的思维、意识,还有判断事物的方式、方法。没有知识的人与有知识的人相比,在情趣、品位和认知方面肯定有着显著的差异,其生活质量也不可同日而语。离开了学校和分数的学习,才是本质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漫长、持久,不需要花拳绣腿,不需要看师长和分数的眼色,也才会实在、实用。我们的学校教育,应当承担传授学习方法的任务,这比传授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更为重要。

对于学习,仅有书本上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书本上的东西固然不错,但还应该和实际生活挂起钩来。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学知识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解释世界,只有在世界的各种事实、现象中,才能形成理论。物理学、数学需要严密的推论和证明,化学等学科必须经过严格的实验验证,即使各种社会科学,也必须建立在可能存在的社会事实上。只有那些能解决具体的人类精神和物质问题的学问,才有切实的、迫切的作用。

教育是一项永久而艰难的工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拖不得账,更经不起急功近利、形式主义的花架子折腾。它来不得半点虚假,容不得有人对它敷衍,容不得在它身上揩油。

教育的轮船,是不容许喘息,更不容许靠岸的。教育一旦拖下去,补课就为时已晚——不大好补,再补也只是老牛拉破车,怎么也跑不到前面去。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发达,只要敷衍了教育,被教育拖了后腿,就如一架先进的、功能完善的飞机,不加好油就上天,其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刚上天就落地。教育是一个国家的能量、燃料和动力。今天的教育,不仅关系着明天,还关系着看起来可能遥不可及的未来。

八、人文教育的培养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则新闻故事:

一次,中日两国青少年进行野营拉练竞赛,双方各派了一些精心选拔出来的少年参加,竞赛结果是中国少年失败。日本记者为此发了一篇通讯,文中有一句话让我们震撼:“中国人已经在下一世纪输给了日本人。”话讲得很难听,但引人深思……儿童教育,应该分为两个基础部分:第一,心智健康教育;第二,学识完善。中国的现代教育,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心智健康的概念。在当代教育论著中,几乎没有见过这方面论述有力的专著,如果说有的话,也只有丰子恺、叶圣陶、张志公等前辈过去的文章述及。这方面的研究后来少有论及,更谈不上有系统,一直缺乏科学、客观、公正、明智的思索。

谈到儿童的心智健康教育,首先得谈中国传统教育的“正统”模式。古代正统教育思想认为“先器识而后文艺”,其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器识”,指品格、情操培养,包括意识、人格、基本观念、人生哲学等一系列心理教育课题。它的教育过程,始终贯穿着德育+知识+训练,三位一体,毫不含糊。儒教所提倡的人格美,集中体现在五个字上:仁、义、礼、智、信,它涵盖了古今人格教育的全部内容。旧时教育,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和训练。依据儿童特有的心理,由浅到深逐步进行灌输。从《三字经》、《幼学琼林》一类易于朗朗上口的启蒙读物开始,到唐诗、宋词……稍大一些的孩子,就授以《大学》、《论语》、《中庸》、《春秋》、《左传》、《古文观止》等较为深奥的理论性、文艺性著作,起点非常高,都是一流典籍,真可谓篇篇珍宝,字字珠玑。这些古文,是儿童教育最纯正的精神营养剂,绝不像我们今天所认识的那么“迂腐”、“中庸”。古文中包含了许多人生世界的哲理真谛,不胜枚举,对少儿健康人格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终身的、至关重要的。

“儿童识字不识理”是现代教育的通病。自私、怕苦、懒惰、怕死、意志委靡,缺少强悍、勇敢的精神,和古人提倡的“勇毅”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中国下一代的精神气质、涵养,整体看起来已经垮掉——尽管他们拥有健康程度远远超过上一代的体质。许多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生长起来的青年人,论聪明、论智商,超过60年代、50年代的中年人很多,出类拔萃的儿童为数众多,但不客气地说,他们的精神意志和道德理想,存在着严重而致命的缺陷。不尊重老师、不尊重父母不是个别现象。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家庭中,弥漫着一层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失落感。

儿童心智不健康的表现比比皆是,娇惯的花朵经受不住风吹雨打,在表面的健康成长之中,谁知道隐藏着多少隐患?我曾经看到一个很聪明的三好生,在学校彬彬有礼,在家却是蛮横凶暴,常常一不满意就对父母呵斥,竟到了拳打母亲的地步!他从不做事情,从小连袜子和手套之类的东西都是由家人帮洗的。

在心理人格健康教育的同时,知识的教育同样在犯着严重的错误。传统典籍被摒弃,学生的知识面显得非常窄,说到知识,仿佛便是数理化、技术、外文。反倒对本国文化精髓置若罔闻,对支配中国人生命力延续数千年的道德传统、学术文化,认为不适应“时代精神”而加以轻视、厌弃,必欲罢黜而后快!中国青少年一代的人文知识结构,很大的缺陷已经暴露出来了,许多出国留学生,已不知“秦时明月汉时关”,更不用说“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的中国式文化情怀;异域他乡,浪迹国外,对故国精神的追忆,已经只剩下破碎虚空的空濛祭奠。“报国无门”之苦,雪雨风霜之余,终究“英雄气短”,缺了正宗文化学者一代人的独立坚韧,“虽九死其尤未悔”的硬气、骨气、豪气、霸气!毕竟是根底浅,比比才知道。科学知识的增进,使年轻一代站到了前人的肩头,享有“前人栽树”的荫庇。然而,没有丰厚的人文知识和精神的滋养,一个民族就会面临窒息!国与国的较量,说到底是人文精神的最后较量。中国儿童教育,已经远远适应不了世界潮流的进步,已经使得我们陷入尴尬落伍的羞惭境地,是到了该彻底反省的时候了!假如我们的教育界、文化界、商界……所有人都不关注下一代的健康心理人格教育,至此还不猛醒的话,那日本记者的狂言,今后就极有可能成为残酷的现实!

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就是人文文化。缺少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民族传统、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

文化教育要从文化这个整体来教育,不能只重视知识,或者只重视所谓的“有用”知识,而轻视所谓的“无用”知识;不能小视方法,忽视思维,漠视原则,无视精神,抛弃文化整体,这这比读那些几次转手的编著或拼凑的教材要意味深长得多。概论再加通史的模式,是以否定东西方人文传统和不相信师生们能读懂、能分析和能理解原著经典为前提的。我们习惯了硬性的、填鸭式的喂养学生,养成学生学习的被动、怠惰,尤其是思想的懒惰。长此以往,原创性与思想的能力就丧失了,只会人云亦云。

我们要引导学生学得大智慧,克服处事功利化、目光短浅、人格虚无化、精神平面化的弊病,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优化他们的成长过程。

九、老师也是普通人

每一个人一生中都会有许多的老师,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今天却变成了“一日为师,终生受骂”。不是吗?教学严格的老师会被年幼的不懂事的学生恨之入骨,教学宽松的老师又会让长大成人的学生计较一生。这样一个终生受骂的职业却拥有一个极为高尚的称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的灵魂是那么好教育的?人的灵魂会那么简单地被另一个人所拯救?所以他们处于极为可悲的境地:时刻承受着生活的多重挤压!

首先是社会。应试教育是最近几年教师头上的新骂名。谁也不曾注意过,作为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无权取消考试,却不得不保留挨骂的权利,被骂作:禁锢学生的思维、侵犯学生的权利、伤害家长的感情……可是又有谁知道现在的考试不仅在考学生,同时还在考老师!

老师的素质、水平、能力甚至生计都由考试来决定,而社会却看不到这些,只是两眼盯着一考定终身而大骂特骂。用老师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高分生,成了低能的代名词。有良好品质的学生大家不会提,一旦出现一个不好的就是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难道老师的谆谆教诲任何作用都没有?好的素质只是他们自身的自发表现?

教师自身必须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是说社会要求他们在精神上要是一个完人——每时每刻都要警惕自己为人师表的形象,丝毫不可放松对自己的自我约束。而在物质上,他们一向是贫寒的表率,而且必须是两袖清风才能称得上是师德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