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理知识大观
11808700000006

第6章 山岳峰峦大观(1)

麦金利山

麦金利山原名迪纳利峰,是最早征服北美大陆的原住民因纽特人或印第安人沿用久远的名字,迪纳利在印第安语中的含义是“太阳之家”。后来,此山以美国第25届总统威廉·麦金利的姓氏命名为“麦金利山”。

麦金利山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大草原上,号称“美国屋脊”。系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隆起的巨大穹隆状山体,有南北二峰,南峰即海拔6193米的北美洲最高峰,北峰高5934米。山上终年积雪,雪线高度为1830米。南坡降水量较多,冰川规模较大,有卡希尔特纳和鲁斯等主要冰川。山区由于受到温暖的太平洋暖流影响,气候比较温和,海拔762米以下生长着良好的森林。极目远眺整座山,绿色的森林,雪白的山峰,广阔的冰川,在阳光下相互辉映,风光优美,令人耳目一新。

地处雪域极地的麦金利山,是世界上最难征服的险山之一。层层冰盖掩住山体,无数冰河纵横其中,有时候,山间的风速可以达到每小时160千米。在这里,冬季最冷时气温低于-50益,在这里登山如同是在北极探险。

从18世纪被发现一直到1913年,麦金利山才首次被人类征服,以特德森·斯图特为队长的四人登山队终于在1913年6月7日到达顶峰。后来,斯图特在其出版的《麦金利攀登》一书中描述了他们攀登中的经历:“我们大部分时间待在冰川上,常常被浓雾、寒冷、潮湿以及阴暗所包围。周围陡峭的山上不时传来由不稳定雪层所造成的雪崩的巨响,雪崩前的雪雾经常盖过冰川。在雪崩前没有任何迹象,也不知道雪崩是否可能摧毁我们。”时至今日,麦金利山攀登史上已有90余人葬身山谷,被冰雪永远埋葬,其中包括许多知名的登山家。尽管如此,登山者人数还是逐年上升。为什么他们要冒着生命之险去攀登麦金利山呢?山脚处一块石碑上刻着的新西兰登山家爱德蒙的名言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山在那里!”山在那里,美也在那里,麦金利山以其无与伦比的天然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探险队。

丹霞山

丹霞山位于中国广东省北部,处于韶关市仁化、曲江两县交界地带。丹霞山被誉为岭南第一奇山。山体由红色沙砾岩组成,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极具特色,被称为“中国红石公园”。这里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狭义的丹霞山仅限于北部的长老峰、海螺峰和宝珠峰构成的山区,以宝珠峰最高,海拔409米。广义的丹霞山却包括了这里由红石组成的215平方千米的丹霞山区。

丹霞山区在地质构造中属于南岭山脉中段的一个构造盆地,地质学上叫丹霞盆地。在距今一亿年前后,南岭山地强烈隆起,这里相对下陷,形成一个山间湖盆。在湖盆中开始了红色碎屑物质的堆积。直到距今7000万年以前,在盆地中形成了一层厚度约3000米、粗细相间的红色沉积盆地地层。其上部1300米厚的坚硬沙砾岩,称为丹霞组地层,丹霞山的奇山异石,就发育在这层丹霞组地层上。在距今4000万~5000万年前后,随着地壳运动,整个湖盆抬升,锦江及其支流顺着裂隙对这一层红色沉积岩下切侵蚀,保存下来的岩层就成为现在看到的丹霞山群。据专家研究,丹霞山地区的地壳还在抬升,平均每万年上升0.97米。

构成丹霞山的岩层多呈水平状态,而且粗细、软硬不同。粗大的碎石组成的岩层称作砾岩,一般比较坚硬;粗细均匀的叫砂岩,更细的叫粉砾岩,砂岩尤其是粉砾岩比较软。软弱的岩层更容易受到风化和侵蚀,形成与岩层一致的近水平凹槽或洞穴,坚硬的砾岩则突出为悬崖。日久天长,洞穴加深、扩大,上覆岩层失去重力平衡就会出现崩塌。所以丹霞崖壁就是过去的崩塌面。如果洞穴进一步风化或流水侵蚀,而穿透了某个山梁或石墙,在上部岩层比较完整的情况下可能会保存下来,就是天生桥或穿洞。

比利牛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地处欧洲西南部,位于法国与西班牙的交界处,是两国的界山。比利牛斯山脉东起地中海海岸,西至大西洋比斯开海湾,绵延430余千米。

山脉宽度一般在80~140千米之间,东端最窄处,仅10千米,中部最宽处,达160千米,其山峰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

庞大的比利牛斯山脉实际上是阿尔卑斯山脉的延伸,具有阿尔卑斯山脉的自然特征。山体主要由花岗岩、古生代页岩和石英岩构成,在第四纪冰期时,这里冰川广泛发育,因此造就了遍布冰蚀谷、冰蚀湖的地貌特征。现代冰川多集中在海拔达3000米的冰斗和悬谷之内,总面积约为40平方千米。

比利牛斯山脉按自然特征可分为3个部分,即西比利牛斯山、中比利牛斯山和东比利牛斯山。

西比利牛斯山是从大西洋海岸到松波特山口的一段,该段山体由石灰岩构成,大多山峰海拔不到1800米。这部分山脉降水量最大,河流遍布,山体被河水侵蚀,形成山口,为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开辟了一条天然通道。这里的谷地适合栽种玉米、谷物和水果。

中段比利牛斯山包括从松波特山口到加龙河上游河口的这部分山体。这段山脉山势最高,险峰林立,终年积雪,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5座,比利牛斯山脉的最高峰阿内托峰海拔3404米,即位于此段。

这段山脉受地中海和大西洋气候影响较小,山间各地冬季的严寒气候延续时间较长。

东比利牛斯山又称为地中海比利牛斯山,是从加龙河上游到地中海海岸的一段,这段山脉海拔较低,多为由结晶岩组成的块状山地和山间盆地。

比利牛斯山脉蕴藏着丰富的矿藏,铁、锰、铝土、汞、褐煤等矿产丰厚。

另外,山中风光优美、景色宜人,是重要的旅游胜地,又是冬季登山滑雪的理想场所。

马卡鲁峰

马卡鲁峰是世界最高峰之一,属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尼泊尔和中国西藏边界。它曾受到攀登埃弗勒斯峰的登山家的注意,但到1954年才开始有人尝试攀登这座冰河覆盖的陡峭山峰。1955年5月15日,一个法国登山队两名队员库日(JeanCouzy)和泰瑞(LionelTerray)首先登上顶峰,两日内其他7人跟着到达。

马卡鲁山海拔8463米,是世界上排名第五位的高峰。位于东经87.1毅,北纬27.9毅,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其西北直线距离24千米就是珠穆朗玛峰。

沿西北山脊和东南山脊为界,其北侧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境内,南侧属尼泊尔王国。

马卡鲁山有五条主要山脊,分别为西北山脊、西南山脊、东北山脊、东南山脊和北山脊。北山脊上的卫峰名叫珠穆隆素峰,海拔高度为7816米。西北山脊的卫峰为马卡鲁2峰,海拔7640米。东南山脊的卫峰稍高,海拔8010米。

这些峰体上都覆盖着厚厚的冰雪,坡谷中分布着巨大的冰川,冰川上多锯齿形的陡崖和裂缝,冰崩雪崩也十分频繁。

火焰山

火焰山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北缘,古书称赤石山,维吾尔语称为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火焰山脉呈东西走向,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止吐鲁番桃儿沟,长100千米,最宽处达10千米,一般高度在500米左右,最高峰在鄯善吐峪沟附近,海拔831.7米。火焰山重山秃岭,寸草不生。

每当盛夏,红日当空,地气蒸腾,焰云缭绕,形如飞腾的火龙,十分壮观。

据地质学家说,火焰山是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坡前山带短小的褶皱,形成于喜马拉雅山运动期间。山脉的雏形形成于距今1.4亿年前,基本地貌格局形成于距今1.41亿年前,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岁月,跨越了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几个地质年代。火焰山自东而西,横亘在吐鲁番盆地中部,为天山支脉之一。

亿万年间,地壳横向运动时留下的无数条褶皱带和大自然的风蚀雨剥,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势和纵横的沟壑。在烈日照耀下,赤褐砂岩闪闪发光,炽热气流滚滚上升,云烟缭绕,犹如大火烈焰腾腾燃烧,这就是“火焰山”名称的由来。

火焰山深居内陆,湿润气流鞭长莫及难以进入,云雨稀少,十分干燥,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少,到达地面热量多;地面又无水分供蒸发,热量支出少,地温升得很高,火烫的大地既可烙饼,又能烤熟鸡蛋;而大地又把能量源源不断地传给大气。加上火焰山地处闭塞低洼的吐鲁番盆地中部,一方面阳光辐射积聚的热量不易散失;另一方面沿着群山下沉的气流送来阵阵热风,由于焚风效应,更加剧了增温作用,以上种种,使这里形成名副其实的“火洲”。

由于地壳运动断裂与河水切割,火焰山山腹中留下许多沟谷,主要有桃儿沟、木头沟、吐峪沟、连木沁沟、苏伯沟等。而这些沟谷中绿阴蔽日,风景秀丽,流水潺潺,瓜果飘香。其中最着名的要数吐峪沟大峡谷了。吐峪沟大峡谷位于鄯善县境内火焰山中段,北起苏巴什村,南到麻扎村,两村间的峡谷长约12.5千米,大峡谷面积约为12平方千米。南北两端有简易的盘山公路相连通。

南谷口西南距高昌古城13千米,位置优越。

吐峪沟大峡谷内有火焰山的最高峰。吐峪沟大峡谷的东西两峰,素有“天然火墙”之称,温度最高时可达60益。吐峪沟大峡谷浓缩了火焰山景观的精华。沟谷两岸山体本是赭红色,在阳光的照耀下便显得五彩缤纷,且色彩浓淡随天气阴、晴、雨、雾而变幻万千。

山涧小溪斗折蛇行向南流去,漫步谷底,溪流清澈。仰望千姿百态的五彩奇石,红、黄、褐、绿、黑等多种色彩杂陈于眼前。吐峪沟峡谷山体之奇、山岩之美、涧水之秀、珍果之甜,为其他峡谷所少有,称之为“火焰山中最壮美的峡谷”。

吐峪沟大峡谷底部的土壤呈黄红色。穿谷而过的天山雪水将黄红色的土壤冲出南谷口,在峡谷南端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这种土壤最适宜培植无核白葡萄,所以葡萄最早落户中国正是在吐峪沟。这里是吐鲁番无核白葡萄的故乡,也是无核白葡萄的出口基地之一。这里出产的无核白葡萄颗粒最大、甜味最浓,素有“葡萄中的珍品”之美誉。

葡萄沟也是风景秀丽、瓜果飘香的沟谷之一。葡萄沟位于火焰山西端,沟中铺绿叠翠,景色秀丽,别有洞天,同火焰山光秃秃的山体形成鲜明的对照。

葡萄沟内,两山夹峙,形成坡洼沟谷,中有湍急溪流,沟长8000米,宽500米,其间布满了果园和葡萄园。这里世代居住着维吾尔、回、汉等民族的果农,主要种植着名的无核白葡萄和马奶子葡萄,还有玫瑰红、喀什哈尔、比夫干、黑葡萄、琐琐葡萄等优良葡萄品种。沟中的无核白葡萄晶莹如玉,堪称天下最甜的葡萄。葡萄沟的崖壁中渗出泉水,汇而成池,池水清澈。漫步于此地,令人有不知身在炎炎火焰山中之感。

鲁文佐里山区

公元前150年,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绘制了一幅地图,表示尼罗河源于“月亮山”。1889年,德国登山者第一次确认了“月亮山”的存在,并带回了传说中的月亮山的确切消息,那就是鲁文佐里山脉。

1906年,西班牙探险者杜克·艾布鲁兹在当地居民的带领下攀爬鲁文佐里山。他们穿过大片的苔藓地到达山顶,发现山中生活着许多异常高大的动植物。

几经考察,人们最终得知鲁文佐里山脉长约130千米,呈西南-东北走向,沿刚果(金)和乌干达两国边界延伸,在蒙博托湖与爱德华湖之间,南端和维龙加火山群相连。西部地势高峻,向东逐渐降低,最高点是斯坦利山的玛格丽塔峰,海拔5109米,是次于乞力马扎罗山和肯尼亚山的非洲第三高峰。虽然鲁文佐里山脉离赤道线仅48千米,但因为山顶海拔较高,所以终年积雪,是非洲大陆上少有的永久雪场之一。

古希腊人将鲁文佐里山称为“月亮山”是有道理的,因为它能够像月亮一样显露出光芒,而且并不完全靠雪,其岩石本身也发光。

鲁文佐里山脉雨雾甚多,一年中山峰笼罩在云雾中多达300天,终日雨雾弥漫的天气,让人觉得雨像是从山中来的一样,所以当地人称它为“会造雨的山”。鲁文佐里山区生活着很多奇异的动植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几乎都比其他地方的至少大1倍。鲁文佐里山脉的蚯蚓与人的拇指一样粗,长1米左右;这里的黑猪是非洲野猪中的庞然大物,重约160千克,站立时从脚到肩部的高度能达到1米;山上的竹子高达9~15米,而且生长密集,阳光都穿不透它;这里的优势树种——雪松、樟树和罗汉松,生长高度更高达49米。

巨大的半边莲和千里光是鲁文佐里山脉最引人注目的植物。在别的地方,半边莲通常高约10厘米,最高不过1米,千里光一般高1~5米,但在鲁文佐里山脉,它们都长得比两层楼还要高!

植物学家认为,这里的植物之所以长得异常高大,是因为这里雨量丰富、阳光充足以及土壤呈酸性。在参天大树云集的森林里,天生喜好阳光的乔木为了得到充足的阳光和雨露,必须比周围的树长得更高大,加上酸性土壤适合这些植物的生长,所以鲁文佐里山脉的植物普遍都长得异常高大。至于动物为什么也长得异常高大,也许是因为作为动物食物的高大植物中含有某种生长激素,但目前科学家们还无法给出科学的解释。

天山

天山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的乌恰县克孜尔河谷,直到哈密星星峡以东,全长2500千米,南北宽100~400千米,平均海拔为4000米,是亚洲最高大的山系之一,也是南、北疆的天然分界线。

天山海拔2800~4000米的山间谷地,无数的河溪、泉流滋润着大大小小的高山草甸,这里是优良的夏季牧场。海拔1800~2800米之间,高山河流将山体切割成条条幽深的峡谷,形成块块河谷低阶地,这里水源丰富,生长着云杉、杨树、榆树等多种乔木,林间有茂密的草甸,也是良好的牧场。1800米以下,有不少山间盆地,河渠纵横,农田阡陌,是天山山麓地带发达的农业区。

据统计,天山有冰川9128条,总面积近9260平方千米,储水量相当于长江一年的入海水量。冰川融水成为新疆主要河流的补给水源。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是天山第三高峰,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境内。距博格达峰两侧不到3千米处,并立着海拔5287米的帕格提峰和海拔5213米的未万别克峰,三座山峰连在一起,并称“雪海三峰”。在博格达峰区15平方千米范围内,共有7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巨大的博格达峰群,是天山东段的山脉中唯一的大型峰群。博格达峰虽然并非天山山脉诸多高峰之最,但凭着它的神奇与险峻,成为新疆各族人民心中最有神性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