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11843300000091

第91章 情绪障碍(4)

病人亲自体验、目睹或遭遇某一或数件涉及真正的或几乎招致死亡的或严重的损伤,或者涉及自己或他人躯体完整性遭到威胁的事件。

病人有强烈的害怕、失助或恐惧反应。

2.以下列一种以上的方式持续地重新体验到这种创伤事件:

反复闯入性地痛苦地回忆起这些事件,包括印象、思想或知觉。

反复而痛苦地梦及此事件。

似乎创伤事件正在重现的动作或感受(包括这种体验、错觉、幻觉及分离性闪回发作于再现之时的感觉,包括发生在意识清醒时或酒醉时)。

(4)暴露于作为此创伤事件的象征或很相像的内心或外界迹象之时,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烦恼。

暴露于作为此创伤事件的象征或很相像的内心或外界迹象之时,出现生理反应。

3.对此创伤伴有的刺激作持久的回避,对一般事物的反应显得麻木(在创伤之前不存在这种情况),如下列之三项以上:

努力避免有关此创伤的思想、感受或谈话。

努力避免会促使回忆起此创伤的活动、地点或人物。

不能回忆此创伤的重要方面。

(4)明显地很少参加有意义的活动或没有兴趣参加。

有脱离他人或觉得他人很陌生的感受。

情感范围有所限制(例如不能表示爱恋)。

对未来没有远大设想(例如不期望有一个好的职业、婚姻、儿女或正常生活享受4.警觉性增高的症状(在创伤前不存在),表现为下列之两项以上:

(1)难以入睡,或睡得不深。

(2)激惹或易发怒。

难以集中注意。

警觉过高。

过分的惊吓反应。

5.病期(2、3及4的症状)超过1月。

6.此障碍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

急性:病期在3个月之内。

慢性:病期在3个月以上。

伴延迟起病:症状在应激后至少6个月才发生。

(二)急性应激障碍(acutestressdisorder)

是指在强烈的创伤应激事件后一个月内起病,表现为缺乏情感反应、非真实感、对周围事物的感知水平降低、人格解体或分离性遗忘等,反复重现应激事件中的体验,并回避可能引起应激事件回忆的刺激。这些症状至少持续2天,但不会超过一个月。它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区别是:急性应激障碍的影响是短期的,而创伤后应激障碍具有长期的影响。

急性应激障碍的DSM一W诊断标准:

1.病人曾暴露于创伤性事件,存在以下两项者:

病人亲自体验、目睹或遭遇某一或数件涉及真正的(或几乎会招致)死亡或严重损伤,或者涉及自己或他人躯体的完整性会遭到威胁的事件。

病人有强烈的害怕、失助或恐惧反应。

2.在体验这种令人痛苦事件之时或之后,病人会表现出下列三项以上分离性症状:

麻木、脱离或没有情感反应的主观感觉。

对他(或她)周围的认识能力有所减低(例如“发呆)(3)现实解体。

人格解体。

分离性遗忘(即不能回忆此创伤的重要方面)。

3.以下列一种以上的方式,持续地重新体验到这种创伤事件:反复的印象、思想、梦、错觉、闪回发作,或这种体验的生动再现感,或者是回忆到上述创伤事件时的痛苦烦恼。

4对于能引起创伤回忆的刺激作明显的回避(例如思想、感受、谈话、活动、地点、人物)。

5.明显的焦虑或警觉增高症状(例如难以入睡、激惹、注意力不集中、警觉过高、过分的惊吓反应、坐立不安)。

6此障碍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或者影响了病人继续其必需的事业,例如花了不少时间去告诉家人这些创伤体验以期获得帮助。

7.此障碍至少持续2天,最多不超过4周;并发生于创伤事件之后4周之内。

8.此障碍并非由于某种物质(例如某种滥用药物、治疗药品)或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也不可能归于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而且也不只是已有的轴I或轴障碍的恶化加重。

(第四节)儿童情绪障碍的治疗

一般来说,情绪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联合治疗。治疗方案的选择依赖于病情,家长及孩子对治疗的倾向性及合病情况。对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来说,改善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往模式至关重要。正如我们前面提到,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不安全纽带是导致这个年龄段孩子出现焦虑症状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帮助成人解决创伤性经历,减少生活压力,增加成人对家长角色的胜任感,均可以帮助家长发展与孩子的安全依恋。关注气质因素也很重要,对抑制型孩子进行早期支持和辅导可减少焦虑障碍的发生。对儿童和少年来说,综合性治疗包括对孩子和家长进行疾病教育、认知治疗、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家庭治疗和药物治疗。

一、心理治疗

1.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对焦虑障碍疗效明显。1994年Kendall,对47名9—13岁焦虑障碍儿童的研究报告指出,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认知行为治疗的认知部分,着重于将焦虑思维重新调整至积极状态,从而形成更适应的行为。如父母对话行为部分帮助孩子改变应对引发焦虑情景的反应,如系统脱敏和暴露。具体实施方法见本书第三十四章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2.精神动力学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着重于解决分离、独立和自尊问题,从而治疗焦虑。

二、药物治疗

1.抗抑郁剂抗抑郁剂对焦虑障碍同样有效,总体来说,症状会在用药4—6周后消退。

5一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常用于临床的有五种: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这些药物可用来治疗惊恐障碍、强迫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社交恐怖。一些多地区的随机及安慰剂对照试验表明,一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儿童少年强迫障碍有效。Geller等2003年的荟萃分析包括32项氟西汀、项舍曲林、项氟伏沙明、项帕罗西汀随机对照研究。分析显示5一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儿童少年强迫障碍的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各种5一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之间的疗效无明显差异。Wagner等进行了一项为期16周的多地区、随机双盲试验,采用帕罗西汀治疗322例8—17岁少年社交焦虑,剂量为每天10—50mg,结果显示帕罗西汀的疗效优于安慰剂。另一项为期8周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采用氟伏沙明治疗来自5个地区的128例6—17岁的儿童少年焦虑障碍,治疗剂量在儿童为每天50—250mg,在青年为每天50—300mg。结果显示,氟伏沙明优于安慰剂,对儿童少年不同种类的焦虑障碍均有效。5一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毒副作用较小,心血管和抗胆碱副作用轻微,副作用主要包括恶心、腹泻、失眠,多数作用持续时间短。

(2)三环类抗抑郁剂常用的有米帕明、阿米替林、氯米帕明。氯米帕明常被用于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氯米帕明对儿童少年强迫障碍疗效显著。

三环类抗抑郁剂常见副反应包括口干、便秘、视物模糊等,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为低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头晕及奎尼丁样作用,需要监测心电图。

单胺氧化酶抑郁剂可用于治疗惊恐障碍和社交障碍,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多种药物及食物有交互作用,联合间接作用的拟交感神经药物(如酪胺)时,可引起头痛、心悸、高血压和出汗等症状。

2.苯二氮口类药物苯二氮口类药物的常见反应为头晕,但被滥用现象严重,所以常在短期内使用。氯硝西泮常用于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和广泛性焦虑,阿普唑仑对惊恐发作疗效较好。

3.P受体阻滞剂最常用为心得安。这类药物对于减轻焦虑者自主神经功能亢进所致躯体症状有效,特别适用于社交恐怖。有哮喘史者禁用。

(柯晚燕王晨阳)