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针灸与养生
11841500000017

第17章 时令节气养生治病(4)

什么是秋燥呢?中医认为,秋天尤其是秋分过后无论从时令还是气候变化所言,燥气是“主旋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一个“急”字,形象地说明了燥气的特点,是一副风风火火不由你分辩,不让你等待的样子,是天气因快速变化而急生的燥气。大家可以想一下,半月之前我们周围的一切还在被暑湿所浸润着,秋风一来,秋气一到,没几天就让那些湿润变得干燥起来,不知不觉中,衣服、被褥、桌椅就连室内的空气都被抽干了水分,地上紧跟着就变得干爽、透彻、燥硬,这便是自然界燥气的形成。人,生存在自然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燥气的影响。

秋分节过后,人们感受到的燥气大多属凉燥。秋分以前因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温燥;中秋过后,秋风一紧,天气一凉,温燥渐成凉燥。具体到每个人是感受温燥还是凉燥,还要看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对气候的敏感程度。燥气伤人首先犯肺,因肺主气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相通,肺又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最易耗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其主症为咳嗽。温燥咳嗽是属于燥而偏热的类型,常见症状有干咳无痰,或有少量黏痰,不易咳出,咳重者痰中带血,兼有咽喉肿痛,皮肤口鼻干燥,口渴心烦,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而干等症;初发病时或有发热和轻微怕冷的感觉。凉燥是咳嗽属于偏寒的类型,发病时怕冷,轻微发热,头痛鼻塞,咽喉发痒或干痛,咳嗽,昼轻夜重,咳痰不爽,痰黏量少,口干唇燥,舌苔薄白而干。由燥气而诱发的咳嗽,虽不是什么大病,但如果治疗不及时,燥邪便会深入体内,使病情加重,少数病人还会并发其他病症,这些天门诊上每天都有这种因燥致咳又久咳难愈的病人,所以对秋燥应及早治疗和预防。

大凡被燥气所伤而出现上述病情者,多是由于身体虚弱,不胜凉劲肃杀之秋气的侵袭而致。防治的大原则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和防御能力。因为“燥”从火,所以对燥的防治,不妨从“水”的角度考虑,倡导用饮食调养来抵御燥气,则多可达到“燥则润之”的效果。在饮食上秋分过后燥气偏盛的日子应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进食一些清淡甘润又有养阴润燥功效的药食同源之物,如鲜藕、鸭梨、荸荠、白萝卜、鲜豆腐、冬瓜、百合、蜂蜜等;晨起床后和晚睡前喝一杯凉白开水,日常生活中多喝淡绿茶、菜汤、鲜豆浆、鲜奶、果汁等,而生葱、生姜、芥末、辣椒、胡椒、油炸、烈酒等燥烈食品应少食;脾胃虚弱者多喝红枣糯米粥、百合麦片粥、山药莲子粥、芝麻粳米粥等。同时,注意调节生活节奏和工作状态,防止过度疲劳和无节制的夜生活,适时改善过分干燥的环境,也有助于防秋燥的发生。一些阴虚体质的人肝火易旺,动辄发脾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搂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则内耗阴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为明显。因此,预防秋燥的另一环要重视精神的调养,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以平静地度过这一多事之秋。根据秋燥的致病特点可选择以下中成药进行防治:燥咳早期之凉燥,选用通宣理肺丸;咳重痰少,痰黏不易咳出,舌红少苔者,服用养阴清肺丸或川贝枇杷膏;干咳无痰,咳重则遗尿者,在服用养阴清肺丸的基础上加服知柏地黄丸;燥气化火,兼有耳鸣目赤、牙龈肿痛者,加服银翘解毒丸;燥气下移大肠,口干舌燥,大便不通者,加服麻仁润肠丸。在应用上述治法后,症状仍不能有效地缓解,你可不要再拖延,还是尽快去医院让专业医生帮你诊治。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四十五回中,写林黛玉每年的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咳疾。这天她抱病在床,薛宝钗前往探视,谈及“食谷养生”时说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看,先以平肝健脾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这里,薛宝钗引用的便是我国传统养生学中有关五行生克的理论,目的是平肝健胃来养肺。中医认为,脾胃属土,肺属金,土可生金,人的脾胃功能健旺会对肺有帮助。依据这一理论,在防治秋燥的同时,应注意对脾胃的调护,旨在培土生金,而达到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燥咳发生的概率。

用经络、穴位和针灸来防治秋燥,有以下几个重要穴位,大家可尝试之。尺泽:手掌向上,在肘横纹大筋的桡侧外;有滋阴润肺、止咳降气之功,平时,每天顺时针按揉此穴3次,咳嗽重时可在穴上拔火罐,条件许可时以穴位刺络拔罐效果最好。鱼际:仰掌,在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有清热润燥、止咳凉血之功;该穴是手太阴肺经的荥穴,中医有荥穴治身热之说,故该穴是治疗肺燥咳嗽的必选穴,用手指甲重掐穴位3分钟有酸痛感,每天3次,咳重时以针刺为佳。合谷:侧掌,拇食指并紧,第一、二掌骨之间肌肉的最高点;有解表清热、疏风镇痛、通经开窍之功;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临床颇为多用,穴位易取,疗效肯定,大凡头面诸疾,属风火热燥上扰者用该穴治之,疗效卓著;该穴易得气,针感强,孕妇慎用;对初感秋燥之邪,按揉或拔罐即有防治作用。足三里:正坐屈膝或平卧,用同侧手按在膝盖上,食指抚于膝下胫骨,中指尖尽处便是此穴;有理气降逆,健脾和胃,扶本固元之功;取此穴即如前述“培土生金”之意,民俗曰:“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是人体的第一长寿要穴;每天上午9~11点按揉足三里5分钟即可起到强健身体和防治疾病的效果,拔罐效果也不错。太溪:足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有滋阴补肾,清热利咽之功;燥邪从火,太溪是肾经的原穴,属水,取水克火之意,又是治疗肺肾阴虚的要穴,平时多按揉此穴有防治效果。

晚秋来了,天气渐凉,气候干燥。为顺从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此时节贵在防秋燥,否则,夏热未消,又生秋燥,这肯定会给你的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不妨用上述所讲的养生常识来试试吧。

秋末冬初防治胃病

现在是农历霜降节,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冬天马上就要到了。天气随着秋凉的结束,开始向冬寒转化了。人体随着气候的变化,此时节是胃病多发与复发的时候。因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比较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又不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就会引发胃病的发生或使原来的老胃病复发,出现胃痛、胃胀、反酸、烧心、痞满、纳呆、嗳气等症。天气变冷,人们在“冬补不如补霜降”的养生理念指导下,在霜降这有限的时间段,短期大量摄入滋补品,平时喜欢吃火锅,进补牛、羊、狗及其他动物肉类等,特别是一些人以烈性白酒御寒,以葱、姜、蒜、辣椒刺激品味为佐料,在尚属秋燥的节气,这些不良因素对胃黏膜的防御屏障造成了急剧破坏,从而引发各种胃病的发生。西医的慢性胃炎、胃十二肠溃疡病人此节气多有发作与上述诱因不无关系。

先从中医的角度来认识一下胃的生理功能。胃居中焦,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胃分为三个部分,上部为贲门称上脘,中部为胃体称中脘,下部为幽门称下脘。胃是人体能量的发源地。《素问·五脏别论篇》载:“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是说,胃是储存饮食物的器官,有“水谷之海”的别称,它是生成营养物质供给五脏六腑生理活动的源泉。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降浊,以通降为和。主受纳腐熟水谷是指胃有初步消化加工饮食物的功能。大家知道,饮食物从口而入,通过食道,进入胃里,在胃中进行揉磨和消化后,使之变为食糜,并下移小肠,为进一步消化打下基础。如胃有病变,就会影响胃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主受纳功能的强弱,取决于胃气的盛衰,其外在表现是摄取饮食物的多少,简言之,看能否吃得下食物,如果能摄取足够的饮食物,说明胃的受纳功能强,反之则弱。

胃气的表现通常用下列客观指标来评判,能食、食后无明显异常反应,大便通畅,无便秘,亦无腹泻,面色荣润,有光泽,舌淡红,苔薄白,是有胃气。临床上,往往以胃气之有无作为诊断疾病轻重的重要依据,即“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所以,顾护胃气就是保护人体的脾胃功能,亦即保护了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知道了胃的生理功能,依据霜降节的时令特点,对诱发胃病的常见原因便有了大致概念。首先是寒伤胃阳,即如前述,因天气变寒,又失于对胃的保护,或过食寒凉,或素有胃寒病史,复感寒邪,均导致寒邪克伐胃阳,使胃失和降而出现胃脘冷痛,疼痛剧烈,畏寒喜暖,进食减少且喜热食,口不渴或喜热饮,可有明显受寒凉病史,兼见恶心呕吐,周身怕冷,倦怠懒卧,舌淡苔白滑。治疗原则以温胃散寒为主。中成药可选用附子理中丸。针灸选穴:中脘、内关、梁丘、足三里、大椎、胃俞、至阳。自己调治时可选用下列法来进行,用大拇指重力按揉内关、足三里、梁丘穴,一般按揉5~10分钟疼痛可缓解;梁丘是胃经的郗穴,有治疗胃脘痛的特殊功能,还有美容、减肥的作用;足三里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的功能,与内关相配伍能有效地治疗胃脘痛;双手掌对搓,搓热后紧贴中脘穴并顺时针按揉,或上下摩擦,使胃脘部产生胃热感;将艾条点燃后灸中脘、足三里、大椎穴,每穴15分钟;最后在胃俞、至阳穴拔火罐。俗语说“十个胃痛九个寒”,寒邪引发的胃痛较急,来得突然,疼痛剧烈为主症,上述方法多为救急之法,故能很快缓解。如效果不明显用针刺法治疗则有即刻止痛之效。还要注意对胃的保护,不要感寒着凉,少食生冷瓜果。其次是湿热积滞胃脘,天凉了,人们食欲大增,又是秋季进补的好时节,再加上喝过多的白酒、进食辛辣刺激之物等原因,使湿热之邪郁滞中焦脾胃,受纳无权,腐熟无力进而浊气不降而出现,胃痛时作,胸脘痞满,嗳腐吞酸,口气酸臭,胃纳减少,牙龈肿痛,大便不爽或腹泻,舌质红苔黄厚腻。治疗原则则以清热化湿,和胃理气为主。中成药可选用越鞠保和丸或香连化滞丸。针灸选穴:中脘、足三里、丰隆、阴陵泉、内庭、内关等穴。自己调治时,除内庭穴外,其他穴位以拔火罐为主,条件许可时用消毒三棱针在上述穴位点刺3~5下再拔罐,以出血3~5毫升疗效更好;内庭穴图可重力按揉。湿热积滞型胃痛与饮食不节不规律有直接关系,平时要注意膳食结构,少吃肥甘厚味。即使是秋季进补也宜缓图之,不要贪一时口腹之快而让你的脾胃遭罪。实在没法避免的偶尔进食过多的油腻之物,那就赶紧嚼两个山楂丸吧,以便帮助你尽快消化掉即将积滞在中焦脾胃的浊物。第三,胃阴不足,此类病人多见于陈年慢性胃病患者,或更年期女性兼有阴血不足者,或肝郁化火灼伤胃阴者,或过食辛辣刺激之物热耗胃阴者,各种不同致病因素最终使胃中津液亏虚而出现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烦渴而不欲多饮,口干咽燥,嘈杂食少,干呕呃逆,或见手足心热,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现代社会,因为大家劳神较多,损耗阴津,因此白领一族中患者阴虚的人也比较多,比如,很多青年为了事业或应酬差不多每天都是子夜以后才入睡,这些人中就容易患胃阴不足之症。治疗胃阴不足,首要从饮食上控制自己,日常生活中,宜多吃些清补类食物,尤其要吃一些甘凉滋润、生津养阴的食品,如鲜牛奶、鸡蛋、带皮猪肉、鸭梨、山药、枸杞子、阿胶等,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煎炸烧烤类食物。中成药可选用秋梨膏、养阴清胃丸、六味地黄丸等。针灸选穴: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行间、间使。太溪为肾经原穴,肾为先天之本,内藏真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其功专养血滋阴,二穴合用以补养胃阴;间使与行间相配伍贵在清热养阴,尤擅长治疗因肝郁化火灼伤胃阴之证。上述穴位以下午或晚睡前按揉较好,胃阴不足是典型的虚症,中医讲“实则易泻,虚则难补”,故治疗该证型胃痛,要有耐心,要安逸,要和平,要静心。切忌思虑过度上火着急。

眼下时令性胃痛属常见病,一般经过自己或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护,大多可痊愈。但有些胃痛出现时则有必要去医院诊治,不要马虎大意,贻误病情。如胃痛伴有高热;胃脘部有明显的压痛、反跳痛;持续性胃痛又食欲减退;胃脘部呈放射状的疼痛,兼有胸闷、憋气;胃痛伴有呕血或便血等症状,这些兼夹症出现后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明确诊断。

温馨提示:现代人工作忙,早晨上班不爱吃早饭,也有些人,尤其是一些年轻女性,为了减肥,故意不吃早饭,这种习惯不太好。要想养护胃气,可不能忘记吃早饭,且早餐的质量应比午晚精细,优质动物蛋白,如鲜奶、鸡蛋、适量瘦肉等一定要有。中医认为早上7~9点是胃气最充盈的时候,此时摄入适合身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也最易养胃气,除精细的优质蛋白外,早餐主食宜五谷类为主,不宜太油腻。健康的早餐方式是,起床后稍活动20分钟左右后再进餐为宜。按传统北方人的饮食习俗最好享用玉米粥、小米粥、麦片粥、热面汤、豆腐脑、鲜豆浆等温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酌加一些馒头、窝头、杂合面饼、蔬菜、水果类,这样的早饭你吃着舒服,胃气也在健康养护之中了。

还要保持良好的情绪,临床常见很多胃病患者,因为情志不舒,所志不遂而导致食欲下降、胃脘痞满、嗳气吞酸、消化不良等症状,比如,有些人一生气就吃不下饭去,这对胃的损伤就会很大。对这种证型的病人,作为医生也只有诚恳地劝告你,平时要注意修炼自己的心胸,不要让不良的情绪对你的身体造成伤害,毕竟身体是自己的,等到患病了,痛苦了谁也帮不了你,受罪的是自己。当不良情绪影响到你时,一定要及时将它疏导出去。就像大禹治水的道理一样,情绪也是宜疏不宜堵的。本来是虚无的东西,堵久了,就怕形成器质性的病变。

俗语说胃病要三分治七分养,饮食调摄也是保养胃气的关键,尤其碰上节气变化,天气转寒时就更要小心了。最后一句话,适度的体育锻炼对脾胃功能的调养也很重要呢。

冬季话养生

2011年11月8日立冬。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是一年中气候由冷至寒的季节。立冬单从字面上可解释为:“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劳动结束了,农作物收割之后要储藏起来。习惯上,我国民间把这一天作为冬季的开始。冬季之风为北风,其性寒,寒是冬季气候的主要时令特点。冬在五脏中应肾。“冬不藏精,春必温病”,是说,冬季要补肾藏精,养精蓄锐。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是引起人体疾病发生的六种致病因素,寒邪是其中之一。所以,冬季应保暖避寒,起居应早睡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