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麻醉安全与质量管理
11843200000068

第68章 麻醉手术中的不良事件(3)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首先纠正呼吸性酸中毒。如果存在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动脉血pH≤7.1,BE≤10),则考虑使用重碳酸盐50mmol(8.4%碳酸氢钠50ml)。

(2)必要时可持续泵注缩血管药(如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或正性肌力药(如多巴酚丁胺)。

(三)手术室内严重心律失常

对于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心律失常,往往需要立即进行识别和处理。

1.心律失常的解读

最好是用打印纸上的心电图波形来分析。推荐12导联心电图。依次确定:

①是什么类型的心室率;

②QRS间期正常还是增宽;(窄波心律失常QRS≤0.1s,宽波心律失常≥0.1s)

③QRS波是否规律;

④P波是否存在,波形是否正常;

⑤心房活动与心室活动的关系如何。

2.手术室内心电监护仪上发现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①评估重要的体征:气道、呼吸和循环。

②判定是否严重的心律失常(清醒患者的心血管综合征)。

(1)麻醉操作有无问题:①改善氧合,增加吸入氧浓度;②防治通气不足,检查PETCO2;③调节麻醉深度,改变麻醉药吸入浓度;④药物相互作用/错误?

(2)外科手术有无问题:①眼或胆囊或膈肌或盆腔的迷走神经反射;②刺激下颌的三叉神经;③心排血量下降,空气/脂肪栓塞;④意外失血;⑤注射肾上腺素;⑥操作触及纵隔。

3.手术室常见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

1)原因分析:①麻醉深度不够;②疼痛、外科刺激;③发热/败血症;④循环容量不足;⑤贫血;⑥心衰;⑦甲状腺功能亢进;⑧药物作用:如阿托品、氯胺酮、儿茶酚胺类药物等。

2)紧急处理:处理包括纠正诱因。如果心动过速引起心肌缺血可以考虑β受体阻滞剂,但心衰和支气管哮喘禁用。

(2)窦性心动过缓

1)原因分析:①药物因素,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琥珀胆碱;②心肌梗死;③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④颅内压增高;⑤甲状腺低下;⑥低体温。

2)紧急处理:

除非心率≤40次/分或影响到血流动力学稳定,否则不需干预。然而,仍需:①及时纠正被忽视的因素,如停止外科手术刺激;②阿托品最大剂量可用到20μg/kg静脉注射;③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心动过缓往往比较顽固,偶尔需要异丙肾上腺素0.5~10μg/min。

(3)交界性/房室结性心动过速

1)典型的12导联心电图表现:①短PR间期;②R波上的一个小上升支(δ波);③V2V5导联体波倒置。

2)紧急处理:①同时伴有低血压,尤其是患者在手术室内已被麻醉的状态下,首先行电除颤;②按摩颈动脉窦,可减慢心室率并显示出心跳节律,用于区别房扑和快速房颤;③腺苷可以降低传导速度,尤其适于抑制预激综合征中的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首剂6mg静脉注射,2min内无效者再给予12mg,哮喘患者禁用;④β受体阻滞剂(如艾司洛尔)、维拉帕米、胺碘酮可以控制心率和转为窦性心律;但β受体阻滞剂和维拉帕米联合使用则可能导致严重低血压和心搏骤停;⑤避免使用地高辛,它可通过房室间额外传导通路加速传导,因此能加重预激综合征中的心动过速;如果已存在房颤则很可能因此恶化而出现室颤。

(4)房颤

1)诱因:①缺血;②心肌疾病/心包疾病/③纵隔炎;④二尖瓣疾病;⑤败血症;⑥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和低镁血症;⑦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⑧胸腔手术。

2)紧急处理

(a)术中及术后48h内发生的阵发性房颤:①尽可能纠正诱因,比如电解质紊乱;②同步直流电复律;③血浆钾离子浓度正常时可以使用地高辛0.5mg稀释后20min内静脉注射,如此前已服用地高辛则禁忌;④胺碘酮尤其适于禁忌地高辛或者β受体阻滞剂的突发严重房颤;⑤维拉帕米5~10mg稀释后2min以上静脉注射可以控制心室率,而不会损害左心室功能。但若左心室功能很差或存在心肌缺血以及应用β受体阻滞剂有时可以导致心衰;⑥β受体阻滞剂如艾司洛尔可以控制心室率,但在已存在心肌疾患、甲状腺功能危象以及使用钙通道阻滞剂的患者使用则可能导致心衰。

(b)持续房颤且心室率≥100次/分,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心率:①洋地黄化:注意地高辛的治疗浓度通常为1~2ng/ml;②β受体阻滞剂或维拉帕米;③胺碘酮:注意胺碘酮、维拉帕米、硝苯地平等和地高辛合用时,会增加地高辛的浓度;④当房颤持续24h以上时,需在进行直流电复律之前给予抗凝剂以预防栓塞。通常从电复律3周前开始给予华法林,INR≥2时抗凝效果满意。

(5)房扑和房性心动过速

1)危险因素:①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以及缺血性心脏病或高血压性心脏病,三尖瓣脱垂患者也可见到。②房速可发展为顽固性房颤。③房速2∶1阻滞则是地高辛中毒的典型表现。

2)紧急处理:①麻醉状态中如果出现房扑或房速,首选电复律;②刺激颈动脉窦或者使用腺苷减慢房室结传导速度,恢复正常节律;③其他药物治疗同前述房颤的治疗。

(6)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原因分析:常见于先天性、缺血性、风湿性或高血压性心脏病。

2)紧急处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术前放置临时起搏器的适应证。

(7)室性心动过速

1)危险因素:在术中可继发于以下因素。①低氧血症;②低血压;③液体超负荷;④电解质失衡(低钾、低镁);⑤心肌缺血;⑥注射肾上腺素或其他儿茶酚胺类药物。

2)紧急处理:①如果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首选同步直流电复律。但如果患者心室率很快甚至难以触及脉搏,则考虑电除颤以避免“T波休克现象”。如果患者情况并非十分危急,可考虑静脉快速注射腺苷6mg。如果是室上性心动过速,则兼具诊断和治疗作用。②利多卡因100mg静脉注射可使30%的患者室速恢复窦性心律,随后应持续利多卡因输注。③维拉帕米对室速无效,而且可能会出现更低的血压甚至心衰。④当利多卡因无效,可考虑胺碘酮,第一小时内输注300mg,随后23h内900mg。⑤起搏器超速起搏通过增加心率抑制室速。

(8)室颤/心搏骤停见心肺复苏章节。

(9)传导异常/心脏阻滞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如果在麻醉中出现,通常无须处理。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Ⅰ型,通常不需要治疗,但2∶1型阻滞可出现血流动力学波动。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Ⅱ型,可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如果术前发现,需请专科会诊安装起搏器。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2∶1型,提示将会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需在术前经静脉放置临时起搏导线。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如果术中短暂发作,多为迷走神经受到强烈刺激所致。此时应停止手术,静脉注射阿托品。

右束支传导阻滞常提示右心有病变。

左束支传导阻滞提示选择有病变,并可进一步解释心电图的改变。

双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合并左前束支传导阻滞)常发生于某些心肌梗死患者,可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但多数患者术前无需安置心脏起搏器。

值得注意的是,术中发生的心脏传导阻滞,阿托品很少有效。如果出现低血压,可使用异丙肾上腺素1~100μg/min。经皮起搏器在手术室不太适用,经食道起搏和经静脉起搏器更为可靠和有效。

(四)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

1.心肌缺血

(1)病因

1)患者因素:①原发心脏病:冠心病是心肌缺血最常见原因,心肌炎、心包炎、瓣膜病、糖尿病、甲亢以及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者,均可发生心肌缺血。②年龄:老年人均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病变。③快速性心律失常:心脏做功和氧耗增加。

2)麻醉因素:①应激反应:如气管插管、疼痛刺激、紧张不安等。②血流动力学紊乱。③麻醉药物如泮库溴铵有解迷走神经作用,亦可因心动过速而导致心肌缺血。④冠状动脉窃血。

3)手术因素:①创伤应激。②神经反射:交感神经反射、迷走神经反射。

4)其他:严重贫血、低温、寒战、气管内吸引、精神过度紧张、低二氧化碳血症、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主动脉的阻断与开放。

(2)预防

1)心肌缺血的预测与评估:Hollenberg等研究认为左心室肥厚、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术前使用地高辛是预测术后心肌缺血的独立因素。其他次要因素包括轻度心绞痛、心肌梗死、代偿性心衰及伴有糖尿病、高龄、异常心电图、非窦性心律、心功能欠佳、有中风史及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等。

2)合理的手术时机:心肌梗死6个月以后手术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低(5%)。

3)合理的麻醉方法和麻醉用药:麻醉期间要求红细胞压积≥30%,血压波动控制于睡眠状态下基础血压的20%以内,心率宜慢不宜快(60次/分左右)。同时,应积极维护心肌氧供≥氧耗,纠正破坏心肌氧平衡的因素。如果麻醉选择全静脉麻醉,至少应包括镇痛药、镇静(遗忘)药、催眠药、肌松药及控制交感反应药物在内。

4)原发病的治疗和调理。

5)缺血预处理。

(3)治疗:一旦发生心肌缺血,首先要排除诱因,并纠正缺氧、心律失常、水电解质失衡及血流动力学紊乱。围术期尤其注意维持循环稳定。如需要药物治疗,可考虑一下几类:

①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艾司洛尔。

②α2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右旋美托嘧啶。

③硝酸甘油,局限于正在发生的心肌缺血。

④钙通道阻滞剂及其他,如地尔硫卓。

2.心肌梗死

(1)病因:凡引起心肌氧供应不足和(或)氧耗增加的因素均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围术期ST段下移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几率为无下移者的17倍。

(2)诊断标准:2000年欧洲、美国心脏病学会提出了新的诊断标准,cTn、Mb、CK、MBmass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心肌酶活性的检测。成为新的诊断标准。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目尚未统一,有人认为下列几条可作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①心肌缺血性胸痛持续30分钟以上;②心电图示ST段下降和(或)T波倒置,持续时间48h以上,无病理性Q波;③血清心肌酶谱(SGOT、CPK、LDH)及其同工酶升高,且符合急性心肌梗死酶谱的动态改变,并能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血清酶水平升高。

WHO标准:如仅有ST、T波群的演变而不出现Q或QS波,但有肯定的酶变化,则称为非透壁性或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Seuy认为,前壁心内膜下心肌坏死的心电图特征为标准导联、avL、V3—V6呈现ST段压低,avR则呈现ST段抬高。Edson等认为,持久的并有进展的ST段下降,avR导联ST段升高,T波倒置,而无病理性Q波,为心内膜下心肌坏死的心电图表现,可区别于一过性的功能性ST-T改变。

(3)治疗

1)一般治疗:

①卧床休息,尽量减少心肌氧耗;

②镇痛与镇静;

③吸氧,必要时机械通气。

2)药物治疗:

①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并持续滴注,监护循环体征。

②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凡HR≤60次/分、SBP≤100mmHg、左心衰>KillipⅢ级、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或PR间期≥0.24s、严重COPD或哮喘以及末梢循环灌注不良者绝对禁忌。

③ACEI,如在AMI前6周使用,可降低死亡率。AMI急性期SBP≤100mmHg、肾功能障碍(SCrSBP≤265mmol/L)、双手动脉狭窄、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等禁用。

④洋地黄制剂:AMI未超过24h内禁用,恢复期经ACEI和利尿剂治疗仍有充血性心衰和快速房颤时,可考虑应用。

⑤正性肌力药:急性左心衰或右心室梗死后扩容治疗时,可静滴多巴酚丁胺每分钟3~5μg/kg。

3)维持有效的血容量

4)并存疾病的治疗和调理:

①糖尿病,维持血糖稍高于正常水平,如8.3~10.0mmol/L。

②高血压,可考虑硝普钠10μg/min起始,直至BP维持在理想水平,高血压患者≥130/90mmHg为宜,老年患者140~150/90~100mmHg为宜。

③并发症,积极治疗左心衰、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机械通气并发症及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五)肺水肿

1.危险因素

(1)心梗或既往心脏病史(泵功能衰竭)。

(2)药物或毒素作用(液体超负荷,尤其是肾衰患者和老年人,药物反应,心脏受抑制)。

(3)误吸(化学性肺炎)。

(4)既往肺部疾病或感染(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5)营养不良(低渗透压):罕见。

(6)急性颅脑损伤或颅内病变(神经源性)。

(7)严重喉痉挛或气道梗阻(胸内负压)。

(8)严重高血压,左心衰,冠脉狭窄(肺血管静水压升高)。

(9)侧卧位(单侧)。

(10)淋巴回流不畅(如:恶性)。

(11)快速膨肺(如:气胸复张)。

(12)肺切除术后。

2.诊断

(1)临床:气喘,粉红色泡沫样痰,劈啪声,三连律,颈静脉压升高,肝脏充血。

(2)监测:心率↑,呼吸频率↑,SaO2↓,气道压↑,CVP↑,PCWP↑(≥25~30mmHg)。

(3)胸片:肺底阴影,上叶受牵制,蝠翼样或鹿角样改变,肺门阴影,支气管袖套征,KerleyB线,胸膜渗出,间隔线或叶间液体线。

(4)ECG:右心劳损证据;心梗证据。

3.紧急处理

(1)气道、呼吸和循环支持:处理有赖于患者的当前状态。

(2)清醒自主呼吸患者:

①坐起,减轻肺血管负荷,增加功能余气量;

②通过带贮气囊的面罩吸入100%氧气;

③速尿(呋塞米)50mg静脉注射;

④二乙酰吗啡(二醋吗啡)5mg静脉注射;

⑤考虑使用CPAP5~10mmHg,伴有高血压者可使用扩血管药(如:硝基甘油0.5~1.5mg舌下含服,或10mg经皮敷贴,没有有创血压监测时静脉注射硝基甘油须谨慎)。

(3)麻醉插管患者:头高15°位置,IPPV与PEEP(5~10cmH2O)相结合,减轻肺不张,增加功能余气量;间断吸引气管内溢出液体;药物治疗同上。

4.继续处理

(1)在监测系列CVP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液体治疗,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如果对CVP有所怀疑,可由肺动脉导管监测PCWP。

(2)如果充盈压持续居高或循环持续不稳定,可考虑使用β受体激动剂以增强心肌收缩力(如多巴酚丁胺),或静脉放血(500ml)。

(六)肺栓塞

1.危险因素

(1)深静脉血栓形成。

(2)心脏病和右心血栓:心力衰竭合并房颤。

(3)恶性肿瘤。

(4)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

(5)其他:如有创操作不当导致气栓、骨折时所致的脂肪栓塞、羊水栓塞、寄生虫卵栓塞等。

2.诊断

(1)三大症状为呼吸困难、胸痛和咳嗽咯血。

(2)三大体征为肺部啰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和奔马律。

(3)重要检查:①ECG呈典型的SIQⅢTⅢ改变或明显的右心负荷加重。

②血气分析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降低。

③X线检查:肺部片状阴影或楔形阴影。

④可根据医院条件选择肺通气/血流灌注扫描、肺动脉造影、超声检查。

3.预防

(1)对于血流缓慢、淤滞、血液高凝状态以及血管内皮损伤等患者积极监测。

(2)对下肢深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病变及早处理,如应用医用弹力袜、放置静脉滤网。

(3)长期卧床患者,应注意肢体的抬高运动、按摩,术后应尽早离床活动。

(4)妊娠末期或术后特殊时期,避免卧床后突然活动或用力大便。

4.治疗

(1)一般处理:监测生命体征、吸氧、镇静镇痛、保持大便通畅。

(2)急救措施:如抗休克、纠正心律失常、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