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内科临床诊治
11842000000009

第9章 沴法(2)

(1)呼吸。主要与肺肾病变有关。呼吸声高气粗而促,多为实证和热证;呼吸声低气微而慢,多为虚证和寒证。呼吸急促而气息微弱,为元气大伤的危重证候。

(2)气喘。呼吸急促,甚则鼻翼扇动,张口抬肩,难以平卧,多为肺有实邪或肺肾两虚所致。

(3)哮。呼吸时喉中有哮鸣音。哮证有冷热之别,多时发时止,反复难愈,多为缩痰内状,或外邪所诱发。

(4)上气。气促咳嗽,气逆呕呃。多为痰饮内停,或阴虚火旺,气道壅塞而致。

(5)太息。时发长吁短叹,以呼气为主。多为情志抑郁,肝不疏泄。

4.咳嗽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暴咳声哑为肺实;咳声低弱而少气,或久咳喑哑,多为虚证。

5.呕吐胃气上逆,有声有物自口而出为呕吐,有声无物为干呕,有物无声为吐。虚证或寒证,呕吐来势徐缓,呕声低微无力;实证或热证,呕吐来势较猛,呕声响亮有力。

6.呃逆气逆于上,自咽喉出,其声呃呃,不能自主,俗称“打呃”。虚寒者,呃声低沉而长,气弱无力;实热者,呃声频发,高亢而短,响而有力。

(二)嗅气味

1.口气酸馊者是胃有宿食;臭秽者,是脾胃有热,或消化不良;腐臭者,可为牙疳或内痈。

2.汗气汗有腥膻味为湿热蕴蒸;腋下汗臭者,多为狐臭。

3.痰涕气味咳唾浊痰脓血,味腥臭者为肺痈;鼻流浊涕,黄稠有腥臭为肺热鼻渊。

4.二便气味大便酸臭为肠有积热;大便溏薄味腥为肠寒;失气奇臭为宿食积滞;小便臭秽黄赤为湿热;小便清长色白为虚寒。

5.经带气味白带气味臭秽,多为湿热;带下清稀腥臊多为虚寒。

三、问诊

问诊包括询问一般情况、主诉、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并围绕主诉重点询问现在证候等。

(一)问寒热

1)恶寒发热: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多为外感病初期,是表证的特征。

2)但寒不热:多为里寒证。新病畏寒为寒邪直中;久病畏寒为阳气虚衰。

3)但热不寒:高热不退,为壮热,多为里热炽盛;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盛为潮热,(日晡潮热者,为阳明腑实证;午后潮热,入夜加重,或骨蒸痨热者,为阴虚)。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发,为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见于少阳病和疟疾。

(二)问汗

主要诊察有否汗出,汗出部位、时间、性质、多少等。

1)表证辨汗:表实无汗,多为外感风寒;表证有汗,为表虚证或表热证。

2)里证辨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者为自汗,多因阳气虚损,卫阳不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为盗汗,为阴虚内热;身大热大汗出,为里热炽盛,迫津外泄;汗热味咸,脉细数无力,为亡阴证;汗凉味淡,脉微欲绝者,为亡阳证。

3)局部辨汗:头汗可因阳热或湿热;半身汗出者,多无汗部位为病侧,可因痰湿或风湿阻滞,或中风偏枯;手足心汗出甚者,多因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而致。

(三)问疼痛

1)疼痛的性质:新病疼痛,痛势剧烈,持续不解而拒按者为实证;久病疼痛,痛势较轻,时痛时止而喜按者为虚证。

2)疼痛的部位:头痛,痛连项背,病在太阳经;痛在前额或连及眉棱骨,病在阳明经;痛在两颞或太阳穴附近,为少阳经病;头痛而重,腹满自汗,为太阴经病;头痛连及脑齿,指甲微青,为少阴经病;痛在巅顶,牵引头角,气逆上冲,甚则作呕,为厥阴经病。胸痛多为心肺之病。常见于热邪壅肺,痰浊阻肺,气滞血瘀,肺阴不足及肺痨、肺痈、胸痹等症。胁痛,多与肝胆病关系密切,可见于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火盛、瘀血阻络及水饮内停等病证。脘腹痛,其病多在脾胃。可因寒凝、热结、气滞、血瘀、食积、虫积、气虚、血虚、阳虚所致。喜暖为寒,喜凉为热,拒按为实,喜按为虚。腰痛,或为寒湿痹证,或为湿热阻络,或为瘀血阻络,或为肾虚所致。四肢痛,多见于痹证。疼痛游走者,为行痹;剧痛喜暖者,为寒痹;重着而痛者,为湿痹;红肿疼痛者,为热痹。足跟或胫膝酸痛为气血亏虚,经气不利常见。

(四)问饮食口味

主要问食欲好坏,食量多少,口渴饮水,口味偏嗜,冷热喜恶,呕吐与否等情况,以判断胃气有无及脏腑虚实寒热。

(五)问睡眠

主要有失眠与嗜睡。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睡而不酣,易于惊醒,甚至彻夜不眠者为失眠,为阳不入阴,神不守舍所致。时时欲睡,眠而不醒,精神不振,头沉困倦者为嗜睡,多见于痰湿内盛、困阻清阳、阳虚阴盛或气血不足。

(六)问二便

主要了解二便的次数、便量、性状、颜色、气味以及便时有无疼痛、出血等方面。

(七)问小儿及妇女

1.问小儿主要应了解出生前后的情况,及预防接种和传染病史和传染病接触史,小儿常见致病因素有易感外邪、易伤饮食、易受惊吓等。

2.问妇女应了解月经的初潮、月经周期、行经天数、经量、经色、经质、末次月经,或痛经、带下、妊娠、产育以及有无经闭或绝经年龄等情况。

四、切诊

(一)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脉诊的常用部位是手腕部的寸口脉,并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为关,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其临床意义大致为左手寸候心、关候肝胆,右手寸候肺、关候脾胃,两手尺候肾。以中指定关位,示指切寸位,环指(无名指)切尺位。诊脉时用轻力切在皮肤上称为浮取或轻取;用力不轻不重称中取;用重力切按筋骨间称为沉取或重取。诊脉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以医生正常的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患者的脉搏数。切脉的时间必须在50秒以上。

(二)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三部有脉,沉取不绝,一息四至(每分钟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畅有力。临床所见斜飞脉、反关脉均为脉道位置的变异,不属于病脉。

(三)常见病脉及主病

1.浮脉

(1)脉象。轻取即得,重按反减;举之有余,按之稍弱而不空。

(2)主病。主表证,为卫阳与邪气交争,脉气鼓动于外而致。也见于虚证,多因精血亏损,阴不敛阳或气虚不能内守,脉气浮散于外而致。内伤里虚见浮脉,为虚象严重。

2.洪脉

脉形宽大,状如波涛,来盛去衰。

证属实证,乃邪热炽盛,正气抗邪有力,气盛血涌,脉道扩张。

(1)脉象。

(2)主病。而致。

3.大脉

(1)脉象。

(2)主病。

4.沉脉

(1)脉象。

气分热盛。

脉体阔大。邪盛病进,

轻取不应,

但无汹涌之势。

又主正虚。根据脉之有力与无力,辨别邪正的盛衰。

重按始得。

(2)主病。里证。里实证可见于气滞血瘀、积聚等,为邪气内郁,气血困阻,阳气被遏,不能浮应于外而致,多脉沉而有力按之不衰。里虚证,为气血不足,阳气衰微,不能运行营气于脉外所致,多脉沉无力。

5.弱脉

(1)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应指细软无力。

(2)主病。气血不足,元气耗损。阳气衰微鼓动无力而脉沉。阴血亏虚,脉道空豁而脉细无力。

6.迟脉

(1)脉象。脉来缓慢,一息脉动不足四至。

(2)主病。寒证。脉迟无力,为阳气衰微的里虚寒证。脉迟有力,为里实寒证。

7.缓脉

(1)脉象。一息四至,应指徐缓。

(2)主病。湿证、脾虚、亦可见正常人。

8.结脉

(1)脉象。脉来缓中时止,止无定数。

(2)主病。主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实证者脉实有力,迟中有止,为实邪郁遏,被抑,脉气阻滞而致。虚证者脉虚无力,迟中有止,为气虚血衰,脉气不相顺接所致。

9.数脉

(1)脉象。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每分钟90次以上)。

(2)主病。热证。若数而有力,多因邪热鼓动,气盛血涌,血行加速而致。数而无力,多因精血亏虚、虚阳外越、致血行加速、脉搏加快。

10.促脉

(1)脉象。往来急促,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2)主病。实证多为阳盛热实或邪实阻滞,见脉促有力。前者因阳热亢盛,迫动血行而脉数,热灼阴津,津血衰少,致急行血气不相接续,故脉有歇止。后者由气滞、血瘀、痰饮、食积等有形之邪阻闭气机,脉气不相接续而致;虚证多为脏气衰败,可见脉促无力。多因阴液亏耗,真元衰惫,气血不相接续而致。

11.虚脉

(1)脉象。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弱。

(2)主病。虚证,多见于气血两虚。因气虚则血行无力,血少则脉道空虚而致。

12.细脉

(1)脉象。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

(2)主病。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伤寒、痛甚及湿证。虚证因营血亏虚,脉道不充,血运无力而致。实证因暴受寒冷或疼痛,则脉道拘急收缩,细而弦紧。湿邪阻遏脉道,则见脉象细缓。

13.代脉

(1)脉象。

脉来迟缓力弱,时发歇止,止有定数。

(2)主病。

虚证多脉代而无力,良久不能自还,为脏气衰微,脉气不复所致。实证多脉代而有力,多为痹证、痛证、七情内伤、跌打损伤等邪气阻遏脉道,血行涩滞而致。

14.实脉

(1)脉象。脉来坚实,三部有力,来去倶盛。

(2)主病。实证。乃邪气亢盛,正气不衰,正邪剧烈交争,气血涌盛,脉道坚满而致。若虚证见实脉则为真气外越之险候。

15.滑脉

(1)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2)主病。痰饮、食积、实热。为邪正交争,气血涌盛,脉行通畅所致。脉滑和缓者,可见于青壮年的常脉和妇人的孕脉。

16.弦脉

(1)脉象。形直体长,如按琴弦。

(2)主病。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弦为肝脉,以上诸因致使肝失疏泄,气机失常,经脉拘急而致;老年人脉象多弦硬,为精血亏虚,脉失濡养而致。此外,春令平脉亦见弦象。

17.紧脉

(1)脉象。脉来绷紧有力,屈曲不平,左右弹指,如牵绳转索。

(2)主病。寒证、痛证、宿食。乃邪气内扰,气机阻滞,脉道拘急紧张而致。

18.濡脉

(1)脉象。浮而细软。

(2)主病。主诸虚,又主湿。

19.涩脉

(1)脉象。脉细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2)主病。气滞血瘀,伤精血少,痰食内停。

(四)按诊

按诊是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患者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病方法。

1)按胸胁:主要了解心、肺、肝的病变。

2)按虚里:虚里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反映宗气的盛衰。

3)按脘腹:主要检查有无压痛及包块。腹部疼痛,按之痛减,局部柔软者为虚证;按之痛剧局部坚硬者为实证。

4)按肌肤:主要了解寒热、润燥、肿胀等内容。肌肤灼热为热证,清冷为寒证。

5)按手足:诊手足的冷暖,可判断阳气的盛衰。

6)按俞穴:通过按压某些特定俞穴以判断脏腑的病变。

(张立群孙琼万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