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食用外,海带还可以制海带酱油、海带酱、味粉。日本人用海带磨成粉,作为红肠等食物的添加剂,把海带茶作为表示喜庆的高贵食品。
工业上用海带提取钾盐、褐藻胶、甘露醇,用来代替面粉浆纱、浆布,制酒时用作澄清剂,还可作医疗用品。
深受人们喜爱的海产
紫菜外形简单,由盘状固着器、柄和叶片3部分组成。叶片是由1层细胞(少数种类由2层或3层)构成的单一或具分叉的膜状体,其体长因种类不同而异,自数厘米至数米不等。含有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叶黄素、藻红蛋白、藻蓝蛋白等色素,因其含量比例的差异,致使不同种类的紫菜呈现紫红、蓝绿、棕红、棕绿等颜色,但以紫色居多,紫菜因此而得名。
紫菜叶状体多生长在潮间带,喜风浪大、潮流通畅、营养盐丰富的海区。
耐干性强,适宜光照强度为5000~6000勒克斯,具有光饱和点高、光补偿点低的特点,属高产作物。对低温的适应力随藻体水分含量不同而变化,在快速干燥至含水20%时,经-20益左右的低温冷藏数月到1年,放回海水中仍能恢复活力。对海水比重的适应范围广,但以1.020~1.025为宜。丝状体耐干性差,要求低光照,故自然分布于低潮线以下。在气温开始下降、有海水流动的条件下,壳孢子形成后往往在每天上午9~11时大量放散,呈明显的日周期性。
紫菜含有高达29%~35%的蛋白质以及碘、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类,味鲜美,除食用外还可用以治疗甲状腺肿大和降低胆固醇,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海藻。
早在1400多年前,中国北魏《齐民要术》中就已提到“吴都海边诸山,悉生紫菜”,以及紫菜的食用方法等。唐代孟诜《食疗本草》则有紫菜“生南海中,正青色,附石,取而干之则紫色”的记载。至北宋年间紫菜已成为进贡的珍贵食品。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不但描述了紫菜的形态和采集方法,还指出紫菜主治“热气烦塞咽喉”,“凡瘿结积块之疾,宜常食紫菜”。
紫菜的养殖历史很悠久。日本渔民可能在17世纪上半叶已用竹枝和树枝采集自然苗,并进而用竹帘和天然纤维水平网帘进行养殖。长期以来,紫菜苗只能依赖天然生长,来源有限,故养殖活动的规模不大。
1949年英国K.M.德鲁首先发现紫菜一生中很重要的果孢子生长时期是在贝壳中度过的,这为研究天然苗的来源开辟了道路。接着,日本黑木宗尚和中国曾呈奎分别于1953年和1955年揭示了紫菜生活史的全过程,为人工育苗打下了理论基础。此后紫菜养殖才进入全人工化生产时期,产量开始得到大幅度提高。坛紫菜(Porphyrahaitanensis)、条斑紫菜(P.yezoensis)和甘紫菜(P.tenera)是主要的养殖种类。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但以温带为主。现已发现约70余种。自然生长的紫菜数量有限,产量主要来自人工养殖。
美丽多姿的裙带菜
裙带菜为温带性海藻,它能忍受较高的水温,我国自然生长的裙带菜主要分布在浙江省的舟山群岛及嵊泗岛。而现在青岛和大连地区也有裙带菜的分布,实际是早年先后从朝鲜和日本移植过来的。
裙带菜的孢子体为黄褐色,外形很像破的芭蕉叶扇,高1~2米,宽50~100厘米,明显地分化为固着器、柄及叶片三部分。固着器为叉状分枝的假根组成,假根的末端略粗大,以固着在岩礁上,柄稍长,扁圆形,中间略隆起,叶片的中部有柄部伸长而来的中肋,两侧形成羽状裂片。叶面上有许多黑色小斑点,为黏液腺细胞向表层处的开口。
日本裙带菜栽培的历史悠久,也是一个消费大国,在裙带菜的营养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日本人从公元前就开始食用海藻,这从出土的贝冢遗迹的发掘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另外,位于日本北九州市的裙带菜神社和北九州市对岸下关市的住吉神社现在仍然保留着在每年春节那天清晨,神社的主持步入海中举行裙带菜收获的仪式,并将收割的裙带菜在神前供奉后宣布裙带菜收获季节开始的传统。
裙带菜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据初步分析每百克干品中含粗蛋白11.6克,精脂肪0.32克,糖类37.81克,灰分18.93克,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粗蛋白质含量高于海带,其味道也超过海带。裙带菜不仅是一种食用的经济褐藻,而且也是可作综合利用提取褐藻酸的原料。
古老的植物——蓝藻
蓝藻是原核生物,又叫蓝绿藻。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黏藻。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生物。
蓝藻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染色质和色素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中。该核物质没有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或拟核)。在蓝藻中还有一种环状DNA——质粒,在基因工程中担当运载体的作用。和细菌一样,蓝藻属于“原核生物”。
它和具原核的细菌等一起,单立为原核生物界。
所有的蓝藻都含有一种特殊的蓝色色素,蓝藻就是因此得名的。
但是蓝藻也不全是蓝色的,不同的蓝藻含有一些不同的色素,有的含叶绿素,有的含有蓝藻叶黄素,有的含有胡萝卜素,有的含有蓝藻藻蓝素,也有的含有蓝藻藻红素。红海就是由于水中含有大量藻红素的蓝藻,使海水呈现出红色。
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有不少蓝藻(如鱼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原因:
含有固氮酶,可直接进行生物固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有的蓝藻也作为人们的食品,如着名的发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
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暴发,被称为“绿潮”(和海洋发生的赤潮对应)。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的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如微囊藻)还会产生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绿潮中含有大量MC。MC除了直接对鱼类、人畜产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MC耐热,不易被沸水分解,但可被活性炭吸收,所以可以用活性炭净水器对被污染的水源进行净化。天敌蓝藻等藻类是鲢鱼的食物,可以通过投放此类鱼苗来治理藻类,防止藻类暴发。
引发“绿潮”的浒苔
浒苔是绿藻门石莼科的一属。藻体直立,管状中空或者至少在藻体的柄部和藻体边缘部分呈中空,管状部分由单层细胞组成。藻体单条或者有分枝,圆柱形,有时部分扁压。藻体基部细胞生出假根丝,向下形成固着器。每个细胞有1个细胞核,1个片状叶绿体,常有1个或者多个蛋白核。营养繁殖时,藻体断裂形成新藻体。
单细胞藻类个头小,表面积大,所以吸收养分快,又因为它们很容易死亡或被动物吃掉,所以一旦有合适的条件,它们就会以惊人的速度不停地繁殖。
大量繁殖的藻华生物不仅会堵塞鱼类的呼吸,致其死亡,而且会遮蔽射入水体的阳光,使固着在水底的其他藻类因缺少阳光而死去;有的藻华生物还会释放毒素,并在鱼和贝类中积累,水鸟或人类在摄食这些鱼和贝类之后便会中毒;藻华生物本身死亡之后还会腐烂分解,从而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从而彻底让它爆发的水域成为“死水一潭”。
浒苔则不然。正因为它是多细胞生物,它的繁殖速度要比单细胞的藻华生物慢,因此浒苔爆发是很少发生的,往往还没轮到它疯长,有害藻华就先行发生了。但是,浒苔有一种本领,可以分泌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阻止藻华生物的繁殖,所以在碰巧的情况下,浒苔也可以先于藻华生物爆发。
浒苔虽然无毒,但是大规模爆发也不是什么好事。和赤潮一样,大量繁殖的浒苔也能遮蔽阳光,影响海底藻类的生长;死亡的浒苔也会消耗海水中的氧气;还有研究表明,浒苔分泌的化学物质很可能还会对其他海洋生物造成不利影响。浒苔爆发还会严重影响景观,干扰旅游观光和水上运动的进行,这正是人们想要竭力消除的最大不利影响。所以,现在国外已经把浒苔一类的大型绿藻爆发称为“绿潮”,视作和赤潮一样的海洋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