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内科临床诊治
11842000000045

第45章 其他病证(5)

取患侧腧穴为主,宜用深刺,透穴和强刺激手法。每日1次,10一15次为1个疗程,休息2—3d后再针第二个疗程。

上肢取穴:定喘、肩髁、外关或曲池、合谷,轮流使用。

下肢取穴:肾俞、殷门、悬钟或环跳、阳陵泉、太溪、解溪、轮流使用。

配合推拿,有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六、预防与调摄

平时注意体质锻炼与情志调节,慎防湿邪侵袭及房事过度等因。脾胃亏虚者当注意饮食调养,但对湿痰、湿热成痿者,膏粱厚味、辛辣之品皆非所宜。又积极配合功能锻炼,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七、病案选录

卫xx,男,31岁,司机,1975年3月22日初诊。

病史:两下肢瘫痪一周。患者于半月前出车,路上车坏,趴在车下修理,适值初春夜间,风寒袭人。未几,感右下肢软弱无力,且逐渐加重,服药不效,一周前右下肢瘫痪乃住院治疗,次日左下肢也失去活动能力。日前双腿不能自主运动,感觉丧失。病后无发冷发热等。

体检:心肺(一),健反射亢进,巴宾斯基征可疑,其他病理反射(一),脉滑数,苔薄滑。

辨证施治:外感风寒,邪中经络,脉络痹阻以致下肢软弱,进而成痿。治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之法。

处方:麻黄1g,独活12g,黄芪15g,桑寄生15g,秦艽9g,防风6g,川芎6g,当归9g,白芍9g,茯苓12g,制附子6g,肉桂3g,牛膝9g。

二诊:患者服药后10余分钟即感全身微热,汗出,服一剂后下肢已有感觉。服两剂后,在别人搀扶下能站立瞬间,但仍不能自主运动。共服上方四剂。一般情况良好,脉弦有力,苔薄白。

上方去麻黄,加续断12g,琐阳9g,改附子3g。

三诊:上方连服20剂,两下肢活动自如,恢复正常功能,现已出院,在家休养。脉缓和有力,苔薄白。改下方调理之。

独活12g,桑寄生15g,续断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牛膝9g,茯苓9g,秦艽6g,狗脊12g。

本例髓访至今,身体健康,工作如常,未曾复发。(李成君张军)

(第十节)贫血

一、概述

贫血,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证侯,中医学统称为“血虚”,属于“萎黄”“黄胖病”“虚劳”等范围。因其常发生出血,故与“血证”也有一定关系。

现代医学的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均属于贫血范畴,可参考本篇辨证施治。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因了解有无失血、胃肠吸收功能障碍、营养缺乏、使用有害造血器官的化学制剂等,以便明确病因,针对处理。

2.辨气血、阴阳的主次血虚甚者,面色,指甲、口唇、眼睑结膜色泽苍白,头晕眼花较为明显;气虚甚者,气短懒言,倦怠乏力,纳呆便溏较为显著;阴虚甚者,低热,心烦,手足心热,口干等较为突出;阳虚甚者,精神委靡,浮肿,畏寒,肢冷,性功能障碍等较为严重。一般来说,气血亏虚者,病情较轻,尚较易治;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者,病情较重,若阴阳气血倶虚者,病情重笃,多属危候。

3.检查结合现代医学检查,如血红蛋白,红细胞及骨髓象等,以判断贫血的性质。

(二)分证论治

1.气血两虚

主症: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口唇爪甲淡白,食欲不振,倦怠乏力,气短,心悸,健忘,失眠,头晕眼花,甚至一时昏倒,月经量少,经期不准,舌质淡,脉细弱。

证候分析:心主血,脾统血,脾虚则纳运失常,故而食欲不振。气血来源不足,不能充养肌肤,故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爪甲淡白。气血亏虚,脏腑失养,因而倦怠乏力。血虚不能上荣于脑,故头晕眼花、健忘或一时昏倒。血虚则心失所养,故而心悸。气虚则肺无所主,故而气短。心血不足,神不守舍,因而失眠,血虚伤及冲任,故而且经量少、经期失调。舌质淡,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

治法:益气补血。

方药:人参养营汤加减。

党参16g,黄芪18g,白术9g,茯苓9g,当归12g,白芍9g,熟地12g,肉桂8g,炙甘草6g,陈皮6g,鸡血藤15g,水煎服。

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以补气;当归、白芍、熟地、鸡血藤以补血;陈皮理气和中,补而不滞;肉桂振奋营血,鼓舞气血之生长。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养血之效。

2.脾肾阳虚

主症:面色自光白,精神委靡,少气懒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畏寒肢冷。腰腿痿困,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舌淡体胖,脉沉细。

证候分析:脾阳不振,阴寒偏胜,纳运失常,故而面色自光白,精神委靡、肢体倦怠,食欲不振。肾阳虚则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故畏寒肢冷。肾虚则精关不故而遗精。肾精亏虚则腰腿痿困、阳痿或月经不调。舌淡、脉沉细,为脾肾阳虚之象。

治法;健脾补肾。

方药:四君子汤合右归丸加减。

党参15g,黄芪16g,白术9g,茯苓9g,熟地12g,补骨脂12g,菟丝子12g,鹿角胶9g,肉桂9g,制附子6g,水煎服。

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附子、肉桂、补骨脂、菟丝子、鹿角胶温补肾阳;熟地滋补肾阴,以阴配阳。诸药合用,温补脾肾,使其骨髓旺盛,血液得以化生,则贫血自解。

加减:若有出血,酌加炮姜炭、仙鹤草、煅龙骨、煅牡蛎等。

3.肝肾阴虚

主症:面白颧红,头晕目眩,腰膝痿软,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失眠遗精,或月经过多,或皮肤瘀点、瘀斑,鼻衄,齿衄,舌质红,苔少,脉弦细。

证候分析:肝肾同源,精血互相影响,肝肾不足,则阴血亏虚,血虚不能上荣,故而面白。肝阴虚则头晕目眩。肾阴不足则阴虚内热,故颧红,五心烦热。阴虚火旺则低热盗汗。肾水不能上济于心,故而失眠。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痿软。虚火妄动,扰动精室,故而遗精。火伤血络,故而出现瘀点,瘀斑,或鼻衄、齿衄。肝阴不足,肝血失藏,故月经过多。舌质红,脉细数为肝肾阴亏之象。

治法:滋养肝肾,补益阴血。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党参15g,生地12g,熟地12g,女贞子12g,枸杞子12g,当归9g,旱莲草15g,地骨皮18g,龟板15g,制首乌12g,白芍9g,水煎服。

方中生熟地、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滋补肾阴,当归、白芍、首乌补养肝血,党参补气,配当归、白芍、首乌以生血,龟板、地骨皮养阴清热。诸药合用,功能补益肝肾,滋阴养血。

加减:低热明显者,加鳖甲、青蒿、银柴胡。气虚较甚者,加太子参、山药。齿鼻衄血或皮下出血者,加丹皮、阿胶、仙鹤草等。

三、其他疗法

(1)紫河车粉6g,一日服二次。适用于各种贫血之脾肾阳虚者。

(2)鸡血藤30g,生地15g,制首乌9g,水煎服。适用于各种贫血之肝肾阴虚者。

(3)党参20g,黄芪20g,当归24g,阿胶12g,水煎服。适用于各种贫血之心脾两虚、

气血双亏者。

(4)皂矾粉0.,装入胶囊。每日三次。适用于缺铁性贫血。

(5)煅皂矾一份,炒黄豆二份,共研细面,枣汤泛为丸,每服6—9g,每日三次。适用于缺铁性贫血。

四、病案选录

王xx,女,46岁,1973年10月24日初诊。

病史:乏力三个多月。患者近数月来精神委靡,四肢乏力,食欲不振,心悸失眠,头昏眼花,入夜视力模糊,月经量多,持续十余天方净。

检查:面色萎黄,精神不振,慢性病容,口唇、指甲淡白,脉细数无力,舌淡少苔。心率速,律整,可闻及柔软风样收缩期杂音,肺部未见异常,肝脾(一),血色素7.6g,红细胞280万。

辨证施治:崩漏日久,耗伤气血,面致脾气虚弱,心血亏虚。治以补气养血之法。

处方:黄芪188,党参12s,当归12s,白芍9s,茯苓9s,白术9s,鸡血藤158,阿胶9/(冲),柴胡6g,香附9g,艾叶9g,熟地12g,大枣三枚,生姜二片,甘草6g。

二诊:服上方四剂,病情显著好转,精神转佳,食欲增加,脉象较前有起色。仍宗上方服用。

三诊:又服四剂,月经已净,惟感腰困,其他均有好转,乃以上方去柴胡、香附、艾叶、大枣、生姜,加制首乌12g,枸杞子12g。并嘱其加强营养,饮食规律。先后共服中药22剂,贫血纠正,复查红细胞420万。

(蔡新章侯蓉蓉)

(第十一节)颤证

一、概述

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本病又称“振掉”“颤振”“震颤”。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震颤麻痹、肝豆状核变性、小脑病变的姿位性震颤、特发性震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凡具有颤证临床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和某些代谢性疾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相关检查

颅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因脑部疾病引起颤证的诊断。眼底角膜色素环(K一F环)检查,血铜、尿铜的测定和肝功能的检查,有助于因铜代谢异常性疾病引起颤证的诊断;检测;、;及甲状腺功能,有助于内分泌疾病的诊断。

(1)头部及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甚者颤动不止,四肢强急。

(2)常伴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缓慢不清,烦躁不寐,神志呆滞等症状。

(3)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袭起病,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部分患者发病与情志有关,或继发于脑部病变。

四、鉴别诊断

颤证与瘛疯的鉴别:瘛疯即抽搐,多见于急性热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抽搐多呈持续性,有时伴短阵性间歇,手足屈伸牵引,弛纵交替,部分患者可有发热,两目上视,神昏等症状;颤证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头颈、手足不自主颤动、振摇为主要症状,手足颤抖动作幅度小,频率较快,而无肢体抽搐牵引和发热、神昏等症状,再结合病史分析,二者不难鉴别。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颤证首先要辨清标本虚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病之本,属虚;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多为病之标,属实。一般震颤较剧,肢体僵硬,烦躁不宁,胸闷体胖,遇郁怒而发者,多为实证;颤抖无力,缠绵难愈,腰膝酸软,体痩眩晕,遇烦劳而加重者,多为虚证。但病久常标本虚实夹杂,临证需仔细辨别其主次偏重。

(二)治疗原则

本病的初期,本虚之象并不明显,常见风火相扇、痰热壅阻之标实证,治疗当以清热、化痰、息风为主;病程较长,年老体弱,其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本虚之象逐渐突出,治疗当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为主,兼以息风通络。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多在本虚的基础上导致标实,因此治疗更应重视补益肝肾,治病求本。

(三)分证论治

1.风阳内动证

主症:肢体颤动粗大,程度较重,不能自制,眩晕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有肢体麻木,口苦而干,语言迟缓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郁阳亢,化火生风,扰动筋脉。

治法:镇肝息风,舒筋止颤。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合镇肝息风汤加减。前方具有平肝息风,清热安神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震颤,烦躁,眩晕者;后方具有镇肝息风,育阴潜阳,舒筋止颤作用,适用于水不涵木,阳亢化风,风阳扰动筋脉之颤证。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镇肝息风止颤;生地黄、白芍、玄参、龟甲、天门冬育阴清热,潜阳息风;怀牛膝、杜仲、桑寄生滋补肝肾;黄芩、山栀清热泻火;夜交藤、茯神宁心安神。

肝火偏盛,焦虑心烦,加龙胆草、夏枯草;痰多者加竹沥、天竺黄以清热化痰;肾阴不足,虚火上扰,眩晕耳鸣者,加知母、黄柏、牡丹皮;心烦失眠,加炒枣仁、柏子仁、丹参养血补心安神;颤动不止,加僵蚕、全蝎,增强息风活络止颤之力。

2.痰热风动证

主症: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甚则口吐痰涎。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机概要:痰热内蕴,热极生风,筋脉失约。

治法:清热化痰,平肝息风。

代表方: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前方祛痰行气,后方清热平肝息风,二方合用,清热化痰,平肝息风,适用于痰热内蕴,扰动肝风之颤证。

常用药:半夏、胆南星、竹茹、川贝母、黄芩清热化痰;羚羊角、桑叶、钩藤、菊花平肝息风止颤;生地、生白芍、炙甘草育阴清热,缓急止颤;橘红、茯苓、枳实健脾理气。

痰湿内聚,证见胸闷恶心,咯吐痰涎,苔厚腻,脉滑者,加煨皂角、白芥子以燥湿豁痰;震颤较重,加珍珠母、生石决明、全蝎;心烦易怒者,加天竺黄、牡丹皮、郁金;胸闷脘痞,加瓜蒌皮、厚朴、苍术;肌肤麻木不仁,加地龙、丝瓜络、竹沥;神志呆滞,加石菖蒲、远志。

3.气血亏虚证

主症:头摇肢颤,面色自光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滑,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

证机概要: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治法: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代表方:人参养荣汤加减。本方益气养血,补益心脾,用于气血不足,心脾两虚,虚风内动之颤证。

常用药:熟地、当归、白芍、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养血;肉桂助阳,鼓舞气血生长;天麻、钩藤、珍珠母平肝息风止颤;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

气虚运化无力,湿聚成痰,应化痰通络止颤,加半夏、白芥子、胆南星;血虚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健忘,加炒枣仁、柏子仁;气虚血滞,肢体颤抖,疼痛麻木,加鸡血藤、丹参、桃仁、红花。

4.髓海不足证

主症: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耳鸣,善忘,老年患者常兼有神呆、痴傻。舌质红,舌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象细数。

证机概要:髓海不足,神机失养,肢体筋脉失主。

治法,填精补髓,育阴息风。

代表方: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前方重在益气,填补精髓,适用于肾精亏损,神机失用,肢体震颤伴有智能障碍者;后方增液滋阴息风,用于热盛耗伤阴津,或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证。

常用药:龟甲、鳖甲、生牡蛎、钩藤、鸡子黄、阿胶育阴潜阳,平肝息风;枸杞子、鹿角、熟地、生地、白芍、麦冬、麻仁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润燥;人参、山药、茯苓健脾益气,化生气血;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阴以安神。

肝风甚,肢体颤抖、眩晕较著,加天麻、全蝎、石决明;阴虚火旺,兼见五心烦热,躁动失眠,便秘溲赤,加黄柏、知母、丹皮、元参;肢体麻木,拘急强直,加木瓜、僵蚕、地龙,重用白芍、甘草以舒筋缓急。

5.阳气虚衰证

主症: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证机概要:阳气虚衰,决于温煦,筋脉不用。

治法: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代表方:地黄饮子加减。本方主要补肾助阳,以温煦筋脉,用于肾阳衰微,筋脉拘挛,颤抖不止。

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天补肾温阳;山萸肉、熟地黄补肾填精;党参、白术、茯苓、生姜补气健脾,祛痰除湿;白芍、甘草缓急止颤。大便稀溏者,加干姜、肉豆蘧温中健脾;心悸者加远志、柏子仁养心安神。

六、预防调护

预防颤证应注意生活调摄,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等不良精神刺激,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暴饮暴食及嗜食肥甘厚味,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此外,避免中毒、中风、颅脑损伤对预防颤证发生有重要意义。

颤证患者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心情愉快和情绪稳定。平时注意加强肢体功能锻炼,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内养功等。病室应保持安静,通风好,温湿度宜人。对卧床不起的患者,注意帮助患者翻身,经常进行肢体按摩,以防发生褥疮,一旦发生褥疮,要及时处理,按时换药,保持创口干燥,使褥疮早日愈合。

(李成君侯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