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桑榆情缘
11817900000068

第68章 嘉陵故乡结良缘

李嘉陵随他爸,公认的聪明。在上幼儿园时就显露出来了。记得那年刚四岁,因父母都上班,平时不得不把他送到幼儿园。一段时间过后,李嘉陵明显与其他小朋友不一样,一是聪明,不论是做手工还看图识字,老师讲一遍他基本上就会了。二是淘气,经常站桌子上训斥这帮小朋友,使一个班的小孩都怕他。幼儿园老师辛辛苦苦地把煤灰做成饼子烧炉子用,嘉陵不但自己到上面来回跑,还组织小朋友们都到上面跑,害的老师不得不毁了重新做。那时候老师就普遍认为李嘉陵别看他淘气,将来肯定有作为。俗话说:虎父无犬子,爹优秀孩子肯定错不了。

从上小学开始,学习成绩开始显露,特别是他的文科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有两次落到第二名或第三名,他会郁闷好几天的。在考大学的时候,本来想在文科方面发展的他,却鬼使神差地考入了理科专业。大学毕业后,根据他所学专业,被有关部门分配到了南方010研究所工作。这个科研所直属于国家某部。它是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基地,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搞个对象也是老家的姑娘,同在研究所工作。两家商定,他俩结婚的时候要回老家按传统方式办事。时间就定在了一九八八年的十月一日。

俗话说:只要有日子,很快就到。一九八八年的十月一日如期而至,本来不大的山村沸腾了,村东头的大槐树好像有了灵验,今年长得枝繁叶茂,树冠覆盖的面积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它就象一把大伞为李各庄的父老乡亲遮风挡雨。为筹办儿子的婚事儿,李扬还专门组建一个筹备组,当然石柱小宝肯定名列其中,他们俩已经接近退休的年龄,平时在单位也没什么事儿,这次赶上李扬儿子办婚事儿,哥俩这些天没闲空儿,不是给亲戚朋友送信儿,就是组织购买办事儿用品。

李扬儿子结婚,惊动了在外面工作的亲朋好友和在家的同学乡亲,他们祝贺李扬有个好儿子,又娶了一个这么好的媳妇。李扬儿时的伙伴像石柱两口子,小宝两口子提前一天就到了,二愣和银环就不用说了,从好几天前就开始忙活。张帆当婚礼主持是早就定下来的,别看年龄大了,略一化妆显得还很年轻。

典礼的地方就选在了经常举办重大活动的地方——大槐树下。十月一日这天,天公作美,晴空万里,微风拂煦,场面布置得简朴大方,祝贺的条幅挂满了树枝,几张桌子上面铺着红布,几把椅子也用红布裹了起来,红红火火,透着喜庆。祝贺的人们陆续来到大槐树下,今天要在这里见证一对新人的百年合好。

忽然,“叽叽喳喳”的一阵鸟鸣由远到近,众人抬头望去,敢情是一对儿喜鹊扑棱扑棱地落在大槐树的树枝上相互戏逗着。不知是谁在人群中喊了一句:“喜鹊登枝,好兆头呀。”众人鼓掌。

树下的大石头上,张帆已经在准备婚礼的各项程序,婚礼马上就要开始。新人的双方家长相对而坐,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父老乡亲们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张帆看看表,典礼的时辰已到,她以那独特的嗓音宣布两个年轻人的婚礼开始。已准备好的各式鞭炮劈劈啪啪地响了起来,掌声和欢呼声响成一片,致使硕大的树冠在欢快气氛的冲击下,也不住的在摇摆,就像少女们翩翩起舞。过路的人们驻足观望,议论着:“这是谁家的孩子,婚礼办得多么体面,将来我家孩子也这么办婚事儿。”

办喜事儿欢了孩子们,一群七八岁的孩子在人群儿里钻来钻去。到了新人讲话的环节,李嘉陵代表妻子讲了话,大意是:感谢父老乡亲参加我们的婚礼,我和妻子会加倍工作,以工作成绩报答对我们的厚爱。李扬没等主持人让就站了起来,激动地说:“主持人同志,我高兴的实在等不得你宣布了,我和妻子主动地站起来跟大爷大娘们说几句心里话。我是土生土长的李各庄的孩子,是你们看着我长大的,说现在功成名就有点儿不妥,但这些年没给大爷大娘丢脸这是真的。还有站在我身边的您们的儿媳妇小江同志,人家是大城市的人,为什么到咱们这荒山野岭的李各庄来,她看中的就是咱们的古朴和真诚。你们的孙子李嘉陵现在长大了,有出息了,也是咱们李各庄爷爷奶奶们教育的结果。嘉陵你们俩站过来,现在我提议,咱们一家四口向咱们的衣食父母鞠躬表示谢意。”李扬说完,一家四口一字排开,站在大石头上向在场的乡亲们深深地鞠了躬。

婚礼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在接近结束的时候,两位新人手拉手,伴随着结婚进行曲,沿着整洁的大街走向自己的家门。前文交待过,李各庄村子不大,只有一条街道,百十来米长,三十多户人家沿街而居,谁家有事基本上都是全村老少乡亲都参加,或帮忙,或凑热闹。当两位新人在亲人的陪伴下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大街两侧站满了人,纷纷发表祝词,祝贺李家添人进口,两位新人婚姻幸福。

今天李宅也进行了精心的布置,院门两侧各贴了一张鲜红的大喜字,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用来做席的大棚搭了两个,每棚四桌,加起来八桌,主人取四八的谐音,预示着将来李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新婚洞房被安排在了正房西屋,一张放大了的新人结婚照挂在了新房迎门山墙上,在雪白墙壁的衬托下,两位新人更加光彩照人。按照老家的习俗,新炕席上面铺着新炕被、新被褥整整齐齐的码在炕的一边、新家具新电器摆在了地上,当人们进屋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处处体现一个新字。每个墙角都贴有一张福字,象征着将来全家生活幸福。

中午十二点整,喜宴准时开始。“喜宴开始了。”张帆一嗓子喊出去,一群刚下学的孩子稀里哗啦地就把桌子坐满了,几样儿菜一抢而光,然后是每人一碗饭,吃饱了撒丫子就跑了。

山村缺乏业余生活,每到夜晚家家吃罢晚饭后基本上是上炕休息。整个山村沉浸在死一般的宁静中。而李家今天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晚上十点了,按照农村的结婚礼节,小两口吃了子孙饺子后就要休息了。

李扬夫妇俩从早晨开始迎来送往就没闲住脚,小江感到身体有点不适,说:“李扬你累吗?”坐在炕上休息。

李扬弯弯腰,说:“有点累,真是岁数不饶人呀。”

“那咱们也上炕休息吧。明天还有好多事情要办呢。”小江催促着。

婚房在西屋,中间隔着一间客厅,李扬两口子住东屋。在山村来说,这是一套很不错的房子。由于人口少,李扬他们又都在外面,新房建好后爹妈没住几年就过世了,房子就一直闲着。从外观上看,好像旧了一点,这次给儿子办喜事,特地从县城找了几个修房子的工匠,从里到外修饰了一遍,老房子换了新颜。

“结婚后他们俩会经常回家看咱们吗?”小江睡不着觉,胡思乱想起来。

她捅醒了鼾声如雷的李扬,李扬揉揉眼说道:“这刚什么时候就叫起呀。”翻了一下身子冲墙又打起了呼噜声。

“起来,快起来,站枕头就着,心里一点事儿都没有。”小江翻来覆去的睡不着。想让李扬起来跟她说说话儿。

李扬一屁股坐了起来:“神经病呀,现在刚一点,赶快睡觉。”

“别睡了,咱俩说说话儿,计划一下今后的日子。”

李扬看了看妻子,乐了,说:“你还说累了,我看一点都不累,让我看连着办仨事儿都累不垮你。”

“看这俩孩子成家了我高兴呀。一高兴我就睡不着觉。你忘了咱们结婚的那天晚上,我一宿都没睡。”

“那天晚上的情况我最清楚,你一宿没睡那是真的,你那是高兴的。别说也是累的,你说的也对。”

“讨厌不讨厌,都多大岁数了还提那干啥,”小江亲昵地捶了李扬两下,接着说“还是刚才那个话题,你说他们俩结婚后还能经常回家看咱们俩来吗?”

李扬想了想,说:“离家这么远,每周就休一两天怎么回来呀。经常回来那是奢望,不可能经常回来看咱们,国庆节和春节肯定回来,因为放假时间长,能在家呆两天。”

“我有个想法,趁着他们俩休婚假,咱们全家去趟重庆,看看朋友和逛逛重庆。”小江说完征求意见似地看看李扬。

李扬笑了笑,说:“亏你想得出来,他们结婚只有十几天的假期,呆不了几天就得回去,哪有时间去重庆呀。除非他们再请几天假。我看别瞎操心了,睡觉是当前的一件大事儿。睡觉喽。”说完自己蒙上被子躺下了。

都说兴奋过度就容易失眠,而李扬躺下不久呼噜却起来了,睡到太阳一竿子高才醒来。小江仍然没有合眼,她想了很多事情,想了现在想未来,想了儿子想孙子。过几天儿子和儿媳妇就要回南方了,这一走恐怕一年半载的回不来了,我会不会想他们?

天亮的时候小江倒睡着了,睡得真香呀。李扬看到小将熟睡的样子,自言自语地说:“你不是睡不着吗,累了吧,睡得多香呀。你好好地睡吧,一直睡到自然醒。”

李扬悄悄地爬起来,穿好衣服,拿了一把镰刀和小筐,他要到后山剜点儿秋天的山野菜,晾干后拿到县城换口味。沿着后街不到一刻钟就来到了后面的一个小山包,就是当年石柱他们伏击日寇的地方。现在这里森林茂密,灌木丛生。村里在小山包的顶峰建了一座四角亭,里面放着一个石面儿圆桌和四把石凳,供人们休闲之用。李扬无心浏览这些风景,俯下身子剜起野菜来。

不一会,小江也起了床,喊了两声李扬没人答应,自己念咕道:“大早晨的哪去了?”话还没说利索,李扬提着满满的一篮子山野菜,走进了家门。

“我还找你呢,闹了半天你大起早剜野菜去了。”小江接过篮子,撒在了窗台下面的一块平地上。“回去后咱们也换换口味。总在县城吃那些带油水的都吃腻了。”

时间过得真快,在新的世纪来临之际,已是七十三岁高龄的李扬,带领县志编写组全体同志经过十几年的辛勤工作,一部非常详细的本县发展史展现在全县人民面前,李扬笑了,全体同事都笑了,他们的心血没白费,为研究本县的发展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史料。为了庆祝第一部县志编纂完成,县委决定以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庆祝一下。人逢喜事精神爽,李扬这几天不知是因儿子最近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缘故,还是县志编纂胜利完成的原因,心里特别高兴,有时候嘴儿里还哼哼着流行歌曲,干起活来有使不完的劲儿。

二零零零年伊始,李扬有了个大胆计划,他要在有生之年带着老伴到全国各地去旅游。吃罢晚饭,李扬坐在沙发上,喝着儿子从南方寄来的普洱茶说:“咱们辛苦一辈子了,孩子们也长大了,就着咱俩还走得动,我想带着你出去转转。”

老伴一听就急了:“我不去,那得花多少钱呀。再者说,都这么大的岁数了,行动也不太方便,万一半道有点什么事怎办呀。”

李扬早有准备:“我已经咨询好了,现在天气还冷,咱们第一站先去南方,在儿子那住几天。然后由南往北转,越转天气越暖和。争取在五一节之前转回来。”

老伴说:“听起来你说的也有道理,反正从咱俩结婚到现在,我哪都没去过,处处围着家转,就按你说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