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球景观探奇
11808600000002

第2章 亚洲景观探奇(1)

人间仙境——黄山

黄山古代秦时称黟山,相传轩辕黄帝见此人间仙境,率手下大臣容成子、浮丘公来此炼丹,最后炼成。三人服下神丹,果然长生不老。现在黄山仍有炼丹峰,据说还有当年三人炼丹的丹井,而轩辕峰、容成峰、浮丘峰,也挺立于黄山诸峰之间。也正是得知此传说,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明皇下诏改黟山为黄山。

黄山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以奇特的自然景观着称于世,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并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保护区。黄山是地球上最秀丽神奇的山之一,大自然毫不犹豫在此地垒起了这座无与伦比的奇山,五大云海如人间天堂,两处温泉尽涌金泉玉液,千百奇松神态各异,数不尽的怪石惟妙惟肖。走进黄山犹如走进天堂,走进仙境。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览黄山后大发感慨,这足以说明黄山在中国名山中的分量。

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着称于世。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争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黄山还兼有“天然动物园和天下植物园”的美称,有植物近1500种,动物500多种。

奇松

黄山之松多而奇,落根于奇峰怪石之中。黄山松,它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以石为母,顽强地扎根于巨岩裂隙中。黄山松针叶粗短,苍翠浓密,干曲枝虬,千姿百态。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有的循崖度壑,绕石而过;有的穿罅穴缝,破石而出。忽悬,忽横,忽卧,忽起。

黄山松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只要石缝间稍有立足之地,它就能就势而长。

因此树形多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愈在险境,愈显神奇。依照它们的外形特征命名为迎客、送客、蒲团、凤凰、棋盘、探海、黑虎、麒麟、连理、接引等十大名松。更奇的是每棵松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来历,比如黑虎松,据传,古时一和尚去狮子林做功课,见有黑虎俯卧在松顶上,课毕返回,不见黑虎,只有古松挺立,干枝气势雄伟,一派虎气,因而得名。

最着名的黄山松有:

迎客松(位于玉屏楼的石狮前面),送客松(位于玉屏楼的右边),蒲团松(位于莲花溪谷),凤凰松(位于天海),棋盘松(位于平田石桥)。接引松(位于始信峰),麒麟松(位于北海宾馆和清凉台之间),黑虎松(位于北海宾馆和始信峰之间),探海松或叫舞松(位于天都峰的鲫鱼背旁边)——这就是黄山的十大名松。过去还曾有人编了《名松谱》,收录了许多黄山松,可以数出名字的松树成百上千,像一个个绰约多姿的仙子。

怪石

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着称。黄山的奇峰怪石,形态奇巧,千姿百态,有的像人,有的如物,有的似飞禽,有的若走兽,许多奇峰怪石都有自己的名字。如天都峰、莲花峰、鲫鱼背、梦笔生花、笔架峰;还有“天女散花”“天女绣花”“羊子过江”“仙人飘海”“武松打虎”“丞相观棋”等。

黄山石“怪”就怪在从不同角度看,就有不同的形状,在不同的天气观看情趣迥异,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站在半山寺前望天都峰上的一块大石头,形如大公鸡展翅啼鸣,故名“金鸡叫天门”,但登上龙蟠坡回首再望,这只一唱天下白的雄鸡却仿佛身一变,变成了五位长袍飘飘、扶肩携手的老人,被改冠以“五老上天都”之名。怪石分布可谓遍及峰壑巅坡,或兀立峰顶或戏逗坡缘,或与松结伴,构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画卷。

据说黄山有名可数的石头就达1200多块,大都是三分形象、七分想象,从人的心理移情于石头,使一块冥顽不灵的石头凭空有了精灵跳脱的生命。

云海

“黄山自古云成海”。云海,为黄山“四绝”中的又一绝。黄山是云雾之乡,以峰为体,以云为衣,其瑰丽壮观的“云海”以美、胜、奇、幻享誉古今,一年四季皆可观,尤以冬季景最佳。观云海的理想地点有五处:观前海在玉屏楼,观后海在清凉台,观东海在白鹅岭,观西海在排云亭。而登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则可尽收诸海于眼底,领略“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之境地。

我国的庐山、泰山、峨眉山等虽也有云海,但黄山的云海更有其特色,奇峰怪石和古松隐现云海之中,就更增加了美感。黄山一年之中有云雾的天气有200多天,水汽升腾或雨后雾气未消,就会形成云海,波澜壮阔,一望无边,黄山大小山峰、千沟万壑都淹没在云涛雪浪里,天都峰、光明顶也就成了浩瀚云海中的孤岛。阳光照耀,云更白,松更翠,石更奇。流云散落在诸峰之间,云来雾去,变化莫测。风平浪静时,云海一碧万顷,波平如镜,映出山影如画,远处天高海阔,峰头似扁舟轻,近处仿佛触手可及,不禁想掬起一捧云来感受它的温柔质感。忽而,风起云涌,波涛滚滚,奔涌如潮,浩浩荡荡,更有飞流直泻,白浪排空,惊涛拍岸,似千军万马席卷群峰。待到微风轻拂时,四方云漫,涓涓细流,从群峰之间穿隙而过;云海渐散,清淡处,一线阳光洒金绘彩,浓重处,升腾跌宕稍纵即逝。云海日出,日落云海,万道霞光,绚丽缤纷。

温泉

黄山“四绝”之一的温泉也很奇特。黄山的温泉有两处。位于紫云峰下的“朱砂泉”最为着名,素有“天下名泉”之称。传说此泉与紫云峰和朱砂峰相通,朱砂峰下的朱砂矿乃是它的源泉。泉水每隔数年要变一次颜色,因呈赤红色,故名“朱砂泉”。

黄山温泉每天的出水量约400吨,常年不息,水温常年在42益左右,属高山温泉。黄山温泉对消化、神经、心血管、新陈代谢、运动等系统的某些病症,尤其是皮肤病,均有一定的功效。相传轩辕黄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之后,白发变黑,返老还童,曾将此誉为“灵泉”,郭沫若称其“足比华清池”。

冬雪

黄山的冬雪可称得上黄山“第五绝”。黄山冬雪不同于北国的冬雪,它不是那种厚重严实并且持久不化的雪,黄山的冬雪,妙就妙在与黄山的松、石、云、泉巧妙而完美的结合。

雄伟壮丽的黄山,挺拔秀丽,冰雪又给她增添了无限的风采。劈地摩天的天都峰,宛如银装素裹的神女;隔壑相望的莲花峰,如同一朵盛开的雪莲;九龙峰也变成了一条蜿蜒腾飞的玉龙,飞舞在黄山的云海之上;西海群峰奇异的石林,像一个个身着素服的神仙,聚集在峰头之上。冰雪覆盖的狮子林,银峦相拥的玉屏峰,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景致。

佛教圣地——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唐初,松赞干布迎娶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为妻,为夸耀后世,在当时的红山上建九层楼,宫殿一千间,取名布达拉宫。据史料记载,红山内外围城三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宫殿之间有一道银铜合制的桥相连。布达拉宫东门外有松赞干布的跑马场。当由松赞干布建立的蕃王朝灭亡之时,布达拉宫的大部分毁于战火。

明末,在蒙古固始汉的武力支持下,五世达赖建立甘丹颇章王朝。1645年,开始重建布达拉宫,五世达赖由甘丹颇章宫移居白宫顶上的日光殿,1690年,在第司·桑结嘉措的主持下,修改红殿五世达赖灵塔殿,1693年竣工。以后经历代达赖喇嘛的扩建,才达到今日的规模。

布达拉宫外观13层,高110米,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由东部的白宫(达赖喇嘛居住的地方),中部的红宫(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组成。红宫前面有一白色高耸的墙面为晒佛台,在佛教的节日用来悬挂大幅佛像挂毯。

布达拉宫整体为石木结构,宫殿外墙厚为2~5米,基础直接埋入岩层。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高达数十米,每隔一段距离,中间灌注铁汁,进行加固,提高了墙体抗震能力,坚固稳定。

闪亮的屋顶采用歇山式和攒尖式,具有汉代建筑风格。屋檐下的墙面装饰有鎏金铜饰,形象都是佛教法器式八宝,有浓重的藏传佛教色彩。柱身和房梁上布满了鲜艳的彩画和华丽的雕饰。内部廊道交错,殿堂杂陈,空间曲折莫测,置身其中,步入神秘世界。

布达拉宫内部绘有大量的壁画,构成一条巨大的绘画艺术长廊,先后参加壁画绘制的有近200人,先后用去十余年时间。布达拉宫中各座殿堂中保存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和佛教艺术品。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坐落在灵塔殿中。塔高14.85米,是宫中最高的灵塔,塔身用黄金包裹,并嵌满各种珠宝玉石,建造中耗费黄金11万两。其他几座灵塔虽不如达赖喇嘛灵塔高大,其外表的装饰同样使用大量黄金和珠宝,可谓价值连城。

落拉康殿中有大型铜制坛城,坛城是佛教教义中世界构造的立体模型,也是佛的居住地,说法的讲坛。造型别致,装饰华丽。

萨松郎杰殿中供奉有用藏、汉、满、蒙四种文字书写的康熙皇帝长命牌位和乾隆皇帝画轴。表现了历代达赖同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在一些殿中还悬挂有清朝皇帝的匾额。在达居住的宫殿中还有大量豪华陈设、服饰。

公元17世纪,五世达赖建立甘丹颇章王朝并被清朝政府正式封为西藏地方政教首领后,开始了重建布达拉宫,时年为1645年。以后历代达赖又相继进行过扩建,于是布达拉宫就具有了今日之规模。

作为藏传佛教的圣地,每年到布达拉宫的朝圣者及旅游观光客总是不计其数。他们一般由山脚无字石碑起,经曲折石铺斜坡路,直至绘有四大金刚巨幅壁画的东大门,并由此通过厚达4米的宫墙隧道进入大殿。在半山腰上,有一处约1600平方米的平台,这是历代达赖观赏歌舞的场所,名曰德阳厦。由此扶梯而上经达松格廓廊道,便到了白宫最大的宫殿——东大殿。有史料记载,自1653年清朝顺治皇帝以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起,达赖转世都须得到中央政府正式册封,并由驻藏大臣为其主持坐床、亲政等仪式。此处就是历代达赖举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

红宫是达赖的灵塔殿及各类佛堂。共有灵塔8座,其中五世达赖的是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据记载仅镶包这一灵塔所用的黄金就多达11.9万两,并且经过处理的达赖遗体就保存在塔体内。西大殿是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堂,它是红宫内最大的宫殿。殿内除乾隆皇帝御赐“涌莲初地”匾额外,还保存有康熙皇帝所赐得大型锦绣幔帐一对,此为布达拉宫内的稀世珍品。传说康熙皇帝为了织造这对幔帐,曾专门建造了工场,并费时一年才得以织成。从西大殿上楼经画廊就到了曲结竹普(即松赞干布修法洞),这座公元7世纪的建筑是布达拉宫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里面保存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及其大臣的塑像。

红宫内的最高宫殿名叫萨松朗杰(意为胜三界),其内供奉有清乾隆皇帝画像和“万岁”

牌位。大约自七世达赖格桑嘉措起,各世达赖每年藏历正月初三凌晨都要来此向皇帝牌位朝拜,以此表明他们对皇帝的臣属关系。

今天,人们眼中的布达拉宫,不论是就其石木交错的建筑方式,还是从宫殿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来看,都能感受到它的独特性。它似乎总能让到过这里的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统一花岗石的墙身;木质屋顶及窗檐的外挑起翘设计;全部的铜瓦鎏金装饰,以及由经幢、宝瓶、摩羯鱼、金翅鸟做脊饰的点缀……这一切完美配合使整座宫殿显得富丽堂皇。大殿内的壁画亦算是布达拉宫内一道别致风景。在这堪称巨型绘画艺术长廊内,既记载有西藏佛教发展历史,又有五世达赖生平、文成公主进藏过程,还有西藏古代建筑形象和大量佛像金刚等,说它是一部珍贵的历史画卷毫不为过。独特的布达拉宫同时又是神圣的。因为在今天的中国,每当提及它时都会很自然地联想起西藏。在人们心中,这座凝结藏族劳动人民智慧又目睹汉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筑群,俨然已经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成为了藏民族的象征。

文化遗产——敦煌石窟

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但在近代,莫高窟遭到骗取、盗窃,文物大量流失,其宝藏遭到严重破坏。1961年,莫高窟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让人注意。近代,人们通常称其为“千佛洞”。

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有壁画或塑像,而其他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有壁画和塑像,有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宋木构崖檐5个,以及数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

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