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上最神奇的挫折教育课
11769400000012

第12章 如何战胜挫折(6)

但他并未失望,经过超乎别人的艰苦努力,几年之后,他却以全校第一的优秀成绩,考取了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公派留学生。谈及这段经历时,陈章良说:“我在非常贫寒的家庭里长大,放了学要去打鱼、种田,我从不怕吃苦,什么都自己挣。我觉得,做人要像个做人的样子。”大学4年,家里没有给他寄过一分钱,他是靠微薄的助学金和课余时间脱砖坯挣钱完成学业的。靠着这股子劲儿,陈章良留学两年之后,便做出了受到国际生物界广泛注意的“基因工程”成果,并连续两次出席美国生物科学最高成就的会议——高登国际会议。1987年,他又完成了一个被国际同行专家鉴为“植物学研究里程碑”的重大课题,提前一年半获得博士学位,30岁时获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

希望,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支撑生命的安定力。一位哲人这样说:

“希望是坚固的手杖,忍耐是旅衣。人,凭着这两样东西,走过现世和坟墓,迈向永恒。”有人认为,人生包括两部分:过去是一个梦,未来是一个希望。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藉希望而完成。农民播种,希望丰收;学生读书,希望获取知识;商人经商,希望赚钱。盲人希望眼睛复明;病人希望早日康复;旅人在长途跋涉之后,希望早日回到家里休息。死路一条的人,希望有一线生机;一败涂地的人,希望能反败为胜;身遭祸殃的人,总是希望灾祸尽快过去;被卷进巨浪的人,则盼望着通过奋斗搏击抵达生的彼岸。在《邓肯自传》一书中,她写道:“希望是一棵很难砍死的大树,不管你砍掉多少枝干,把它们毁掉,它总是重新发芽抽枝。”

希望与绝望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但要把绝望变成希望,化眼泪为彩虹,则需要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追求。希望产生勇气,增强信心,希望大,则勇气也大;而失望、绝望则生胆怯、生沮丧。

罗曼·罗兰说过:“只要你抱着希望,死去的意志就会在你内心复活。”古希腊荷马也说:“一个最困苦、最微贱、最为命运所屈服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可无所畏惧。”谁对人生充满了希望,他就能勇敢地将厄运的重担挑起,即使遭受到再大的打击和不幸,也会挺直身躯,迎接挑战。

是希望的翅膀,载动着我们每一个平凡的生命在人世间翱翔。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不论你处在什么样的困境、厄运之中,也不论你遭遇到何种失败和挫折,都不能泯灭进取的希望之火。我认识一位老新闻工作者,也是一位资深的革命者,他在《希望在呼唤》一文中,回味他的一生,真可谓“苦海无边”,坎坷到了极致但他从未熄灭希望之火,因而能够奋激划向彼岸。在抗日烽火中,在枪林弹雨、血与火的厮杀中,他与一位战友不幸被捕,惨遭严刑毒打,随时都有被枪杀的可能。几乎陷入了死亡的绝境。为了挽救垂危的民族,不沦为亡国奴,一定要活着出去!他俩念叨着:“万一,万一,万里有个一,就是胜利。”

希望会带来无尽的力量。囚室里空无所有,唯徒四壁,但就在墙角,他俩发现了一颗锈死了的螺丝,这位革命者发誓要拧开它,尽管手被拧破而鲜血流尽,但他觉得拧出了希望,拧出了逃出魔窟的信心。他们俩似乎听到了抗日根据地的醉人的歌声,看到了老首长和战友们的亲切的笑容,以及堡垒户大娘的慈母般的爱抚。这一切,一下子变成巨大的召唤和力量,于是,他们昼思夜想的是千方百计设想逃走,一天24小时,大脑中的万千个细胞,只想一件事——逃走。他们最终越狱成功了。他们把绝望化为希望,又把希望变成胜利的现实。他俩挣脱了死神之手,回到了部队,却遭到一连串的误解和诬陷,从此便开始了长达半年之久的“犯人”生活。行军时,夜行百里,绳捆索绑,身上生满了疮,流着脓血,一遇敌人“扫荡”,连长就对看管他的战士用手指比画着扳一扳枪机,意思是形势危急时,可以就地枪决。当然,后来终于平反了。

可是,他怎能想到,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中,他遭到了更加巨大的精神与肉体上的折磨,直到脊椎被折断两处下肢截瘫,连高明的医生都断言,他今生今世永远也不会站立起来了,但希望在他耳边呼唤,他硬是扶着墙蹒跚地移动着那不听使唤的腰肢,奇迹终于出现了,他又能走路了。但希望之光在照到他黑暗的小屋时,更大的不幸像一块巨石又向他压了下来,他被关进天字第一号大监狱——秦城,几乎把他变成了哑人,在那几千个艰难的日日夜夜,信念使他昂起了头,因无时无刻都有一个声音在他耳边呼唤——那就是希望。希望让他不要颓唐,不要悲观,不要绝望,向着前方,明天永远是人生希望之彼岸。法国作家阿拉贡说:“人们没有权利单单记住人的眼泪,而看不见眼泪化成彩虹。”人生不仅有不幸的泪,但更有彩虹,是希望之光,使这位老新闻工作者的眼泪化为彩虹,他的坎坷、多难的人生经历,给我们一种启迪,一种力量,一种形象,一种精神。他心中不断燃烧的希望之火,在我们眼前闪亮,炙烤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古今中外无数伟人成功的经历告诉我们,希望能使人忍受并克服不幸与灾难,能减轻厄运的打击,能战胜绝望,能坚定对真理和美好未来的信心,并能产生坚韧不拔的意志。绝望是愚人的结论,是弱者的代名词。

一句德国谚语说:“一息犹存,岂能轻言绝望?”绝望,包含着一种凶恶的、散布死亡的力量,是一种致人以死命的力量。这种力量既无理智,也不合情理。如果这种“邪恶遮住了太阳的光辉,心灵也就会像花朵一样凋谢、枯萎”。人生是海,希望是舵手的指南针,使我们在暴风雨中不迷失方向。19世纪,英国诗人欧内斯特·琼斯在青年时代就认识了马克思、恩格斯,并受他们的直接影响。一次,他因对英国上层社会有所嘲讽而被捕入狱。琼斯在狱中坚持写作,没有稿纸,他就用食物包装纸或草纸代替;没有墨水瓶,他就在肥皂上挖个小坑;没有墨水,他便托人带进一包染色粉,放在水里溶化后作为自制的“墨水”。有一次,自制的墨水用完了,琼斯只好用小刀割破小血管,把鲜血滴在“墨水瓶”里,继续写作。他在被关押的两年多时间里,共写出了24篇诗章。

大诗人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海涅也有这样两句名诗:“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春天会交还给你。”在寒风呼啸的冬天,种子没有悲观,没有叹息,因为它坚信冬天过去就是春天。具有生命力的种子在冻土里也唱着希望之歌。人在希望中生活,生命在追求中延伸。未来,这是一个能激发起希望、热情、憧憬的绚丽字眼,古往今来,人们都向往揭开未来的帷幕,预测、设想、描绘、追求未来的世界。人生道路艰难,但仍有希望。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把希望之火点燃,煽得它通明透亮,煽得它烈焰飞扬。“我们耕耘土地,收获一个理想;我们扬起风帆,去追赶明天的希望。”有这样一首歌颂希望的诗,声情并茂,诗意盎然,十分感人,虽文字较长,但教益匪浅,我还是把它录在下面,以共赏,以共勉。

再美的歌也有停止,

再艳的花也要凋零,

而你,

永远在我心中。

你的魅力无可比拟,

令少年的我怦然心动。

春的萌发夏的追求,

秋的眷恋冬的隐忍,

心血融着汗水精心浇灌你,

我生命的长青之树。

我为你苦读时间磨出硬茧,

吞咽苦涩的果子如啜甘泉。

你的诱惑力足以驱走疲乏、懈怠和病痛,

即使一日不见,我便思念着寻觅着,

从侵晨的雾霭、薄暮的钟声,趟着没膝的积水,

踏着冰封的河面,

寻找你的踪影。

你的爱抚带给我无穷欢乐,

曾与亲人共享,

留给我的记忆永难磨灭。

谁能预料,

命运之神竟扼住我的喉咙,

我挣扎着向你求助,

你无私地伸出救援之手,

使我绝处逢生。

我忽然变得一无所有,

只剩了被重负压弯的脊梁,

扭曲的手足。

饥饿、苦役、冷漠、凌辱,

像虫豸、鹰隼

咬啮着,撕扯着我的血肉。

我战栗、呼号,

在泥淖中跌着爬着,

这时,

陡然从尚还跳动的心音里,

隐约听到你低低应和的吟唱

于是,

我忍住悲戚,

支撑起贫血的身子,

不再倒下。

从此,

我越发依恋你,

随你渡过险阻。

终于,

朔风中了望紫楼斑驳灯火的一只孤影,

拥有了自己温馨明亮的窗子,

被掀倒的头重新昂起。

你使我相信,

即使整个城市顷刻变成废墟,

依然会高楼迭起霓虹闪烁。

只要肯于付出代价,

大地绝不辜负进取。

有朝一日,

终将与你分手,

这躯壳化作袅袅青烟,

我愿权作一瓣心香,

奉献你,

伴我走完生命旅程的同道,

一支唱不完的希望之歌。

了解自我,将自卑转为自信

自卑,属于一种轻视自己的消极情绪。

在心理学上,它是一种不健全人格的反映,是人的性格的一种缺陷。它表现为对自己缺乏自信,妄自菲薄,认为自己样样不如人,事事不如人,处处不如人,过分地低估自己的智力、能力和毅力。自卑就像一根潮湿的火柴,不会点燃起成功的火焰。

自卑是一种精神萎谢,自卑和怯弱是蛀空人生脊骨的白蚁,人世间许多人生不幸、痛苦都是从缺乏自信、看不起自己开始的。有名谚语说,任何激将法都不能给自卑的人增加力量。

自卑这种心理现象,并不是哪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在生活实践中,尤其在人生遭受到不幸、厄运、失败等挫折后才出现的。极度自卑的人都是在人生中遭遇过巨大的不幸和挫折,因而在心理上有过创伤的。产生自卑感的人,往往在内心里有一种较强烈的期望和追求,因为遇到了障碍,遭受了失败,期望和追求得不到实现,又缺乏成熟的人生经验,因而对前途失去了信心,对自己也失一去了自信,由此而产生了自卑。

当然,自卑感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期望值与实现值的矛盾而造成的之外,还有的就是由于生理上或智力上的缺陷,或者是家庭教养方法不当,或者是缺少家庭温暖,不少青少年因此而造成性格古怪,冷漠,不合群,经常遭到别人的嘲笑或白眼,心灵受到创伤,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压抑感和焦虑感,产生了自卑的心理;也有的青年本来身体条件不错,但由于思想方法不对,选错了比较对象,在暗暗地同比自己强的人进行比较后,发现了自己的弱点与不足,从而灰心意冷,自怨自艾……总之,无论是在事业竞争中,还是家庭生活中,不少青年人自视过高,求胜心切,又不能正确地估量自己和别人,结果,事与愿违,遭受了挫折,精神上和情感上都受到了巨大的伤痛,加之他们既不善于分析受挫的原因,又不善于进行自我调节情绪,从此便对生活和自己失去信心,灰心丧气,自惭形秽,一蹶不振。

从不想见人,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从丧失前进的信心到放弃对未来的追求,最终导致一败涂地,不能自拔。所以,自卑心理不仅能泯灭人的创造才能,窒息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而且能使人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伤害。自卑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也会引起生理发生变化,最敏感的是对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而生理上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人的心理变化,加重自卑心理。

怎样才能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从而战胜人生挫折呢?

首先,要有自知之明。古人说:“自知者明,自强者胜”。

认识自我,就是“自知”,战胜自卑,战胜自我,就是“自胜”。古往今来,大凡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都具有这种自知与自胜的心理素质。有这样一幅漫画:一对几乎一模一样的小花狗,分别走到凹凸两面哈哈镜前。

站在凹透镜前的那只小花狗,看到自己被放大了形象,便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另一只小花狗呢,面对凸透镜里的自己竟是如此的矮小,不禁垂头丧气,悲观失望。由于外界的反映不同,使他们产生了自负和自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这就足以说明外界的不切实际的反映,可以抬高一个人,使人趾高气扬,忘乎所以;也可以贬低一个人,使人自轻自贱,丧失信心。要克服自卑,就要正确地对待自己,正确地对待别人给自己的评价,不要被外界的吹捧和贬低所左右,不要被一时的假象所迷感,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许多时候社会的评价不一定完全正确。意大利籍著名影星索菲亚·罗兰曾说过:“只要你有自知之明,你就会树立一种自信心。这不是只靠自己的优点就可以得到的东西。你必须同时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自信心不会从十全十美中产生出来,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位著名影星在成名之前,自知凭着自己“高鼻、大嘴、瘦颊、高颧”的外貌形象是无法与人竞争的,因此,起初她尝试着用浓妆,用变换眉毛的形状,用每星期变换头发的颜色——从金黄到淡红到乌黑等方法,来美化自己的外貌形象,“这些都说明我对自己没信心。我不知道该怎样打扮或者说我不真正了解自然界给我的容貌。后来,当她从影以后,既知道自己的短处,也知道自己的长处。她既不自卑,也不自负,成功奥秘在于独特,在于充分开掘你自己独有的潜能,“做一个最好的你”。于是,她说:“我就出于自然的本能,知道什么样的化妆、发型、衣服和保健是最适合我的。

我谁也不模仿。我不奴隶似的跟着时尚走。我只要求看上去就像我自己,非我莫属;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不能依靠奇形怪状的或追求时尚的整容,而只需要把自然赋予我的一系列不规则的组合——高鼻、大嘴、瘦颊、高颧略加修饰就可以了。

“她之所以后来成为性格独特的、为众多的影迷所倾倒的著名影星,就在于她有自知之明,既知道自己的短处,也知道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就在于她有自信心.在于她的独特,在于她能充分把握自己独有的潜能,做一个最好的我。”

唐代大散文家韩愈,由于有自知之明因而也就有了坚强的自信心。他当年应试,其试题是《不迁怒不贰过论》。

考毕,他自认为文章写得不错,谁知未被主考官陆赞选中而落第。第二年再试,还是那个老题目,主考官也是同一个主考官陆赞。韩愈将去年落第的那篇文章照抄一遍,结果反取了个第一名。据《史阙》的作者张岱评论:

“如果不是韩愈有信心,谁肯将落第文章去应试同一主考?如果不是陆赞的虚心选择,又怎肯选拔去年被亲手剔去的韩愈?”可见,自信的力量会使人无畏,自信可以化险为夷,转败为胜。

改革的大潮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人,飞速发展的时代给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年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大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