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鲜为人知的月球奥秘
11815800000007

第7章 月球的地貌(3)

月球山脉上也有峻岭山峰。现在认为大多数山峰的高度与地球山峰高度相仿。根据1994年美国“克莱门汀”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数据,人们曾得出月球最高点为8千米的结论。然而,根据我国“嫦娥一号”获得的数据,人们推测月球上的最高峰高达9840米。月面上高6千米以上的山峰有6个;5—6千米的有20个;3—6千米的则有80个;1千米以上的有200个。月球上的山脉有这样一个普遍特征:两边坡度很不对称,向海的一边坡度大,有时为断崖状,另一侧则相对平缓。

月陆

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面上的明亮的部分就是月陆。月陆也被称为月球高地。月陆并非一马平川,而是峰峦起伏,山脉横贯。

月陆表面由结晶岩石组成,主要有斜长岩、结晶岩套和克里普岩。斜长岩是由95%的钙长石及少量的辉石、橄榄石组成的。结晶岩套富含镁,由斜长石、橄榄石、辉石、尖晶石等矿物组成。克里普岩最早发现于“阿波罗12号”

飞船所采集的月壤样品的浅色细粉末中,后来发现在月陆上广泛分布,主要成分为钾(K)、稀土元素(REE)和磷(P),经济价值很高,形成方式与地球上的花岗岩相似,因而也被称为“月球上的花岗岩”。

探秘月海盆地

要想揭开月球质量瘤之谜,非得了解月海是如何形成的不可。像认识地球表面结构特征一样,月面主要分两大构造单元,月海和月陆。

月海的主要特征是月球表面共有22个月海,向着地球的月球正面有19个,背面有3个。月球正面的月海面积约占半球面积的50%,背面的月海面积只占那半个球面的2.5%。大多数月海呈闭合的环形结构,周围被山脉包围着,山与海的形成有密切关系,月球质量瘤就与这类月海相对应。正面的月海多数是互相沟通的,形成一个以雨海为中心的更大的环形结构。背面的月海少,而且小,同时,都是独立存在的。月背中央附近没有月海。月背有一些直径在500千米左右的圆形凹地,称为类月海。正面没有类月海。月海主要由玄武岩填充。

根据月海的这些特征,科学家们可进一步考察月海是如何形成的。

早在19世纪末,美国地质学家吉尔伯特就注意到月海的特征。他首先提出雨海的形成问题。他认为雨海是典型的环形月海。它是由外来的巨大陨石撞击在月面上,将月球内部岩浆诱出,大量岩浆漫出月面,而破碎的陨石物质及月面物质被抛向四周,形成环形月海。这就是吉尔伯特提出的“雨海事件”。据计算,这次事件的“肇事”陨石直径约20千米,它以每秒2.5千米的速度撞击月面。对月球考察的许多事实支持了吉尔伯特的观点,这也就是月海形成的外因论。美国“阿波罗14号”载人飞船的着陆点,就选在雨海事件的喷射堆积物———弗拉·摩洛地区上。从这里采集的岩石样品几乎都有遭受过冲击和热效应的明显特点。雨海的面积约88.7万平方千米,比我国青海省稍大一点。在22个月海中,雨海面积仅次于风暴洋,居第二位。它和风暴洋、澄海、静海、云海、酒海和知海构成月海带。从地形的角度看,它是封闭的圆环形,四周群山环抱,属典型的盆地构造。从地势的角度看,雨海地区非常复杂,极为壮观。

它囊括了月面构造的诸多方面。因此,雨海区域很早就引起了天文学家们的兴趣。

从月海形成的外因论看,月面学家又找到一个最有说服力的典型冲击盆地,它就是享有盛名的东海盆地。东海盆地主要在月球背面,直径约1000千米。它的中央区是东海,东海直径约250千米。人造月球卫星拍下的清晰的东海和东海盆地的照片,充分显示出东海外围有三层山脉包围,形成巨大的环形构造区。

与此同时,也有些科学家认为,环形月海是月球自身演化的产物。他们根据月海玄武岩年龄鉴定,推知月海玄武岩有5次喷发。

大致时间是在距今39亿年至31亿年前。月海形成的先后次序为:酒海—澄海—湿海—危海—雨海—东海。

然而,上述提到的只是假说,还没有形成定论。月海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月球质量瘤是如何形成的呢?

目前的看法也分内因说和外因说两个体系。内因说认为,外来的陨石对月面轰击,诱发月球内部密度较大的熔岩流出。我们已经知道,月海是由比重为每立方认厘米重3.2—3.4克的玄武岩组成。相比之下,月面高地主要由富含长石的岩石组成,它们的比重小于每立方厘米2.9—3.1克。可见,填充月海的熔岩远比月面高地的岩石密度大。月球正面环形月海又多,从而显现出质量瘤与月海共生的局面。那么,为什么非环形月海没有与质量瘤共生的对应关系呢?持内因论的月质学家指出,这是因为环形月海流出的填充熔岩比非环形月海填充的熔岩厚很多。两者只有数量上的不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主张外因论的月质学家则认为,环形月海都是由外来的陨石撞击月面形成的。这些小天体的密度比初始的月壳密度要大。因此砸入月面形成体内“肿瘤”。也就是说,质量瘤是外来天体的残余与月岩的混合物。诚然,这些只是假说,月球质量瘤依然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探秘月谷和月溪

月球上除了环形山、月海、月陆、山脉等地理特征外,在月面不少地区还能看到一些暗色大裂缝,弯弯曲曲,绵延数百千米,宽几千米,甚至数十千米。

这些大裂缝看起来就像地球上的沟谷一样,较宽的被称为月谷,较细长的被称为月溪。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月谷和月溪是如何形成的吧。

月谷和月溪简介

《鲜为人知的月球奥秘》分别从月球的起源和演变、月球的地质地貌、月球的神奇奥秘、人类的探月活动等方面,用科学的观点、生动的语言、准确的数据详细讲解了我们的近邻——月球,引导青少年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并让他们建立起热爱自然、探索求知的观点,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本书知识丰富,图文并茂,讲解科学,信息量大,是一本全面反映月球面貌的青少年科普读物。

《鲜为人知的月球奥秘》分别从月球的起源和演变、月球的地质地貌、月球的神奇奥秘、人类的探月活动等方面,用科学的观点、生动的语言、准确的数据详细讲解了我们的近邻——月球,引导青少年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并让他们建立起热爱自然、探索求知的观点,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本书知识丰富,图文并茂,讲解科学,信息量大,是一本全面反映月球面貌的青少年科普读物。

我们的地球上有许多著名的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这种地质构造———月谷,就是那些看起来弯弯曲曲的黑色大裂缝。它们绵延几百到上千千米不等,宽度也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月谷相比月溪较宽,大多出现在月陆上较平坦的地区,月溪相比月谷而言较小、较窄,到处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阿尔卑斯大月谷,位于柏拉图环形山的东南,连接雨海和冷海,将月球上的阿尔卑斯山拦腰截断,甚是壮观。根据从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计,它长可达130千米,宽为10—12千米。

最著名的两个月溪是哈德利月溪和布拉德利月溪。哈德利月溪位于雨海东部平原上,是月面上最清晰的弯曲月溪之一。由于它位于“阿波罗15号”飞船的着陆点附近,因此目前人们对它的研究最为清楚。哈德利月溪宽1.5千米,深度达400米,长度超过100千米,两壁岩石露头十分新,很好地展现了月球表面的物质构成和构造演化史。从剖面看,其上部是月表土壤,厚可达5米,其下是不同厚度的岩块和碎屑角砾层,这是因不同时期的火山作用或撞击作用形成的,再往下是山麓堆积物和坚硬而完整的基岩。

月谷和月溪的成因

月谷和月溪是怎样形成的呢?目前众说不一。有的科学家认为与地球上的“V”形谷相似的月谷和弯曲的月溪,可能在月球形成的早期,由水的流动而形成的;有的科学家认为少数月坑成排分布,由小月坑组成的锁链就形成裂缝,如月面中央著名的希金努斯裂隙等;有的科学家认为有些月溪月谷是陨星撞击月表时留下的辐射线的残余,如雨海东北的阿尔卑斯月谷;还有科学家认为有的月溪和月谷也可能是由火山爆发产生的熔岩的流动而形成的。

到底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呢?通过对月谷和月溪影像资料的详细分析,实地考察和岩石样品的分析研究,科学家认为这几种形成方式都是可能的。

月球上的美丽的亮带———辐射纹

月球表面上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一些较“年轻”的环形山常带有美丽的“辐射纹”。这种“辐射纹”以环形山为辐射点,向四面八方延伸呈现出一条亮带。这些辐射纹以近乎直线的形式穿过山系、月海和环形山,并且它的长度和亮度不是完全相同。其中第谷环形山的辐射纹最引人注目,一条最长的亮带长度达到了1800千米,尤其是在其满月时候特别壮观。在其他环形山像开普勒和哥白尼也有相当美丽的辐射纹。经过统计得出具有辐射纹的环形山有50多个。叙述了这么多美丽的辐射纹,可是辐射纹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还有我们在地球上能不能直接观测到月球的辐射纹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看一看吧。

辐射纹的成因

辐射纹是怎样形成的呢?至今人类科学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实际上辐射纹的形成理论和环形山的形成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今天有多数科学家认为辐射纹是由陨星撞击月球而形成的。在月球上没有空气,引力也非常小,所以陨星撞击会让高温碎块飞得很远。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辐射纹的形成有可能是火山的作用,当火山爆发的时候喷射出的熔岩也有可能形成辐射状的飞溅。

很多科学家认为火山喷发或者大的陨星体撞击月球表面时,岩石以及岩石粉末等在外力的作用下向四周飞溅,在外力作用减弱或者消失的情况下这些物质慢慢飘落到月球表面从而形成了今天的辐射纹。又因为它反照率比较高,所以看上去就显得格外明亮。

辐射纹的观测

月面辐射纹分布在为数不多的环形山周围,看上去为辐射状的明亮条纹。

在每个月满月的时候我们用望远镜就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辐射纹的宽度一般在数百千米左右,长度也大都在数百千米以上。所有辐射纹都是以其中一个环形山为起点,沿着几乎笔直的方向,穿过高山,越过月海,向四面八方延伸,这样奇特的景色成为月面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月面上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辐射纹,在整个月面大约有50个比较“年轻”

的环形山具有辐射纹。其中第谷环形山最为特别,第谷环形山位于月面南部,上边有12条又长又亮的辐射纹,其中最长的一条辐射纹在1800千米以上,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夜晚我们用普通望远镜就能清楚地观测到。此外哥白尼环形山和开普勒环形山的辐射纹也非常美丽。

鬼斧神工的辐射纹

辐射纹与两边岩石只有物质和颜色上的界限,根本看不出它们是在哪里衔接,既没有突出于边岩,也不凹陷于边岩,恰到好处地与边岩抹平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就算是出自地球上最高级的电焊工之手也不能和其抹平的水平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