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11843300000043

第43章 临床资料收集与检查(3)

前庭功能测试对幼婴可做旋转试验。检查者面对婴儿,将其从腋下竖直抱起并向一侧旋转数圈,观察婴儿眼动方向。正常时小儿在旋转时出现眼震,旋转停止后眼震消失。这对幼婴,尤其是新生儿颇有意义,如前庭神经或脑干病变时,不能引起眼震。年长儿可用冷、热水耳内灌注试验,一般仅在必要时进行。

7.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损害时可表现为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鼻音等现象,检查时可发现咽后壁感觉减退或消失。一侧舌咽、迷走神经麻痹时,该侧软腭变低。发“啊”音时,正常情况下可见软腭两侧均上提,若一侧舌咽、迷走神经麻痹时,则该侧软腭运动减弱或消失,悬雍垂被拉向健侧。

急性延脑麻痹(又称“球麻痹”时,表现为舌咽、迷走及舌下神经麻痹,咽反射消失。若病变在大脑或脑干上段时,由于两侧锥体束受损,也有吞咽、软腭及舌的运动障碍,但咽反射存在,而且下颌反射亢进,称为“假性球麻痹”

8.副神经主要支配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上部,可通过耸肩、转头,检查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功能。斜方肌瘫痪时,患侧耸肩无力,手举不能过头。一侧胸锁乳突肌瘫痪时,头不能向对侧转动,双侧胸锁乳突肌无力时,则头不能保持直立。

9.舌下神经观察舌静止状态时在口腔内的位置,伸舌时有无偏斜,舌肌有无萎缩或震颤,并分别向两侧运动,如舌下神经麻痹,须区分核上性或核下性损害。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时,舌萎缩明显,核上性麻痹时,萎缩不明显。

(三)运动

运动的检查应包括肌力、肌张力,动作的协调与平衡,观察有无异常的体位、姿势、步态,如有无肢体瘫痪、脑性瘫痪,病儿往往脚尖落地,两下肢交叉呈“剪刀”步态,核黄疸后脑损害常有肌扭转和其他异常的姿势。观察有无不自主动作,如痉挛、抽动、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震颤等。

1.肌力检查病儿在主动运动时肌肉收缩力。常规的检查方法是让病儿努力做最强的主动运动,检查者用力对抗之。按需要对不同的肌肉检查,应注意两侧对比。对哭闹不能合作的婴幼儿可初步利用他的挣扎反抗了解其一般肌力。

肌力评定的结果按0—5级的6级来记录。

0级:无肌纤维收缩,完全瘫痪。

1级:轻度肌纤维收缩。

2级: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抬起肢体。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能对抗阻力,但较正常差。

5级:正常肌力。

评价儿童的肌力较困难,也可以结合游戏等活动来粗略估计,要注意比较双侧,结合不同年龄和平时的活动表现。

2.肌张力肌张力是指维持正常姿势时的肌紧张度。可令病儿肌肉放松,由检查者作该肢体的被动运动,从中体会其紧张度。正常肌张力应该是不费劲的自由活动,又能够维持姿势的张力。作两侧对比检查。肌张力增高时表现有折刀样肌张力增高,常见于锥体束损害,铅管样肌张力增高或齿轮样肌张力增高则常见于锥体外系损害。

上运动神经元性麻痹时肌力减退而肌张力增高,下运动神经元性麻痹时肌力与肌张力均减退并可见肌萎缩。

3.协调与不自主动作锥体外系的损害以肌张力变换障碍为主,故出现动作协调障碍与不自主动作。病儿做拍手、手旋前旋后、足背伸屈等动作时显得笨拙不协调。同时观察快步行走、跳跃上台阶时的姿势,步态是否顺利,或行走不稳、困难。观察病儿的坐、立姿势有无异常的不自主运动,有无手足徐动、扭转痉挛或舞蹈样动作。

对协调动作的判断应注意结合年龄特点。

4.共济运动主要观察病儿各种动作有无不协调、辨距不良、轮替失常。指鼻试验:小脑半球病变可看到同侧指鼻不准,接近鼻尖时动作变慢或出现震颤,且常见超过目标(辨距不良感觉性共济失调时睁眼做困难,闭眼做时发生障碍。跟一膝一腔试验:小脑病变时,抬腿触膝时呈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下移时常摇摆不稳。感觉性共济失调时病儿难寻到膝盖,下移时也不能和胫骨保持接触。快速轮替动作:让病儿两手反复旋前、旋后或以一侧手快速连续拍打对侧手背,或以足趾叩击地面,观察运动速度,节律是否正确,两侧对比。小脑性共济失调病儿动作笨拙,节律慢、不匀。闭目难立征:嘱病儿两足并拢站,两手向前平伸,闭目。感觉性共济失调时睁眼站立稳,闭目时不稳。小脑性共济失调还表现有直线行走或并足站立时向患侧倾跌。

(四)感觉

新生儿已具有痛、触觉,但对刺激的定位能力很差,只能给予不同刺激以测知其大概,了解深、浅感觉是否存在,大致是否灵敏。应测试不同部位进行比较。在感觉缺失区常有皮肤干燥、温度较低的体征,用手掌抚摸便可测知。年长儿可进行常规检查,包括痛、温、触觉及深感觉。感觉检查很大程度依赖于病儿的主观性,即便是年长儿童有时也不易准确辨别两侧感觉有何不同,须多次比较。检查前应向病儿作明确的解释与指导,使病儿充分理解检查的目的与要求,以便取得病儿的配合。

(五)反射

反射检查比较客观地反映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检查时使肌肉充分放松,保持对称和位置适当,须两侧对比,结合年龄特点分析。在儿童有些反射是暂时性的,随大脑皮质的发育成熟而消失,如拥抱反射、吸吮反射、寻觅反射等。反应不对称(一侧增强、减弱或消失),或出现病理反射,是神经系统损害有意义的体征。

正常婴儿可出现Babinski征。2岁以后儿童检出Babmski征阳性,提示锥体束损害的可能,也可见于深昏迷或熟睡时。类似的反应还有Chaddock征、Oppenheim征,其临床意义与Babinski征相同。

另外,还有Haffman征为阳性亦为锥体束损害之一。

(六)脑膜刺激征

包括颈强直,屈髋伸膝试验(Kernig征)及抬头屈腿试验(Bmdzinski征多见于脑膜炎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婴幼儿0门及颅缝未闭,当颅内压增高时可以膨出,脑膜刺激征可能不明显。

(七)神经系统软体征

是指一种轻微脑功能障碍的体征,它无特殊的定位意义或病因学的特异性意义,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整合作用有关。软体征可见于儿童多动症、学习能力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精神分裂症等。检查时常观察一些动作的灵巧程度(一般在达到学龄期时应能顺利进行1.正反翻手先试单手,比较双侧,再双手同时进行。

2.拍击动作双手对拍,快速拍击物件或自己腿部。

3.对指动作拇指对示指、中指、环指、小指,轮番进行。比较两手,并观察有无过多的连带动作,例如当一手在进行时,另一手出现相似动作。

4.一手紧握(物件或检查者的手)时,另一手是否不自主地也出现紧握现象。

5.直线行走足跟对足尖沿直线前行,一般5岁以上儿童都能顺利进行。

6.单足原地跳跃试双侧,比较异同。

7.左右协调用右手拍自己左侧膝部,用左手拍右侧膝部,可左右交替进行。观察是否无误。7—8岁儿童应能顺利连续进行。

8.构音是否清楚一般无口腔结构异常的儿童到入学年龄时应已清晰正确。

这类“软体征”虽然常可见于一些有注意力缺失或行为障碍的病儿,但并不一定提示诊断,同时也不一定与智力或学习有关。对于“软体征”的意义必须结合临床来考虑,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八)新生儿及幼婴儿的特点

新生儿运动、感知能力以及对外界的反应基本上尚处于皮层下控制状态,大脑皮质的功能比较薄弱,但发展迅速。要根据此阶段神经系统发育特点,观察病儿自然姿势与自发运动,衡量肌张力与肌力,检查一些原始反射的出现消退,这是主要的几个方面。通过这些检查,可以了解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运动与感知能力。

1.肌张力与肌力正常新生儿在安静时四肢屈曲,稍加牵引可使之伸直,但放松后又回复原状。醒觉时四肢有较大幅度的自发活动,但不协调,亦无目的。双手可能间歇性地放松与握紧。有时呈现一时性不对称性颈紧反应。随着日龄的增加,这种屈肌张力优势及协调不良现象逐渐代之以更为协调的随意运动,手指的动作亦日趋精细。新生儿四肢呈现松软现象,运动过少、过多或双侧运动显著不对称都属异常,应定期随访检查。随着自主运动的发展,应观察婴儿抬头、握取、独坐、开步与独行的时间与姿态。婴儿期大脑尚未出现明显定侧现象,故不见明显的左利右利。若婴儿在开始能伸手握取时即明显地偏用一侧,常提示另一侧的功能障碍。

在婴儿安静时也可作其肢体的被动运动以体会其肌张力。将病儿的一手拉至对侧肩部,正常肘部不越过身体中线,而肌张力过低者则肘部可越过中线,称为“围巾征”检查下肢肌张力可先使髋关节与膝关节均屈曲呈直角位置,然后握住双膝轻而快地将腿向左右分开,正常在一开始时可因内收肌反射性收缩而出现轻微阻力,随后可向左右分开直至与床面成10°—15°角。肌张力过高者不易分开,而肌张力过低者则双腿可无阻力地向两侧摊平。

颈牵引伸反应亦是常用的有意义的检查。在婴儿平卧位时握住其手及腕部轻轻拉起,正常3个月以内婴儿能屈曲“握住”检查者拇指(握持反射),同时肘部稍屈,颈肌亦稍屈以致头能暂时地竖起,拉到坐位时头亦能暂时竖直,其持续时间依周龄而增加。肌张力低下者,不能被拉起,上肢无屈曲反应,头向后仰,扶至坐位时头又向前倾下。颈伸肌张力过高者头向后仰,甚至呈角弓反张姿势。自腋下将婴儿抱起,正常幼儿肩胛部能稍支撑,下肢稍屈曲。若抱起时肩部即上抬,身体自检查者手中下滑,下肢下垂,这是肌张力低下的表现。下肢明显的伸展甚至交叉则是肌张力过高的现象。若将婴儿自俯卧位自腹部托起,正常新生儿头已可短暂地抬起与躯干平,下肢稍屈曲。肌张力减低者头及四肢均无力地下垂。

2.原始反射新生儿有许多受皮层下中枢调节的原始反射。随着大脑皮质功能的发展,这些原始反射逐渐被抑制,而各种随意运动得以发展。研究这些原始反射的出现、性质与消退对于了解婴儿发育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也帮助测知婴儿的运动功能。以下介绍几种临床上比较实用的检查,可以选择性地运用。

(1)不对称性颈紧张反应在平卧位将婴儿的头转向一侧,可见该侧上、下肢伸展,而另一侧则屈曲,犹如击剑姿势。6个月以内的婴儿可以不规则地出现此种现象,可以是自发的,一时性的。若持续出现这种不对称性反应,或在6个月后仍能见到,都属异常。注意两侧对比检查。

觅食反射用手指尖轻触婴儿面颊部并移向口角,可见婴儿头转向该侧,并作张口动作。注意两侧对比检查。连续反复检查易引起疲劳而不再能引出,在刚喂饱奶后亦可能不出现。

吸吮反射将手指或乳头等伸入婴儿口中触及舌尖时,即引发婴儿的吸吮动作,并可感觉到吸吮的力量。

握持反射用拇指轻压婴儿手掌的掌指关节,婴儿即反射性地紧握。两侧同时检查,比较握力的强弱。新生儿最为明显,甚至可借此将其拉起。新生儿期后逐渐减弱,个月后消退。不对称或与月龄不相称的表现应视为异常。足底的握持反射一般比手掌的为弱,但需注意与跖反射相区别。

交叉伸展反射按住婴儿一侧膝部使腿伸直,轻轻刺激其足底,可见婴儿另一腿抬起,并交叉到对侧膝部,然后向下移动,似乎要推开这个刺激。比较双侧之异同。

新生儿时期可引出,一个月以后消失。

(6)Maro反射又称拥抱反射。从背部托起婴儿,一手托其腰部,另一手托住枕颈部,然后使婴儿的上半身突然向下倾降。正常婴儿,可见其上肢突然外展并伸直,手指张开,过后缩回,并常伴哭声。重复出现的不对称或月龄不相称的反应提示病理情况。检查时还应注意哭声是否响亮。疑及颈椎病变或有臂丛神经麻痹时应避免作此项检查。Moro反射在生后即出现,3个月以内表现明显,4—5个月时逐渐消失,6个月时如持续存在属异常。

突然的响声可使婴儿产生惊吓反应,也可有类似表现。

(7)放置与开步将婴儿竖直抱起使其足被触及桌边下缘(给予一种阻挡),新生儿即能提足越过障碍而“踏”到桌面上,称为放置反应。足踏到桌面时因阻力突减,身体可能略蹲下,但旋即又能挺直似“站立”状。双侧交替的这种挺伸反应使婴儿出现“开步”的现象。明显而固定的不对称应引起重视,应重复检查以明确。

(8)Gahrnt反射即躯体侧弯反射。刺激脊椎旁皮肤,可用手指沿脊椎一侧自头端向尾端轻划,可见身体弯向该侧。注意两侧是否对称。生后即出现,个月消失,如持续存在,说明脑部有弥漫性疾病。有脊髓病变时,此反射有助于定位诊断。

这些反射在一般临床工作中不一定都要逐个检查,可根据需要选择。

以上所述仅为在婴幼儿及儿童期的神经系统体检要点及一些应予注意之处。详细的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应再参阅有关的专著。对异常体征的评价必须结合年龄特点考虑。对最后的发育评价与疾病诊断更必须综合各方面的检查结果,才能作出临床结论。

(九)自主神经系统检查

主要检查病儿的脉搏、体温、血压、呼吸、皮肤颜色、皮肤温度、出汗和瞳孔大小的情况,并了解饮食、排便、睡眠等情况。

(汪梅先虞琳)

(第三节)儿童精神检查

儿童精神检查是精神疾病诊断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包括与病儿交谈和对病儿进行观察两种方式。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是精神科医师的基本功。通过观察与交谈可以了解掌握病儿当前的精神状况,弄清哪些心理过程发生障碍,与症状之间的关系如何。

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所受的教育与生活环境,言语功能的完善程度,以及知识范围等方面都随着年龄的不同有所差异。尽管儿童精神检查的基本项目与指导原则和成人大致相仿,但在检查技巧、方式、方法和观察内容上都有它独特之处。

儿童的精神检查在以下方面与成人有所不同:

1.检查方法的灵活性对于儿童来说,很难在精神检查中遵循特定的程序,因此尽管在检查中需要系统记录所有的观察及信息,但灵活的检查技巧必不可少。精神检查的资料应结合儿童在学校的行为及其学业成就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