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鲜为人知的月球奥秘
11815800000009

第9章 探索月球奥秘(1)

月球上鲜为人知的秘密

美丽的月亮曾让人无限向往,而当宇航员登上月亮时,看到的却只是一片荒漠,没有一点生命的痕迹。但也就是在这里曾经发生了种种神秘莫测的奇异现象。

1958年,美国《天空与望远镜》月刊报道说,月球上发现有半球形的闪耀着日光的“月球圆盖形物体”,这些物体的数目在不断变化,有的消失了,有的又重新出现,有的还会移动位置,它们的平均直径为250米。

“月球2号”拍摄到月面上的静海区有一些方尖石,这些方尖石底座宽约15米,高12—22米,最高达40米。有人对这些方尖石的分布作了详细研究,计算出方尖石的角度,指出石头的布局是一个三角形,很像埃及开罗附近吉泽金字塔的分布。而方尖石的许多几何图形线条,也不像是自然侵蚀形成的。

1969年,人类登上月亮后并没有在月球上发现生命迹象。科学界却因此引发出奇妙的联想。苏联天体物理学家米哈伊尔、瓦西厄和亚历山大·晓巴科夫分析研究了从月亮带回的月岩标本说:“月亮可能是外星人的产物,15亿年来,它一直是他们的宇宙。月亮是空心的,在它荒漠的表面下存在着一个极为先进的文明。”

“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回答休斯敦指挥中心的问题时吃惊地说:“……这些东西大得惊人!天哪!简直难以置信。我要告诉你们,那里有其他的宇宙飞船,它们排列在火山口的另一侧,它们在月球上,它们在注视着我们……”美国无线电爱好者抄报到这里,无线电广播突然中断。美国宇航局没有对阿姆斯特朗所看到的现象作任何解释。

另一位宇航员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空拍到28张连续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神秘的飞行物体的飞行情况。两个黏在一起像“雪人”形状的奇怪飞行物体突然出现在月面的左侧。两秒钟后,这个飞行物体慢慢地旋转起来,尾巴上出现了喷射的现象———它好像在排气。喷射停止后,在空中留下了长长的、流动的尾迹。神秘的飞行物往下降落,像要冲击月面似的,然而它又突然向反方向转弯,再次上升。随后,它再次飞临月面,同时发出强烈的亮光,开始分离,变成两个发光物体,一大一小。不久,它们斜着升空,之后便很快消失了。

在这以前,其他宇航员也有类似的发现。1965年12月4日,“双子星7号”宇航员洛弗尔曾看到一个伸出根“水管”的不明飞行物。1966年9月13日,“双子星11号”宇航员戈登在环绕地球飞行拍摄的照片中发现有一个金属状不明飞行物。

宇航员斯科特和欧文乘坐“阿波罗15号”再度踏上月球的时候,在地球上的沃登十分惊讶地听到(录音机同时录到)一个很长的哨声,随着音调的变化,传出了20个字组成的一句重复多次的话,这发自月球的陌生“语言”切断了同休斯敦的一切通信联系。

法国科学家写的《月球及其对科学的挑战》一书中的48幅从未公开的月面照片,展示了月面上一些地形的变化。他表示:这些照片原是彩色,那种生动的图像令人吃惊,它们表明,月亮上可能存在智能活动。美国宇航局曾对“阿波罗11号”拍摄的28张照片进行了几年的秘密研究,发现这个不明飞行物的喷射是瞬间开始,瞬间停止的,非常像以真空为背景的液体喷射。因为,有人提出这也许是一种信号。

照片等发表以后,有些人大胆发出畅想曲:种种迹象表明,月球可能已经被来自其他空间的智能所开发利用了。

至今未解的月球藏秘

月亮是地球黑夜的光明使者,那皎洁如玉的光芒中,笼罩着难以名状的神秘。

月球表面的环形山仿佛记载着特殊智慧的秘密。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执行过程中,宇航员曾拍下一些月面环形山的照片。照片透露出一个惊人的信息,那就是环形山上有人工改造过的痕迹。例如在戈克莱纽斯环形山的内部有一个直角很规整,每个边长为25千米,同时在地面及环壁上,可以看出明显的整修痕迹。

月地渐远离

18世纪末法国人拉普拉斯就发现了月球形状的不规则性,实属难能可贵,然而,他却没有看到月球正在以每年3.8厘米逐渐远离地球。

现在的月球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所以它的一面总是朝向地球。科学家估计,和现在约38万千米的距离不同,早期的月地距离可能只有约2.6万千米。

由于天体运行轨道半径与天体转速有关,按照这一假设,1颐1的自转公转周期比可以解释当前月球形状不规则的现象。

还有一些科学家假设,月球形成初期的自转公转周期比为3颐2,也就是公转2周期间自转3周,这种情况至多持续了几亿年,最后因为潮汐力而自转降速,自转公转比稳定为现在的1颐1。计算结果表明,这段自转比公转快的时期可能提供足够的力,为月球形成目前的形状准备了条件。

月球形状不规则

早在18世纪末,法国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就注意到,形状不规则的月球自转时会发生“颤抖”,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与行星科学教授玛丽亚·T.朱伯告诉《纽约时报》记者,当时并不知道为什么。

20世纪60—70年代,太空探测器发现,处于月球与地球地心连线上的月球半径被拉长,也就是说,如果沿赤道把月球分成两半,截面不是正圆,而是像橄榄球一样的椭圆,“球尖”指向地球。但迄今无人能就月球当前形状的成因给出完全令人信服的解释。

质量的均匀

一般认为,45亿年前,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地球,产生的部分碎片形成月球,但这也仅限于推测。月球形状的另一个谜团是,月球面对地球一面的物质构成及外貌方面与背对地球一面差异很大:朝向地球的月面地壳比背向地球的月面地壳薄许多,朝向地球的月面拥有由玄武岩构成的广阔平原,这些平原被称为月海,这是很久以前月球表面火山喷发的结果。背对地球的一面地壳厚很多,陨石坑相对较多,几乎没有月海。

在一定程度上,月海中密度较高的玄武岩使月球的质量中心不在几何中心,偏离了约1.6千米。但是,迁移的发生过程尚不清楚。

月球不是规则球形,而是直径略小于月球赤道(以下简称“赤道”)直径的天体。仔细观察月球形状,我们会发现它好像被人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两极“挤”过一样。

对这一现象有科学家认为在月球形成初期,月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可能使岩浆尚未冷却的月球赤道地区“鼓”出一块。然而,这只是关于月球形状的种种假设之一,尽管人类已经登上月球,但众多的月球之谜仍待科学家一一破解。

月球隐藏的未知秘密

月球透露出的种种信息正在告诉地球上的科学家,其中还藏着很多未知秘密:地球还有另一颗卫星———克鲁特尼。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对吗?不是这样的。1999年,科学家们发现了处在地球引力控制范围内的另外一颗小行星,其直径为5英里(约8千米),它也是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

这颗小行星被称为克鲁特尼,它沿着一条马蹄形的轨道行进,绕地球一周大约要花770年的时间。科学家们认为,它像这样在地球的上方悬吊的状态还能够保持至少5000年。

1.月球土壤与地球土壤生物实验

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

再看看用植物做实验的结果: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水藻就长得特别鲜嫩清绿。

这一连串试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

2.外壳底部的浓缩物

1968年,太空探测带回来的资料显示,月球的外壳底下有大块的浓缩物,而且还有一股吸力,太空船飞过时禁不住要倾斜。科学家只知这些浓缩物是一种又密又重的物质,其余就一无所知了。

月球上总会出现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它透露出的种种信息已经在告诉地球上的科学家,月亮上藏着很多秘密。

月球是空心的吗

1969年,在“阿波罗11号”探月过程中,当两名宇航员回到指令舱后3小时,“无畏号”登月舱突然失控,坠毁在月球表面。

离坠毁点72千米处的预先放置的月震仪记录到了持续15分钟的震荡声。

如果月球是实心的,这种震波只能持续3—5分钟。而且欧、美报纸也曾报道说,登月舱在首次和以后几次起飞时,宇航员们都听到过钟声。可是那儿并无教堂,月球外壳(特别是背面)像是特殊的金属制品,整个月球犹如一口特大的铜钟!这一现象证明了月球是空心的。

1969年11月20日4时15分由“阿波罗12号”制造了一次人工月震,其结果充分说明了月球是中空的,细节如下。

美国宇航员以月面为基地设置了高灵敏度的月震仪,通过无线电波能将月震资料发送回地球:其中一台由“阿波罗12号”的宇航员设置在风暴洋。设在月面的地震仪十分精密,比在地球上使用的地震仪灵敏度高上百倍,它能测出人们在月面造成的震动的百万分之一的微弱震动,甚至能捕捉到宇航员在月面上行走的脚步。

人类首次对月球内部进行探测起于“阿波罗12号”,当宇航员乘登月舱返回指令舱时,登月舱的上升段撞击到月球表面,随即发生了月震。这使正在进行观测的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们目瞪口呆:月球“晃”震动了55分钟以上,而且由月震仪记录到的月面“晃动”曲线是从微小的振动开始逐渐变大的。

从振动开始到消失,时间长得令人难以置信。振动从开始到强度最大用了七八分钟,然后振幅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个过程约一个小时,而且“余音袅袅”,经久不绝。

“阿波罗13号”人工月震获得长达3小时的振动。在“阿波罗12号”造成“奇迹”后,“阿波罗13号”随后飞离地球进入月球轨道,宇航员们用无线电遥控飞船的第三级火箭使它撞击月面。当时的撞击相当于引爆了11吨TNT炸药的实际效果,撞击月面的地点选在距离“阿波罗12号”宇航员设置的地震仪87英里(约140千米)的地方。

月球再次震撼了,用地震学上的术语说,就是“月震实测持续3个小时”,月震深度达22—25英里(35—40千米),月震直到3小时20分钟后才逐渐结束。如果用“月球—宇宙飞船”假说来解释这种月钟长鸣现象就很自然,完全在预料之中。月球是一个表面覆盖着坚硬外壳的中空球体,如果撞击那个金属质的球壳,当然会发生这种形式的振动。

根据几次人为的月震试验和月震记录分析,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月球内部并不是冷却的坚硬熔岩。

月震是怎么一回事儿

和认识地震一样,我们不仅要了解月震的次数和震级的大小,最主要的还是要从中探索它震动的规律,查出它震动的内因和外因,使认识达到更深入的层次。地震和月震都是天体的正常活动。一次月震从孕育到发展到发生是一个天体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科学家们潜心研究的就是这些天体的本质。

地震学是这样,月震学也是如此。

现在已知月震的空间分布状况是向着地球的这面比背着地球的那面,发生的月震更多些;在向着地球的一面上,分布着四个深月震的震中带;月海区的地震比月陆区多。前面已介绍过深月震居多,已证实出深震源区有109个,在这些区域反复发生月震。

与月震的空间分布相对应的时间分布也是很重要的。科学家们发现,深月震的时间分布有一定的周期规律。其中有13.6日、27.2日和206日等周期。这些周期有什么意义呢?从中说明什么问题呢?13.6日是0.5个交点月,27.2日是一个交点月,206日与太阳引力有关系。这就是说,深月震的发生与地球和太阳对月球的起潮力有触发性的关系。

浅月震比深月震少很多。从统计来看,在一万多次月震记录中浅月震只有28次。但是能量最大的月震却是浅月震,已记录到的最大的浅月震为4.8级。

它们发生在月面下0—200千米。浅月震与地月之间的位置无明显关系。有人认为浅月震可能属月球的构造月震。但也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所以仍属奥秘。

月震有两大类:深层月震和浅层月震。

深层月震:月震发生于深度达600—1000千米的月幔之中,震中位置,位于30毅N至40毅S之间,北半球明显多于南半球,每次月震释放的能量小于11—12尔格,仅1—10尔格,但有显著的27天周期性,与地球对月球的起潮力有关,还有206天和6年的太阳调制周期。

浅层月震:发生在月壳表层0—200千米,每年仅发生1—5次,每次月震释放的能量为1012—1015尔格,产生于月壳的断裂带上,对这类月震目前尚难找出发震的规律,似乎与地震的机制有些类似,难于预报。

通过对月震分析表明:向着地球一面的月壳厚度为60—65千米,在月幔中有12处质量集中区(简称质瘤)大都在月海中央,起因于密度较大的陨石撞击月球后,未被月幔熔化,当受到地球起潮力的吸引,质量重的质瘤旋转向地球的那面,使得月球总是一面对着地球就与地球同步转动。而背向地球的那面月壳较厚,达150千米,密度稍小。深层月震的能量来源,恰好是地球起潮力释放的能量,使质瘤间位置发生微小变化,月震后又回到原来位置,并使得月球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离地球远去。

LTP称为月球瞬变现象,是月球表面突然变亮、变暗、变红、变蓝、闪光等现象的总称。这种月球奇辉一般能持续20分钟以上。早在公元557年就已被人类观察到并记载下来,至今共有1500多次。阿波罗宇航员有3次登月过程中看到了LTP,经过研究分析表明:LTP与近地点密切相关,并与太阳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

从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连西发生了7.2级强烈地震以来,接连发生的云南禄劝和丽江、山西阳高、甘肃天祝等5次大地震,都发生在月相的朔日或望日。香港余新河先生认为:月球对地球的起潮力可能是触发地震的关键因素,并认为地震前物理场的变化可能在月球上有反映。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吴铭蟾研究员在统计15世纪以来云南省发生的大地震时,发现某些地区(如通海、峨山等)的大地震,恰好发生在黄白交角的极值期。另外对全球地震的统计亦有类似情况,即有些地区与黄白交角相关。

苏联科齐列夫教授在地理学会上宣读论文称:月球上火山现象及月震与地震有明确的关系,这类月球现象的次数在地震期间增加了2倍。曾经发现在日本大地震前数小时,月球阿里斯塔赫环形山有红色斑点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