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外星球大揭秘
11808100000012

第12章 月球的传奇(1)

月球的起源

月球究竟来自何方?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这些问题一直像谜一样留在人们心里。

分裂说

月球的起源是个至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存在好几种假说。其中的一类被称为“分裂说”,认为月球是从地球分裂出去的。在地球历史早期,地球还处于一种熔融状态,自转得特别快,每4个小时左右就自转一周。地球顶端部分的物质逐渐隆起,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高,最后终于被地球抛了出去,成为独立于地球之外的物质团。此物质团后来逐步冷却并凝聚成为月球。

这确实是个很巧妙而有趣的构想,可是它却遇到了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地球自转曾经达到过那么“疯狂”的程度。

从地球赤道被抛射出去的物质,由它凝聚成的月球,其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应该在地球的赤道平面内,相差不会很大;现在的实际情况则是,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相差颇大。

俘获说

“俘获说”是关于月球起源的另一种假说,认为月球原来的“身份”可能是环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由于某种我们还不清楚的原因,它偶然接近地球,地球的引力“强迫”它脱离原来的轨道,并把它俘获,成为自己的卫星。

“俘获说”设想,月球原来是太阳系内的一颗小行星,有它自己的运行轨道。这样的话,月球的化学成分与地球的不同,密度有差异,它的公转轨道与地球的赤道平面不一致,这些就都没有什么问题了。

不过,科学家们指出:一个天体俘获另外一个天体的机会实在是太小、太少了。地球的质量是月球的81倍,想要俘获像月球那么大的一个天体,那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地球的引力是不可能俘获月球那么大的行星的,它至多也只能改变一下月球的运行轨道。

同源说

所谓“同源”,指的是月球和地球是由同一块原始太阳星云演变而来的。

主张“同源说”的人认为形成月球和地球的物质虽然是在同一个星云中,但两者形成的时间不同,地球在先,月球在后。原始太阳星云演化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于尘埃云里面的金属粒子等物质已开始凝集和部分地集中,在地球和其他行星形成时,很自然地吸积了相当数量的铁等金属成分以及一些主要物质。月球的情况则与地球不同,那时,原始太阳星云中的金属成分已大为减少,它只能吸收残余在地球周围的少量金属物质,因而主要是由非金属物质凝聚而形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月球物质密度还不到地球的2/3,那是理所当然的。

宇宙飞船说

第四种假说是“月球——宇宙飞船说”。这是由前苏联两位科学家瓦西里和谢尔巴科夫于1957年提出来的。

他们认为,月球是宇宙中某个角落的一颗小天体,被外星人改造后,操纵着它来到地球身边,利用地球的引力再加上月球的人为原动力而固定在现有的轨道上。后来的UFO研究者指出,外星人将月球弄到地球身边是为了控制地球不变轨,以保证太阳系的相对稳定。

月球的各种奇异特性、奇特的天文参数、空心、坚硬的外壳、月海金属以及古老岩山和后来“阿波罗”载人登月所探得的各种结果,都否定了前三种假说而有利于第四种假说。尽管第四种假说初听有点天方夜谭,然而,科学和认识是无穷尽的,宇宙奥妙也是高深莫测的,不能因为我们眼光的狭窄和认识上的肤浅、无知,就将科学真理视为迷信或邪说。地心说和日心说的经历不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吗?月球,确实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它上面的UFO现象和奇特的表现,给科学家们出了一道难解的谜题。这正如法国着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曾描绘过的一样——“月球是梦的王国,幻想的王国”。

月相

月相是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随着月球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发亮部分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

随着月球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球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月食

月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天象。地球在背着太阳的方向会出现一条阴影,称为地影。地影分为本影和半影两部分。本影是指没有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地方,而半影则是只受到部分太阳直射的光线。

月球在环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会进入地影,这就产生月食现象。当月球整个都进入本影时,就会发生月全食;如果只是一部分进入本影,则只会发生月偏食。在月全食时,太阳光受地球大气层的折射投射到月面上,令月面呈红铜色。

上弦月

上弦月是月相之一,又叫上半弦月。月球有盈亏变化,其变化的几何原理很简单。上半弦月发生时,太阳的光线照在月球的半球面,正好与月球面对地球的半球面互相垂直,所以地球上实际看到的月球只有半弦月。上弦月一般出现在阴历每月初七左右,与之相对的下弦月出现在每月的二十二日左右。出现上弦月时,月球在黄昏时从南方出现,到午夜时会从西方下沉消失。

月球与潮汐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场形成了有趣的现象,最显而易见的便是潮汐现象。

月球正对地球一点的引力为最大,反面一点则相对弱小一些。地球,特别是海洋部分并不是完全固定的,而是朝月球方向略有延伸。以地球表面为透视角观察的话,会看到地球表面的两个膨胀点,一个正对月球,另一个则正对反面。

这效果对海洋的影响比对固态地壳强烈得多,所以海洋处膨胀得更高。另外,因为地球自转比月球公转速度快,膨胀每天一次,每天的大潮一共有两次。

月球车月球车,又叫做月球机器人,是对月球进行考察、分析、取样的专用车辆,分为无人遥控和有人驾驶两种,一般装有遥测系统、电视摄像系统等,主要用途是帮助人类探测月球表面。

1970年11月17日,苏联研制的无人驾驶“月球车1号”由“月球17号”

探测器送上月球表面,这是航天史上第一辆月球车。

早在“神舟5号”发射成功前,我国就一直在进行月球车的研制,我国研究的重点是制造无人遥控月球车。

月球车的种类

无人驾驶月球车——由轮式底盘和仪器舱组成,用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联合供电。这类月球车的行驶是靠地面遥控指令。

1970年11月17日,苏联发射的“月球17号”探测器把世界上第一台无人驾驶的月球车冥冥“月球车1号”送上月球。此车约重1.8吨,在月面上行驶了10.5千米,考察了8万平方米的月面。此后苏联送上月球的“月球车2号”行驶了37千米,并向地球发回了88幅月面全景图。

有人驾驶月球车冥冥这是由宇航员驾驶在月面上行走的车。

主要用于扩大宇航员的活动范围和体力消耗,可随时存放宇航员采集的岩石和土壤标本。

这类月球车的每个轮子各由一台发动机驱动,靠蓄电池提供动力,轮胎在-100益低温下仍可保持弹性,宇航员操纵手柄驾驶月球车,可向前、向后、转弯和爬坡。

1971年9月30日,美国“阿波罗15号”飞船登上月球,两名宇航员驾驶月球车行驶了27.9千米;“阿波罗16号”“阿波罗17号”携带的月球车,分别在月面上行驶了27千米和35千米,并利用月球车上的彩色摄像机和传输设备,向地球实时地发回宇航员在月面上活动的情景及离开月球返回环月轨道时登月舱上升级发动机喷气的景象。

人造月球

所谓的人造月球,又叫太空反射镜,是利用反射的阳光,对地球某些特定的区域进行补光的人造小天体。最早由俄罗斯天文工作者实施这一计划,试图解决俄罗斯高纬度地区的照明问题。此外,太空反射镜还可以用来照亮发生地震或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地区,使救援工作在夜间也能进行。人造月球为人类带来光明的同时,不会产生二氧化碳之类的污染物,所以它称得上是一种环保型能源。但到现在还没有试验成功。日本也正在积极开展该项计划。

“嫦娥工程”是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代号。该计划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2004年3月,一期绕月工程(即“绕”)露面,该工程计划在2007年以前发射“嫦娥1号”卫星,围绕月球飞行;“落”就是发射月球软着陆器,试验月球软着陆和月球车巡视勘察,就地对月球进行探测,并开展月球天文观测等;“回”就是不仅向月球发射软着陆器,而且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采集关键性月球样品返回地球。

月亮上的“建筑物”

当代科学对于月球环境的认识是:月球是一个极端死寂和干燥的荒凉世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坑穴(环形山)。

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在美国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过程中,宇航员拍下了一些月面环形山的照片,单从这些照片看,环形山上分明留有人工改造过的痕迹。

例如,在戈克莱纽斯环形山的内部,可以看出有一个直角,每个边长为25千米;在地面及环壁上,还有明显的整修痕迹。更为奇特的是另一座环形山,它的边缘平滑,过于完整;环内呈几何图形,有的仿佛是画出来的平分线,在圆周的几何中心部位,有墙壁及其投影。该山外侧有一倾斜的坡面,形状如完整的正方形,在正方形内有一个十字,把正方形等分成对称的各部分。

其实,有关月球的多种令人不解的现象,在近200年人类对月球的观测过程中,已被陆续发现。

1910年11月26日发生日食时,法国和英国的科学家分别观测到“有一个发光的物体从月球出发”,“月亮上有一个光斑”。据观测者的描述,日食过程中月亮上出现的物体形状近似现代的火箭。

1953年12月21日,英国天文协会月球部主任威尔金斯博士透露:在月面的危海地区观察到了大量的“圆屋顶”;这些半圆形的“建筑物”呈耀眼的白色,它们中最小的直径也有3千米。

围绕地球卫星——月球出现的一系列无法解释的现象,已使科学界中的有识之士警觉到:地球外智能力量正在“使用”我们的月球。

探测月球留下的疑问

1954年,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公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在月面的危海发现了一座巨大的桥形建筑物,全长近13英里。这一发现得到了很多天文学家的确认。

那真是一座“桥”吗?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面研究所所长威尔金斯博士在广播节目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那个桥形物似乎是建造而成。”进而他又对听众的疑问——“如果是建筑物的话,能谈得更具体些吗?”做了回答:

“说它是建筑物也就是说它是运用了某种技术建造而成的。”他补充说:“那座桥还在月面上留下了投影,看上去与一般的桥没什么两样。”

在这次广播中,威尔金斯博士不仅只字未提这座桥是“自然形成的东西”,而且还多次强调它“似乎是人工建成”。

他对月面的危海情况了如指掌,但过去那里并不存在这座桥,这也是事实。

因此,他推测,这座桥很有可能是来自其他行星的“人”在近年内建造的。

不仅如此,这种智慧生物还陆续建造了四角形或三角形的壁状物,甚至还建造了圆顶状建筑物,在这里出现又在那里消失。这难道不是来自其他行星的智慧生物特意所为的吗?

苏联人在月面上发现了“塔状物”,这对美国航空航天局和白宫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震撼。然而,就在同年,即1960年11月20日,美国“月球轨道环行器1号”在执行月球探测任务时,也发现了月面“塔状物”。根据该环行器的观测,美国人称之为“金字塔”。发现的地点就是人类在月面首次留下脚印的“静海”。“环行器”拍摄的照片显示,那些金字塔有些像埃及的金字塔。

科学家们分析这些照片后得出了结论:这些金字塔的高度为12~15米。而苏联科学家对此高度的估计要大得多,比美国科学家估计的要高出3倍,即至少38米以上,相当于地球上一幢15层左右的大厦。

苏联空间工程学家亚历山大·阿布拉莫夫也研究过“月球轨道环行器2号”

所发回的照片,他认为这些金字塔的排列方式总在发生变化。他计算出这些金字塔的建造角度,运用几何学的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结果令人震惊:这些金字塔与人们所熟知的“埃及金字塔三角”的排列方式完全一致。在阿布拉莫夫看来,月面上被确信为人工所为的建筑物,竟然与地球上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所熟悉的埃及金字塔的构成方式完全相同,看来这很难用“偶然”一词加以解释。

这些金字塔位于月球的静海,而后来“阿波罗计划”所选择的登陆点正是静海。这看起来不像是某种巧合。美国航空航天局不会不知道月面金字塔所处的位置。这些金字塔的拍摄时间比“阿波罗计划”

要早3年,航空航天局试图向公众表明,他们并不知道,这些金字塔是自然形成还是人为建筑的,并认为有必要进行研究,然而他们为何当时不公开这些发现呢?显然,“阿波罗计划”的登月点选择在静海,其主要目的便是试图揭开这个谜底。

我们知道美国人对这次旅行采用了形似天文镜大小的微型导线及银质板,上面用特别方法标有以下材料:用74种语言向外星文明的呼吁、人权宣言中的摘录、埃森那哈会议通过的空间宇航法典摘录、美国总统的呼吁和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呼吁及无线电波。

阿波罗计划中第一次载人登月成功的是“阿波罗11号”,其载员是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及考林斯。

当“阿波罗11号”到达月球轨道时,机舱内只留下考林斯,而登月舱“猎户星”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送上月球表面后,双方通过双波双通道联系。其中一个主要通道伴有电视传真,第二通道为备用,同时美国航空航天局也可以接收到信号。

澳大利亚及瑞士的无线电爱好者也同样可以接收到这些信号。当他们刚一接触月球表面时,阿姆斯特朗就在话筒里叫喊起来:“见鬼,我真想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就在我们面前,在旁边有一个火山口,有几个宇宙飞船停放在那里。

飞船非常大,而且在监视着我们。”接着他嘶哑地喊叫起来:“请发令给考林斯,作起飞准备。”再说那位较为平静、不易激动的奥尔德林,他开动了主通道,着陆后抓起无色的月球土壤。他还拍下16毫米的彩色影片,记下了所有的情节。奥尔德林用主通道转播了一切,并开动了备用联系通道。在备用通道里他说道:“我看见了某些自由发光的石块。”

这些现象孰真孰假,也许只有等到我们能够直接深入到月亮之中时,谜底才能破解。

月球的表面

站在地球上看月球,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温柔、洁白的世界。然而,宇航员踏上月球后,看到的却完全不同,映入他们眼帘的,是那些奇妙的月面岩石。

月面岩石能够给我们带来诸如月球的年龄、月球的成因等信息,通过对月面岩石的分析,我们还可以破译困扰我们的诸多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