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旺大坝1960年破土动工,五年后大坝合龙,1967年阿斯旺(Aswan)大坝工程正式完工。这个大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高坝工程,它高112米、长5千米,将尼罗河拦腰切断,在高坝内形成了一个长650千米、宽25千米的巨大水库——纳赛尔湖。到1970年,大坝内安装的12部水电发电机组全部投入运转。
在20世纪60年代阿斯旺大坝兴建时,人们对大坝的认识还是片面的。阿斯旺大坝建成后陆续出现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当中,有些是设计时预料到、但无法避免或无力解决的;有些则是有所预料、但对其后果的严重性估计不足的;还有些问题则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的。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认为,要精确地预测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还是相当困难的。由于在兴建大坝前,要判断大坝工程的后果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所以,目前很多国家的公众舆论和学者专家们往往对超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持反对或谨慎的态度。
综合评估大坝的利弊并非易事。首先,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很难用资金这个单一标准来综合衡量和测算;其次,目前人类还只是在观测大坝的近期后果,而对大坝的远期影响还很难预测判断,因为有些影响在大坝建成后的几十年内可能还不明显或尚未显露;另外,如何准确可靠地观测生态和环境的变化还是一个难题,例如,河水含沙量、水库鱼产量、水量蒸发率等数据可以比较准确地采集,但是还有很多数据的观测分析还有待探讨研究;还有,究竟以哪些数据信息来对超大型水利设施的效果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估,如何权衡判断利与弊,到底利多大、弊多深,利能否抵消弊,这些问题尚需深入探讨。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所有的超大型水利工程建成后,还没有一处建立起一个完整综合的生态和环境监测系统,上述的困难或许也是原因之一。
例如,从如何评价阿斯旺大坝对流行病发病率的影响这一问题中,就可以看出,综合评估大坝的利弊虽然非常必要,却是十分困难的。当年有的专家曾经提出,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将会导致血吸虫病患大量增加,主要的理由是寄生钉螺在缓慢的流水中会迅速繁殖。但是,大坝建成后的统计数字却表明,大坝建成前后血吸虫流行指数的差别并不明显,而肠血吸虫则在大坝建成后有增加,具体原因目前尚不明了,但似与大坝无关。
然而,流行病发病率不仅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其他因素如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居住迁移以及医疗卫生水平变化的影响。如果考虑到这些因素,分析大坝建成前后血吸虫流行指数的差别,就显得更复杂了。也许还需要在埃及找到一个经济、社会、医疗水平还停留在20世纪30~50年代状态的地区,这样才能观察到,在没有明显社会经济进步的情况下,建坝对血吸虫流行指数有什么影响。
实际上,仅仅讨论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还是不够的。因为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会转变成对人类社会经济的损害。例如,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尼罗河两岸土地肥力的下降迫使农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这大大提高了农业成本,降低了农业收益。1982年有一位土壤学家估计,由于土壤肥力下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得农业净收入下降了10%。结果,虽然因为水利灌溉条件的改善,使农作物由一年一季变为一年两季,单位土地面积的年产量增加了,但投入成本却增加得更快,导致农民净收入下降。
如果一个大坝已经建成多年,人类该如何面对它带来的种种正面、负面的影响呢?目前,世界各国民众主要有两种相反的看法。一部分环境保护人士主张废掉水库大坝及发电设施,他们认为,大坝所带来的各种效益与其产生的负面作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应该对大坝加以改造,既然大坝已经建成了,只好逐步治理相关的种种问题。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人类应该重视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积极采取措施,设法减缓这些负面影响,“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但是,也要看到,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有些是持久性的、难以治理的。所以,当我们在考虑大坝的直接经济收益时,万万不可无视大坝的负面后果。
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构思兴建,1955年起公开搜集世界各地的设计作品,至1956年共有32个国家233个作品参选,后来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的设计脱颖而出,共耗时16年、斥资1200万澳币完成建造,为了筹措经费,除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还曾于1959年发行悉尼歌剧院彩券。
在建造过程中,因为改组后的澳洲新政府与约恩·乌松失和,使得这位建筑师愤而于1966年离开澳洲,从此再未踏上澳洲土地,连自己的经典之作都无法亲眼目睹。之后的工作由澳洲建筑师群合力完成,包括PeterHall、LionelTodd与DavidLittlemore三位,悉尼歌剧院最后在1973年10月20日正式开幕。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小,内部是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
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尼港湾,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特色的建筑设计闻名于世,它的外形像三个三角形翘首于河边,屋顶是白色的形状犹如贝壳,因而有“翘首遐观的恬静修女”之美称。
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
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
悉尼歌剧院(SydneyOperaHouse)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灵魂,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每天络绎不绝,前往参观拍照。清晨、黄昏或星空,不论徒步缓行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
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标志,到过和没有到过悉尼的人,大概对世界着名的悉尼歌剧院都会有耳闻。造型独特的悉尼歌剧院是悉尼的标志,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于歌剧院本身了。当然,每一年在此举行的歌剧芭蕾舞等各种演出,也是许多澳洲人一年之中的重要节目。
雪白的贝壳造型的悉尼歌剧院,坐落在碧绿的海水和皇家公园宁静的草地森林之间,它给人的感觉既壮观又精致,既气象万千又微妙细腻。歌剧院所在的这片邻水地区也叫做环形码头,它离市中心很近,是悉尼重要的水路,每一天这里出发的船只运送着无数上下班的人和旅行的人。歌剧院于是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和左边的这些美丽的码头、右边的皇家公园构成了一处富丽堂皇的整体景色。
每到周末,环形码头小路的两边有很多唱歌的、弹琴的、做杂耍的和搞人体雕塑的艺人,路人或者站着或者围坐在他们周围欣赏着探询着;他们用阳光一样开朗的神情和路人交流着;歌剧院门前的广场上,常常有免费露天音乐会。
周末,这里是悉尼人也是旅游者酷爱的休闲地。你可以坐在海边,安静地喂着鸽子,看着海水听听歌,也可以加入露天音乐会随着节奏手舞足蹈。
塔尔寺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相传在他降生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檀香树,树上长出十万片显现出狮子吼佛像的叶子。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宗喀巴母亲依儿子信中嘱咐,以这株白檀香树和宗喀巴所寄狮子吼佛像为胎藏,砌石筑塔,以此纪念宗喀巴大师,塔尔寺由此得名。到明嘉靖年间,这里又先后建起一座坐禅静房和一座弥勒佛殿,塔尔寺初具规模,藏名称之“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身像慈氏洲寺”。
塔尔寺经明朝以来历代陆续增修扩建,逐步发展成有众多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组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古建筑群,全寺占地六百余亩,殿堂五十二座,僧舍等九千三百余间,僧人最多时达三千六百余人。
塔尔寺在佛、法、僧学、文化艺术、外事、供给、组织管理等方面,有一个非常发达完备的寺院系统。由于它在历史上的政治特殊性和宗教地位,使之成为西北地区佛教活动中心,而且在遍布全国的藏、蒙、土、裕固、纳西等民族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四百多年来,这里香火繁盛,人文荟萃,历代王朝政府对它关心备至,大力扶持,封授塔尔寺高级僧侣以各种尊号,给予优厚的赏赐。许多藏族历史上着名的高僧大德也对它特别厚爱,他们生前在这里讲经弘法,建殿造像,捐献大量法器,死后也在这里立塔埋骨,给塔尔寺留下大量珍贵文物、圣物法器。
塔尔寺四山环抱,殿宇雄伟,佛像庄严,梵塔棋布。其中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和大经堂为全寺主体殿堂。大金瓦寺初建于明嘉靖年间,建筑面积456平方米,大殿为3层通高19米的歇山式建筑,殿顶覆以镏金铜瓦,殿脊安置有“金轮”“金幢”“金鹿”,飞檐四出,各具形式。墙面用琉璃瓦砌成,图案精美,殿内有被誉为“世界第一庄严”的大银塔,殿堂正门上方悬有清乾隆皇帝御题“梵教法幢”匾额。整个大殿拔地而起,突出于周围建筑物之上,金顶红墙,灿烂雄伟,威严庄重。这里是主供宗喀巴和做法事的重要场所。小金瓦寺初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为“四合院”式布局,藏式双层平顶建筑,覆以镏金铜瓦的金顶,顶脊置有法器圣物,殿内主供各护法神像,陈列有被护法神制服的代表恶魔的熊、野牛、野羊等标本,这里充满威严、神秘的气氛。大经堂初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1912年失火焚毁后重修,总建筑面积2750平方米,经堂为平顶式建筑,是全寺面积最大的殿堂,气势宏伟,经堂内矗立的168根藏式楞柱对称排列,外裹有彩绘毛毯,柱间悬挂各种堆绣的卷轴画和幡幢、宝盖等,正上方供有无数佛像、藏文经典,设有达赖、班禅以及法台座,地上铺以地毯坐垫,可供三千僧人集体诵经。这里是全寺的经堂,也是塔尔寺显宗学院所在地。
除主体殿堂外,还有弥勒殿、九间殿、三世达赖灵塔、释迦殿、依怙殿、祈寿寺、居巴扎仓(密宗学院)、曼巴扎仓(医明学院)、丁科尔扎仓(时轮学院)、如来八塔、时轮塔印经院、活佛府邸、大厨房等建筑。其中令人称奇的是位于东北角上的大厨房,内设五口大生铜锅,据说这五口锅可容一石米、十头牛、二十只羊、五斗葡萄及蕨麻,不过只有在全寺僧人举行诵经等集体宗教活动才能派上用场。塔尔寺除有各种精美的佛像、法器、卷轴画和匾碑外,还保存有宋代的瓷坛、明代的龙瓷瓶、清代的龙鱼瓶、玉雕观音等众多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