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超自然现象背后的玄机
11808200000007

第7章 特异功能(4)

许多研究者都清楚,记忆与长期专心是白痴天才的工具,是使白痴成为白痴天才的基础,科学上现在只能假定如此。一些心理学家如连斯利提出行为上的解释。连斯利相信,白痴天才是由于大范围的智力缺陷,而以增强某一单独方面的优势作补偿,这有些类似于盲人可能发展其听觉至极敏锐的程度,以帮助他察觉障碍和危险,补偿其丧失的视觉。查理斯和佐治的情形似乎支持了这种看法。查理斯和佐治小时父母在家里教他们,见他们对数码感兴趣,就给了他们一个银的日历。

近年来,研究者仍热衷于找到白痴天才现象的根本原因。他们在环境影响范围之外去寻找。目前,有的科学家相信,较为可信的答案将在我们解决了脑蛋白的化学之谜后被发现。他们暗示,那独特的像计算机一样的机构,或那高度发展的一组神经细胞,给予了白痴天才一种“狭窄”的天才。心理学教授伯陵克博士认为,左右大脑半球机能的划分可能影响某些才能,例如,大脑左半球有处理语言、作出决定等机能,如受到损害,这些机能即削弱或丧失,这可能导致大脑右半球的较大发展,而大脑右半球和艺术的技能有关。

1977年,希尔博士调查了300个收容智力迟钝者的机构,发现其内的9000名智力迟钝者中,竟有54名白痴天才,接近于每2000人中就有1个。

但是,白痴天才的数目很可能不止此数,因为并未有明确的标准判断白痴天才,再者,最令人感兴趣的是:有的白痴可以被培养成白痴天才。一个着名的日本美术家就是由白痴栽培出来的白痴天才的典型例子。这位日本美术家的智商只有40,语言和听觉都有损害,一位日本教育家鼓励他用图画日记来表现自己。初时,这孩子只临摹一些漫画,但有一天,这教育家见他画出极其惟妙惟肖的名古屋古堡风景。到了1960年,这“白痴”竟成了全日本知名的画家。

神秘的悬浮术

在传说中时常会提及一些人类的超凡能力,诸如他们不借助任何外力便可飘飘欲仙,从地面上升起来。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飘浮者”确有其人,他们凭借超凡的能力,可以克服地心引力将自己的身体慢慢地飘浮起来。当然这样的事仅出现在一些修炼多年的教徒、巫师身上,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还能将其他物品也带离地面悬浮起来。

在波兰小镇里有一位懂得悬浮术的算命大师,她的名字叫马瑞萨·罗兹恩斯卡娅。几个慕名而来的客人一起观看了她的表演。罗兹恩斯卡娅起先静静地坐在桌子旁读着卡片,突然,她说自己的头很痛,脸色十分惨白甚至疼痛地尖叫起来。就在这时,人们发现罗兹恩斯卡娅的身体竟然慢慢地悬浮起来。更令人惊奇不已的是,她的身体一直保持静止,悬浮到离地面三米的位置。最后,她的身体在空中旋转了两分钟随后慢慢地落了下来。

占卜师竟能当着数十位目击者慢慢地飘浮,怎不令人惊诧。悬浮之后的她,双目紧闭,脉搏十分微弱。从昏迷中醒来后,她竟问别人:“我为什么躺在这儿?”她记不清发生的所有事情,完全失忆了。

据历史记载,许多虔诚的教徒在痴迷的祷告中,也会慢慢地飘浮起来。

澳大利亚《历代记》中记载着一位名叫圣·巴兹尔的男子可以飘浮在人群头顶之上飞越澳大利亚河。天主教牧师们在悬浮能力上也不向俄罗斯圣徒示弱,天主教记载的懂得运用悬浮术将自己身体慢慢飘浮起来的人有许多,仅写入史册的就多达300人。

《画谜》中记录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837年7月18日,年仅8岁的涅考拉伊·依瑞罗维正在自己二楼的卧室睡觉,突然外面电闪雷鸣,把依瑞罗维从睡梦中惊醒。这个时候,小依瑞罗维的卧室突然出现一道闪电,在离床几步之遥的阳台上竟然站着一位高大秃头的老者,突然老者打开阳台门将小依瑞罗维抓起,迅速地带离住宅。几位仆人眼看着老者抓着小依瑞罗维穿过花园朝着Sviyage河飞速奔去。几分钟之后,小依瑞罗维就已出现在河对面,更神奇的是小依瑞罗维的衣服完全是干的。

1900年出版的《神秘地区》手册中讲述了一位名叫本恩迪科特·努瑞什斯基的男子突然看到一个男孩溺水,便奋不顾身地跳入河中将男孩救了出来的故事。然而,当努瑞什斯基从水中出来后人们才发现他身上都是干的。这时努瑞什斯基才意识到自己刚才是在水面上奔跑,这一点连他自己也无法解释清楚。

现代超心理学家至今也无法破解这些飘浮现象。被称为瑜伽修行者的印度教超在禅定派大师也懂得悬浮术。1986年,美国华盛顿曾进行了一场瑜伽修行者飞行大赛,这次竞赛是面对公众进行的。

大约20名瑜伽修行者在此一决高低,他们飘浮在空中,最低的也有60厘米,最高的可达到1·8米。

据说中国的僧侣们也可以轻易地将身体飘浮在空中。科学家一直尝试解开人体是如何摆脱地心引力飘浮在空中的,这种抵抗地心引力的事件看上去似乎没有任何理论基础,但却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着,一直令人困惑不解。

俄罗斯医师伊维格涅·普德科特诺维对此十分感兴趣,他将一个盘子冷却在-167益的电磁场环境下,随后在特殊装置控制下将这个盘子以每秒3000转的速度飞速旋转,这个时候,放在盘子里的物品开始悬浮起来,达到失重状态。

普德科特诺维的这一研究立即产生了炸弹式的轰动效应。许多专家开始致力于反地心引力的研究并提出许多反地心引力的理论和方法。美国科学家在特殊装置中将一个超导电体放置在磁体之上,这个超导电体便可在空中悬浮起来。这一原理被称作“梅肯尔效应”。依据这种作用原理,这个超导电体系统建立了一种作用场,这个作用场可使超导电体失重5%。普德科特诺维相信,今后可以依据这种作用原理,成功建立一种反地心引力系统。

一位荷兰科学家也成功地研制出了一种反地心引力装置,可以使一只活青蛙飘浮起来,他表示该装置无需借助任何外力,如弹跳力、推动力、飞行动力或爆炸力,只要将装置做大就可以将人飘浮起来。

俄罗斯大学心理系也在进行这种研究,三位实验者在催眠状态下在模拟轨道运行的太空船内出现轻度失重状态,当他们调整相应条件时,催眠者竟然完全达到失重状态。

神童的智能极限

一般而言,被称为神童的人,在很小或者比较小的年纪,就显示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惊人的才华”或者“非凡的禀赋”,他们的智商通常在120以上。世界音乐史上就一直神童辈出,如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

的莫扎特,还有美国小提琴家梅纽因等。其他各个方面,自古到今,惊人的神童也不断涌现。19世纪英国着名哲学家米尔3岁时就念希腊文,12岁时他已经修习过了基础几何学、代数学,对许多文学和历史典籍耳熟能详。现代“网络神童”凯斯·佩里斯,年仅13岁就成了全世界最年轻的CEO……有人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和以往时代相比,现在被人们早早地誉为“神童”(或所谓“成功孩子”)的似乎越来越多。有科学家冷静地指出,这并不是一种值得高兴的社会现象。西方社会学家进行一番分析、调查后说,所谓的“神童”绝大多数都是男孩子,而且大多为中产阶层家庭的孩子。这不免让人得出一些“社会学结论”:第一,神童是这些阶层家庭的“希望和寄托”(中产阶级具有某种“地位焦虑”,他们渴望“向上爬”);第二,神童的造就多是父母们后天威胁(甚至逼迫)的产物。首先在西方流行,而后不断蔓延的“超级婴儿运动”就是一个例证。一些父母们因觉得自己过于平庸而对下一代“野心勃勃”,他们从“胎教”和“0岁计划”开始,在孩子刚刚断奶时就给他一大堆“识字卡片”“益教玩具”。更加莫名其妙的是那些专门为生育出神童而做准备的“精子银行”。美国洛杉矶的一位心理学家选择了一个电脑科学家捐赠的精子,生下一名男孩。当孩子4个月时就有8个月大的孩子的活动能力,18个月就显示出对音乐有极大的兴趣。所以不少人感慨:神童的产生本身已经不再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了,所以也失去了其珍贵的意义。

研究告诉人们,神童固然拥有某种非凡的才能,但他们不一定就会生活快乐,身心健康,对社会贡献特大。首先,历史上的许多神童寿命都很短。

意大利着名画家、“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只有37岁的“短暂的辉煌”;而作曲家舒伯特也只活了31岁。虽然并不一定就是“神童短命”,但一些研究者还是指出,这里恐怕的确存在某种并非偶然的联系。其次,神童超常的知识和能力决定了他们的致命“社会缺陷”。比如,他们不能与同年龄的孩子们受同等水平的教育,而与大年龄的孩子交往又会不适应,以至成长中倍感寂寞和烦恼。所以,他们往往一开始就很难在社会上定位,有的甚至长期无法找到自己正确的社会角色。由于他们过于专注自己的世界和空间,接踵而来、不可避免的就是孤独感和社会的“异样看待”。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这就是神童对社会的意义。他们是某一方面的特殊人才,但在其他方面经常会“暗淡无光”。尤其是现代那些“人造神童”,因为社会和别人衡量他们的唯一标准似乎就是智力标准,而衡量智力的唯一标准就是智力测验,仿佛这个世界除了智力因素以外,其他都是“真空”。这本身就极大地局限了儿童在各方面均衡、自然的发展。他们不是在一个舒展和开放自由的空间长大的,像盆栽和园艺一样被蓄意加工,扭曲变形。一些神童表现出较低的社会交往、社会生活,甚至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在医学上,也有不少神童表现出头痛、腹痛、乱扯头发、焦虑和沮丧等不良生理和心理症状。所以一方面,神童作为一种现象固然是令人欣慰的,因为它证明了人类智力发展的潜能;但是另一方面,人为的刻意追求这种“高智商”又不是社会所需,甚至是对社会有害的。

有专家将白痴学者和神童在研究意义上“相提并论”,他们指出,无论是白痴学者还是神童,都是人类在某单一智能方面达到极限的体现。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有6种智能,即语言能力、数学逻辑能力、音乐能力、空间能力、身体运动能力和身体体力;但人身上的各种智能发展是不平衡的,而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一些专门领域的学者则认为,人有5种能力,即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5种能力在人身上各占一定的地位。从统一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智能都是遗传和环境的具体产物;从分开的角度看,具体的智能从执行程序上又分为外部智能、经验智能和内在智能,它们分别对应于“适应外部环境”“应付新的情况”和“对客观世界的总体把握”。所以,白痴学者或神童,都是将人类的某一种智能极限化的结果。在自然条件下,他们的出现是人类进步和强大的表现;但人为制造神童对社会而言,在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其中包括具体的物质负担和精神压力。

在挑战人类智能的极限时,白痴学者和神童都是某方面的成功者和佼佼者。就单一智能发展而言,白痴学者虽然是有多方面智能缺陷的残疾人,但他们对社会也是有用之人;而反过来,如果强调总体智能对个人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意义,神童也并不一定是“栋梁之材”。在人类智能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这两种“特例”,并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人类的智能、丰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