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自己不会发光,它只是反射了太阳光。月亮的反照率不高,只有7%,或者说,月亮只把从太阳那里得到的7%的太阳光反射了出来,不管是这次中秋时的满月还是其他什么时候的满月,都是这样。所以,我们不必在这一点上作特别考虑。
关于月亮是否圆,就应该说明白了。农历每个月的十五叫做望,这一天的月亮就叫做望月,这些都没有问题。习惯上人们都把这一天的月亮看做是最圆的,而实际上,这是不对的。问题在于应该明确农历中的这个“望”和“望月”,与天文学上有着确切定义的“望”和“满月”,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亮,它们相差180毅就叫“望”,因此,在天文学的书里,“望”有一个非常确定的时刻:哪天几时几分。这一时刻,月亮最圆。那么,这时刻是不是就在农历望的那一天呢?有可能,但在多数情况下则不是,它往往是在农历每个月的十六,甚至在十七。说实在的,农历八月十五而恰逢天文学上的“望”的机会不多,通常是十六的月亮比十五的更圆。
举例来说:农历乙亥年是猪年,相当于1995年1月31日到1996年2月18日,因碰上闰年,有十三个月,从农历来说,这十三个月的每月十五都是“望”。从计算历法的天文台来说,这十三个相应的天文学上的“望”的时刻,在农历十四的有一次,十五的三次,十六的七次,十七的两次。下一个农历年是丙子年,是鼠年,有十二个月,相当于1996年2月19日到1997年2月6日,十二个相应的天文学上的“望”在农历十五和十六的各五次,有两次在农历的十七。这充分说明,在多数情况下,天文学上的“望”不在农历十五,农历十六的月亮往往比十五更圆些。
至于同样是天文学上的那个“望”,满月的大小也不一致,这就得说说它的距离了。满月而离得比较近的时候,当然比远的时候要大些。我们已经说过,月亮绕地球运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在轨道近地点时离地球35万多千米,远地点时约40万多千米。月亮从轨道上的近(远)地点出发,转了一圈之后再回到近(远)地点来,平均需要27日13小时多,可是从一次满月到下次满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多,两者相差2天不到一些。这就告诉我们:同样是一次满月,由于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月亮的大小也是不一样的。
只有既是满月,月亮又是在近地点附近,它才是又圆又大。这怎么可能每年都赶在中秋节之夜呢!
至于某一年的中秋月亮究竟什么条件、什么情况,得具体分析,看它离天文学上“望”的时刻有多长、离轨道近地点有多远,此外还有些别的条件。
尽管如此,我们完全可以照常喜欢中秋月亮,沐浴在清澈的月光中,欣赏唐代大诗人的诗句:“一年明月今宵多”,或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球是地球的寄生虫吗
月有阴晴圆缺,世界上很多美好的故事和感情都和月亮相关。但如果月球真的永远地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可能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失落。可是,五名俄罗斯科学家认为月球是地球的一只体格庞大的寄生虫,月球强大的引力导致地球自然灾害不断。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考虑在月球上引爆原子弹,摧毁月球只需要在俄罗斯的“联盟”型火箭上装上6000万吨级的核弹头,然后将它们射向月球即可。
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自古以来,阴晴圆缺,它一直陪伴着我们。然而,五名俄罗斯科学家对月球却有另一种看法,他们不仅认为月球是地球上发生的许多自然灾害的祸源,还向俄政府提出了一项令人瞠目结舌的建议:将月球摧毁!
摧毁月球!无论是谁,只要听到这几个字,一定会认为这是某部科幻片中的情节,要么就是提出这一建议的人是个疯子,而且其疯狂的程度非语言可以形容。然而,“摧毁月球”既不是科幻片中的情节,提出这一建议的科学家也自认为他们不是疯子。他们都是俄罗斯响当当的科学家,他们声称,提出这一建议绝非心血来潮,而是有着充分的根据,是他们经过多年研究得出的结论。
为首的科学家名叫弗拉迪米尔·克鲁因斯基。此人在世界物理学界的名气并不是很大,但在俄罗斯却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天体物理学家,也是“摧毁月球”计划最坚定的支持者。他指出,俄罗斯位于北半球,大部分国土靠近北冰洋,冬季太过漫长,不仅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冰天雪地的生活也让许多人望而生畏。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长久以来被视为人类朋友的月球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克鲁因斯基因此联合其他四名顶尖物理学家,展开了“月球对地球的影响”这一课题的研究,并最终提出了大胆建议:摧毁月球。这些科学家认为,摧毁月球,将使整个地球成为人类生存的天堂,俄罗斯寒冷的冬季会因此一去不复返。
克鲁因斯基表示,很多人听到摧毁月球的设想后大吃一惊,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千百年来,月亮在人们的心目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声望”。可是稍微有些天体物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月亮其实是地球的枷锁,它就像一个链球,紧紧地拉着地球,使得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使得海潮起起落落。所以,说月球是地球的一只体格庞大的寄生虫并不为过。
那么,摧毁月球对地球乃至人类究竟有哪些好处呢?克鲁因斯基解释说:
“消灭月球,人类就消灭了饥饿,消灭了地球上许多灾难与痛苦。”这位物理学家接着分析说,月球强大的引力将地球拉歪了,使得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以一种笨拙的倾斜的姿势绕着太阳转,因此使得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无常。
在俄罗斯,每到冬天,寒气逼人,几乎一切作物都停止了播种与生长。在同一时间,无情的旱灾会肆虐非洲大陆。
只要将月球摧毁,地球也就不再倾斜。如果地球的倾角变成0毅,这就意味着季节变化从地球上消失,整个地球就会拥有适宜的气候,有些地方则会拥有永恒的春天。到那个时候,现在的沙漠会变成绿洲,农作物会茁壮成长。全世界的孩子们也就不会忍饥挨饿,他们的脸上会重现灿烂的笑容。
摧毁月球的难度不大。事实上,“摧毁月球,造福人类”这一惊人构想早就有人提出过。在1991年,《世界新闻周刊》便报道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数学教授亚历山大·阿比安就曾提出类似的想法。当时,阿比安在接受这家周刊的采访时口气异常坚定地说:“我现在无法预测人类何时会摧毁月球,但这件事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阿比安同样是从为人类造福的角度提出摧毁月球这一建议的。
《纽约时报》援引当年负责对这一计划进行绝密研究的科学家莱昂纳德·雷费尔的话说,美国空军是在月球上引爆原子弹计划的支持者,因为苏联于1957年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航天方面,美国人落在了苏联人的后面,在月球上引爆原子弹,可以提升美国人的信心。然而,经过仔细权衡,美国空军高层认为这一计划的风险已经远远超过了从中获得的好处。
因此,在月球上引爆原子弹的计划才以流产告终。
那么,在人类现有的条件下,是否有可能使月球从宇宙蒸发呢?克鲁因斯基认为,现在的问题不是人类有没有能力摧毁月球,而是俄罗斯和其他国家是否同意这么做。他指出,摧毁月球计划并不复杂,只需要借助核武器就能把地球从月球的阴影下解放出来。
克鲁因斯基透露,摧毁月球对于今天的人类来说,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只需要在俄罗斯的“联盟型”火箭上装上6000万吨级的核弹头,然后将它们射向月球即可。他说:“我们(俄罗斯)现在拥有成百上千枚核武器,这些可怕的武器不仅没有多少实际用处,而且关于裁减核武器的谈判还耗时费力。用它们来摧毁月球,也算是为人类造了福。”
据悉,这五名科学家已经把他们的建议郑重地提交俄罗斯政府。克里姆林宫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士表示,这一建议不仅让政府高层觉得新鲜,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政府向这些科学家许诺,将对这一建议的可行性进行认真研究。
原来,月球竟然是地球的寄生虫,可是如果真的摧毁了月球,宇宙一定会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好是坏?我们无法预知。我们只希望科学家能慎重考虑,然后再做决定。
人类与月球的关系
月亮与人生
天体中与我们地球关系最密切的是太阳,其次就是月亮了。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吟诵、描绘月亮,抒发自己的情思。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几乎人人会背。宋文学家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词更是脍炙人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多少人企盼团圆的愿望。
明月当空照,常给人以舒畅、欢乐的心情,而在没有月亮的晚上,人们的心情容易是忧郁、沉重的。月亮跟人生的关系或许是相当密切的。
“涛之起也,随月盛衰”,沿海的潮汐活动就是主要由月亮的引力作用产生的。海水有规则的涨落,给人们的渔业生产与航海提供了方便。
月亮既然有能力对海洋的水体起作用,那么,它对人体中的血液及其他液体,也应有所作用(人体中水分占80%以上)。研究表明,月亮对人体的作用或影响是多方面的。
就月球相对于地球与太阳的位置来说,是四个关键的日子,就1990年间住院患者的精神状态分析,发现周期性的精神病率在满月时最高;酗酒闹事者亦在满月时为最高。
张巨湘在《月相在灾害事故中的重要地位》(刊《灾害学》1991年第2期)一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资料,说明几大类重大事故(大型厂矿火灾、客车翻车与撞车、火机失事、大型海轮海难、火车严重事故)都跟月相有一定的关系,并指出,在4个关键日当天及其前后各一天(共3天)内是事故的高潮。
他还提出几种解释,比如生物的潮汐效应(类似于海水的潮汐)电磁干扰等。
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赵景明在1989年探讨月球对人体的影响时,认为是人体内存在有月球控制的生物潮潮点。人体内有80%水分。月球对人体的引潮力作用,可能影响人体的水分变化,导致了情绪兴奋和抑制出现,因而产生与平常不一样的行为事件。
还有人认为人体是磁场,内外磁场一般处于动态平衡。当朔、望时,日—月—地处于一线时,人体受月球等外界磁场急剧冲击,而失去平衡,使人脑功能受到干扰而出现周期性的情绪变化(类似于共鸣作用)。大脑的机能紊乱,判断力下降,会导致交通失控,引发交通事故。
美国科学家阿·利·韦伯在《月球的影响》一书中指出,月亮和其他外天体对我们中的一些人有直接影响,对多数人有潜在影响。这种看法已为不少事例所证实,值得注意。
天文潮汐与地球
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海洋水面发生周期性涨落的现象叫做海洋潮汐。蔚蓝色海洋,烟波浩渺,运动不息。其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就是海洋水面按时涨上来,落下去,落下去,又涨上来,天天如此,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海呼吸”,不过,科学名称叫“海洋潮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