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上最神奇的挫折教育课
11769400000028

第28章 自我意识发展与挫折教育(1)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人之所以能够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自身更加完善,就在于人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确立是青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心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俄国心理学家科恩在他的《青年心理学》中曾说:“青年初期最主要的心理过程是自我意识和稳固的‘自我’形象的形成。”“青年初期最有价值的心理成果就是发现了自己的内部世界,对于青年来说,这种发现与哥白尼当时的革命同等重要。”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是什么

在理论界关于自我意识的讨论还未成熟,因此,究竟自我意识的定义是什么,众说纷纭。这些说法也有相通的一面。一般地讲,自我意识主要指人对自己各方面的状况、自己对他人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感受、评价和调节控制。例如意识到自己的外貌与情绪,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性格品质,意识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影响、在集体中的作用等。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一个方面,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的最高调节器,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的、完整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动物是不具备自我意识的,它们不能把自己与他物相区分,不能意识到活动与目的之间的关系,所以它们虽可能以本能和有限的经验被动地适应环境,却不能主动自觉地影响环境或改造环境。而人由于有自我意识,就能使活动按照自己目的的方向发展,并且能够把自我和他人、他物,主观和客观区分开来,明确意识到自己、他人、集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因而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有效地按照自己的目的去影响环境。

自我意识一般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1.个体对自己生理状况的认识

例如对自己身高、体重、性别等的认识及病痛、饥饿、疲乏的感受等。一个对自己的生理状况意识强的人,往往会刻意追求外表和物质欲望的满足;

2.个体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指对自己的知识、情绪、爱好、性格、气质等的认识和体验。一个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意识强的人,会去追求智慧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3.个体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

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一个人际关系意识强的人,就会去追求他人的重视甚至崇拜。

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很多,其中主要的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等,这些表现形式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认识自己,也认识别人。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什么

自我意识的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

1.自我认知。这是自我意识在认知能力上的表现,指自己能够认识自己,自己评价自己,知晓自己的感知、思考、行为等心理活动、心理过程及心理内容及其特点。自我认知是在回答“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念、自我分析、自我批评等。2.自我体验。这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指的是对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特点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的一种情绪体验。自我体验涉及“我是否接受自己”、“我是否满意自己”、“我是否悦纳自己”等,它主要是一种自我的接受,具体表现为:自尊、自爱、自信、自豪、责任感,自卑、自傲、愧疚感等;3.自我调控。这是自我意识在意志上的表现,指的是能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模式施加影响,可以监督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调节、控制自己对自己的态度和对他人的态度。它思考有关“我怎样节制自己”、“我如何改变自己”、“我如何成为理想的那种人”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形式为:自我做主、自强自立、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保护、自我完善等。

由此可见,自我意识是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基础,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核心,而自我控制作为更直接地表现为自我动机和行为特征的自我调节,不仅对自我认识起着检验和深化的作用,而且对自我体验起着强化或制约的作用。

一个人的自我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个体的经验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自我结构相对稳定,而且还能根据新的环境或新的经验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自我意识是如何发展的

自我意识是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要经过20多年的时间。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新生婴儿并没有意识,也没有自我意识。他并不能区分自己和非自己的东西,只有一些简单、片断的感觉、动作和本能的反射。在他们看来,吮吸自己的指头和吮吸母亲的乳头或奶嘴一个样。七八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即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听到自己的名字会出现明确的反应;随着身体器官、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完善,到1岁左右,在与外界事物的不断接触中,产生了自我感觉——最原始、最初级的自我意识形态。他会发现自己摇手铃,手铃就会发出声响等等。到两三岁左右,儿童就会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自己,用别的词表示其他事物,这说明他初步把握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他物的一定的区别,这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是一次质变和飞跃。

从3岁到青春期(3~14岁)这段时期,可以称作儿童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特点是模糊、笼统、肤浅、表面、被动,其心理活动主要指向外部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多大认识。如果问“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多孩子都答不上来。他们对于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只局限在一些外部特点上,如“我是个听话的好孩子”、“我是一个爱玩的孩子”等等,或是转达教师、家长或其他人对他的评价。

从青春发育期至青年后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青春期的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逐渐清晰、自觉了,他们开始积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开始“发现”了自己。比如,他们有了崇拜的偶像,开始关心自己的发展,幻想自己的美好未来;他们开始对周围人们的精神世界、个性品质等感兴趣,欣赏文艺作品时,有意识地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感受、个性特点,与他们同悲同喜。但这时自我意识的水平还不高,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不深,他们主要从别人的观点去评价事物、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认识服从于权威或同伴的评价。

到了青春期后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更为深刻、具体、全面、客观和主动,其显著特性是把原来主要朝向外部的认识活动,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探索自己的内心活动。他们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和观点去认识和评价外部世界,开始有明确的价值探索和追求,产生了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紧迫感。他们不断反问自己: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特长和能力是什么?我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如何?我要走一条什么样的人生之路?等等。这是在个体智力成熟、生理成熟、社会地位和社会化迅速发展的基础上达到的。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什么特点

一、分析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

1.青少年的自我认识有什么特点

(1)通过和别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一方面喜欢与自己条件相类似的现实中的人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来了解自己和对自己做出相应的评价。如为什么自己的脾气性格、言谈举止和某人相似,而某人朋友众多,自己却遭人冷落?为什么自己与他人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相当,而自己却比他人感到吃力?另一方面常与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比较,以他们的智慧、品格、气质和行为当范本,找出自己的差距,以实现自我追求。比如青少年经常有意识地与自己身世或处境相类似的文艺作品中的主人公相对照,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捕捉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子。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强烈地关注自我,喜欢读名人传记,摘抄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哲人名士处世、治学、敬业的格言、警句,不断调整自己原有的人生追求,并且常带着追赶和超越的冲动,身体力行,付诸实践。

(2)通过对自身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分析来认识自己。由于青少年最清楚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所以这是对自己较为客观的认识活动。比如能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就会认为自己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就会对自己的交际能力很满意。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坚强或软弱,灵活或笨拙,乐观或悲观,积极或消极等意志、性格特征,都是青少年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事实依据。

(3)通过从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中来认识自己。青少年的情感比较敏感,并且有一定程度的闭锁性和波动性。凡是他人涉及“我”的与“我”联系的许多事物,都能引起青少年的注意,随之带来情绪、情感的反应,以及有时会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行动。如,一个女孩子一看到母亲面无笑容,就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事,惹母亲生气,于是处处小心谨慎,主动做家务以博得母亲一笑。正因为如此,青少年对自己的分析和评价特别容易受他人对自己态度的影响,有可能接受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并用这种评价来作自我评价。

2.青少年的自我评价有什么特点

随着社会经验和知识的增多,感性与理性趋向成熟,大多数青少年对自己的分析、评价逐渐变得客观、全面。但他们的自我评价受自我体验和情绪变化的影响,起伏较大。当体验到成绩、成功,心情愉快、头脑冷静时,容易对自己做出客观而积极的评价;当遭遇挫折、心情不佳情绪激动时,就会凭主观臆断,对自己做出负面、消极的评价。

3.青少年的自我表现有什么特点

(1)易受交往对象特点和所属团体规范的影响。在交往过程中,青少年一般会根据对方对自己的态度,来确定自己对待对方的态度;当自己不喜欢对方某些特点时,就做出与对方表现相反的自我表现。例如,对方嫉妒心强,见到口若悬河的人态度十分冷漠,有些青少年就会故意在大庭广众面前谈笑风生,以显示自己与对方不合拍。此外,青少年也较容易受所属团体规范的约束,经常出于维护团体的尊严而调整或改变自己在某种场合下的自我表现。

(2)容易受当前的情景和自我价值观的影响。青少年在不一样的社会情景下,会做出不同的自我表现。比如在同龄人中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充分显示自己的个性,而在长辈面前又会显得小心谨慎、非常谦虚;在父母百依百顺的环境中,他们可能会桀骜不驯,而在集体中相互平等的情境下,他们反而可能尊重他人、友善随和。此外,青少年的自我表现同样深受自我价值观的约束。如一个立志成长的人,会在各个场合里积极进取;一个与世无争的人,则常会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看待一切事情,显得沉默、消极。

二、了解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即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与统一。这一规律在青年期尤为突出。自我意识的分化,就是原来完整的自我被一分为二,出现了两个我,即“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理想中的我”是“希望成为怎样一个人”,而“现实中的我”是“现在是怎样一个人”。这样,一个人既是自我的观察者,又是被观察的对象。正是这种自我的明显分化,才使青年人主动、迅速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产生了新的认识、体验,同时带来种种激动、不安、焦虑,渴望被理解、被关怀。自我意识分化是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将“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相互比较,青年人总会发现现实的我往往落后于理想的我,二者之间的矛盾和距离,会使他们感到很痛苦,并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从此进入了一个内心动荡不安、情绪体验错综复杂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