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麻醉安全与质量管理
11843200000053

第53章 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围麻醉手术期的管理

有严重的肺部疾病,长期吸烟、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血气胸、脓胸、肺结核或支气管扩张以及严重非创伤等因素,均可引起呼吸衰竭或者全身性疾病导致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呼吸衰竭),如急性胰腺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合并呼吸系统疾患的病人往往心肺代偿功能不足,围术期发生并发症的几率高于常人。这些并发症包括肺不张、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痉挛及呼吸衰竭等。影响并发症的因素包括术前并存的呼吸系统疾病、吸烟、肥胖、手术的类型及麻醉持续的时间。

一、麻醉前评估及准备

麻醉前应充分了解病史及其病理生理特点,根据病人的手术和并发症情况更加合理地选择麻醉方式,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及方法,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并加强术中、术后管理,以便减少围术期肺部并发症,改善预后;减少围术期的死亡率,提高麻醉质量。

(一)病史复习

术前应全面细致地复习病史,了解疾病的诊治过程。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咳嗽:是否长期咳嗽,咳嗽的性质及咳嗽的昼夜变化。

(2)咳痰:了解痰量的多少、颜色、黏稠度、是否易于咳出,改变体位对于排痰有无帮助;痰中是否带血,若有咯血应了解咯血量多少。

(3)呼吸困难:呼吸困难的性质(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静息时是否有呼吸困难发生。静息时有呼吸困难发生提示心肺代偿差,对麻醉、手术耐受均不佳。

(4)吸烟史:对于吸烟者应了解每日的吸烟量,吸烟年限,术前停止吸烟的时间。每日吸烟量大于10支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将增加3~6倍。

(5)疾病诱发、缓解因素:如哮喘病人是否有特异的致敏原。

(6)治疗史: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以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包括具体用药及病人对药物的反应、因呼吸系统疾病入院治疗的次数。

(二)体格检查

在对病人进行体检时,应该注意以下征象。

(1)体形及外貌:肥胖、脊柱侧弯可引起肺容积(功能残气量、肺总量)减少和肺顺应性下降,易出现肺不张和低氧血症。营养不良、恶病质的病人呼吸肌力量弱,免疫力下降,易合并感染。观察口唇、甲床有无发绀。

(2)呼吸情况:呼吸频率大于25次/分是呼吸衰竭早期的表现。

(3)呼吸模式:呼气费力提示有气道梗阻;随着膈肌和肋间肌负荷加重,辅助呼吸肌的作用增强;出现反常呼吸时提示膈肌麻痹或严重功能障碍。病人可表现为桶状胸;如果胸壁不对称可能有气胸、胸腔积液或肺实变。

(4)胸部听诊具有重要意义:阻塞性肺病患者呼气相延长,呼吸音低;痰液潴留时可闻及粗糙的湿性啰音,位置不固定,可在咳痰后消失,若啰音固定则可能为支气管扩张症或肺脓肿。有小气道痉挛的病人可闻及音调较高的哮鸣音,见于哮喘或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肺气肿病人肺部叩诊呈过清音,叩诊呈浊音者提示有肺实变。

(5)合并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右心功能不全可有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心脏听诊可闻及第心音分裂。

(三)实验室检查

(1)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血红蛋白大于160g/L,红细胞压积大于605,往往提示有慢性缺氧,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提示有无感染。

(2)病人术前都应常规行胸部正侧位线检查。

(3)合并有肺源性心脏病和肺动脉高压的患者ECG可发生改变,如心电轴右偏、肺性波、右心室肥厚及右束支传导阻滞,应行超声心动图进一步了解心脏功能。

(4)动脉血气分析是评价肺功能的客观指标,能够反映机体的通气情况、酸碱平衡、氧合状况以及血红蛋白含量,从而了解病人肺部疾患的严重程度及病情急缓。如果病情较重,持续时间长,就会存在慢性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但是值仍在正常范围内。存在严重肺疾患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时,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明显增加。

(5)肺功能的评估与麻醉手术的耐受性:

肺功能检查有助于了解肺部疾患的性质、严重程度以及病变是否可逆。年龄>60岁,有肺部疾病、吸烟史以及拟行肺叶切除的病人,如果病情允许,常规行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测定需通过肺量计来进行。先让病人吸足空气,然后将吸入的空气用力快速呼入肺量计直至残气位。从时间一容量曲线可以得出用力肺活量(FVC)、残气量(RC)、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FR)、最大分钟通气量(MMV)等重要指标。这些指标有助于预测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危险性。

(6)放射性核素定量肺显像:肺灌注显像可预测肺切除后肺功能,即术后预计值(PPO-FEV1)。若PPO-FEV1小于1L则术后肺并发症明显升高。对于术前有肺疾患的肺叶切除病人,PPO-FEV1比单纯的FEV1要敏感。

(四)麻醉风险因素分析

此类病人接受手术和麻醉的危险因素有:

①高龄。年龄越大,肺泡总面积越少,闭合气量增加,肺顺应性下降,并发症越多。

②肥胖。

③一般情况差。

④吸烟者即使没有肺部疾病史,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升高。

⑤呼吸系统疾病史如哮喘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史,病史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尤其是严重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升高。

⑥手术部位和时间:部位越接近膈肌,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

⑦麻醉方式:全身麻醉较椎管内麻醉和区域阻滞更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五)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的目的在于改善呼吸功能,提高心肺代偿能力,增加病人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进行麻醉前决策时应区分病变是否可逆,对于可逆病变要尽可能纠正。可逆病变包括支气管痉挛、呼吸道感染、痰液潴留、心源性肺水肿、胸腔积液、肥胖和胸壁损伤等。而下列病变则属不可逆的:肺气肿、肿瘤所致的局限性肺不张、脊柱侧弯、脊椎损伤和肺间质纤维化。

1.戒烟

对于长期吸烟者,术前应尽可能戒烟,越早越好。术前戒烟6~12周较为理想。临床上戒烟十分困难,但术前至少应禁烟2周,才能减少气道分泌物和改善通气。

2.指导病人进行呼吸锻炼

在胸式呼吸已不能有效增加肺通气量时,应练习深而慢的腹式呼吸。进行呼吸锻炼,自主深呼吸、咳嗽等手段有助于分泌物的排出及增加肺容量,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3.胸腔闭式引流

合并有胸腔积液者,积液量较大并影响到FRC时,可行胸穿放液或放置引流装置。张力性气胸者应放置胸腔闭式引流,行全身麻醉前24h不能拔出引流管。

4.解除气道痉挛

支气管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都可出现支气管痉挛,是围术期常见的可逆性阻塞性病变。在支气管痉挛未消除时,任何择期手术都应推迟。临床常用的支气管扩张剂包括: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以及甲基黄嘌呤类(茶碱)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多样。对于部分急性重症患者,用β2受体激动剂或抗胆碱能药物雾化吸入,因其剂量大,使用方便,效果较好。术前接受此类治疗的病人应坚持用药至手术当日。

5.抗感染治疗

(1)对于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择期手术应在治疗好转后施行。伴有大量痰液者,应于痰液减少后2周再行手术。

(2)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为防止肺部感染,术前3天常规应用抗生素。

(3)肺部感染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病毒,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是关键,痰或气道分泌物的致病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助于抗生素的选择。在致病菌未能确定时,常根据经验用药,对于病情较重的宜选用广谱抗生素静脉给药;抗感染同时还要清除气道分泌物,否则痰液潴留易致感染不愈,而且在停药后常使细菌成为耐药菌株,造成治疗困难。

6.祛痰

目前祛痰药主要有两类。

(1)黏液分泌促进药,代表药物有氯化铵0.3~0.6g,每日3次口服,但药物疗效难以肯定,特别在痰液稠厚时几乎无效。

(2)溴己新是黏液溶解药的代表,氨溴索是溴己新在体内的有效代谢产物,可促进黏痰的溶解,降低痰液与纤毛的黏着力,增加痰液的排出。

除了应用祛痰药物外,输液,雾化吸入湿化气道,体位引流,胸背部拍击均有利于痰液的排出。经术前处理后,病人的呼出气体流速及恢复正常,痰量减少,胸部听诊哮鸣音减少或消失,提示治疗反应良好,达到较为理想状态。

(六)麻醉前用药

阿片类药物具有镇痛镇静作用,苯二氮类药物是有效的抗焦虑药物,但是两者都能显著抑制呼吸中枢,作为麻醉前用药应该谨慎。对于情绪紧张的病人,如果肺功能损害不严重可以应用,严重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应避免用药。

应用抗胆碱能药物可解除迷走神经反射,减少气道分泌物,减轻插管反应,但是会增加痰液黏稠度,不利于痰液排出,而且有研究认为常规剂量尚不足以抵消插管时的反应,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应用。常用药物阿托品、东莨菪碱、盐酸戊乙奎醚。

H2受体拮抗剂不宜应用,因其能诱发支气管痉挛。

术前应用支气管扩张剂者,应持续用药至麻醉诱导前。

二、麻醉选择

麻醉选择应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理想的麻醉方法和药物选择原则至少包括:①呼吸循环干扰少;②镇静、止痛和肌松作用好;③手术不良反射阻断满意;④术后苏醒恢复快;⑤并发症少。

(一)麻醉方法的选择与管理

1.神经阻滞

局麻和神经阻滞对呼吸功能影响很小,它能保留自主呼吸和正常咳嗽反射,用于合并呼吸系统疾患的病人较为安全。但在使用上有一定局限性,神经阻滞只适用于颈部及四肢手术。

2.椎管内阻滞

椎管内阻滞的镇痛和肌松效果好,适用于下腹部,下肢手术。

脊麻对血流动力学干扰较大,麻醉平面较难控制。在严重COPD的病人依靠辅助肌参与呼吸时,如果出现运动阻滞可降低FRC,使病人咳嗽及清除分泌物的能力下降,导致呼吸功能不全甚至呼吸衰,因此较少选用。

硬膜外麻醉阻滞范围与麻醉药种类、浓度、剂量都有关系。麻醉平面不宜高于T6水平,否则一方面影响呼吸肌功能,另一方面阻滞肺交感神经丛,易诱发哮喘。

3.全身麻醉

已有呼吸功能储备下降的患者,如高龄、体弱、盆腹腔巨大肿瘤、上腹部、开胸手术及时间较长的复杂手术,宜选用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中气管插管便于术中管理,可保证术中充分的氧供;吸入麻醉药可通过呼吸道排出,不会产生后遗的镇静效应;吸入麻醉药还有扩张支气管的作用,治疗术中支气管痉挛。但是全麻也对机体造成一定伤害:吸入干燥气体,不利于分泌物排出;吸入麻醉药抑制纤毛运动而影响排痰;气管导管对气道产生刺激;气管内插管使功能残气量减少,肺泡无效腔增大,影响肺内气体的分布和交换。在全麻时,要防止麻醉装置加大气道阻力和无效腔;选用粗细合适的气管导管,最好选用低压充气套囊,防止黏膜受压,影响纤毛功能。

可考虑给予喉罩或与之相似的技术,尤其是对气道高反应性患者。

(二)麻醉药物的选择

1.吸入麻醉药

氟烷麻醉效能强,诱导及苏醒迅速,对呼吸道无刺激,可直接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但可使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加,有诱发心律失常的顾虑。

恩氟烷、异氟烷对气道无刺激,不增加气道分泌物,有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有研究显示,七氟烷(1.1MAC)支气管扩张作用最强。

氧化亚氮对呼吸道没有刺激性,不引起呼吸抑制,但麻醉效能较低,需和其他吸入药物联合应用。

2.静脉麻醉药

硫喷妥钠麻醉对交感神经的抑制明显,副交感神经占优势,可诱发喉痉挛和支气管痉挛,支气管哮喘病人不宜采用。

氯胺酮增加内源性儿茶酚胺,可使支气管扩张,适用于支气管哮喘病人。但氯胺酮增加肺血管阻力,使肺动脉压升高,禁用于有肺动脉高压患者。

丙泊酚对呼吸轻度抑制,对喉反射有一定的抑制,喉痉挛很少见,可用于哮喘患者。

3.肌松药

对于有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的病人,肌松药选择应避免组胺释放较强的药物,如琥珀酰胆碱、筒箭毒碱、阿曲库胺、米库氯铵。

维库溴铵无组胺释放作用,潘库溴铵和哌库溴铵及顺式阿曲库胺等均可应用。

4.麻醉性镇痛药

在麻醉性镇痛药中,吗啡由于释放组胺和对平滑肌的直接作用而引起支气管收缩,在哮喘病人可诱发发作,而且吗啡有抑制小支气管的纤毛运动,应避免用于支气管痉挛的患者。芬太尼有抗组胺的作用,可以缓解支气管痉挛,可在术中应用。

(三)麻醉管理要点

若选择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低位椎管内麻醉,术中可适量辅助镇痛药如瑞芬太尼,但前提是保证有效的通气和氧合。

对于监测下麻醉技术,如果可行应考虑保留自主呼吸并在手术部位运用局麻药浸润麻醉。

若选择全身麻醉,应保持足够的石化以利气道分泌,同时也应充分清理下呼吸道分泌物量。机械通气时可考虑给予手法肺复张(肺复张后给予PEEP)以达到足够的氧合和治疗肺不张。限制FiO2以减少再吸收性肺不张。不要刻意坚持较低或正常水平的PETCO2,同时避免可引起肺损伤的高压/大潮气量机械通气。

三、术后管理

给予术中手术区域局部浸润麻醉/镇痛,可靠的疼痛控制作用。

维持气管插管知道肌松作用完全消退,严防术后肌松残余作用。

应用多模式术后镇痛方案,如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右旋美托嘧啶、神经阻滞等以及可能地镇痛,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尽可能减少应用可抑制呼吸的阿片类药物。

早期术后呼吸治疗,如深呼吸,激励肺活量。

考虑运用CPAP治疗术后低氧血症。

对于术前合并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术后应考虑转入ICU,接受呼吸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