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11843300000153

第153章 社区儿童少年心理卫生服务(2)

我国有较健全的城乡基层行政组织——城市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农村乡委会、村委会,同时,也具有城市的区医院、地段医院和医疗卫生三级网。在过去,这些组织掌握着所辖居民的老弱病残情况。特别是近20年来,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已具有“六位一体”的功能,其内容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另外,我国政府对社区卫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地发展CHS。CHS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逐步完善阶段,工作基本原则之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逐步完善”。牢固树立“大卫生”观念,坚持政府行为。切实加强对CHS的规范化管理。尽快制定和完善各种配套政策。到2002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建立CHS中心2406个,CHS站9726个,共计12132个。在我国CHS各地区的发展还不平衡,以东部最多,中部次之,西部最少。上海市到1980年底,全市城区、郊区及县均建立了群防群治形式的心理卫生保健网。

在1994年90%以上的街道有了工疗站,以居委会为单位的群众性精神病人看护网开展日间或夜间住院和组织家属联谊会,从而形成了上海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许多大学为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工厂企业与工疗站相结合是城市工疗站的又一种形式。他们将工疗与职业培训、就业相结合。在沈阳市正式工疗站除此以外,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康复教育。常州市千人以上的大厂都建有“厂部一卫生所一车间(班组)”三级精神病防治网,街道建有精神病人工疗站,居委会建有看护小组。急性期的病人由医院收治,缓解期的病人进入社区防治网进行各种康复治疗。北京市和烟台市的农村在社区家庭进行精神病的防治和康复。这种形式是依靠原有的农村卫生三级网,通过乡村医生对精神病人的家庭成员进行精神病防治培训。实践表明,这种社区家庭防治的办法方便易行,且花钱少,可以基本解决农村精神病人缺医少药的问题。

以上城市和农村社区心理卫生点服务尚处于试点阶段,均以成人精神病的防治和康复为主。将来如何将处于发育特殊阶段的儿童少年以及与之直接有关的家庭纳入社区服务,还在于观念的改变和对儿童少年心理健康重视程度,并对已有的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

20世纪末,针对儿童少年心理健康需求的社区服务,已从我国发达城市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普遍开展起来了。除了对儿童少年精神病的防治外,随着世界各国脑科学研究的开展3岁婴幼儿的早期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1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大会儿童特别会议上提出“每个儿童有权拥有最佳人生开端”,明确了儿童早期发展在世界各国的优先发展地位。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已将儿童早期发展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和人才培养的关键。2001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我国教育部共同启动“儿童早期养育和发展”(ECCD)合作项目,在促进我国儿童早期发展的事业中取得了卓越成就。随着对儿童早期发展工作认识的逐步深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意识到,只有实现儿童的早期综合发展(包括儿童健康、儿童营养、儿童教育、环境及水污染和儿童保护),才能取得远期的效果。2002年,北京市教委、市卫生局和妇女联合会共同颁发了“关于加强社区0—3岁婴儿的早期教育”的通知,计划在“十五”期间要让城镇地区婴幼儿的受早期教育率达到90%,并已经在北京建立了20个社区早期教育基地,到2005年达到100家。上海市于1999年着手建立0—6岁托幼一体化的管理,并开展了《—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和发展》的研究,探索建立政府统筹、教育主管、各部门合作的托幼管理机构;完善区(县)、街道、居委会三级学前教育网络,依托中心园所辐射到每一个0—3岁婴儿家庭。广州市于1996年实施“广州市百名0—3岁婴幼儿潜能开发项目”等。0—3岁婴幼儿的早期发展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另一项主要内容。

此外,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不少的城市和地区还相继开展了心理行为疾患的康复和治疗。如脑瘫、孤独症、精神发育迟滞等症的康复与治疗;一些身心疾病如哮喘、癔病等疾病的康复与治疗;行为疾病如ADHD、认知困难的干预及训练;一些发育过程中的疾病如弱视、听力筛查、微量元素缺乏的普查;婴幼儿的计划免疫以及计划生育指导等。相信在今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会在更多的慢性精神疾病、行为问题、情绪障碍、儿童少年发育性疾病的干预、治疗和康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将精神卫生工作纳入初级卫生保健

世界卫生组织(WHO)号召“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并倡议将心理卫生工作纳入初级卫生保健。这种卫生保健以人群需要为根据,是非集中化的,需要社区和家庭的积极参与,需要非专科的全科卫生人员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工作人员合作推进。这些全科卫生人员经过培训,使用简单的、有效的又普遍适用的技能开展社区活动,组织自助组和志愿者开展卫生教育,特别强调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以及维护心理和社会功能处于良好状态。要达到这种良好状态,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对个人和对社区卫生服务都应建立在整体观方法上。初级卫生保健非常强调卫生工作人员在社区一级从事的工作,而心理卫生工作在社区一级工作中是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必须对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敏感,并能够处理这类问题。把心理卫生内容纳入初级卫生保健不仅仅限于精神疾病的治疗,还涉及个体和社区两个水平上的卫生保健的各个方面,需要像对待躯体疾病一样直接对社会和心理需求作出反应。因此,在促进健康的活动中,更要关注心理健康和精神生活质量。

下面是预防措施的一些例子:

1.在缺碘地区,对育龄妇女提供碘盐或服用含碘制剂,预防因缺碘所生的MR子女。

2.对儿童进行情商(EQ)和智商(IQ)培训,加强对视力不足、听力受损儿童的早期识别,减少由此产生的MR和其他心理卫生问题,并促进儿童的全面发育。

3.对心理疾患的初级预防,着重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诸多方面,特别强调家庭和儿童的优生、优育和优教。初级卫生保健人员可发挥积极作用。

4.对人群中的危险儿童如破裂家庭和残疾儿童等的心理卫生需要给予特殊关照,提供合适环境、支持性特殊教育和减少各种紧张刺激。

(第四节)对我国社区儿童少年心理卫生服务的倡议我国是一个地区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就儿童而言,我国14岁以下儿童就有3亿多,且其中80%居住在农村和边远地区。但我国卫生保健所提供的服务仍是以医院为基础,针对疾病,维持专业人员与病人这种关系的模式,是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群(包括儿童)的心理需要的。我国儿童精神医学起步较迟,不仅落后于西方国家,并且落后于我国整体妇幼卫生事业,直到最近几年,各种便利于生活和一般性卫生保健社区服务才在一些地区开展了起来。儿童少年心理卫生社区服务,可采取两种模式:(1)建设现代化的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发展院外的社区服务。为此,必须改革现有的机构,培训专业人员和加强自身政治和业务建设,提高医疗水平和科技水平,将社区儿童心理卫生服务纳入服务范围之内。(2)利用我国较健全的儿童保健三级网,并以纳入初级卫生保健为基础,摸清全国不同地区儿童心理卫生状况及需求,制订全国儿童心理卫生发展和社区服务的全面规划为纲领。不论哪种形式,我们都要吸取西方国家和我国开展成人精神卫生社区服务中的有用部分,走以“家庭一儿童”为中心的,将专业机构和非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包括家长)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杨玉凤陶国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