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内科临床诊治
11842000000041

第41章 其他病证(1)

(第一节)心悸

一、概述

心悸是指因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心悸病情较重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临床表现

1.惊悸

(1)自觉心惕不安,不能自主。

(2)有忧思惊恐,七情刺激等诱发因素。

(3)发作时间短,时发时止。

(4)脉象可见迟、数、结、代。临床凡具备第1—3项者即可诊为惊悸。

2.怔忡

(1)自觉心惕不安,不能自主。

(2)无任何诱发因素而产生。

(3)持续时间长,无间断性。

(4)脉象可见迟、数、结、代。临床凡具备第1—3项者可诊为怔忡。

三、鉴别诊断

1.奔豚奔豚之症候《难经·五十六难》:“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症治篇》亦云:“奔豚病从小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上,皆从惊恐得之。”既奔豚发作之时亦有心胸躁动不安之感,其鉴别要点在于惊悸怔忡系属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向上冲逆,发自小腹。

2.卑慄沈金鏊认为:“卑谍,心血不足病也,与怔忡病一类,其症胸中痞塞,不能饮食,如疾如醉,心中常有所歉,爱居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即惊避无地,每病至数年,不得以癫症治之也。”(《杂病源流犀烛》)卑谍亦有胸中痞塞不适,为心血不足所致。惊悸怔忡与卑谍区别在于:卑谍之胸中不适由于痞塞,而惊悸怔忡则由于心跳动不安,并且脉象可有结代、迟数之改变。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分清虚实。心悸证候特点多为虚实相兼,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之类。

(2)辨明惊悸怔忡。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但也存在内虚因素。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病情较重,每属实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不发时亦可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二)分证论治

1.心血不足

主症:心悸头晕、自觉心中有空虚感,神倦失眠,健忘,面色苍白无华,气短自汗,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养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黄芪18g,党参15g,白术12g,当归12g,龙眼肉10g,远志6g,酸枣仁15g,黄精15g,炙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若兼心阴不足者,加麦冬12g、五味子6g、玉竹15g。惊恐者,加龙齿30g,且重用酸枣仁。心动悸脉结代者,可用炙甘草汤加减。

2.心阳不振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虚弱或沉细。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桂枝15g,龙骨、牡蛎各20g,党参18g,熟附子12g,茯苓15g,甘草6g。水煎服。

3.心虚胆怯

主症: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多梦易醒,饮食少思,恶闻声响。舌淡红,苔薄白,脉小弦或数。

治法:益气养心,镇惊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

茯苓、茯神、远志、人参、石菖蒲、龙齿。

加减:可酌加琥珀、磁石、朱砂。心阴不足加柏子仁、五味子、酸枣仁。心虚胆怯者加炙甘草。

4.阴虚火旺

主症:心悸不宁,时作时止,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面赤升火、耳鸣腰酸,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麦冬15g,生地黄18g,玉竹15g,当归10g,黄连9g,栀子10g,酸枣仁15g,柏子仁12g,茯苓12g,磁石20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虚烦咽燥,口干口苦等热象较著用朱砂安神丸,阴虚火旺兼五心烦热用知柏地黄丸。

5.水饮凌心

主症:心悸眩晕,胸腔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弦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味。

桂枝15g,白术12g,茯苓15g,甘草6g,法半夏12g,陈皮6g,生姜10g,泽泻12g。

加减:可酌加法半夏、陈皮、生姜。浮肿甚者可用真武汤加减。

6.瘀血内阻

主症:心悸怔忡,心痛时作,胸闷不舒,短气喘息,肢冷形寒。舌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桃仁12g,红花10g,丹参20g,赤芍12g,川芎9g,延胡索12g,柴胡10g,枳壳9g,当归12g,生地黄15g,牛膝10g,龙骨、牡蛎各20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若痰浊者,加法夏12g,薤白12g,瓜蒌仁10g。

五、预防与调摄

(1)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志内伤。惊悸怔忡每因情志内伤、恐惧而诱发。经常保持心情愉快,则可避免情志为害,减少发病。

(2)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平素饮食不宜过饱,生活有一定的规律。保证一定的休息和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3)注意寒暑变化,避免外邪侵袭。防止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而诱发心悸,或使病情加重。

(4)轻症患者,可作适当的体力活动,以不感觉劳累为限度。应避免剧烈活动及强体力活动。重症患者,平时即觉心悸、气短较甚,甚至面浮肢肿,脉象结代,则应卧床休息。

(5)药物治疗十分重要,治疗过程中应坚持服药,症状缓解后,亦当遵医嘱服药巩固一段时间。

六、病案选录

例一:李xx,男,56岁,1974年10月18日初诊。

病史:患者四五年来,经常心悸,气短,咳嗽吐痰,劳动后尤甚。近一月病情加重,心悸气短更甚,不能下楼活动,睡眠不能平卧,伴咳嗽,吐白色黏痰,身冷恶寒,口干不欲饮,纳呆,浮肿,两胁疼痛,舌体胖,有齿痕,舌苔薄白而腻,脉细弱,结代。

检查:面色萎黄,呼吸急促,眼睑浮肿,左肺呼吸音减弱,心界扩大,心前区可闻雷鸣样之舒张期杂音,心律绝对不整,心率160次/min,脉搏80次/min,肝大1cm,有压痛,下肢水肿。胸透:心脏普遍扩大,肺动脉段突出,两肺阴影增重。心电图检查:心房纤颤,左右心室肥厚。

辨证施治:证属心阳不振,水气凌心,治以温阳利水之法。

处方:茯苓24g,白术12g,黄芪15g,当归9g,炙甘草3g,远志6g,泽泻12g,猪苓6g,桂枝9g,柴胡知,五味子知,北五加皮15g,生龙牡各30g。

二诊:服药两剂,心悸、气短、咳嗽明显减轻,吐痰亦少。心脏杂音如前,心律仍不齐,心率75次/min,脉搏64次/min,肝大0.5cm,脉、舌如上。宗原方北五加皮改12g,

泽泻改6g。

此后以温阳利水,养心复脉之法,服药近30剂,病情平稳。生活得以自理,恢复正常活动。

例二:孙XX,女,32岁,1974年7月8日初诊。

病史:心悸、失眠近四年,伴胁肋不适,恶心,呃逆,四肢发困,身冷恶寒,至今仍身穿毛衣毛裤,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四肢肿胀。患者生育七胎,现正哺乳婴儿。舌质暗,苔白,脉沉弦细。经胸透,肝功能检查皆属正常。

辨证施治:气血亏虚,心失所养而发为心悸,治以补养气血之法。

处方:黄芪12g,党参9g,白术9g,茯苓12g,当归15g,白芍9g,陈皮9g,半夏9g,柴胡4g,香附9g,川断18g,枸祀子12g。

二诊:服药二剂后,身冷感明显好转,昨日脱去毛衣毛裤,肿胀减轻,舌苔薄白。仍宗原方。

三诊:又服四剂,诸症均明显好转,心不悸,食欲增,睡眠佳,精神好,唯稍感乏力,动自汗出。乃以上方为基础,酌加远志、枣仁、生龙牡等,共服十余剂,病情恢复。

(孙伟郝立鹏)

(第二节)胸痛

一、概述

胸痛包括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是指患者自觉胸膺部痞闷疼痛或胸痛彻背的一种病证。现代医学中的各种心脏疾患、胸膜炎、肺炎、肺脓肿、肋间神经痛等以胸痛为主症时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二、临床表现

胸部疼痛不适,突然发作或发作有时,有的可引及肩背部疼痛,或持续不解。多有七情、气候变化、饮食劳倦等诱因。

三、鉴别诊断

临床上需要与胸痛加以鉴别的主要是胃脘痛。两者互为彼邻之脏,发病时又每多相互波及,故正确加以识别,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其鉴别要点主要有二。其一,明确判断疼痛位置;心在上,胃在下,其痛自有不同。其二,胃痛受饮食影响更加直接而迅速,反之,心脏之痛受饮食影响则间接而迟缓,即便如此,二者在主诉上仍有时难以明辨,需要借助现代仪器检查和耐心的临床观察。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疼痛部位局限于胸膺部位,多为气滞或血瘀;放射至肩背、咽喉、脘腹甚至臂臑、手指者,为痹阻较著;胸痛彻背,背痛彻心者,多为寒凝心脉或阳气暴脱。

2.辨疼痛性质闷痛是胸痹心痛的临床表现,闷重而痛轻,兼见胸胁胀满,善太息,憋气,苔薄白,脉弦者,多属气滞;天阴加重,多唾痰涎,苔腻,脉弦滑或弦数者,属痰浊为患;心胸隐痛而闷,因劳累而发,伴心慌气短乏力,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脉沉细或结代者,多属心气不足之症。灼痛为灼热疼痛,兼烦躁气粗,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者,为热邪犯心所致;若胸闷而灼痛阵发,痰稠,苔黄腻,脉弦数,为痰火所致;灼痛兼见心悸,眩晕,五心烦热,口干,盗汗,舌红少津,脉细而数者,属心阴不足,心火内炽,阴虚内热之证。绞痛是疼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得冷加剧,伴有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为寒凝心脉所致;若绞痛兼见四肢厥冷,脉细欲绝,冷汗如油,则为阳虚暴脱危重之象。此外,剧烈绞痛,也可因劳累过度,七情喜怒,饮食饮酒等因素而诱发,不可皆以为寒邪或虚寒所引起。刺痛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夜间多发,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筋,脉涩或结代,由心脉瘀涩所致。隐痛时作时止,缠绵不休,动则多发,口干,舌淡红而少苔,脉沉细而数,常为气阴两虚表现。

3.辨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间即逝者多轻,持续不止者多重,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不休者常为重病或危候。

(二)分证论治

1.气滞血瘀

主症:胸部刺痛固定不移,日轻夜重,兼胸闷不舒,脉沉涩,舌紫暗。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加减:痛剧加玄胡、田七、制乳没。

2.痰湿阻胸

主症:胸部疼痛,痛处多固定,兼胸脘痞闷,咯吐痰沫形体肥胖,舌苦自腻,脉缓滑或弦滑。

治法:化湿祛痰,宣通胸阳。

方药:二陈平胃汤。

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厚朴、甘草。可加白芥子、薤白。兼心悸加远志、菖蒲。加减:兼饮食少思,食而不消,可加麦芽、山楂。

3.胸阳痹阻

主症:胸部闷而痛,痛彻肩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甚则短气不得卧,舌苔白,脉沉细。

治法:宣阳通痹。

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

栝蒌、薤白、白酒、半夏。可酌加桂枝、杏仁、橘皮、枳实。痛甚加檀香、玄胡、郁金、降香。

加减:痛定唇紫,舌暗脉涩加川芎、丹参、红花。阴寒甚可合乌头赤石脂汤。

4.痰热壅肺

主症:胸痛咳喘,咳痰黄稠,或见咯血,或咳痰腥臭,烦闷发热,舌苦黄腻,脉滑数。治法:涤痰泻热,宽胸开结。

方药:千金苇茎汤。

鲜芦根、薏米仁、冬瓜仁、桃仁。

加减:可加银花、连翘、鱼腥草。咳痰带血可加栀子、黄芩、茅根、藕节。兼肺阴损伤,加沙参、麦冬、阿胶。初起兼风热表证可用银翘散加杏仁、贝母。

五、其他疗法

1.简验方

(1)冠心苏合丸(苏合香油、冰片、朱砂、檀香、青木香、乳香)每服一粒,痛时服用或每日2—3次。

(2)苏冰滴丸(苏合香酯、冰片)每服2—3丸,每日2次。

(3)瓜蒌片。每次服4片,每日3次。

(4)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丹参、降香各2g),肌肉注射,每次2ml,每日1—2次。

2.针灸

(1)针刺膻中,内关,留针20—30分钟,捻转3—5次。

(2)主穴为心俞、厥阴俞;配穴为内关、足三里、间使。

六、预防与调摄

1.预防根据心痛一证的发病特点,在预防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

(2)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

(3)注意饮食调节,避免膏粱厚味,并注意纠正偏食。

(4)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

2.调摄对于心痛的调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使患者情志舒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思想负担,不致过于紧张,以利于气血畅达,脏腑功能协调。

(2)逐步引导患者循序渐进地做适当活动,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打太极拳、散步、快走等方式,逐渐锻炼身体的适应能力,以达到“气血流通”,利于康复。

(3)饮食上避免过食肥甘,少食多餐,禁酒远酒,避免脾胃大伤、湿浊内阻,以配合药物治疗。

(4)心痛发作时应告患者保持心情平静,及时休息,立即给予速效止痛药物,避免加重病情,防止发生意外。

(5)疼痛缓解后亦不能过饱过劳,陈士铎主张的“但痛止后,必须忍饥一日”(指减量)是有一定道理的(《辨证录》)。

七、病案选录

蔡xx,男,50岁,工程师,1976年5月15日初诊。

病史:左胸肋部灼痛三天,并向左肩放射,自觉全身发热,两上肢肌肉灼痛,呼吸则胸胁疼痛加重,不能平卧,疼痛以夜间尤甚,伴口干、腹胀、尿赤,便干,脉沉涩,舌青紫,有瘀斑,苔白腻,舌边有齿痕。

辨证施治:瘀血内停,脉络不和,气滞不疏,夹有湿浊,治以活血祛瘀,理气止痛为主,佐以利湿之品。

处方:当归15g,赤芍12g,川芎6g,蒲黄6g,五灵脂6g,桃仁9g,红花3g,香附9g,木香6g,茯苓15g,泽泻6g,甘草3g。

二诊:服上方二剂后,疼痛明显减轻,一夜安睡至天明,现感左胁刺痛,手足发热,脉舌如前。上方加元胡6g。二剂。

三诊:胸胁痛减轻,精神好转,唯感口干、口苦。原方去香附,加黄芩6g,川楝子6g。四诊:自就诊以来,其服中药8剂,胸胁痛基本消失,口稍干,不苦,二便正常,舌质恢复正常色泽,舌苔薄白,脉沉弦,乃以疏肝理气之法,以善其后。又服四剂,诸症痊愈。

(孙伟李爱萍)

(第三节)消渴

一、概述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痩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其病机主要是禀赋不足,阴津亏损,燥热偏胜,且多与血瘀密切相关。

历代文献记载的消渴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西医学的尿崩症,因其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二、临床表现

凡以多饮、多食善饥、多尿、消痩或尿有甜味为特点的疾病,临床中可诊为糖尿病。以三多主次分为上、中、下三消。以口渴多饮为主,属肺为上消。以多食善饥为主,属胃为中消。以尿多为主,属肾为下消。患者由于老幼、体质、病理之差异,临床症状却不一。并常伴有乏力、自汗、心烦、肤燥等症。

在病史询问中可见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以后,尤其老年性糖尿病亦为常见。病史中或有饮食不节,或因醇酒炙傅,或因素体肥胖,或为精神因素或家庭遗传。

三、鉴别诊断

1.与精神性消渴鉴别常见于七情郁结,精神失养的癫狂患者,此类患者或有多饮多尿,或有多食善饥,但化验检查尿比重、尿糖、血糖均无变化。而此类病常常具有一些精神症状,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不避亲疏;或默默无言,向脶而泣等精神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